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战机:中国空军拔出的一把利剑(组图)
闲侃歼十
意义的含义
如果说我们当年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制止别人对我们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话,那么歼十今天的成功,就是我们为了能够彻底消除人家在我们头顶上晃悠了近20年刀影而拔出的又一把利剑。
在人家威胁我们的刀光寒影中,航空人磨了近二十年。有人可能会说,磨得时间太长了。可也恰恰是磨得时间长了,才能让这把利剑更加锋利,更加剑气逼人。西方人讲究剑术,中国人讲究剑道。术者,技艺或手段而已;道者,本身除了包含技艺(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挂、撩)外,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 ——剑意。讲究剑随心动,心剑合一。歼十去年年底一公开,西方世界一片惊骇哗然之声。其实那主要是西方的媒体在作秀——假的。不到一个月,美国宣布停止向台湾销售F-16C/D战斗机,这倒是真的。一个心随剑动,一个剑随心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等二十年,值!而这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照面。
中国空军歼10战机
意义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在汉文化里,它既代表了一层意思还包含了某种愿望,最终着落在含义上体现着价值和作用。这是比较雅致的讲法。举个俗一些的例子,面对扑面而来的恶狗,一根棍子对于一个乞丐而言,其意义就是生存和尊严。
作为一个新兴的航空大国,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有成就也有失败,客观地讲,是失败多于成功。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虽多,但多属于战术一级的失败;而成功虽少,却属于战略层次上的成功。故此,战术与战略上得失的此消彼长推动着我国航空工业向前发展。歼十的出现,彻底终结了中国航空工业在世界第三代战机的大门前徘徊近30年而不入的历史。以歼十为契机,带动了包括发动机、综合航电技术、材料技术、加工工艺和机载武器系统等一系列产业的进步,因此,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正因如此,全面地了解歼十成功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曲折中前进
翻开我国的战斗机发展史,自航空工业组建的那一天开始至今,在歼十没有研制成功之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在仿制的基础上,仅成功制造和改进设计了三个系列的超音速战斗机——歼6、歼7和歼8系列。三个系列中,有一个半属于全仿制设计(歼6和早期的歼7),一个半系列为改进设计和半自主创新设计(自歼 7E开始至歼7G、歼8全系列)。而这三个系列中,没有一个系列属于第三代战斗机的范畴。虽然歼8II的后期发展型在作战使用上可以完成第三代战斗机的任务,可不要忘了,如果美国将第三代战斗机的航电系统与发动机安装在50年代中期研制的F-102或F-106身上,也同样能够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作用。歼 8II才生产了多少?仅30年前退出现役的F-102和F-106的数量也远比歼8全系列的总数要多得多,所以这没有可比性。先是“和平珍珠”,紧接着在歼八III身上又多洒了近十年的汗水,最终歼八系列飞机留给中国航空工业的是咀嚼不尽的酸甜苦辣。空军某位领导去年讲:当年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因高喊“歼六万岁”被后人称为“草包司令”,而那时,歼六装备空军也不过十几年。现在如果还要我们接收已经生产了近三四十年的歼七、歼八,岂不连“草包司令”都不如?
双座型歼10战机起飞
对航空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自飞机进入喷气式时代开始,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其中,以前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生产于40年代末研制的的超音速的 “米格”-19“农夫”、和F-100“超佩刀”为战后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这些飞机在70年代初就基本退出了现役。可能是惯性的问题,自飞机进入喷气式时代开始,以美苏为代表的军用航空大国在追赶速度时也一时冲昏了头脑,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战后第二代战斗机在冷战的阴霾下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但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铁律下,美苏逐渐发现自己的第二代战斗机均有诸多弊端。来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更让美国逐渐明白,以突出高空高速性能为主要设计目的的战后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展在当时与受限于科技水平的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步伐并不合拍,航电系统以及机载武器系统(主要是空空导弹不可靠)的缺陷,造成典型的双2(2倍音速、2万米升限)战斗机的飞行性能失去了实际意义,结果导致亚音速机动性能较好的第一代喷气式飞机屡次将第二代喷气式飞机打得丢人献脸,一扫刚问世时的荣光。于是美国逐渐放弃了在新一代战斗机上过于追求高空高速的设计理念,开始对战斗机最可能面对的主要作战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研究出的成果,将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思想逐步向高亚音速状态下的高机动性(电传)、大航程、超视距作战能力和兼具够用的对地攻击能力方向转变。而这一设计思想日后随即成为了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密码,谁对准了这一密码,就能开启进入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王国的大门。
凭借着先知先觉,美国在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中成为航空世界的领头羊。而细说起来,率先拉开世界第三代战斗机发展帷幕的居然是美国海军的舰载机——F-14“雄猫” (Tomcat)。1970年12月21日,F-14首飞成功,成为进入三代战机王国的第一机。此后,美国依据自创的设计密码在1974年~1983年间又先后推出了不同作战用途的三款第三代战斗机——F-15、F-16和F/A-18。这四种最具影响力的第三代战斗机至今已服役30余年,仍是掌控天空的主力。
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国人也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密码,凭借“幻影”2000挤进了第三代战斗机王国的大门。
