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共同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80后民工”真情告白: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郑州日报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73票  浏览16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6年12月19日 20:59

  我是“80后民工”一位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真情告白

  中原网讯:说到民工,人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破旧的衣衫,迷惘的眼神,为了养家糊口在城市里四处奔波……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民工(有人把他们叫做“80后民工”)的观念与老一代民工完全不同,他们中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外出务工动因是“刚

  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共占到71.4%。

  “80后民工”已不再是那种茫然、木讷的农民,他们不能忍受身份歧视,更注重工作环境、自身的权益乃至个体感受,他们有更强的融入城市的动机,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为了享受人生!

  “80后民工”,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进城务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12月初,记者结识了一位来自信阳的农村务工青年张秋生,通过多次接触和沟通,记者逐渐走进了这位“80后民工”的内心世界,脑海中关于民工的印象被一一刷新……

  民工也要有所追求

  你说我与人们印象中的民工形象大不一样?谢谢夸奖!其实,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新型的民工,而不是像父亲那一辈民工那样生活!

  我父亲今年50多岁啦,他从当年中国刚刚兴起“民工潮”起,就扛起铺盖卷儿进城找活干。做了20多年的民工,要我看父亲几乎没什么变化:身上整天脏兮兮的,只知道闷头干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却只挣到一点可怜的钞票!我父亲现在和20多年前比起来,可以说还是在原地踏步!

  你问我跟父亲有什么不一样?我经常是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来,用着新款的彩屏拍照手机,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从外表上看我不像民工更像是城里人。另外,我觉得虽然我们都是民工,但是我们的思路大不一样——父亲来到城里打工,脑子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活干、挣钱,在他看来,工作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挣多挣少的问题。我呢,找工作时不仅仅在意工资,工作环境也不能太差了,我还想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除了干活,我还经常动脑子思考,思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我觉得即使是做个民工,也要有所追求,从物质到精神都要有点变化才行,不能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对了,用你们记者写稿子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超越自己”,我们民工也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可以说,父亲就是做梦也不会想这么多,他更不明白“思路”、“超越自己”是个啥概念,却笑话我是“胡思乱想”、“做美梦”,说“当个民工有啥追求不追求的”。我很不赞成这种看法,难道民工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只能做一个干活的机器吗?!

  我跟父亲的这些差别也许就是你们媒体上常说的“代沟”吧!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我父亲那样的民工,不过,有句顺口溜你们当记者的应该听说过吧———“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说的就是像我父亲那些民工的生活状况,我说啥也不愿意过他们那种民工生活!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在郑州老107国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北环南阳路立交桥下面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聚集着一批四五十岁样子的民工,等着别人来雇他们去打零工。到了夜晚,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就睡在人行道或者花坛上,盖着脏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的被子。那情景我看了真是感到心酸,这种生活我是很难接受的,我进城打工图的就是比在老家生活得更好,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我承认,与父亲那一辈民工相比,我没有他们能吃苦,不愿从事太重的体力劳动,不过,赚钱不是我打工的惟一目的,我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为了赚钱而去做牛做马。做一个民工我还能这么“潇洒”,这可能是由于在我身后有父母和家庭支撑着,我是独生子,上边还有两个姐姐,在家里我可以说很受宠爱,我出来打工家里不但不会跟我要钱,还经常给我钱。我还没有找对象,没有什么经济负担,有时候一个月的花费就有上千元。

  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你说在我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农民的影子了?我也觉得自己对老家越来越陌生了!

  说实话,尽管在户口本上我仍然是农民身份,但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农业劳动,甚至连自己家里有几块田都搞不清。我不会种田,不知道怎么种菜,对农业上的那些活儿,我全都不懂!

  我的家乡是豫南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我们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非常贫穷落后。现在,尽管国家减免了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是在农村,人多地少,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高中毕业后,我在家里待着很闷,就开始进城打工。打工虽然辛苦,但是在城市里至少可以长长见识,毕竟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在农村待了十多年,但前年回到老家过春节时,我突然发现,我对农村的生活已经很不习惯了!农村实在是太贫穷、破旧、落后了,我们村里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电视只能收到很少的几个台,还很不清晰多是雪花。老家的人更不会读书看报,而在城里,我就是不买报,也会经常在街头的阅报栏前瞅瞅。

  最不习惯的就是农村人不讲卫生,村里连个澡堂子也没有,时间长了,一身汗臭味也只能忍着。在城市的时候,我至少每星期都要洗一次澡,隔几天不洗澡身上就痒得难受。还有就是感觉村里实在是太冷清了,特别是到了夜晚,到处都是空荡荡的,见不到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夜生活”。生活中几乎处处感到别扭、不方便,比如说和人讲话吧,我已经习惯说普通话了,老家的人却笑话我是“烧包”!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回家了。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大家都认为只有进城打工才有出路。虽然在城市生活得并不如意,但我再也不愿意回到老家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忍受煎熬了。

