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藏宝”传闻引挖宝狂潮:不放过一个坟头(图)
编者按:一种外表粗陋的石英岩残留物,何以被冠为“七彩玛瑙”的宝石?一起“青山藏宝”的传闻,何以引发千人毁山挖宝的狂潮?当谣言被击穿,当暴富的期望化为泡影,一座座为之疯狂的村落,又何以自处?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并不荒诞,甚至令人悲凉,值得深思。
时隔5个月,松阳石商包礼辉仍说不清为什么会注意那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它静静地躺在山坡一角,通体裹着灰色的外壳,像个造型拙劣的橄榄。
拾起把玩的时候,包礼辉摸到石体一处缺口,迎着阳光能看到淡雅而富质感的反光。十多年来,他一直以找石和卖石为生,熟悉脚下的一山一水,但这种奇异的光却从未见过。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让他唤来一同捡石的弟弟包礼军,两人琢磨后断定:“里面有东西。”
他们决定打开它。回到2公里外自家阴暗的小作坊,“橄榄石”在高速锯盘下像西瓜般被剖成两半。抹去砂浆,他们看到一幅图像:切面通透像果冻,七彩色带缠绕其中,像水草,像血丝,又像烟云。
喜悦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兄弟二人坚信——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奇珍异石。
“龙脉”的秘密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切开“奇石”的当天下午,包家兄弟马上折返原地继续寻找。对职业寻石人来说,发现新石种并率先介入,意味着可能开启一项潜力无限的生意。
他们自身就是例证。2002年,由于大量基建工程取砂,松阳松荫溪意外发现黄蜡石(一种名贵观赏石),包家兄弟率先囤积倒卖,逐渐拥有了宝石加工厂、成品门面和销售网络,成为业内闻名的石商。
惊喜很快被职业理性压制。包家兄弟仔细分析了这种石头,发现除了色彩斑斓,图案奇特外,其硬度、光洁度和通透感都很好,适合加工为饰物。“关键是,这种石头在松阳周边未曾发现过,肯定是珍稀石种。”
为确保独享第一杯羹,包家兄弟一方面相约保守秘密,一方面通过撒网式搜索确定分布范围。一周后,两人将能找到石头的地点在地图上标出来,意外发现这些坐标连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公里的直线。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包礼辉说,“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这样的传闻在当地并不算陌生。前些年,10公里外一个叫古市的地方就流传过“红玉石带”的段子,一支施工队掘地7米,意外发现一条笔直延伸数公里的“石龙”,均是价格高昂的“红玉髓”。后来数百人争先上山挖宝,富了周边好几个村。
现在,种种看似契合的迹象让兄弟俩对龙脉的传说深信不疑。他们决定沿龙脉而行,自居住地西河村出发,往丁山头、西坌、项桥下等村庄行进,寻找失落的宝藏。
3月初,丁山头村25岁农民杨俊注意到村后的山上多了两个陌生的身影,他们背着编织袋,像丢了东西似的缓慢游走,偶尔蹲下来用锤子敲击地面,偶尔又举着石头笑。杨俊的第一反应是——“傻子”。
此时的杨俊正和当地的八万名茶农一道,在为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光景奋战——在松阳这个财政收入常居浙江末两位的欠发达县,种茶致富一度是农民们的主要出路。
但这两个“吃饱了撑着”的陌生人仍日复一日地来敲石头。有一天杨俊终于忍不住问对方是干啥的,对方轻描淡写地说:“捡来玩玩。”
人为的遮掩并不能阻碍消息的传播。在包家兄弟居住的西河村,宝石的秘密已不胫而走。包礼辉将第一块发现的石头做成7个吊坠,4个送人,3个挂在自家客厅。这些饰品在接触甚密的朋友、亲戚和行家的传赏中赢来赞誉,人们惊叹其“独有、珍稀”,津津乐道于其间的七种颜色和水草花纹,并起了个诗意的名字, “七彩玛瑙”或“水草玛瑙”。
最先加入寻宝队伍的是包礼辉的近亲,堂弟包韩龙就是其中一个。不到一个星期,一个通过私人关系找上门的石商用100元一块的价格买走了他首批存货,日入2000多元。更多的包家宗亲、近邻,放下锄头,上门打探。
