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国娱乐圈十大红人榜 “定静”之功的李安(组图)
十年里,你一定见证、亲历了某个场面,或者参与、投入到某个盛况,比如李安开创的武侠神话和缔造的华语电影饕餮,比如张艺谋 的奥运会开幕式,比如冯小刚 (微博)的6亿票房神话,再比如章子怡的颠簸成名路上的某个花絮,再比如统领乐坛十年让老人老去、新人无法出头的周杰伦,还比如平民选 秀选出来的万众偶像李宇春……他们是南都娱乐周刊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选出来的十人代表,也是为你生活平添色彩的娱乐明星。
NO.1 李安 以大侠风范,挑衅文化禁忌
NO.2 张艺谋 每一个脚印都是时代的关键词
NO.3 冯小刚 他是人民导演,跟大师无关
NO.4 章子怡 十年奋斗,十年争议
NO.5 周杰伦 演绎一个什么叫“屌”的人生
NO.6 李宇春 超越娱乐意义的平民神话
NO.7 “康熙” 人“智贱”则无敌!
NO.8 郭德纲 曾是以传统为根底的批判刀子
NO.9 赵本山 十年最大贡献是普及二人转
NO.10 林志玲 作为美的一种,被我们审了十年
李安 以大侠风范,挑衅文化禁忌
入选理由:华人导演里最无争议的NO.1,甚至无须票房、奖项等来证明就足以征服世人。他是华人导演里开先河的一代宗师,他是华人导演里在国际上获得最高、最广泛认可的大师,他也是力破禁忌题材并能取得大众认可的超级前卫艺术家。李安,十年里不仅仅是娱乐世界的见证者,也是世界影坛的风向标。
文_张靓蓓
李安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
《卧虎藏龙》可说是李安二十年导演生涯的分水岭。之前的十年,他累积实力;之后的十年,他挥洒自如。
表面上看,公元2000年完成的《卧虎藏龙》,不但为他开创出更大的天地,积攒出更强的实力,也让他在游走东西方时更加顺当;同时该片在全球市场的优渥斩获,也启发了许多电影人。对于华人导演来说,《卧》片再度掀起武侠片拍摄的风潮,至今方兴未艾﹔对于西方导演,他在影响西方动作片开始大量融入中国武术动作元素的同时,也揭示了外语片打入美国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就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的导演丹尼博伊尔,都踏着《卧》片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道路,大步前行。
2000年后的李安,一现身就是大侠,场势自然形成,气度自然散发。温文儒雅,是东方媒体最常赋予他的形容词;而西方人所体味到的则是另一个角度的李安,譬如《断背山》的女作家安妮普劳克丝就以“精明干练”、西方媒体以“变色龙”来描绘他。对于西方的看法,李安自己的解释是,“变色龙是没有骨头的,我是有骨气的变色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多少华人在异国世界奋斗的历程与辛酸,记得拍摄《绿巨人》时,有一回,李安回到家中,一开电视,里面正在播放华人女选手关颖珊溜冰的画面,他看着看着,突然间泪流满面,当时他心有戚戚,深有所感,为了场上那一刹那的精彩,背后要吃多少苦、下多少工夫。甚而有时要牺牲、背叛一路同行的忠诚伙伴,是非真相,究竟是什么?还好,电影是诚实的;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一一显现。
2000年后,除了《卧虎藏龙》之外,李安的作品计有《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及《制造伍德斯托克》。检视五部电影,我们看到一个不安躁动、焦虑愤怒及扭曲惶惑的灵魂。李安兼通中外,同时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对于这些养分,李安并非乖乖地全盘接收、传承。他在承接时有质疑、有挑衅,消化吸收之后再呈现出来的,便是他以人性为依归,对人之处境所提出的体会及见解。当人人都当他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时,他在作品里提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惯性的“背叛”。譬如《卧虎藏龙》是以女性为主角,而非传统武侠片里以男性为主角; 《色,戒》再接再厉,再度挑战父权;至于两部西片《绿巨人》及《断背山》,也都更具体地透露出李安的心理层面,《绿》片中愤怒的浩克,是他对美国强权势力的直接反击,以暴制暴,《断背山》里压抑又绵长终生的情感厮守,这些都是李安现实中的渴望又无法企及的一切。对此,有些观众接受,如《断背山》虽在美国引发诸多争议,但人性战胜了禁忌,多数人被《断背山》里的爱情所感动;有些观众不太接受,如西方观众对《色,戒》的反应冷淡,又如全球观众对《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热度始终提不起劲来。
然而,创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赤裸的灵魂,而一件好的艺术品的完成,就是这个赤裸灵魂展现他最动人的时刻。为了呼应内心的自我呼唤,明知难为,他却强行为之。记得《断背山》发行之前,他曾戒慎恐惧地说:“这个题材很敏感,尤其在美国中西部,要很小心。”纵然是地雷区,但仍继续前进;只是走在上面时,他会小心再小心,最后总是安然渡过,而且成绩不恶。外人总以为他幸运,但幸运怎可能永远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
为什么幸运的总是李安?