冷战形成的思维方式,让苏联人紧紧盯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举一动。在倾国整军的激素刺激下,尽管晚于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步伐,但凭借苏-27“侧卫”和“米格”-29“支点”,北极熊也晃晃悠悠的跨过了第三代战机王国的门槛。
而此时,刚刚抖掉文革包袱的中国航空工业仍在为二代机能够飞起来而拼搏。1979年,苦撑了14年,连设计师都被朝令夕改、大相径庭的设计指标折腾得头昏眼花的歼九下马了(关于歼九战斗机的研制过程,详见《航空档案》2006年第11期《沉重的翅膀》一文);同年,不合时宜的具有“空中李向阳”之称的歼 12也下马了;1981年,歼13又折翼沉沙。总结上述这些下马工程,除了资金和技术制约外,设计思想的不成熟和理念的落后以及对飞机的设计要求超出整个航空工业所能承受的极限,是主要原因。
常言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人一般也只有在不得意之时,才能以一个相对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在不断触动中国航空工业灵魂的同时,也为其积淀了大量的财富。庆幸的是,国防的急需与空军装备研制滞后的局面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82年,邓大人的一句:“拿出5个亿,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更好的歼击机”终于令痛定思痛的中国航空工业在捉襟见肘的窘境中找到了方向和源泉。而此时,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局部战争和发展国的经验教训已经再清晰不过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使我们在设计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时,必须要想得多一点。方向对了,随后的举措也就逐渐变得有了章法,不会再东抓榔头、西抓棒棰。
与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随之而来的“蜜月”,让西方在相关领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给我们补了生动的一课。并由此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大推重比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综合航电、电传控制、复合材料技术、翼身融合设计和先进空空导弹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歼十的研制几乎让中国航空工业一半以上的企业为之奋斗。同时,欧洲三代半战斗机——双风(“阵风”和 “台风”)的研制再次明确了我们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接下来的谋划就会更精确一些。思想枷锁的释放,使中国航空工业沉浸在西方特色第三代战斗机的气息之中加快着自己的步伐。这种气息围绕了我们十年之久,也逐渐让我们习惯,而十年不是一个太短的时间。所以当这种气息突然消失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陷入了短期的迷茫,直到北方的风吹过来才逐渐清醒。
歼10双机起飞
将历史重新翻到80年代,看看我们在西方哪里都接触到了什么?“鹞”、F-16、“幻影”2000、“旋风”等等。再看看我们自己有什么,3000多架的歼6系列是空军的主力,歼7系列当时全部加起来也不过500架左右,研制了20年的歼8也只是重新再飞起来,到90年代前也不过生产了那么几十架。按照飞机的划代,这些飞机只能勉强划到第二代。1984年首飞的歼8-II性能虽较以前是质的飞跃,但飞机整体性能也就是达到“米格”-23和F-4E“鬼怪”的水平而已。
也正是看对了这一点,西方的军工企业才接踵而至,各自拿着自己的产品到华推销。透过这些成熟的产品,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品质。并以此为契机,让我们逐渐人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相关行业。而歼十的发展方针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夯实了。在80年代中期,F-16和“幻影” 2000的卖家都想让中国买单,面对诱惑,我们犹豫过,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买。现在歼十出来了,我想已经年近中年的F-16和“幻影”2000看着比它们小得多的歼十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就像两岸的关系,即血脉相连,又处于敌对状态。而原打算安家中国的F-16和“幻影” 2000在80年代中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十几年后跑到了与大陆敌对的一个省——台湾岛上。这对两岸都是一种讽刺。
超七史话到这期的《航空档案》就登完了,洋洋二十余万字,从F-404发动机到RB199再到RD33/93,这期间还不算法国人M88的掺和。几台发动机(都是涡扇)在中国人面前晃来晃去的供其选择,硬是没有将中国人晃晕。因为一开始,“超七”与歼十的路子就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点中国人心里明镜一般。从英国马可尼的火控雷达到美国F-16上的AN/APG-66(就是让中国航空工业蒙羞的“和平珍珠”项目中的那颗“珍珠”,下文中有叙述),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了什么叫国际合作。89年一变天,“雹子”就劈头盖脸的往下砸。同时挨“雹子”的还有俄罗斯,得,西方硬是用“雹子”把中俄砸到了一起。山姆大叔自以为聪明,可总在做蠢事。中国人傻实在,最先进的战斗?良实在的中国人打醒了。被砸得鼻青脸肿的中俄开始惺惺相惜,穷得丁当响的老毛子对中国说了“我卖给你最先进的战斗机”。这就叫政治!与西方的蜜月期中,中国想用西方的武器改进自己长期落后的空军。F-16、“幻影”2000排队在那里等着,只是中国钱紧,才没有下决心。中俄关系一缓和,人家说了,你也别对付我了,我把你原要对付的“米格”-29和苏-27卖给你,随你挑!一下子,中断了近30年的中俄军贸又火了起来。西方都傻眼了,心里肯定还有股酸酸的感觉。
命系一心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一个机型的成功背后必然是有一台成功的发动机。几乎所有下马飞机都是因为发动机所致。没有“心脏”,什么机也活不了。那么,大推重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下简称涡扇)自然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早在6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动力部门就开始了涡扇发动机的跟踪研究。并在1964年先后展开了涡扇5和涡扇6的研制工作,但涡扇5很快夭折,而涡扇6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也没能达到投产状态并最终下马。
歼10使用的太行发动机