坐在石头上的小城
为争夺一块稍好的石料,人们可以跳进冰冻刺骨的河水,或大打出手,甚至殒命于取砂机械下。
经过一个月的酝酿,“宝石”在西河村已人尽皆知,寻石队伍像滚雪球般增至四十多人,4月初,在搜掠完地表资源后,寻宝者继而从西河村向西南2公里外蕴藏更丰富的丁山头村转移,锄头伸向那里的土地。
这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外村人来掘土了。”一百多名丁山头村村民在不解和愤怒中纷纷上山保卫家园。杨俊在一个公路旁的山坡上义愤填膺——他的茶叶地已被挖得露出树根,几番未遂,茶地已被掏成一座孤岛。
僵持中,一些细节侵蚀着丁山头村村民们的抗争——当他们如临大敌地守在田地,那些外村人却在热火朝天地与石商交易着看得见数得着的人民币。“破石头也能卖这么多钱?”在确定没有眼花后,他们决定不计前嫌,谦逊地向这些外人打探不可思议的生财之道。
杨俊也在这个时候接到姐姐的电话,她嫁到西河,又恰好是包礼辉的邻居。她质问弟弟怎么还愣着,并说花纹好的原石已经卖到1000元一块了。
杨俊终于发现原来傻的是自己。第二天,他找了同村的两个好友,锯短了犁地的锄头,添置了鼠牙棒(当地用来撬石挖土的工具)、簸箕和铁锤,上山挖宝。由于缺乏经验,当他踩着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愁着无处下手时,一个好心人指着他脚下说:“这就是。”
敲掉黝黑的外壳,杨俊果然看见花纹和图案。一个石商跑过来,扔下150元,抱着石头走了——这相当于他摘茶叶两三天的收入。
钱来得太容易了。丁山头村复制着西河村的队伍壮大模式,石头大量出土,闻讯而来的石商转为论袋收购,三百五百随便给,连石头上的泥土也懒得掰开。
一些“神秘人”开始也频频光顾杨俊的家,他们选择在深夜或凌晨敲门,表情严肃,甚少议价,并且一买就是大批量。他们是来自遂昌、青田等邻县的石商和倒卖者。在本地石商眼中,他们是供求关系的扰乱者,崇尚囤积居奇,欲驱之而不得。
外地石商的价格攻势和本地石商的情面优势,助长着民间的寻宝热情,随着竞争的升温,石商从上门收购转为现场竞价,为教训对手而恶意哄抬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倒是农民坐收渔利,乐见其成。“好石头是有限的。”松阳石商陈莲好说,“尽早网罗好货,日后转手和倒卖才能占据主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陈囤积了六千多斤石头,“哪怕精品率只有百分之五,回报也是数倍的。”
昔日的疯狂,再度重现。松阳一直是瓯江流域重要的黄蜡石产地。5年前,黄蜡石价格以百倍速度暴涨,动辄数十万,一跃成为“石后”级收藏品,曾吸引数以千计的民间寻宝者。这是一个以命相搏的行当,为争夺一块稍好的石料,人们可以跳进冰冻刺骨的河水,或大打出手,甚至殒命取砂机械下。
但由于连年过度开采,松阳黄蜡石的天然储藏已到尽头,现在“两三个月都找不到块像样的”,寻石人杨锦说。
在潜藏的行业萎缩危机面前,新发现的“七彩玛瑙”恰如久旱甘霖。
相比之下,农民的想法则更为单纯和直接。在丁山头村,人们搁置农活,向大地问宝;入夜后就聚在院子里赏石畅谈,交流得失,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诱人的买卖神话,最煞有介事的是松阳一个老头挖到一块通体透亮的“翡翠宝石”,拿到温州卖了12万元。
石头,此时已成了最激动人心和满载希望的字眼。
“大军”突至
一些无主坟和土坟首先遭殃,同村的叶章木,几天后才惦记起死去的妹妹的坟,赶过去的时候墓门已被扒掉,露出累累白骨。
寻石大军继续沿“龙脉”移动。但在东南末端的项桥下村,36岁的茶叶加工厂老板陈东元仍后知后觉,他的生意锐减,“好像一夜之间没人种茶了”。最后他停掉了机器。
挖宝的消息是6月初传到这里的。一个“先行者”在村子东头的水塘洗脚,竟摸出上百斤好石,它们质地光洁、密集成窝,让人惊叹。
先前数月掘出的石头通过石商、加工厂、零售店等途径已经迅速进入消费市场,影响日隆。“七彩玛瑙”成为松阳及周边地区市民收藏、送礼和案头摆设的新宠,城内3家宝石加工厂也加班加点,订单已排到3个月之后。
据松阳观赏石协会统计,由“新石头”所新增的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已达万人。