  我的乳名叫“进城”

  其实,我的父母也很渴望过城里人的生活,说起来不怕你笑话,父母给我起的乳名就叫“进城”!很显然,他们也希望我能够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留在城市里。

  这几年,我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到过的城市有很多。我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来到城市,但我很快发现,城市不是民工的家,我们在城市里户口解决不了、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发展的空间很有限,我们在这个地方只能是过客。

  有报道说,“80后民工”的跳槽频率是老一代民工的近6倍,近些年一些城市闹“民工荒”,主要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跳槽。我觉得这是误解了我们“80后民工”,我们跳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是想换个环境,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

  像我吧,今年已经换了5次工作,最长的一份工作做了半年,最短的只做了3天。我们“80后民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能力上和城市青年差不多,我们只是希望城市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和城里青年一同起飞的平台,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安下一处能够遮风挡雨的小家,这种想法不算过分吧?

  我何时不再是“城市过客”

  你们媒体称我们是“80后民工”,虽然我确实是1982年出生的,但我心里很难接受别人这样称呼我!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民工”这种称呼,我觉得大多数城里人和我们一样,不也一样是打工者吗?我们同样在城市里工作,为什么叫我们“民工”、“外来工”呢?

  我敢拍着胸脯说,城市的繁华和美丽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如果我们过不好,城里人也过不好,不是吗?每逢到了春节,民工们都回农村去了,城里人就会感到很不方便!可是我就想不明白,城里人为什么经常用白眼看我们,为什么要歧视我们民工呢?

  我们打工可以说是四海为家,这个月在这个城市,下个月可能又跑到另外一个城市了,因此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着被子。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装着厚厚的棉被,这可以说已经成了我们民工的另一张“身份证”!

  我也曾经像我的父辈们一样,肩上扛着沉重的铺盖卷儿和简单的行李,奔波在城市街头。我发现,扛着铺盖卷儿的民工在城里似乎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司机们见了我们这些扛着铺盖卷儿的,马上就皱着眉头将我们往车后面轰,有的司机甚至嫌我们占地方多,拒绝我们上车,尽管车上的乘客不是很多。

  前年春节过后,我跟着父亲从老家去武汉打工,在乘公交车去一处建筑工地时,公交车司机见我们带着装着铺盖卷和行李的蛇皮袋子,冲我们连连摆手,连一个“不”字也懒得说!一连过来好几趟公交车都是这样,有时见了一辆公交车开过来,我们赶紧提着沉重的行李追上去,却又被失望地赶下来,累得浑身是汗。

  后来,好不容易上了一辆乘客比较少的公交车,司机一次又一次地用很不友好的口气叫嚷道:“喂,背包袱的,往后面走!听见没有……快点!”我们挪了一次又一次,我不解地问:“你到底要我们走到哪里去?”司机没好气地说:“到最后一排待着去……带着那么大的包袱,影响别人上下车知道不?”我觉得司机有点小题大做了,气愤地说:“带着包袱就不能坐前边了?用得着你那么大声叫吗?”没想到司机听了这话,竟然大吼起来:“这是城市,不是在你们农村!你们民工真是素质差,影响市容!”

  其实,我们来到城里,并没有什么非分的想法,只是希望城里人能够尊重我们。我想通过你们媒体告诉城里人:不要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身边那些辛勤忙碌的民工们,他们早已不是20多年前那种刚刚洗脚上岸的农民,他们年轻,富有朝气,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和时尚的城市生活……

  虽然做着城市梦,我却常常感到迷茫,觉得自己既不是城里人,也不是乡下人。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眼光等等像一道道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我的城市梦,我们在城市建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最终却必须离去,让别人来享用,我经常问自己:你何时才能不再是“城市过客”?!

  记者手记:

  “80后民工”给城市带来思考

  中科院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在如今的民工群体中,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占60%。显而易见,民工群体正在“更新换代”,“80后民工”将逐渐成为民工的主体。

  然而,“80后民工”目前并未被城市社会所了解,尽管他们长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基本权利却屡遭侵害,很少得到理解和尊重,没有社会保障,缺乏就业培训,他们被城市边缘化了,他们的悲喜似乎无足轻重,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步履维艰。

  具有新思维的“80后民工”给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工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用工单位必须以人为本,对民工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管理者不仅要关注民工的物质需求,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还应加强同民工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对本地员工和外来员工一视同仁,为优秀民工提供培训再教育的机会,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

TAG: 80后 民工
搜索
顶:4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33 (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96 (26次打分)
【已经有30人表态】
3票
感动
5票
震惊
4票
3票
路过
1票
高兴
3票
同情
2票
难过
3票
无聊
2票
愤怒
4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