因为他深谙中国人“藏”的功夫,收放、攻守的分寸,近十年来,更是运用至极,很少见他扯着大旗去主张或反对什么;两肋插刀,从来不是他的行事作风;只有被逼急了,才会公开表态地说几句话。那么,他有主张吗?当然有,尤其是在电影里。透过电影,他充分地表达想法,更全然地运用其特长soft power,以柔软的方式去扭转劣势、渡过危境;而以power作为后盾,去坚持他想完成的意念。
一出道就给人乖乖牌印象的李安,在电影里所呈现的风貌其实不然,尤其这十年来的电影,从《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到《制造伍德斯托克》,他始终在走钢索,他不断游走于东西文化禁忌的临界线。这十年里,戏外的李安,服膺传统,扮演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大侠;但在电影里,他运用他前十年所累积实力,越来越挑衅大胆,逐步扭转东西文化传统的惯性,就人性层面提出看法,希望对整体的人类文化尽一分力量。有趣的是,在观众印象里已然定型的李安,与影像世界里造反有理的李安,两者间所显现的矛盾,并没有带给观众混乱的困扰。早年温文儒雅的形象,让李安日后在做“出格”的尝试时,观众,尤其是华人观众,始终给予他最大的支持。记得《色,戒》在戏院上映前,李安因为担心观众的反应,数度几近崩溃,就因为他一再顾虑,会不会太超过,以至于观众难以承受?结果是,华人观众给了他最贴心的支持。
李安的电影生涯几番起落,但他总能化失败为转机,经过一段时日再上层楼。深得中国文化精髓“能忍”、“潜藏”、“定静”之功的李安,就在冒险走过他的解惑年代后,下一部《Life of Pi》,或可是他的“天问”?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武侠片《卧虎藏龙》,创下美国有史以来外语片最高票房纪录。
2001年 执导《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横扫第37届台湾金马奖。
2002年 获美国独立制片协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2003年 执导《绿巨人》,但备受批评。
2005年 接拍《断背山》。
2006年 《断背山》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2007年 执导《色,戒》,上映后因尺度问题备受争议。
2009年 执导《制造伍德斯托克》,反响平平。
2010年 首次尝试3D制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开拍。
张艺谋 每一个脚印都是时代的关键词
入选理由:《英雄》,开先河之作,争议中张艺谋赚足了自己票房市场、大众认知的第一桶金;奥运会开幕式,势必写入史册的一部鸿篇巨制;《山楂树之恋》的清新纯美之情,让情欲泛滥年代里的人有机会重温一次纯爱之美。对于张艺谋 来说,无争议,便无动力,十年里未曾停止的是前进的脚步。
文_藤井树影评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管张艺谋叫“国师”。在中国影坛,能称呼此名者,唯他一人尔。不光因为他是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更重要的是,张艺谋确实做到了业界第一。他是当今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导演,没有之一,他就是那个NO.1。
综观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英雄》之前,和《英雄》之后。巧的是,这个分水岭的跨度,恰是10年。
2000年,他文艺片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幸福时光》上映。影片本身犹如一个童话般朴素温情,却因为叙事对象的模糊而导致了某种他此前从未遇到过的尴尬境遇—既不够乡土,又不够现代。貌似进了城市,却又分明在城市周边转悠——加上叙事手段的保守,让《幸福时光》成为张艺谋迄今为止最“平庸”的一部作品。不过,这仿佛给了张艺谋一个蜕变的理由,或者说,是他涉足商业片的强大的助推力。彼时的他,在艺术追求上,该拿的奖项也都拿到了,该得的荣誉也都得到了,该证明的都已证明过。再下去无非是如《幸福时光》般,面对的是叫好不叫座,或者干脆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两难局面。
与此同时,早年的旧相识张伟平一定是他走向大片之路的一个最有力的助攻人。依张艺谋的个性,他是一个工作狂型的艺术家。他知道市场很重要,但在艺术与市场间,必须有个中间人。张伟平就是那个顺应时势的中间人。2002年的《英雄》,不管口碑如何,引起过多少争议,但在市场价值上,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跨入新千年初,国产片已经陷入全面低潮,银幕上尽是好莱坞大片。要知道,1997年《泰坦尼克号》就在中国缔造了3.6亿的票房神话。可惜那几年里,除了一部《生死抉择》外,国产片不要说过亿,连过千万都很困难。
在此情形下,《英雄》出世,最终创造了内地2.5亿人民币,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奇迹”。2004年8月美国上映,连续两周票房冠军。也是从《英雄》开始,国产片重新赢得了观众,同时也赢得了与好莱坞大片一样的大片地位。尤记得2002年冬天,《英雄》首映日,各大影院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影院经理们眉开眼笑。电影宣传被牢牢控制在片方手里的,全程保密,你一点儿办法没有。更重要的是,他打击盗版,首映式上搞安检,重金悬赏举报人等。一系列的运作,使《英雄》成为当年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