雄心勃勃的民间寻宝大军开始涌向最后的宝库——项桥下村。6月22日,陈东元被堂弟拖出空荡荡的厂房,说再不动手就晚了。
他们的确晚了。天才刚亮,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占据了山头。“起码两三百人,肩挨着肩地跪在地上刨。”为人谦让的陈东元根本找不到抡锄头的地方,磕磕碰碰地被挤到池塘一角。
加入者源源不断地骑着单车和摩托车来,硬把山脚下五十多米长的水泥路塞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商贩亦循声而来,高声向山上的人群兜售茶叶蛋和冰镇汽水。
一些来自县城、周边乡镇以及外地的石友不断壮大着寻宝阵营,竟近千人。周末结伴郊游挖石一时成了上班族的新式休闲。石商如鹰隼般游走于四周。有人因挖出好石而奔走相告,也有人因一无所获而骂娘,由于挖土过深和人群密集,村民被塌土浅埋的意外时有发生。
在这个真实又戏剧的世界,人民币成了最权威的标尺。“人们开始赌石。”石商包礼军对眼前的景象始料未及,“石头出土后,双方不去泥巴就估价,买家押对了,立赚数倍,押错了,就是一堆垃圾。”
整个项桥下村沉浸在一片喧闹之中。仅仅过了一天,村北84岁的刘仕达再也按捺不住愤懑,决定“出山”——狂热的挖石者已经把锄头伸到他家祖坟。他迈着微颤的腿,像个受辱的战士,站在山坡上用含混的嗓音驱赶无礼者。
他用包装绳和竹子把祖坟围起来,但很快被剪断推倒,老人又改用旱烟杆,谁来敲谁。一些无主坟和土坟首先遭殃,同村的叶章木,几天后才惦记起死去的妹妹的坟,赶过去的时候墓门已被扒掉,露出累累白骨。
夜晚也不得安生,“起码有三四十个人,用碗盆大的探照灯”。没日没夜的坚守最终让刘仕达躺在家中喝了两天草药。
最癫狂的一幕出现在6月26日凌晨。村民刘水胜雇来巨型挖土机,立即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每当一铲土挖上来,人群就上前哄抢,看得刘水胜直喊心痛。次日,他雇来十多个民工森严守卫在挖机周围,半小时就挖了近千块石头。
当天下午,一个交警突然跑了过来,给村民宣讲保护山林的道理,没有人理他;接着又来了两个城管,拿着喇叭喊了一些法律法规,同样是“对牛弹琴”。村民们无所畏惧——“这里是农村,不吃城里那套。”
“公告起码发了两道,整肃会议也开了不下四次,不管用。”项桥下村村干部叶钊只能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村民们嘴里答应着,兜个圈又回来了。村主任更是身体力行,每天凌晨4点就巡村,但执迷的人们等他一转身又呼啸着上了山。
几经折腾后,村委会决定动真格,实行罚款。农民也有对策,坚称只是在“松土”、“除草”或“植树”。在人情大过天的农村,村委会最终也只能杀鸡儆猴地罚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外地老师和缴了一个老太婆的锄头。
“玛瑙王”背后的人心
“乡里乡亲的不好开口,情面高于‘主权’,这就是农村。”
6月23日,命运终于眷顾了茶厂老板陈东元。
这一天,性格温和的他眼看就要被汹涌的人潮挤下山旁的菜田,脚却碰到了一小块尖石,他决定好歹也挖一下。这一挖却停不下来,石头像长了根一样越挖越长。度过激动而忐忑的一个多小时后,一块大冬瓜般的石头出土了,重一百多斤,七彩斑斓。
巨石以绝对优势打破了此前三四十斤的整石重量记录,立即轰动全场,围观的人高呼“玛瑙王”。陈东元觉得不宜张扬,立即和堂弟把石头搬回家。阳光下,他数着石头上的颜色,想象着粗糙的外皮底下,是如何一幅精美绝伦的景象。
陈东元成了村里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当天晚上,很多亲朋结伴上门参观“玛瑙王”,纷纷说没有五位数不要卖。
陈东元满意地点着头,还拉来两条黄狗守卫石头,以防偷盗等不测。当天晚上9时多,一个陌生男人敲开了他的门,直奔巨石,用手电看了半天。陈东元叫他开个价,对方说“你开吧”。结果,两人哼哈了半个小时,都憋着不说。
“黄金有价石无价。”陈东元决定待价而沽。闻风而至的石商几乎踏破了门槛,他们用尽挑剔之能事,企图动摇陈的期望值。一对父子还在他面前唱双簧,竞相压价。“现在的人太坏了。”陈抱怨。
门庭若市的陈家终究太惹人注目,见陈东元迟迟不肯出手,各种猜测和流言泛起。人们说“玛瑙王”已炒到十多万了,陈东元要发财了云云。“后来有些人见到我就绕路,说话也是酸溜溜的。”