发动机技术的长期滞后,不仅仅是中国航空基础工业的薄弱造成的,与相关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以及领导的决策有极大的干系。以70年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 涡扇发动机的引进为例,领导的错误决定导致该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被推延达10余年之久,航空工业饱尝了恶果。并直接导致我国涡扇发动机的整体进程放缓。好在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能够允许我们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完善用于歼十的“太行”涡扇发动机,而“太行”的成功直接决定了歼十的成败。有人可能会说,不用“太行”,歼十不是也飞起来了吗?我想说的是,歼十确实用人家的发动机飞起来了,“太行”只是在进度上慢了半拍,为了有自己的心脏,歼十只要活了就等得起,空军也等得起。如果航空工业连这点把握都没有,让“太行”长期拖后退,会引起国愤的,后果很严重!因此说,航空工业用“太行”支撑起整个三代机的发展是有足够把握的。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问题还没有说明白,那就在多说两句废话。前面提到,中俄军贸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只讲空军),苏27整个落户到了沈飞,RD-33/93则落实到了成飞机的超七(应该叫“枭龙”!)身上,而“枭龙”的生产线旁就是歼十的生产线。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查遍目前所有的公开资料,没有任何中国转产或引进苏-27战斗机的心脏——AL-31F的消息。而“米格”-29的动力——RD-93 (“泰山”)在中国已经得到许可生产。在中国最大的军用飞机生产基地——沈飞,其生产的苏-27数量应该极为可观,但中国却没有AL-31F的生产线。俄罗斯不卖吗?不可能!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留里卡发动机公司展台的宣传图片中,AL-31F又多了一个客户——中国成飞的歼十。既然歼十与沈飞的苏-27都用Al-31F发动机,那为何不引进该发动机的生产线呢?我们把目光转向新近露面的“太行”涡扇发动机,一切都明白了。中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动力系统是“太行”!自歼十开始,中国第三代及其改进型战斗机的动力系统会彻底终结用进口发动机的历史。
此一时彼一时,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动力系统之后,中国在驾驭新一代的战斗机设计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果顺利的话,自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开始,发动机进度长期滞后,拖飞机研制进程后退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歼十以及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成功的意义也就在此。
有了发动机,只是解决了让飞机飞起来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飞机的机载火控系统。就如同人有了心脏之后决不能缺大脑一样。80年代,我国的军用飞机“大脑”不够使——机载雷达性能太差,导致名义上的全天候战斗机实际上成了全天候飞行机,这也就是80年代中期“和平珍珠”工程(与美国格鲁门公司合作,用F-16的雷达改装55架歼8-II战斗机)之所以立项的前提。
歼10使用的JL-10A雷达
“和平珍珠”工程项目实施后,我们将2架歼8-II的01批次飞机送到美国的格鲁门公司安装用于F-16战斗机上的AN/APG-66脉冲多普勒雷达及其航电系统。不料,89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合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导致“和平珍珠”计划中途停止,已经进行了改装的2架歼8-II工程样机被暂时扣留。在中国的不断交涉下,美国被迫于1994年将两架样机交还中方。但在交还之前,美国恶意让一些国家和地区(含日本与台湾)的军事专家参观被拆借的歼8-II工程样机。这对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而言可谓奇耻大辱!
自此事件之后,中央军委电令航空工业的电子雷达科研部门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争气”雷达。随着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长,90年代中期开始,多种性能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研制成功,一举改善了中国空军战斗机“弱智”的被动局面。
歼十作为空军21世纪初的主力机种,其机载雷达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实际作战能力的高低。几年前的某空军基地靶场,一架歼十腾空而起,几分钟之后,该机进入指定攻击空域。飞行员打开机上的脉冲多普勒(PD)雷达开始搜索空中目标。很快,雷达就探测到了100多千米之外的歼七飞行靶机,约90千米距离上,雷达开始锁并跟踪目标,距离靶机约数十千米处,歼十飞行员发射一枚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到半分钟,超视距空空导弹准确命中靶机。此时试验,再一次改写了中国空军超视距攻击的最远距离。
近年来,沈飞的苏-27已经全部采用国产化航电,这对国外同行是一种震撼。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俄罗斯的航电对我们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此举虽然不能现在就说我们已经超越了俄罗斯的航电技术,但却意味着继发动机之后,我国又在航电系统系统上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而最近不断出现的中国空军苏-27战机改装国产空空导弹的信息恰恰又是表明中国具有独立自主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又一例证。再往下谈,就必然要谈到超视距空空导弹。由于受篇幅所限,对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原理就不再介绍。而上面的一段描述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尊容。
伴随歼十的成功,其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会产生连锁效应。成飞通过歼十的研制,掌握了主动打开第三代战斗机大门的钥匙,锻炼出了一支年轻的设计队伍,而这支队伍将构成四代机研制队伍的核心。另外,空军的大批订单所产生的效益可对成飞今后的发展产生更加良性的作用,并极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总之,以歼十为龙头带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歼十给中国空军带来了什么?