毫无疑问,《英雄》给了张艺谋巨大的信心,让他得以迈开步伐朝商业大片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同时,也更坚定了他走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外加古装片的商业模式。之后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均如法炮制。当然,伴随着票房的节节高升,他所背负的骂名也日益飙升。他不再是那个坐在神坛上的艺术大师,相反在很多人眼里,他似乎走到了艺术的对立面。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让张艺谋成为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让他面临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尝试非常重要。他为中国商业片树立了一个榜样。很多人以为,张艺谋在奥运会前,只拍了三部“骂声”一片的商业大片。却不知,其实他早已“见好就收”,掉转枪头,回归了艺术怀抱。一部相对文艺的《千里走单骑》,兑现了多年前与高仓健的相约,同时也告别了他的商业试验之路。
奥运会无疑使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到达一个沸点,好像微博认证一样,他终于获得了官方加冕,也是国内导演的NO. 1。三年内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完成了一份难以想象的艰巨使命。而在此之后的《三枪拍案惊奇》,与其说是他重回电影领域,不如说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小假。《三枪》或许令很多人失望了,这是因为我们对张艺谋的要求定位在“大师”上。我们始终把他摆在艺术殿堂里,他拍商业片,我们骂他堕落。他拍搞笑小品,我们又骂他没追求。好像大师就不能轻松,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偷着乐一下。大师就必须苦大仇深,展现民族性历史性,必须高瞻远瞩,必须拍史诗、拍悲剧,这才是大师。
如果大师是如此定义的话,那么很遗憾,《山楂树之恋》一定又是令人失望的文艺“小片”。它像一朵清新芬芳的茉莉花,散发出典雅纯净的气息。与张艺谋此前的浓烈艳丽截然相反,这回他带给大家的是一片云淡风轻。在我看来,历经10年,张艺谋这回是终于找到北了!尽管拍商业片的张艺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我总觉得那个不是他的本意。他最终的诉求还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他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和见解。2000年他以《幸福时光》作为前一段艺术生涯的终结,2010年又以《山楂树之恋》宣告重启他的“艺术之路”。
张艺谋的新世纪十年路,也是中国电影的十年浓缩史,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其间的各种关键词,诸如“商业”、“蜕变”、“拜金”、“阵痛”、“市场”、“影院”、“大片”、“奥运”、“小品”、“回归”、“纯情”等等,哪一个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1951年出生的张艺谋,到2011年刚好60一甲子。可以说,前50年,他证明了一件事: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文艺片导演;后10年,他再次证明了一件事:他同时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商业片导演。而眼下的张艺谋,不用求名,亦不求利,只拍他最喜欢的电影。因此我相信,《金陵十三钗》或许才是真正属于大师的作品!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幸福时光》,捧红“谋女郎”董洁。
2002年 执导古装商业大片《英雄》,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4年 执导《十面埋伏》,全球票房9300万美元。
2005年 执导《千里走单骑》,获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大奖。
2006年 执导影片投资达3.6亿人民币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8年 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2009年 执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并导演转型之作《三枪拍案惊奇》。
2010年 获颁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导演《山楂树之恋》爱情电影。
冯小刚 他是人民导演,跟大师无关
入选理由:十年来不断用令人欣喜的作品证明自己,不断用紧接地气的作品征服观众,从《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这种自成一派的喜剧开始,到《夜宴》、《集结号》这样的转型之作,再到《唐山大地震》这部史无前例的华语片票房冠军,冯小刚用老百姓善意朴实的口碑积累着自己的高度。
文_子非鱼 时评作家
刘震云在《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中曾评价冯小刚,“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最近他在修订版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中修订了这一说法,认为冯小刚距离大师仅差一层窗户纸,而且这层窗户纸眼看就要捅破了。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冯小刚,也越来越尊敬刘震云,但是语言大师刘震云把大师的帽子献给冯小刚,或说提溜在冯小刚的脑袋上空一厘米处,我还是觉得有点词不达意——大师这个词,现在只剩下两个主要用途,一是在官宦富商中徘徊的真假僧人,一是在研究院与高校间徘徊的真假学者。冯小刚干嘛要去凑这个热闹?