更棘手的是,由于陈东元在村委会挂了个不大不小的闲职,心怀妒忌者开始拿这说事儿。在最近一次以水利为主题的村民大会上,十多名村民联名上书,“批斗”陈东元,认为他带头毁山,“玛瑙王”应该充公。陈拍案而起——“有本事你们挖去”。
而近在丁山头村的杨俊则遭遇着另一种隐性的煎熬。由于他的茶地正处在“龙脉”腹地,挖出来的石头都是晶莹剔透的上品,不少乡亲动员他好好利用自家资源。
“后来才发现他们是有目的的。”杨俊说,“我去他们也去,而且挖得比我还起劲。”看着肥水外流,杨俊心痛且困窘。“乡里乡亲的不好开口,情面高于‘主权’,这就是农村。”
杨俊最后宣布不挖了,每天以摘茶为名蹲点看守茶地。亲朋不时笑着从外围踱步而过,彼此都明白对方的心意,却还要装作热情地寒暄。偶尔他自己深夜偷偷下田挖石,竟碰到熟人在场,双方只好尴尬地赔笑干咳。“太别扭了。”杨说。
“整座山搬走都行”
人们咒骂好管闲事的记者和专家,感叹时运不济,黄粱一梦。
“千人挖宝潮”最终引起了浙江当地媒体的关注。村民们受宠若惊,以为迎来了免费广告。结果记者把“宝石”样本带给地质专家鉴定后发现,这些只是毫无价值的燧石,松阳不少地方早就发现过。
迟到的报道引起了县政府迟到的重视,县国土资源局决定介入调查。6月28日,一张写有禁挖令的牌子在千疮百孔的山坡上竖起,护林队也成立,重点劝退采购石头的石商。“没有人买,自然就没有人挖了。”松阳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李队长曾率领全队14名成员到现场维持秩序,但效果不彰,“农民挖自家承包地,很难从严格的法理法规层面上给以制裁,只能教育、劝导”。
松阳县国土资源局国家级矿产督察员纪日侯在听闻“挖宝”盛况后,决定亲自到现场查个究竟,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石英岩的风化残留物,受铁、锰、钛等着色元素长期浸染而形成奇异图案和色彩,只是一种档次很低的饰品原料。
丽水市瓯江奇石博物馆馆长邓献南也同意这个判断,“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像迎面浇落一盆冷水,寻宝大军的信心从高峰直落谷底。但也有些农民仍不愿相信,他们拿着报纸称“专家撒谎”,依然早出晚归,但很快发现这种日子已经难以为继了——买家没了。
舆论的影响正在扩大,热情先从收藏者和消费者层面消退。“听说不值钱,有些顾客干脆不来取成品了。”明辉宝石厂厂长余相辉抱怨说。
更糟糕的是,由于此前的盲目乐观,农民和石商囤积的数以吨计的石头严重滞销,价格已缩水到不足三成。
封山后的好几个烈日,杨俊就在院子里对着近1000斤的石头发愁,这些宝藏,如今变成了累赘。他开始往外扔石头,或如煤渣一样将它们砸碎。其他乡亲纷纷仿效,人们咒骂好管闲事的记者和专家,感叹时运不济,黄粱一梦。
项桥下村的陈东元还守着他光环日退的“玛瑙王”。已经鲜有买家登门了,前些天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却开价一千多元。陈东元直接把他撵了出去。
陈东元并没有停止挖石。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惯性而非谋生手段。他大厅的石头越积越多。“就让它们堆着吧,没好处,也坏不到哪去。”他门外的村庄正复归平常,村中心的茶叶市场又兴旺起来,但他的茶厂的大门再没开过。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事情就这样结束。一些本地石商开始自救,他们联合起来,赴宁波等城市进行独立的专业鉴定,坚称“一定能推翻此前专家的结论”,但他们拒绝向记者出示鉴定结果等详细材料。
而在项桥下村,数十名村民至今仍游荡在山里田间。他们在等待命运下一轮的垂青,相信只要识货、有实力的大老板出现,便能一朝翻身。
一些大胆的村民则开始勾勒更远的未来——成立村民股份公司,统筹开发石资源,营利,分红。“这并不是很难。”村民叶章木,已经顾不上替妹妹重修坟墓,他正和朋友琢磨着将承包地合并,寻找投资方,共同开发。
“看见那座山了吗?”7月18日,叶章木站在一个水库旁指引记者的视线,“那是我们的地,只要有老板感兴趣,我们能马上叫来施工队,整座山搬走都行。”
时隔5个月,松阳石商包礼辉仍说不清为什么会注意那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它静静地躺在山坡一角,通体裹着灰色的外壳,像个造型拙劣的橄榄。