再举个例子,去年在空军某试训中心,上演了一场歼十与苏-27的对抗演练。近十余场对抗下来,苏-27部队一片哗然,战果呈靠歼十一边倒的结局。其实稍微细心的人就应该明白,空军90年代初装备的苏-27属于苏联空军最早装备的型号。其飞机虽然具有第三代战机的飞行品质,但由于航电系统以及机载武器系统的落后,令其基本上不具备对抗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能力。在歼十没有装备部队之前,由于歼7和歼8系列与苏-27部队存在较大的性能差距,故在对抗时,苏-27部队凭借飞机良好的飞行品质,自然是败少胜多。而苏-27同机种之间的对抗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无实际意义。
歼10战机滑向跑道
歼十的出现,让苏-27部队乃至苏-30部队真正接触到了什么是世界上真正意义的第三代战斗机。由于歼十赶上了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最后一班末班车,令其在机载火控和武器系统上已经达到或接近第三代半战斗机的水平。因此,歼十在与苏-27的对抗中取得完胜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与之相对应,空军可根据不同部队与歼十的实兵对抗结果重新修订更合适宜的战术,可直接提升装备相对落后部队的作战能力。
90年代引进的苏-27的机体寿命估计已经快到极限,可能若干年后会退出空军现役。与歼十形成高低搭配得的可会是沈阳的苏-27国产化系列。在换装了全国产化设备(发动机、航电、材料)之后,歼十的优势可能会有所降低,但这会促生歼十改进型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中国空军今后会有两大系列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捍卫祖国的天空。自去年起,曾经服役于空军的歼六已经全部退出了现役。歼十装备部队后,曾经流传过一种未被证实的说法——1架歼十的作战效能,大致相当于20架歼六。如果这种传言属实的话,就意味着1架歼十顶过去一个团的歼六,100架歼十相当于2000架歼六。当然,我们不能以这种简单的假设来确认歼十的实际效能。但是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以歼十为代表的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装备,将对空军传统的编制和作战训练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空军编制、训练与作战体系调整的合理性会又会直接反作用到歼十战斗机上。这个问题,值得空军进一步认真仔细研究。
歼十与对外军贸
据外电报道,巴基斯坦向中国订购了36架代号为“猛龙”的歼十战斗机。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巴基斯坦的一个梦。而按照惯例,中国很有可能会将歼十即将入主巴基斯坦空军一事作宣传突入世界先进军机销售市场。凭借优良的性能和相对便宜的价格,歼十对国际军机市场的冲击波必会引起极大的震荡。在国际市场上,歼十外贸型的竞争对手会有欧洲的双风(“阵风”和 “台风”)、美国的F-16E/F和瑞典的“鹰狮”JAS-39。在作战效能上,歼十外贸型可能会达到法国“阵风”的80%,“台风”的75%,F- 16E/F的90%和“鹰狮”JAS-39的200%左右。其价格与“鹰狮”大致相同(可能会稍贵一些),对双风和F-16E/F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在销售歼十外贸型的同时,还要提供包括发动机等配件在内的后勤配套措施,对于没有一定航空实力的国家而言,后勤保养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其潜在的出口客户除巴基斯坦空军外可能还包括:埃及、泰国、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
歼10战机着陆放伞
凭借经济突飞猛进而带动国家的和平崛起,再纵观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闲庭信步,歼十的成功让中国的外交天平上又添了一快砝码。长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由于没有竞争世界尖端战斗机市场的产品,而长期徘徊在低端性能、低端售价的低档战斗机上。这对地区间的军事平衡关系几乎微不足道,以歼7系列为例,已经??来就不一样了,据报道,伊朗、朝鲜和委内瑞??大国受不了了。台湾一个劲儿地吵吵着要买F-16C/D,山姆大叔一划拉算盘,情况与十年前可不一样了。台湾一旦出现F-16C/D的身影,恐怕伊朗、朝鲜和委内瑞拉就会出现可能多达200架左右的歼十,这个买卖并不划算。而且,以F-16C/D对抗具有第三代半战斗机特性的歼十,无疑是引火烧身。所以,山姆大叔表示暂时不打算将F-16C/D卖给台湾。对这一结果的影响,歼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叫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航空人而言,歼十在昨天是一道艰巨的任务,在今天是一种荣誉,对明天而言,则是一道起跑线。对空军而言,歼十是闪电,一劈即到,专劈作祟小鬼。对国家而言,歼十在手就能贯彻成剑道,对外游刃有余。对民族而言,歼十是骄傲!更是自信!
