美台军售与中国实力现状 中国被迫忍辱负重
经过三十年的财富积累和外交经营,中国已经初步奠定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其主要指标有二:一是在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后来居上,成为不可忽缺的主角之一;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参与制定某些重大国际事务的日程,例如核不扩散和世贸谈判。
但中国还远远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可以用来支持这一结论的事实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还不能完整地行使主权,对外部势力的干预还不能予以完全地阻止。关于这一点,美国对台军售是最关键的指标,比其他事例都更有说服力。
无力打消售武计划
本月3日,布什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湾出售大批先进武器和装备,包括330枚“爱国者”导弹和30架阿帕奇直升机,总价值约65亿美元。如同过去历次军售一样,美国此次照例声称是以《与台湾关系法》为依据,公开理由是要借此维持台海地区的军事均衡。假若前者还能勉强地掩人耳目,那后者显然十分牵强。
台海地区的真实现状是,自国民党和马英九上台之后,两岸已初步形成和平均势的气氛,各方既无异常的军事部署,更无战争的意图和趋势。美国此时此刻的对台军售,不但无助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反而还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使两岸“外交休兵”和“国际空间”的对话协商节外生枝。
此项军售案已讨论和搁置多时,间中一度有分析认为,鉴于台海关系趋稳,和平气氛正在形成,加上美国在朝核等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求于北京,华盛顿方面有可能决定予以无限期冻结。而就在美国政府公布军售之际,深陷金融危机的华盛顿当局急需北京出手相助。布什总统甚至主动致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希望中国在金融危机以及朝核问题上予以配合和支持。可以说,美国在国际交往中寡情寡义、对他国予取予求的自私面目,在此项军售案中再次体现。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此项军售案的落实,也使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对美交往中的软肋。
在外交操作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迫使布什政府搁置甚至取消军售计划,中国必定一直在施加压力。在已经公布的武器清单中,美国没有按照台湾方面的要求,向它提供对大陆更具威胁力的F-16战斗机,有可能就是中方施压的结果。
但尽管如此,在当前双边和国际形势对中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北京依然未能达到目标,这无疑是一大挫折。中国促使美国减少武器数量,固然表明对美施压起到了一些效果,但美台军售的本质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攸关一个主权大国的尊严。
底气不足的反应模式
对于这一挫折,很多人也许会将之归咎于中国外交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不当。这种可能性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北京在表达“严正立场和强烈反对”的同时,若能助之以强硬的报复性威胁,包括发出超出常规的威胁,美国方面或许有所忌惮。
但从至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似乎并没有准备做出强烈的反击。取消中美之间的几个交流项目,退出防止核扩散的多边谈判,这些措施都只是反应,而不是反击,不足以支撑中国在言辞上所表达的不满,也不能体现其反对美台军售的立场和决心。
试想一下,假若法国、德国或者荷兰等中小国家无视中国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应该不会如此手软。而在这一方面,过去是有先例的。为了对涉台军售进行报复,中国曾断然关闭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将中国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级。这些行动都起到了震撼作用,以至于上述几个国家至今不敢轻举妄动。
再以俄罗斯针对格鲁吉亚的行动为例,尽管与美台军售没有可比性,但在反应措施上是可以比较的。为了阻止美国和北约势力向自己国境周围渗透,莫斯科敢于豁出去与整个西方翻脸,出兵格鲁吉亚,支持其境内两个州独立。这些行动毫无疑问是违反了国际法准则,笔者曾经撰文反对。但是,在纯粹的外交战略和战术层面,这种反应模式与俄罗斯战略利益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中国对自己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反而显得底气不足,反应过于斯文。迄今为止,北京所宣布的措施应该都在美国意料之中,无法令其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美方官员透露说,中国已经表示,美台军售不会影响它在朝核六方会谈和伊朗问题上的合作态度。可见,中国在美台军售问题上在自我克制。
无法回避的无奈现状
从中美整体关系着眼,北京有限度的反应是冷静、理智、有分寸的,可以换来中美之间较长时期的相安无事,从而能够在比较平静的大国关系环境里,抓紧时间追求其他领域的利益。应该说,这基本上符合中国整体的发展目标和国际战略思维。
然而,中国毕竟一再强调台湾问题攸关其“核心利益”,它对美台军售案作出的反应,必须明确显示出对核心利益的珍视,不只是要让美国感受到自己的“强烈不满”,更要让它感受到反对军售的决心。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后面必须有相应的实力和多种手段。从根本上讲,中国之所以自我克制,唯一的原因就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中国无所顾忌的地步。实力是外交的后盾,而中国还不具备把美国对台政策连根拔起的实力杠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言行,往往不能相互衔接的原因。
美国对台政策的最大转变,是在冷战时期发生的。中国当初只须在美苏之间做出适当的战略倾斜,就能使“利”字当头的美国,在大陆和台湾之间作出新的选择。但现在,那种可以用来“四两拨千斤”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中国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