拾起把玩的时候,包礼辉摸到石体一处缺口,迎着阳光能看到淡雅而富质感的反光。十多年来,他一直以找石和卖石为生,熟悉脚下的一山一水,但这种奇异的光却从未见过。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让他唤来一同捡石的弟弟包礼军,两人琢磨后断定:“里面有东西。”
他们决定打开它。回到2公里外自家阴暗的小作坊,“橄榄石”在高速锯盘下像西瓜般被剖成两半。抹去砂浆,他们看到一幅图像:切面通透像果冻,七彩色带缠绕其中,像水草,像血丝,又像烟云。
喜悦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兄弟二人坚信——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奇珍异石。
“七彩玛瑙”石做成的饰物,正是这样特殊的图案迷惑了村民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传言被证伪后,陈东元的“玛瑙王”闲置在家中,无人问津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项桥下村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老人、小孩、妇女纷纷加入挖宝大军,项桥下村的后山上热火朝天 图/周大彬
放下锄头的农民们在月光下,琢磨着手中的宝石,期待一石暴富 图/张军
传言被证伪后,陈东元的“玛瑙王”闲置在家中,无人问津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项桥下村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老人、小孩、妇女纷纷加入挖宝大军,项桥下村的后山上热火朝天 图/周大彬
放下锄头的农民们在月光下,琢磨着手中的宝石,期待一石暴富 图/张军
“龙脉”的秘密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切开“奇石”的当天下午,包家兄弟马上折返原地继续寻找。对职业寻石人来说,发现新石种并率先介入,意味着可能开启一项潜力无限的生意。
他们自身就是例证。2002年,由于大量基建工程取砂,松阳松荫溪意外发现黄蜡石(一种名贵观赏石),包家兄弟率先囤积倒卖,逐渐拥有了宝石加工厂、成品门面和销售网络,成为业内闻名的石商。
惊喜很快被职业理性压制。包家兄弟仔细分析了这种石头,发现除了色彩斑斓,图案奇特外,其硬度、光洁度和通透感都很好,适合加工为饰物。“关键是,这种石头在松阳周边未曾发现过,肯定是珍稀石种。”
为确保独享第一杯羹,包家兄弟一方面相约保守秘密,一方面通过撒网式搜索确定分布范围。一周后,两人将能找到石头的地点在地图上标出来,意外发现这些坐标连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公里的直线。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包礼辉说,“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这样的传闻在当地并不算陌生。前些年,10公里外一个叫古市的地方就流传过“红玉石带”的段子,一支施工队掘地7米,意外发现一条笔直延伸数公里的“石龙”,均是价格高昂的“红玉髓”。后来数百人争先上山挖宝,富了周边好几个村。
现在,种种看似契合的迹象让兄弟俩对龙脉的传说深信不疑。他们决定沿龙脉而行,自居住地西河村出发,往丁山头、西坌、项桥下等村庄行进,寻找失落的宝藏。
3月初,丁山头村25岁农民杨俊注意到村后的山上多了两个陌生的身影,他们背着编织袋,像丢了东西似的缓慢游走,偶尔蹲下来用锤子敲击地面,偶尔又举着石头笑。杨俊的第一反应是——“傻子”。
此时的杨俊正和当地的八万名茶农一道,在为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光景奋战——在松阳这个财政收入常居浙江末两位的欠发达县,种茶致富一度是农民们的主要出路。
但这两个“吃饱了撑着”的陌生人仍日复一日地来敲石头。有一天杨俊终于忍不住问对方是干啥的,对方轻描淡写地说:“捡来玩玩。”
人为的遮掩并不能阻碍消息的传播。在包家兄弟居住的西河村,宝石的秘密已不胫而走。包礼辉将第一块发现的石头做成7个吊坠,4个送人,3个挂在自家客厅。这些饰品在接触甚密的朋友、亲戚和行家的传赏中赢来赞誉,人们惊叹其“独有、珍稀”,津津乐道于其间的七种颜色和水草花纹,并起了个诗意的名字, “七彩玛瑙”或“水草玛瑙”。