这一点冯小刚自己其实认识挺到位。很多年前他就这样评价陈凯歌,“凯爷最适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个民族,都会有这么两三位爷,国家再穷也得养着。任务单纯,只有一项,要拍就得拍对本民族极具认识价值的史诗,根本就用不着考虑娱乐性”。他劝葛优则是相反的一套理论,“如果有一天,葛爷深沉了,或者说艺术了,走进象牙塔了,可想而知观众还买他的账吗?”他还评价过姜文,“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在评价完这些爷之后,他还作了一个总结:是哪个林子里的鸟就踏踏实实地在哪块林子里呆着,飞出去玩一圈,临了还得落回来。
冯小刚当然不是象牙塔那块林子里的人,按照冯小刚自己的说法,他一直住不上宫殿,只好在宫殿外搭了一个偏房,慢慢地偏房越来越大,却也就成了宫殿。冯小刚的那个偏房,是从都市室内剧开始搭起的,《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联合编剧,使他扬名立万。后来他编剧的电影《大撒把》已经带着浓郁的冯氏贺岁剧气息,在那时,这种贺岁片的雏形可以称之为都市时尚喜剧片。到1998年《甲方乙方》,冯小刚的风格正式在喜剧风格的贺岁片格局内奠定基础。而《集结号》和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则是冯氏又为自己的都市喜剧片搭建了一个叙事风格突破向都市大片的前院,而《夜宴》,大概可以算是他一个不太成功的古典别院。
按老艺术家的眼光看过去,冯小刚怎么都不像是能另起炉灶的人,拍的都是一些老一辈影视人看不上的都市喜剧,无关国家民族的大计。但是最牛的演员往往是从跑龙套开始的,然后在他成名后的有一天,有人指着一部老片里的一个龙套说,看,谁谁谁原来早年还在这部戏里跑过龙套,演过宋兵乙。
冯小刚早年跟着王朔跑龙套时,还是张艺谋陈凯歌的时代,那时候张陈二人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东风,从寻根文化开始往大师的路上一路狂奔,再祭起国际大奖的票房灵药,弄得全国人民如痴如狂。但是“大师”加“大奖”的路子没能维持多少年——代表昨日的寻根文化已经走到尽头,电影工业原本基于都市文化,国人需要看到具娱乐性常识的电影,没法再跟着欧洲文艺片的口味调整自己的需求。中国电影工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低迷到几乎看不到未来。正在此时,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横空出世,打败成龙的《我是谁》,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最重要档期。
贺岁片的提出充分显示冯小刚对电影的理解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电影人。电影是什么?首先是电影工业,是观众,是档期,是票房,然后才是电影创作。冯氏电影用多年的高票房证明,电影的价值排列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娱乐价值、产业价值、艺术价值。他比所有同时代的电影人都更愿意关注社会现实与流行思潮。他的电影跟一般都市时尚片的最大不同就是,冯氏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在故事推进的同时勾画出现实的大背景。比如说,《大撒把》讲的是出国潮,《手机》讲的是婚外情,《天下无贼》讲的是诚信,《唐山大地震》讲的是苦难,都是当时社会问题的焦点。冯氏电影的语言总是暗暗合着当下的热点,比如说,在《天下无贼》里,有一句台词,“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台词到了《非诚勿扰》中,变成了“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和谐!”在所有的冯氏电影里,最具有现实讽喻价值的是《大腕》,把中国突然跑步跨入新经济新资本时代的狂躁社会现实描摹得入木三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一时间成了流行语。
电影,对不同的导演是不同的东西。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自己的玩具,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自己的荣誉,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一座独立的建筑,冯小刚则把电影当做一个社会事件,他拍的不单是电影,还是介入社会的工具。
回到文章开头的主题,冯小刚如果不是大师,那么他是什么?我认为最准确的提法是“人民导演”。冯小刚有一次在国庆的一个饭局上吹捧葛优,“您今天不应该坐在这里??应该坐在人民大会堂啊”。这句话到《唐山大地震》公映后,真的可以结结实实地捧到冯小刚面前:您怎么还没坐在人民大会堂啊?苦难与谅解,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现实意义的?
跟那些装作对票房目不斜视的“大师”们相比,冯小刚首先好就好在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或者说他是一个人,票房高了他就兴奋,票房不好他就沮丧。所以他跟观众很近,跟电影很亲。他的电影是从观众里走出去的,所以走的是上坡路,越走越有高度。不像有些导演,高高在上许多年,偶尔为人民服务一下,显得不伦不类(引用冯氏语录)。那些曾经的精英在电影工业面前,越来越显出走下坡路的颓势了,有的零敲碎打,有的彻底摸不着北。好在冯小刚们已经推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标准,就让他们下坡吧。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一声叹息》。
2001年 冯小刚重返贺岁片强档,执导《大腕》,创造了一系列经典台词。
2003年 执导《手机》,拍摄期间与央视名嘴崔永元交恶。
2004年 《天下无贼》公映,捧红王宝强。
2006年 执导《夜宴》上映,票房破亿。
2007年 《集结号》上映,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影片。
2009年 贺岁片《非诚勿扰》创造票房奇迹,拿下3亿票房。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冯小刚持有2.28%的股份。
2010年 《唐山大地震》总票房6.6亿人民币,创下国内最高票房纪录,因电影与孙海英“骂战”。
章子怡 十年奋斗,十年争议
入选理由:从出道至今,争议不断,但也是在争议中不断上升的唯一巨星。国际巨星四个字,简单得仿佛扣在谁的头上都合适,但其实每一个拿它到手的人都要付出十足的努力。章子怡用自己坚忍的努力和常人不能够的付出,得到了自己今天国际巨星的地位,她应该是华人娱乐圈最上进和最努力当然也是最成功的女明星典范。
江素云 资深记者、作家