意义的含义
如果说我们当年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制止别人对我们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话,那么歼十今天的成功,就是我们为了能够彻底消除人家在我们头顶上晃悠了近20年刀影而拔出的又一把利剑。
在人家威胁我们的刀光寒影中,航空人磨了近二十年。有人可能会说,磨得时间太长了。可也恰恰是磨得时间长了,才能让这把利剑更加锋利,更加剑气逼人。西方人讲究剑术,中国人讲究剑道。术者,技艺或手段而已;道者,本身除了包含技艺(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挂、撩)外,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 ——剑意。讲究剑随心动,心剑合一。歼十去年年底一公开,西方世界一片惊骇哗然之声。其实那主要是西方的媒体在作秀——假的。不到一个月,美国宣布停止向台湾销售F-16C/D战斗机,这倒是真的。一个心随剑动,一个剑随心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等二十年,值!而这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照面。
意义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在汉文化里,它既代表了一层意思还包含了某种愿望,最终着落在含义上体现着价值和作用。这是比较雅致的讲法。举个俗一些的例子,面对扑面而来的恶狗,一根棍子对于一个乞丐而言,其意义就是生存和尊严。
作为一个新兴的航空大国,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有成就也有失败,客观地讲,是失败多于成功。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虽多,但多属于战术一级的失败;而成功虽少,却属于战略层次上的成功。故此,战术与战略上得失的此消彼长推动着我国航空工业向前发展。歼十的出现,彻底终结了中国航空工业在世界第三代战机的大门前徘徊近30年而不入的历史。以歼十为契机,带动了包括发动机、综合航电技术、材料技术、加工工艺和机载武器系统等一系列产业的进步,因此,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正因如此,全面地了解歼十成功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曲折中前进
翻开我国的战斗机发展史,自航空工业组建的那一天开始至今,在歼十没有研制成功之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在仿制的基础上,仅成功制造和改进设计了三个系列的超音速战斗机——歼6、歼7和歼8系列。三个系列中,有一个半属于全仿制设计(歼6和早期的歼7),一个半系列为改进设计和半自主创新设计(自歼 7E开始至歼7G、歼8全系列)。而这三个系列中,没有一个系列属于第三代战斗机的范畴。虽然歼8II的后期发展型在作战使用上可以完成第三代战斗机的任务,可不要忘了,如果美国将第三代战斗机的航电系统与发动机安装在50年代中期研制的F-102或F-106身上,也同样能够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作用。歼 8II才生产了多少?仅30年前退出现役的F-102和F-106的数量也远比歼8全系列的总数要多得多,所以这没有可比性。先是“和平珍珠”,紧接着在歼八III身上又多洒了近十年的汗水,最终歼八系列飞机留给中国航空工业的是咀嚼不尽的酸甜苦辣。空军某位领导去年讲:当年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因高喊“歼六万岁”被后人称为“草包司令”,而那时,歼六装备空军也不过十几年。现在如果还要我们接收已经生产了近三四十年的歼七、歼八,岂不连“草包司令”都不如?
对航空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自飞机进入喷气式时代开始,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其中,以前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生产于40年代末研制的的超音速的 “米格”-19“农夫”、和F-100“超佩刀”为战后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这些飞机在70年代初就基本退出了现役。可能是惯性的问题,自飞机进入喷气式时代开始,以美苏为代表的军用航空大国在追赶速度时也一时冲昏了头脑,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战后第二代战斗机在冷战的阴霾下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但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铁律下,美苏逐渐发现自己的第二代战斗机均有诸多弊端。来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更让美国逐渐明白,以突出高空高速性能为主要设计目的的战后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展在当时与受限于科技水平的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步伐并不合拍,航电系统以及机载武器系统(主要是空空导弹不可靠)的缺陷,造成典型的双2(2倍音速、2万米升限)战斗机的飞行性能失去了实际意义,结果导致亚音速机动性能较好的第一代喷气式飞机屡次将第二代喷气式飞机打得丢人献脸,一扫刚问世时的荣光。于是美国逐渐放弃了在新一代战斗机上过于追求高空高速的设计理念,开始对战斗机最可能面对的主要作战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研究出的成果,将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思想逐步向高亚音速状态下的高机动性(电传)、大航程、超视距作战能力和兼具够用的对地攻击能力方向转变。而这一设计思想日后随即成为了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密码,谁对准了这一密码,就能开启进入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王国的大门。
凭借着先知先觉,美国在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中成为航空世界的领头羊。而细说起来,率先拉开世界第三代战斗机发展帷幕的居然是美国海军的舰载机——F-14“雄猫” (Tomcat)。1970年12月21日,F-14首飞成功,成为进入三代战机王国的第一机。此后,美国依据自创的设计密码在1974年~1983年间又先后推出了不同作战用途的三款第三代战斗机——F-15、F-16和F/A-18。这四种最具影响力的第三代战斗机至今已服役30余年,仍是掌控天空的主力。
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国人也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密码,凭借“幻影”2000挤进了第三代战斗机王国的大门。