最先加入寻宝队伍的是包礼辉的近亲,堂弟包韩龙就是其中一个。不到一个星期,一个通过私人关系找上门的石商用100元一块的价格买走了他首批存货,日入2000多元。更多的包家宗亲、近邻,放下锄头,上门打探。
坐在石头上的小城
为争夺一块稍好的石料,人们可以跳进冰冻刺骨的河水,或大打出手,甚至殒命于取砂机械下。
经过一个月的酝酿,“宝石”在西河村已人尽皆知,寻石队伍像滚雪球般增至四十多人,4月初,在搜掠完地表资源后,寻宝者继而从西河村向西南2公里外蕴藏更丰富的丁山头村转移,锄头伸向那里的土地。
这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外村人来掘土了。”一百多名丁山头村村民在不解和愤怒中纷纷上山保卫家园。杨俊在一个公路旁的山坡上义愤填膺——他的茶叶地已被挖得露出树根,几番未遂,茶地已被掏成一座孤岛。
僵持中,一些细节侵蚀着丁山头村村民们的抗争——当他们如临大敌地守在田地,那些外村人却在热火朝天地与石商交易着看得见数得着的人民币。“破石头也能卖这么多钱?”在确定没有眼花后,他们决定不计前嫌,谦逊地向这些外人打探不可思议的生财之道。
杨俊也在这个时候接到姐姐的电话,她嫁到西河,又恰好是包礼辉的邻居。她质问弟弟怎么还愣着,并说花纹好的原石已经卖到1000元一块了。
杨俊终于发现原来傻的是自己。第二天,他找了同村的两个好友,锯短了犁地的锄头,添置了鼠牙棒(当地用来撬石挖土的工具)、簸箕和铁锤,上山挖宝。由于缺乏经验,当他踩着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愁着无处下手时,一个好心人指着他脚下说:“这就是。”
敲掉黝黑的外壳,杨俊果然看见花纹和图案。一个石商跑过来,扔下150元,抱着石头走了——这相当于他摘茶叶两三天的收入。
钱来得太容易了。丁山头村复制着西河村的队伍壮大模式,石头大量出土,闻讯而来的石商转为论袋收购,三百五百随便给,连石头上的泥土也懒得掰开。
一些“神秘人”开始也频频光顾杨俊的家,他们选择在深夜或凌晨敲门,表情严肃,甚少议价,并且一买就是大批量。他们是来自遂昌、青田等邻县的石商和倒卖者。在本地石商眼中,他们是供求关系的扰乱者,崇尚囤积居奇,欲驱之而不得。
外地石商的价格攻势和本地石商的情面优势,助长着民间的寻宝热情,随着竞争的升温,石商从上门收购转为现场竞价,为教训对手而恶意哄抬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倒是农民坐收渔利,乐见其成。“好石头是有限的。”松阳石商陈莲好说,“尽早网罗好货,日后转手和倒卖才能占据主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陈囤积了六千多斤石头,“哪怕精品率只有百分之五,回报也是数倍的。”
昔日的疯狂,再度重现。松阳一直是瓯江流域重要的黄蜡石产地。5年前,黄蜡石价格以百倍速度暴涨,动辄数十万,一跃成为“石后”级收藏品,曾吸引数以千计的民间寻宝者。这是一个以命相搏的行当,为争夺一块稍好的石料,人们可以跳进冰冻刺骨的河水,或大打出手,甚至殒命取砂机械下。
但由于连年过度开采,松阳黄蜡石的天然储藏已到尽头,现在“两三个月都找不到块像样的”,寻石人杨锦说。
在潜藏的行业萎缩危机面前,新发现的“七彩玛瑙”恰如久旱甘霖。
相比之下,农民的想法则更为单纯和直接。在丁山头村,人们搁置农活,向大地问宝;入夜后就聚在院子里赏石畅谈,交流得失,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诱人的买卖神话,最煞有介事的是松阳一个老头挖到一块通体透亮的“翡翠宝石”,拿到温州卖了12万元。
石头,此时已成了最激动人心和满载希望的字眼。
“大军”突至
一些无主坟和土坟首先遭殃,同村的叶章木,几天后才惦记起死去的妹妹的坟,赶过去的时候墓门已被扒掉,露出累累白骨。
寻石大军继续沿“龙脉”移动。但在东南末端的项桥下村,36岁的茶叶加工厂老板陈东元仍后知后觉,他的生意锐减,“好像一夜之间没人种茶了”。最后他停掉了机器。
挖宝的消息是6月初传到这里的。一个“先行者”在村子东头的水塘洗脚,竟摸出上百斤好石,它们质地光洁、密集成窝,让人惊叹。
先前数月掘出的石头通过石商、加工厂、零售店等途径已经迅速进入消费市场,影响日隆。“七彩玛瑙”成为松阳及周边地区市民收藏、送礼和案头摆设的新宠,城内3家宝石加工厂也加班加点,订单已排到3个月之后。