十年奋斗,章子怡不管争议声多么大,她已经是华人顶尖级明星,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头戴“国际巨星”光环的明星。有时候你在意一个人的缺点,是因为他的优点足够明显;你关注一个人的不足,是因为他看上去似乎太完美。
不用说,章子怡的这十年是上两个十年积蓄、发酵的结果。2000年,她已经穿着一身黑衣在《尖峰时刻》里拳打脚踢,一路打着进军国际影坛。不过一年后,人们看到《古墓丽影》里安吉丽娜朱莉的身手,不得不承认东方女子从身形、眼神到气场的孱弱。
演员生而平等?这是胡扯。盘子亮、运气好,再加八九分努力,才是明星之道。最早起用章子怡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的导演孙文学,就是后来拍出《士兵突击》的那个人。可惜,观众对1996年那部《星星点灯》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对于圈内人,这是挖掘新面孔的一条线索。后来成为国际大导演的艺谋张在两年后觅到了后来成为国际大明星的子怡章,执手合作《我的父亲母亲》。清纯,在十多年前尚未至于“罕见”。穿着红色碎花小棉袄、系红色围巾绿色头绳、不停在山坡上跑啊跑的章子怡,以一种清明之气,刷新了前辈巩俐在《红高粱》里的露齿一笑。
20岁时,遇到的已经是李安这样级别的导演了,据说拜张艺谋推荐。跟她配戏的是周润发、杨紫琼这样的演员,她在《卧虎藏龙》里苦苦地打,同时忐忑地等待导演的赞许。杨紫琼后来说:“她碰了那么多的好的导演,而且每一位都在合作中往前推了她一把,她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演员。”周润发则暗示:有一个女演员曾经试图勾引他,因他见过世面,未遂。这是事情的两面,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引领章子怡艺术人生的若干篇章。
章子怡是小户人家出身,父亲是电信局干部,母亲是幼儿园老师,还有一个比较莽撞的哥哥。她后来隐约表现出来的爱名流、爱珠宝,大概跟老百姓的眼界有关。
因为根基朴素,所以懂得珍惜,懂得牢牢抓紧。从2001年开始至2009年,章子怡的演艺生涯上了快车道,起用她的导演,外籍的有7个,中国导演则囊括除张艺谋、李安外的一份豪华名单:徐克、王家卫、娄烨、侯咏、冯小刚、陈凯歌、韩三平。
到2004年左右,她的风头在华人女演员里无人出其右。“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的10大女星”榜单上,章子怡名列第一。
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章子怡付出的心力配得上她的容貌。所以跟她合作过的人都会讲起她的用功。娄烨提及她“不一般的勤奋”;李连杰 (微博)描述过一些场景:“工作中,我常看见她不声不响地拿个小板凳坐在边上,很专注地看别人演戏,是非常勤奋用功的女演员。”郑秀文讲过:“章子怡的勤奋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做到的,我觉得她的勤奋应该感动更多的观众才对。”
艺术之路上的声名会影响人生,就像两个圆慢慢有了交集,重叠部分面积越来越大。2007年1月,观看NBA球赛的章子怡被发现公然在看台上跟一个长得奇特的洋男人接吻,这让国人人民,尤其是男性国人,很不爽。同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上,章子怡大大方方宣布,这个叫Vivi的以色列人是她的新晋男友。这之前,她跟霍启山在跑车旁边接吻,再往前推至张艺谋止,是线索闪烁的一段空白,原因多半在于那时候中国的娱乐媒体还不足够发达。
今天,我们刚刚获知一个外国记者言之凿凿写下的“开房门”。这对于刚从“诈捐门”里缓过劲来的章子怡来说,不是“正面消息”。好在,社会生活也是“两条腿走路”(张艺谋对章子怡的评价)的,章子怡以最朴实的形象:马尾辫、运动装出现在央视一套的“开学第一课”压轴时间。丑闻和慈善事业一样,都不容易,都需要热忱、行动和因果关系。每一宗丑闻就像一道闪电,照亮它周围的一些东西。
花边新闻和层出不穷的“门”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平衡,便于明星们还债。但这其中也充斥低级趣味,比方说,“开房门”的关键词是SPA而非开房,但编辑们乐于这样起标题,众生也乐得看热闹。
权势阶层和明星的关系相当复杂,走到最后多半是猫和狗的关系—一旦同笼,充满古老的戏剧张力。谁能保证“泼墨门”背后那个“名缓”(王菲戏语名媛)的社会网络中没有发生一系列的量变?没准下一个好戏登场的就是她。这件事情最终得分的应该是章。因为相对于明星,张三李四们大多更仇恨权势及其丑闻。而同情,往往是给予被“嘘”的一方。
值得反省的是看客。倘若只通过新闻来了解演员的生活,那差不多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紧闭嘴唇接个吻就能生出孩子来。最令明星后悔不已的表白,是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我看不起媒体,其次,我从来不看。这只会让攻击来得更猛烈,比这更糟糕的是,媒体从此忘记了他。
章子怡选择《中国日报》出面解释虽然晚了些,但准备充分。尤其是出场服装选得恰当:黑底白边除了庄重肃穆,恐怕还有一层澄清是非黑白的意思。她的言辞依然僵硬笨拙,词汇量有限,但提起“家人的担心”时滚动在眼中的泪,很能打动人—它提示一个平民女子的出处,和今日的艰难。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章子怡凭《尖峰时刻2》杀入好莱坞,成为又一华人女打星。
2002年 接拍张艺谋电影《英雄》。
2003年至2004年 出演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娄烨导演的《紫蝴蝶》、《茉莉花开》,王家卫导演的《2046》等。
2005年 出演由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奥斯卡大片《艺伎回忆录》。
2006年 回归华语影坛,接拍《夜宴》。
2007年 章子怡和以色列富翁Vivi Nevo在纽约观看NBA比赛时被拍到两人的亲密举止,恋情曝光。
2008年 拍摄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传出与Vivi Nevo订婚,大秀“鸽子蛋”。
2009年 年底遭遇“泼墨门”、“诈捐门”,人气和形象遭受重伤。
2010年 多次出席慈善活动重塑形象,接演好莱坞电影《花木兰》。
周杰伦 演绎一个什么叫“屌”的人生
入选理由:曾经是被青少年全方位模仿的偶像,从音乐才华,到行为举止,他影响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代人。他的追随者也包括音乐人,受众群体也包含中青年真正的音乐爱好者。超越了肤浅的偶像,开创了自己的音乐时代,引导一个又一个的流行潮流,这就是周杰伦十年的功绩。
文_邱大立乐评人
时光倒流到2000年11月13日,当一个叫周杰伦的21岁青年横空出世时,华语乐坛所有的唱作型歌手和偶像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下彻底完蛋了!