冷战形成的思维方式,让苏联人紧紧盯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举一动。在倾国整军的激素刺激下,尽管晚于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步伐,但凭借苏-27“侧卫”和“米格”-29“支点”,北极熊也晃晃悠悠的跨过了第三代战机王国的门槛。
而此时,刚刚抖掉文革包袱的中国航空工业仍在为二代机能够飞起来而拼搏。1979年,苦撑了14年,连设计师都被朝令夕改、大相径庭的设计指标折腾得头昏眼花的歼九下马了(关于歼九战斗机的研制过程,详见《航空档案》2006年第11期《沉重的翅膀》一文);同年,不合时宜的具有“空中李向阳”之称的歼 12也下马了;1981年,歼13又折翼沉沙。总结上述这些下马工程,除了资金和技术制约外,设计思想的不成熟和理念的落后以及对飞机的设计要求超出整个航空工业所能承受的极限,是主要原因。
常言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人一般也只有在不得意之时,才能以一个相对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在不断触动中国航空工业灵魂的同时,也为其积淀了大量的财富。庆幸的是,国防的急需与空军装备研制滞后的局面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82年,邓大人的一句:“拿出5个亿,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更好的歼击机”终于令痛定思痛的中国航空工业在捉襟见肘的窘境中找到了方向和源泉。而此时,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局部战争和发展国的经验教训已经再清晰不过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使我们在设计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时,必须要想得多一点。方向对了,随后的举措也就逐渐变得有了章法,不会再东抓榔头、西抓棒棰。
与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随之而来的“蜜月”,让西方在相关领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给我们补了生动的一课。并由此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大推重比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综合航电、电传控制、复合材料技术、翼身融合设计和先进空空导弹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歼十的研制几乎让中国航空工业一半以上的企业为之奋斗。同时,欧洲三代半战斗机——双风(“阵风”和 “台风”)的研制再次明确了我们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接下来的谋划就会更精确一些。思想枷锁的释放,使中国航空工业沉浸在西方特色第三代战斗机的气息之中加快着自己的步伐。这种气息围绕了我们十年之久,也逐渐让我们习惯,而十年不是一个太短的时间。所以当这种气息突然消失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陷入了短期的迷茫,直到北方的风吹过来才逐渐清醒。
将历史重新翻到80年代,看看我们在西方哪里都接触到了什么?“鹞”、F-16、“幻影”2000、“旋风”等等。再看看我们自己有什么,3000多架的歼6系列是空军的主力,歼7系列当时全部加起来也不过500架左右,研制了20年的歼8也只是重新再飞起来,到90年代前也不过生产了那么几十架。按照飞机的划代,这些飞机只能勉强划到第二代。1984年首飞的歼8-II性能虽较以前是质的飞跃,但飞机整体性能也就是达到“米格”-23和F-4E“鬼怪”的水平而已。
也正是看对了这一点,西方的军工企业才接踵而至,各自拿着自己的产品到华推销。透过这些成熟的产品,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品质。并以此为契机,让我们逐渐人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相关行业。而歼十的发展方针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夯实了。在80年代中期,F-16和“幻影” 2000的卖家都想让中国买单,面对诱惑,我们犹豫过,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买。现在歼十出来了,我想已经年近中年的F-16和“幻影”2000看着比它们小得多的歼十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就像两岸的关系,即血脉相连,又处于敌对状态。而原打算安家中国的F-16和“幻影” 2000在80年代中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十几年后跑到了与大陆敌对的一个省——台湾岛上。这对两岸都是一种讽刺。
超七史话到这期的《航空档案》就登完了,洋洋二十余万字,从F-404发动机到RB199再到RD33/93,这期间还不算法国人M88的掺和。几台发动机(都是涡扇)在中国人面前晃来晃去的供其选择,硬是没有将中国人晃晕。因为一开始,“超七”与歼十的路子就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点中国人心里明镜一般。从英国马可尼的火控雷达到美国F-16上的AN/APG-66(就是让中国航空工业蒙羞的“和平珍珠”项目中的那颗“珍珠”,下文中有叙述),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了什么叫国际合作。89年一变天,“雹子”就劈头盖脸的往下砸。同时挨“雹子”的还有俄罗斯,得,西方硬是用“雹子”把中俄砸到了一起。山姆大叔自以为聪明,可总在做蠢事。中国人傻实在,最先进的战斗?良实在的中国人打醒了。被砸得鼻青脸肿的中俄开始惺惺相惜,穷得丁当响的老毛子对中国说了“我卖给你最先进的战斗机”。这就叫政治!与西方的蜜月期中,中国想用西方的武器改进自己长期落后的空军。F-16、“幻影”2000排队在那里等着,只是中国钱紧,才没有下决心。中俄关系一缓和,人家说了,你也别对付我了,我把你原要对付的“米格”-29和苏-27卖给你,随你挑!一下子,中断了近30年的中俄军贸又火了起来。西方都傻眼了,心里肯定还有股酸酸的感觉。
命系一心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一个机型的成功背后必然是有一台成功的发动机。几乎所有下马飞机都是因为发动机所致。没有“心脏”,什么机也活不了。那么,大推重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下简称涡扇)自然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早在6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动力部门就开始了涡扇发动机的跟踪研究。并在1964年先后展开了涡扇5和涡扇6的研制工作,但涡扇5很快夭折,而涡扇6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也没能达到投产状态并最终下马。