据松阳观赏石协会统计,由“新石头”所新增的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已达万人。
雄心勃勃的民间寻宝大军开始涌向最后的宝库——项桥下村。6月22日,陈东元被堂弟拖出空荡荡的厂房,说再不动手就晚了。
他们的确晚了。天才刚亮,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占据了山头。“起码两三百人,肩挨着肩地跪在地上刨。”为人谦让的陈东元根本找不到抡锄头的地方,磕磕碰碰地被挤到池塘一角。
加入者源源不断地骑着单车和摩托车来,硬把山脚下五十多米长的水泥路塞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商贩亦循声而来,高声向山上的人群兜售茶叶蛋和冰镇汽水。
一些来自县城、周边乡镇以及外地的石友不断壮大着寻宝阵营,竟近千人。周末结伴郊游挖石一时成了上班族的新式休闲。石商如鹰隼般游走于四周。有人因挖出好石而奔走相告,也有人因一无所获而骂娘,由于挖土过深和人群密集,村民被塌土浅埋的意外时有发生。
在这个真实又戏剧的世界,人民币成了最权威的标尺。“人们开始赌石。”石商包礼军对眼前的景象始料未及,“石头出土后,双方不去泥巴就估价,买家押对了,立赚数倍,押错了,就是一堆垃圾。”
整个项桥下村沉浸在一片喧闹之中。仅仅过了一天,村北84岁的刘仕达再也按捺不住愤懑,决定“出山”——狂热的挖石者已经把锄头伸到他家祖坟。他迈着微颤的腿,像个受辱的战士,站在山坡上用含混的嗓音驱赶无礼者。
他用包装绳和竹子把祖坟围起来,但很快被剪断推倒,老人又改用旱烟杆,谁来敲谁。一些无主坟和土坟首先遭殃,同村的叶章木,几天后才惦记起死去的妹妹的坟,赶过去的时候墓门已被扒掉,露出累累白骨。
夜晚也不得安生,“起码有三四十个人,用碗盆大的探照灯”。没日没夜的坚守最终让刘仕达躺在家中喝了两天草药。
最癫狂的一幕出现在6月26日凌晨。村民刘水胜雇来巨型挖土机,立即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每当一铲土挖上来,人群就上前哄抢,看得刘水胜直喊心痛。次日,他雇来十多个民工森严守卫在挖机周围,半小时就挖了近千块石头。
当天下午,一个交警突然跑了过来,给村民宣讲保护山林的道理,没有人理他;接着又来了两个城管,拿着喇叭喊了一些法律法规,同样是“对牛弹琴”。村民们无所畏惧——“这里是农村,不吃城里那套。”
“公告起码发了两道,整肃会议也开了不下四次,不管用。”项桥下村村干部叶钊只能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村民们嘴里答应着,兜个圈又回来了。村主任更是身体力行,每天凌晨4点就巡村,但执迷的人们等他一转身又呼啸着上了山。
几经折腾后,村委会决定动真格,实行罚款。农民也有对策,坚称只是在“松土”、“除草”或“植树”。在人情大过天的农村,村委会最终也只能杀鸡儆猴地罚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外地老师和缴了一个老太婆的锄头。
“玛瑙王”背后的人心
“乡里乡亲的不好开口,情面高于‘主权’,这就是农村。”
6月23日,命运终于眷顾了茶厂老板陈东元。
这一天,性格温和的他眼看就要被汹涌的人潮挤下山旁的菜田,脚却碰到了一小块尖石,他决定好歹也挖一下。这一挖却停不下来,石头像长了根一样越挖越长。度过激动而忐忑的一个多小时后,一块大冬瓜般的石头出土了,重一百多斤,七彩斑斓。
巨石以绝对优势打破了此前三四十斤的整石重量记录,立即轰动全场,围观的人高呼“玛瑙王”。陈东元觉得不宜张扬,立即和堂弟把石头搬回家。阳光下,他数着石头上的颜色,想象着粗糙的外皮底下,是如何一幅精美绝伦的景象。
陈东元成了村里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当天晚上,很多亲朋结伴上门参观“玛瑙王”,纷纷说没有五位数不要卖。
陈东元满意地点着头,还拉来两条黄狗守卫石头,以防偷盗等不测。当天晚上9时多,一个陌生男人敲开了他的门,直奔巨石,用手电看了半天。陈东元叫他开个价,对方说“你开吧”。结果,两人哼哈了半个小时,都憋着不说。
“黄金有价石无价。”陈东元决定待价而沽。闻风而至的石商几乎踏破了门槛,他们用尽挑剔之能事,企图动摇陈的期望值。一对父子还在他面前唱双簧,竞相压价。“现在的人太坏了。”陈抱怨。