从那一刻起,华人音乐界就开始重新洗牌了。自周杰伦出道以前,在创作歌手的星光大道上,巨星更换的周期是非常稳定而均匀的。1979年的侯德健,1982年的罗大佑,1985年的童安格和齐秦,1986年的庾澄庆,1988年的黄舒骏、陈升和郑智化,1989年的潘美辰,1990年的张洪量和林强,1992年的张雨生和伍佰,1994年的陈珊妮,1996年的王力宏,1997年的陶,1998年的陈绮贞,他们都曾闪烁过一些火花,但由于各自的原因,时至2000年,周杰伦让他们都退居到了二线。在2000至2010年期间,尽管又出现了方大同和卢广仲,但他们的气场还是远逊于周杰伦。有实料,有个性,有卖相,这才能创造发明出一个空前绝后的周杰伦。对于21世纪的华人歌手来说,和周杰伦生活在一个时代是一个悲剧。10年之后,我们依然还在长久地困惑:周杰伦到底更像一个音乐人还是偶像?
当一支采风的民族乐团深入到云南某少数民族自治州,欣赏他们的文工队表演民族歌舞时,让他们眼珠子差点落地的是,那些深山里的青年竟兴高采烈地唱起了周杰伦的金曲。你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呢?
从2000到2010年,都发生了什么呢?罗文、张国荣、林振强、梅艳芳、梁弘志、黄、马兆骏相继走了;罗大佑只出了一张专辑就忙着纵贯线的内地巡演了;齐秦也只出了一张创作专辑,就在大陆巡演了10年。
10年前那个恐怖的早晨,当周杰伦以近似于语言障碍患者的腔调唱出一首叫《娘子》的歌时,所有人都在惊叹:这也能算歌吗?但就在所有人的惊讶中,周杰伦的“歪歌”却越唱越正。流行歌曲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与难度后,就必然会朝着另一个极致的方向飞驰。周杰伦让音乐变得越来越口语化,他的音乐更像绕口令、儿歌。通过改变音乐风格而获得。在唱《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前,他会对观众说,“下面要唱一首正常一点的歌。”正是周杰伦骨子里的超高调和面子上的超低调,让人们对他的宠爱欲罢不能。
周杰伦是一个无比机智的人,他通过电影而让大众认识他,从而让他们也去关注他的音乐。在这10年里,在周杰伦到过的一线省会城市,他从来不用参加拼盘演唱会,而全部是自己的专场。不过,2009年发生了一点意外:周杰伦联手宋祖英、多明戈和郎朗组团为一个史上最强的F4组合,在鸟巢举行“魅力中国”演唱会,这一次亮相,估计连中国的政界人物都知道周杰伦了。而他们创造的人民币2880元的最高票价,大概让一个月后即将隆重复出的王天后都力不从心。今年5月,他发表的第10张专辑《跨时代》,到7月1日,亚洲销量过百万;到9月初,超过200万。而他个人的世界巡演也达到了100场,接下来,香港将接棒8场!这些数字证明周杰伦创造的经济奇迹在第一个10年的尾巴依然没有出现漏洞。
这10年里,周杰伦还发明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中国风,这是他和他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共同研制的一项超级新型武器。这种超“”的全新风格让他俩并肩成为了华语乐坛无人能挡的喋血双雄。更重要的是,在这10年里,周杰伦和方文山早已培养出一种不是爱人却胜似爱人的亲密情感。说得难听点,他们仿佛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对方想什么全都在掌控之中。他们已经谁也离不开谁,缺了任何一方,对面的那个也就形同虚设。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词坛另一位泰斗林夕已经写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为什么他的影响力会被方文山轻而易举地盖过呢?除了情歌类型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另一个“周杰伦”可以和他配对。
周杰伦长相酷似古代的美少年,清丽、骨感、恋旧、冷漠,加上些微的抑郁,这致命的五个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神话。而周杰伦能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的还一个原因是他的嗓音至今还保留着孩子的童真声,这让人们又平添了一股一定要保护周杰伦的渴望与紧迫感。在曲风的创造上,周杰伦无比老练地确立了两种路线:极动感和极深情。因为他深知现代人情绪的两极,一种是渴望发泄,一种是渴望安慰。在歌曲表达对象的使用上,周方二侠又成功地实践了另一个真理:小道具展现大风景,小人物创造大感动。
周杰伦能PK掉他同时代所有的艺人和他的前辈,就是因为一个个大师陆续被时代淘汰,周杰伦才浮出了海面。如果他真的如愿以偿可以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一个办法:让音乐停止。这可能吗?还一个更残酷的办法:周杰伦从此金盆洗手,不再染指音乐。果真如此,将会有多少人内牛满面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
他跳舞,我们照单全收;他失恋,我们诅咒J女郎;他败走金曲奖,我们干着急;他脱发,我们认了;他触电,我们跑去电影院;他决意单身,我们还是干着急;他要变魔术,我们忘了刘谦??“不是周杰伦太好,而是周杰伦太少”。我们还是只能以黄舒骏感叹的一句话收尾。10年了,周杰伦其实可以功成身退了,把最美的记忆留给我们。周杰伦说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未来的日子,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星,上面写着“”。其实把“好莱坞”换成“华人娱乐”,这项工程已经竣工了。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发行个人第一张《周杰伦》同名专辑,强烈的个人风格引起歌坛关注。