发动机技术的长期滞后,不仅仅是中国航空基础工业的薄弱造成的,与相关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以及领导的决策有极大的干系。以70年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 涡扇发动机的引进为例,领导的错误决定导致该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被推延达10余年之久,航空工业饱尝了恶果。并直接导致我国涡扇发动机的整体进程放缓。好在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能够允许我们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完善用于歼十的“太行”涡扇发动机,而“太行”的成功直接决定了歼十的成败。有人可能会说,不用“太行”,歼十不是也飞起来了吗?我想说的是,歼十确实用人家的发动机飞起来了,“太行”只是在进度上慢了半拍,为了有自己的心脏,歼十只要活了就等得起,空军也等得起。如果航空工业连这点把握都没有,让“太行”长期拖后退,会引起国愤的,后果很严重!因此说,航空工业用“太行”支撑起整个三代机的发展是有足够把握的。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问题还没有说明白,那就在多说两句废话。前面提到,中俄军贸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只讲空军),苏27整个落户到了沈飞,RD-33/93则落实到了成飞机的超七(应该叫“枭龙”!)身上,而“枭龙”的生产线旁就是歼十的生产线。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查遍目前所有的公开资料,没有任何中国转产或引进苏-27战斗机的心脏——AL-31F的消息。而“米格”-29的动力——RD-93 (“泰山”)在中国已经得到许可生产。在中国最大的军用飞机生产基地——沈飞,其生产的苏-27数量应该极为可观,但中国却没有AL-31F的生产线。俄罗斯不卖吗?不可能!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留里卡发动机公司展台的宣传图片中,AL-31F又多了一个客户——中国成飞的歼十。既然歼十与沈飞的苏-27都用Al-31F发动机,那为何不引进该发动机的生产线呢?我们把目光转向新近露面的“太行”涡扇发动机,一切都明白了。中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动力系统是“太行”!自歼十开始,中国第三代及其改进型战斗机的动力系统会彻底终结用进口发动机的历史。
此一时彼一时,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动力系统之后,中国在驾驭新一代的战斗机设计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果顺利的话,自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开始,发动机进度长期滞后,拖飞机研制进程后退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歼十以及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成功的意义也就在此。
有了发动机,只是解决了让飞机飞起来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飞机的机载火控系统。就如同人有了心脏之后决不能缺大脑一样。80年代,我国的军用飞机“大脑”不够使——机载雷达性能太差,导致名义上的全天候战斗机实际上成了全天候飞行机,这也就是80年代中期“和平珍珠”工程(与美国格鲁门公司合作,用F-16的雷达改装55架歼8-II战斗机)之所以立项的前提。
“和平珍珠”工程项目实施后,我们将2架歼8-II的01批次飞机送到美国的格鲁门公司安装用于F-16战斗机上的AN/APG-66脉冲多普勒雷达及其航电系统。不料,89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合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导致“和平珍珠”计划中途停止,已经进行了改装的2架歼8-II工程样机被暂时扣留。在中国的不断交涉下,美国被迫于1994年将两架样机交还中方。但在交还之前,美国恶意让一些国家和地区(含日本与台湾)的军事专家参观被拆借的歼8-II工程样机。这对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而言可谓奇耻大辱!
自此事件之后,中央军委电令航空工业的电子雷达科研部门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争气”雷达。随着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长,90年代中期开始,多种性能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研制成功,一举改善了中国空军战斗机“弱智”的被动局面。
歼十作为空军21世纪初的主力机种,其机载雷达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实际作战能力的高低。几年前的某空军基地靶场,一架歼十腾空而起,几分钟之后,该机进入指定攻击空域。飞行员打开机上的脉冲多普勒(PD)雷达开始搜索空中目标。很快,雷达就探测到了100多千米之外的歼七飞行靶机,约90千米距离上,雷达开始锁并跟踪目标,距离靶机约数十千米处,歼十飞行员发射一枚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到半分钟,超视距空空导弹准确命中靶机。此时试验,再一次改写了中国空军超视距攻击的最远距离。
近年来,沈飞的苏-27已经全部采用国产化航电,这对国外同行是一种震撼。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俄罗斯的航电对我们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此举虽然不能现在就说我们已经超越了俄罗斯的航电技术,但却意味着继发动机之后,我国又在航电系统系统上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而最近不断出现的中国空军苏-27战机改装国产空空导弹的信息恰恰又是表明中国具有独立自主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又一例证。再往下谈,就必然要谈到超视距空空导弹。由于受篇幅所限,对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原理就不再介绍。而上面的一段描述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尊容。
伴随歼十的成功,其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会产生连锁效应。成飞通过歼十的研制,掌握了主动打开第三代战斗机大门的钥匙,锻炼出了一支年轻的设计队伍,而这支队伍将构成四代机研制队伍的核心。另外,空军的大批订单所产生的效益可对成飞今后的发展产生更加良性的作用,并极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总之,以歼十为龙头带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歼十给中国空军带来了什么?