为了积蓄这样的力量,中国有时候明知吃亏受辱,依然不得不忍辱负重,咬牙前行。这是百年外侮残留下来的最后一个无奈,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需要时间、耐心和坚韧才能超越的现状。
但中国还远远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可以用来支持这一结论的事实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还不能完整地行使主权,对外部势力的干预还不能予以完全地阻止。关于这一点,美国对台军售是最关键的指标,比其他事例都更有说服力。
无力打消售武计划
本月3日,布什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湾出售大批先进武器和装备,包括330枚“爱国者”导弹和30架阿帕奇直升机,总价值约65亿美元。如同过去历次军售一样,美国此次照例声称是以《与台湾关系法》为依据,公开理由是要借此维持台海地区的军事均衡。假若前者还能勉强地掩人耳目,那后者显然十分牵强。
台海地区的真实现状是,自国民党和马英九上台之后,两岸已初步形成和平均势的气氛,各方既无异常的军事部署,更无战争的意图和趋势。美国此时此刻的对台军售,不但无助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反而还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使两岸“外交休兵”和“国际空间”的对话协商节外生枝。
此项军售案已讨论和搁置多时,间中一度有分析认为,鉴于台海关系趋稳,和平气氛正在形成,加上美国在朝核等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求于北京,华盛顿方面有可能决定予以无限期冻结。而就在美国政府公布军售之际,深陷金融危机的华盛顿当局急需北京出手相助。布什总统甚至主动致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希望中国在金融危机以及朝核问题上予以配合和支持。可以说,美国在国际交往中寡情寡义、对他国予取予求的自私面目,在此项军售案中再次体现。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此项军售案的落实,也使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对美交往中的软肋。
在外交操作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迫使布什政府搁置甚至取消军售计划,中国必定一直在施加压力。在已经公布的武器清单中,美国没有按照台湾方面的要求,向它提供对大陆更具威胁力的F-16战斗机,有可能就是中方施压的结果。
但尽管如此,在当前双边和国际形势对中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北京依然未能达到目标,这无疑是一大挫折。中国促使美国减少武器数量,固然表明对美施压起到了一些效果,但美台军售的本质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攸关一个主权大国的尊严。
底气不足的反应模式
对于这一挫折,很多人也许会将之归咎于中国外交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不当。这种可能性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北京在表达“严正立场和强烈反对”的同时,若能助之以强硬的报复性威胁,包括发出超出常规的威胁,美国方面或许有所忌惮。
但从至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似乎并没有准备做出强烈的反击。取消中美之间的几个交流项目,退出防止核扩散的多边谈判,这些措施都只是反应,而不是反击,不足以支撑中国在言辞上所表达的不满,也不能体现其反对美台军售的立场和决心。
试想一下,假若法国、德国或者荷兰等中小国家无视中国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应该不会如此手软。而在这一方面,过去是有先例的。为了对涉台军售进行报复,中国曾断然关闭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将中国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级。这些行动都起到了震撼作用,以至于上述几个国家至今不敢轻举妄动。
再以俄罗斯针对格鲁吉亚的行动为例,尽管与美台军售没有可比性,但在反应措施上是可以比较的。为了阻止美国和北约势力向自己国境周围渗透,莫斯科敢于豁出去与整个西方翻脸,出兵格鲁吉亚,支持其境内两个州独立。这些行动毫无疑问是违反了国际法准则,笔者曾经撰文反对。但是,在纯粹的外交战略和战术层面,这种反应模式与俄罗斯战略利益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中国对自己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反而显得底气不足,反应过于斯文。迄今为止,北京所宣布的措施应该都在美国意料之中,无法令其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美方官员透露说,中国已经表示,美台军售不会影响它在朝核六方会谈和伊朗问题上的合作态度。可见,中国在美台军售问题上在自我克制。
无法回避的无奈现状
从中美整体关系着眼,北京有限度的反应是冷静、理智、有分寸的,可以换来中美之间较长时期的相安无事,从而能够在比较平静的大国关系环境里,抓紧时间追求其他领域的利益。应该说,这基本上符合中国整体的发展目标和国际战略思维。
然而,中国毕竟一再强调台湾问题攸关其“核心利益”,它对美台军售案作出的反应,必须明确显示出对核心利益的珍视,不只是要让美国感受到自己的“强烈不满”,更要让它感受到反对军售的决心。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后面必须有相应的实力和多种手段。从根本上讲,中国之所以自我克制,唯一的原因就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中国无所顾忌的地步。实力是外交的后盾,而中国还不具备把美国对台政策连根拔起的实力杠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言行,往往不能相互衔接的原因。
美国对台政策的最大转变,是在冷战时期发生的。中国当初只须在美苏之间做出适当的战略倾斜,就能使“利”字当头的美国,在大陆和台湾之间作出新的选择。但现在,那种可以用来“四两拨千斤”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中国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
为了积蓄这样的力量,中国有时候明知吃亏受辱,依然不得不忍辱负重,咬牙前行。这是百年外侮残留下来的最后一个无奈,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需要时间、耐心和坚韧才能超越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