2001年 发行《范特西》,成为当年最畅销国语专辑,年底与蔡依林的双J恋曝光。
2002年 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专辑”、“最佳作曲”、“最佳制作人”奖,发行第三张专辑《八度空间》。
2003年 发行《叶惠美》,登《时代》封面,全亚洲50家电台定7月16日为“周杰伦日”。
2004年 发行写真书《D调的华丽》。
2005年 宣传新专辑《七里香》结识侯佩岑,与侯佩岑同游日本恋情曝光。
2006年 参加演出《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7年 自编自导自演《不能说的秘密》。
2008年 参演电影《功夫灌篮》。
2009年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宋祖英合唱《本草纲目》,接拍《刺陵》。
2010年 发行第十张个人专辑《跨时代》。
李宇春 超越娱乐意义的平民神话
入选理由:从选秀明星,到平民偶像,李宇春的出道填补了中国当代没有自己制造的平民明星的空白。她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偶像的观念,她也补缺般改变了中国虚空的娱乐市场,制造热点,让粉丝自己说话,李宇春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更多人的也许是,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坚持,或许你也可以。她的成名之路在日后不断地被复制,但迄今再无人达到她那般的高度。
文_黑 楠知名音乐人,资深选秀评委
如果进行一个全球流行文化的尖端发展采样分析,那么,人类竭其所能可以展现出的社会性符号,几乎都可以在中国发现合适的代言人标本。而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我一直从事和关注的重点。
2005年,当传统的平面纸媒、电台、电视传媒与网络、手机新媒体交织成中国发展中的一幅美妙图画,音乐选秀活动第一次以成名的诱惑、新鲜的窥隐视角和全媒体的进攻方式伙同广告商利益一起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这一年,造就了中国电媒音乐产业模型,也造就了真正的全民娱乐。这一年,中国的娱乐第一次以实录的方式,事无巨细地展示了不再是领袖而是平民的成长细节,全面记录的是个人的魅力或不魅力、成功或是失败。而当这种个人魅力的代表,最终既得众目睽睽之爱但也成为另一种众矢之的, 当面临如此境地并且无权退却时,只有一个人,独领风骚,她叫做“超级女声”,另一个同义词又名:李宇春。
新世纪娱乐十年,唯独李宇春,出自娱乐,却超越娱乐。
在泛传媒的含义上,个人的意义从未如此深远,大大超越了音乐和娱乐的含义,应该说,李宇春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媒。
当我接受BBC和《时代周刊》就李宇春的现象问题采访时;当我看见玉米粉丝们坚定地围绕着偶像;当不同看法者反对声甚嚣;当我听到抢眼涌现的新人言必称要超越,或称不必要去超越的对象,都是李宇春;当我知道数位投资金融界、房地产业界上市公司主席在企业内刊寄语“要像李宇春那样勇于承担责任”以激励团队;我知道,六年来,各方关注从未停息,涉及社会领域、层面之广泛和深入,堪称神话。有趣的是,反对者也好、舆论刺激也好、客观评价也好,这些都和支持者的呼声一起,共同构筑成对李宇春的全民关注。
当然,不管具备怎样的社会意义,如何超越角色,却还得从角色身份本身说起。我在个人角度,见证了许多选秀者,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和不同阶段的李宇春—一个淡定、喜欢微笑的铁路警察的孝顺女儿 ,时至今日仍然简单如初的普通女生,六年时间里从不放弃,终于从2005年一个看似幸运的娱乐神话中蜕变出来,印证了现实世界中勤奋努力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奇迹。在我的记忆中,珍藏着许多关于春春的温暖片断:
2005年8月,“超级女声”总冠军之夜,最后四十分钟里我没有继续坐在评委席上,而是在湖南广电集团的导播指挥间和欧阳台长、王平总导演一起紧张关注投票即时变化,这是唯一知道结果的地方,结束投票前十分钟左右,投票系统显示数据表明,李宇春以绝对支持率强势获胜。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来自欧阳台长:“天时地利人和,缺哪样都不行,李宇春这是观众选的啊,五十年,最多五十年这么出一个。”
2006年,李宇春首张唱片《皇后与梦想》面世。制作人张亚东在北京三里屯的一个酒吧里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那孩子挺灵的。”(北京话说“那个人”,同辈以下常说成“那孩子”;制作人之间说谁“挺灵”是很高度赞扬,是讲歌手进录音棚悟性很高,基本上能马上按照要求做到。)
2006年7月,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六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年度艺人奖,李宇春代表超级女声领取。当时我将要亲手颁奖座给她,一同在幕后候场,她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我还好,演出太多,想有时间好好唱。”
2007年,我与李宇春所属的太合麦田老总宋柯一道,在快乐男声总冠军决出次日于广州观看李宇春个人演唱会,宋柯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老黑,我当初签的时候还没怎么着,现在我是一真正的老玉米,李宇春太努力,进步太大了,让我心里爱的啊??”