再举个例子,去年在空军某试训中心,上演了一场歼十与苏-27的对抗演练。近十余场对抗下来,苏-27部队一片哗然,战果呈靠歼十一边倒的结局。其实稍微细心的人就应该明白,空军90年代初装备的苏-27属于苏联空军最早装备的型号。其飞机虽然具有第三代战机的飞行品质,但由于航电系统以及机载武器系统的落后,令其基本上不具备对抗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能力。在歼十没有装备部队之前,由于歼7和歼8系列与苏-27部队存在较大的性能差距,故在对抗时,苏-27部队凭借飞机良好的飞行品质,自然是败少胜多。而苏-27同机种之间的对抗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无实际意义。
歼十的出现,让苏-27部队乃至苏-30部队真正接触到了什么是世界上真正意义的第三代战斗机。由于歼十赶上了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最后一班末班车,令其在机载火控和武器系统上已经达到或接近第三代半战斗机的水平。因此,歼十在与苏-27的对抗中取得完胜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与之相对应,空军可根据不同部队与歼十的实兵对抗结果重新修订更合适宜的战术,可直接提升装备相对落后部队的作战能力。
90年代引进的苏-27的机体寿命估计已经快到极限,可能若干年后会退出空军现役。与歼十形成高低搭配得的可会是沈阳的苏-27国产化系列。在换装了全国产化设备(发动机、航电、材料)之后,歼十的优势可能会有所降低,但这会促生歼十改进型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中国空军今后会有两大系列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捍卫祖国的天空。自去年起,曾经服役于空军的歼六已经全部退出了现役。歼十装备部队后,曾经流传过一种未被证实的说法——1架歼十的作战效能,大致相当于20架歼六。如果这种传言属实的话,就意味着1架歼十顶过去一个团的歼六,100架歼十相当于2000架歼六。当然,我们不能以这种简单的假设来确认歼十的实际效能。但是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以歼十为代表的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装备,将对空军传统的编制和作战训练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空军编制、训练与作战体系调整的合理性会又会直接反作用到歼十战斗机上。这个问题,值得空军进一步认真仔细研究。
歼十与对外军贸
据外电报道,巴基斯坦向中国订购了36架代号为“猛龙”的歼十战斗机。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巴基斯坦的一个梦。而按照惯例,中国很有可能会将歼十即将入主巴基斯坦空军一事作宣传突入世界先进军机销售市场。凭借优良的性能和相对便宜的价格,歼十对国际军机市场的冲击波必会引起极大的震荡。在国际市场上,歼十外贸型的竞争对手会有欧洲的双风(“阵风”和 “台风”)、美国的F-16E/F和瑞典的“鹰狮”JAS-39。在作战效能上,歼十外贸型可能会达到法国“阵风”的80%,“台风”的75%,F- 16E/F的90%和“鹰狮”JAS-39的200%左右。其价格与“鹰狮”大致相同(可能会稍贵一些),对双风和F-16E/F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在销售歼十外贸型的同时,还要提供包括发动机等配件在内的后勤配套措施,对于没有一定航空实力的国家而言,后勤保养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其潜在的出口客户除巴基斯坦空军外可能还包括:埃及、泰国、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
凭借经济突飞猛进而带动国家的和平崛起,再纵观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闲庭信步,歼十的成功让中国的外交天平上又添了一快砝码。长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由于没有竞争世界尖端战斗机市场的产品,而长期徘徊在低端性能、低端售价的低档战斗机上。这对地区间的军事平衡关系几乎微不足道,以歼7系列为例,已经??来就不一样了,据报道,伊朗、朝鲜和委内瑞??大国受不了了。台湾一个劲儿地吵吵着要买F-16C/D,山姆大叔一划拉算盘,情况与十年前可不一样了。台湾一旦出现F-16C/D的身影,恐怕伊朗、朝鲜和委内瑞拉就会出现可能多达200架左右的歼十,这个买卖并不划算。而且,以F-16C/D对抗具有第三代半战斗机特性的歼十,无疑是引火烧身。所以,山姆大叔表示暂时不打算将F-16C/D卖给台湾。对这一结果的影响,歼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叫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航空人而言,歼十在昨天是一道艰巨的任务,在今天是一种荣誉,对明天而言,则是一道起跑线。对空军而言,歼十是闪电,一劈即到,专劈作祟小鬼。对国家而言,歼十在手就能贯彻成剑道,对外游刃有余。对民族而言,歼十是骄傲!更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