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是现代海洋国家 不应缓建航母
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此前在《国际先驱导报》撰文认为:中国与其现阶段投入大量资源制造航母,不如把这些资源用于研制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飞机和提高导弹的性能上。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倪乐雄教授据此撰文称称叶自成教授缓建航母理由不成立。
文章指出,海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直接体现者就是海军。北大叶自成教授断言“中国将始终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是误判。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叶教授强调“在21世纪中叶使中国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这种充满主观愿望成分的“大战略”完全忽视了海权发展的自身规律。而海权发展其实主要取决于涉及国家生存的“外向型经济”是否受到威胁,以及威胁的程度。
文章指出,未来中国内陆边疆的安全几乎不会出现古代那种危机,危机将来自重要的商业经济区域,商业交通枢纽的台海就属这种性质。随着中国向海洋国家的转型,人们看到的是海权的崛起,以及具有海权色彩的陆权复苏,而非传统陆权回归。
海洋国家重视海权,并非陆军不重要,强大海权国家的陆军都是第一流的。但海权的功能多于且大于陆权,因此,海洋国家出现陆权依附、从属于海权的现象,海军陆战队的意义就在于此。海洋国家不把战略重点放在海权上,而放在本土的陆权方面,是战略的颠倒和错位!
倪乐雄认为,对于中国是否需要航空母舰,要先搞清四个基本常识:航母不等于侵略扩张;航母具有海上浮动机场的功能,将有限制空权扩大为无限制空权;三、航母在外交上还有仅次于核武器的威慑功能;四、航母舰队也可以把维和与友谊带到世界各地。
中国是否需要航母的问题很简单:中国是否不存在后三种需要?叶先生缓建航母的建议也许是对的,但论证颇有问题,有时不知不觉地在证明中国不需要航母,而非缓建。
文章指出,综合其论据为:反航母武器很发达、中国是近海防御战略、陆基武器足以控制台海局面、中国不会进行大规模海外进攻、中国军费也有限、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认为马汉制海权和杜黑制空权至上都是错误的,而地面力量才是决定性的等等。
航母不会因攻击航母手段增强增多而退出战场,如同反坦克武器再先进坦克也不会退出战场一样。航母海上浮动机场、变有限制空权为无限制空权的独特功能目前也是不可取代的。反航母武器的发达不是不建、缓建航母的理由。
文章指出,中国海权所忧虑将来肯定不止是台海。未来外来干涉势力可能以切断“海上经济通道”相要挟,替“台独”撑腰打气。如航母舰队,则可用来反制或威慑。这就是拥有航母与台海稳定的关系,没能力造是一回事,必须看到这点又是一回事。
附带一点,即使台海有事,航母真正的用武之地不在台湾海峡里面,肯定在远离台湾海峡的地方。总之,航母服从海权战略,海权战略服从国家生存安全,台海只是“外向型经济”国家的安全范围之一隅,陆基武器即使能控制台湾海峡,也不是不建或缓建航母的理由。
文章指出,“中国不会进行大规模海外进攻”也不是不建或缓建航母的理由。航母本身不等于进攻性侵略性,战争正义性不是由武器的进攻性决定的,而是由普适的伦理道义、国际法原则判定的。只有证明中国永远不存在远洋作战的可能性,不用说缓建、干脆不建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