门庭若市的陈家终究太惹人注目,见陈东元迟迟不肯出手,各种猜测和流言泛起。人们说“玛瑙王”已炒到十多万了,陈东元要发财了云云。“后来有些人见到我就绕路,说话也是酸溜溜的。”
更棘手的是,由于陈东元在村委会挂了个不大不小的闲职,心怀妒忌者开始拿这说事儿。在最近一次以水利为主题的村民大会上,十多名村民联名上书,“批斗”陈东元,认为他带头毁山,“玛瑙王”应该充公。陈拍案而起——“有本事你们挖去”。
而近在丁山头村的杨俊则遭遇着另一种隐性的煎熬。由于他的茶地正处在“龙脉”腹地,挖出来的石头都是晶莹剔透的上品,不少乡亲动员他好好利用自家资源。
“后来才发现他们是有目的的。”杨俊说,“我去他们也去,而且挖得比我还起劲。”看着肥水外流,杨俊心痛且困窘。“乡里乡亲的不好开口,情面高于‘主权’,这就是农村。”
杨俊最后宣布不挖了,每天以摘茶为名蹲点看守茶地。亲朋不时笑着从外围踱步而过,彼此都明白对方的心意,却还要装作热情地寒暄。偶尔他自己深夜偷偷下田挖石,竟碰到熟人在场,双方只好尴尬地赔笑干咳。“太别扭了。”杨说。
“整座山搬走都行”
人们咒骂好管闲事的记者和专家,感叹时运不济,黄粱一梦。
“千人挖宝潮”最终引起了浙江当地媒体的关注。村民们受宠若惊,以为迎来了免费广告。结果记者把“宝石”样本带给地质专家鉴定后发现,这些只是毫无价值的燧石,松阳不少地方早就发现过。
迟到的报道引起了县政府迟到的重视,县国土资源局决定介入调查。6月28日,一张写有禁挖令的牌子在千疮百孔的山坡上竖起,护林队也成立,重点劝退采购石头的石商。“没有人买,自然就没有人挖了。”松阳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李队长曾率领全队14名成员到现场维持秩序,但效果不彰,“农民挖自家承包地,很难从严格的法理法规层面上给以制裁,只能教育、劝导”。
松阳县国土资源局国家级矿产督察员纪日侯在听闻“挖宝”盛况后,决定亲自到现场查个究竟,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石英岩的风化残留物,受铁、锰、钛等着色元素长期浸染而形成奇异图案和色彩,只是一种档次很低的饰品原料。
丽水市瓯江奇石博物馆馆长邓献南也同意这个判断,“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像迎面浇落一盆冷水,寻宝大军的信心从高峰直落谷底。但也有些农民仍不愿相信,他们拿着报纸称“专家撒谎”,依然早出晚归,但很快发现这种日子已经难以为继了——买家没了。
舆论的影响正在扩大,热情先从收藏者和消费者层面消退。“听说不值钱,有些顾客干脆不来取成品了。”明辉宝石厂厂长余相辉抱怨说。
更糟糕的是,由于此前的盲目乐观,农民和石商囤积的数以吨计的石头严重滞销,价格已缩水到不足三成。
封山后的好几个烈日,杨俊就在院子里对着近1000斤的石头发愁,这些宝藏,如今变成了累赘。他开始往外扔石头,或如煤渣一样将它们砸碎。其他乡亲纷纷仿效,人们咒骂好管闲事的记者和专家,感叹时运不济,黄粱一梦。
项桥下村的陈东元还守着他光环日退的“玛瑙王”。已经鲜有买家登门了,前些天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却开价一千多元。陈东元直接把他撵了出去。
陈东元并没有停止挖石。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惯性而非谋生手段。他大厅的石头越积越多。“就让它们堆着吧,没好处,也坏不到哪去。”他门外的村庄正复归平常,村中心的茶叶市场又兴旺起来,但他的茶厂的大门再没开过。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事情就这样结束。一些本地石商开始自救,他们联合起来,赴宁波等城市进行独立的专业鉴定,坚称“一定能推翻此前专家的结论”,但他们拒绝向记者出示鉴定结果等详细材料。
而在项桥下村,数十名村民至今仍游荡在山里田间。他们在等待命运下一轮的垂青,相信只要识货、有实力的大老板出现,便能一朝翻身。
一些大胆的村民则开始勾勒更远的未来——成立村民股份公司,统筹开发石资源,营利,分红。“这并不是很难。”村民叶章木,已经顾不上替妹妹重修坟墓,他正和朋友琢磨着将承包地合并,寻找投资方,共同开发。
“看见那座山了吗?”7月18日,叶章木站在一个水库旁指引记者的视线,“那是我们的地,只要有老板感兴趣,我们能马上叫来施工队,整座山搬走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