2008年,受李宇春父亲及四川音乐学院好友之邀,再次观看李宇春广州演唱会,觉得做歌迷比做评委幸福,犹记得我对李宇春父亲所说的一句话:“春爸爸,不用再叮嘱我给她提意见了,春春不仅自知,而且自省,你和我都不用操心这个了。”
2010年年初,《一周立波秀》上,任对方舌绽莲花,攻打会否嫁人生子问题时,李宇春始终微笑答曰:没有那个经验。众人爆笑,那是为她的冷静机智由衷喝彩。
2009年,李宇春进军电影,出演角色不俗。当初看完,我说不出什么话,那感觉同样记忆犹新。
2005年至今,李宇春与粉丝玉米一起成立“玉米基金”,投身公益。
……
在娱乐之中,还会产生多少名人,还有多少巨星驾到,那都不是我关心的。
我最关心,明年,或者下一次,在哪里可以再找到像李宇春这么独一无二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花儿?
十年大事记
2005年 参加超级女声选秀并一举夺冠,成为华语乐坛历史上走红速度最快的中国艺人,虏获一批“玉米”。
2006年 发表个人首张专辑《皇后与梦想》,年度销量137万张。荣登《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获封“亚洲英雄”。
2007年 成功举办李宇春“我的”全国巡回演唱会,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名副其实的演唱会吸金女王,再登《时代周刊》美国版。
2008年 马来西亚MTV亚洲大奖上作为唯一的中国内地歌手,摘得“中国内地最受欢迎歌手”大奖,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9年 第9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获“最受欢迎女歌手”大奖。签约滚石唱片,加盟由著名导演陈可辛监制的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出演方红一角。
2010年 以最小年龄及唯一演艺界明星身份,当选“2010十大成功女性”。
“康熙” 人“智贱”则无敌!
入选理由:娱乐现场最生动的是在台湾,台湾最能制造娱乐效果的是综艺节目,而综观整体华人综艺节目的制高点,正在这对互补的“康熙组合”身上。蔡康永、小S有一种为了娱乐效果拼死搏斗的精神,他们的魅力还在于永远地仰望观众、俯看明星,七年之久的《康熙来了》也在告诉我们,明星就是为了观众喜欢而存在的,而非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假象。
文_侯文咏台湾作家,蔡康永好友
在父亲的丧礼上,康永把自己克制得很好。唯一失控痛哭流涕的一次,是他把最佳节目主持人金钟奖放到父亲灵前。
“得这个奖就是为了爸爸,可是他却看不到了。”康永说。那个在《康熙来了》之前就让康永得到最佳主持人金钟奖的节目叫《真情指数》,有点像Larry King的访问秀,专门访问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各方面的精英、名人。康永的上海律师老爸是个旧派知识分子,尽管儿子曾做过《翻书触电王》、《今夜不读书》等节目已经算是文教类节目了,但这些还是不登老爸心目中的“大雅之堂”。因此当康永费尽心尽力把这个父亲心目中“体面”的金钟奖放到灵位前时,才会如此百感交集。
以我对蔡爸爸有限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他还在世,《康熙来了》肯定也不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体面”节目。2004年当《康熙来了》开始制播,我相信连康永也想不到,这个在他父亲过世后开始的节目不但为他夺得更多金钟奖,同时在两岸三地造成更多比金钟奖更重要的影响。
从《真情指数》到《康熙来了》,这是康永生涯中从文化向娱乐的大转弯,这其实也象征了台湾影视主流文化的转变。不少内地的朋友跟我说,很羡慕台湾能出现像《康熙来了》这样的节目。事实上,它的横空出世自有历史条件的因缘际会。
2004年元月《康熙来了》开始播出时,正是台湾有线电视开放到了竞争最白热化的阶段。过多的频道以及有限的广告,让电视台业者理解到,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了“少数赢家”才能赚钱的红海市场了。就像2000年民进党挟着全新的竞选、宣传模式赢得了“政权”一样,“出奇制胜”的节目内容成了赚钱的关键。这是过去被传统官方电视台视为“另类”的蔡康永、小S有机会在民营有线电视台崛起的重要历史背景。这些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的节目不但炒热了收视率,同时也造成了台湾地区官方老三台的式微。
当然,如果没有2004年陈水扁的竞选连任,没有岛内“蓝绿”对立以及借情结分化这些事,或许《康熙来了》的盛世还要再等一等。那时的台湾,表面上看起来弥漫着政治狂热,但大部分沉默的百姓,对于“政治热”其实有种排斥,希望能回到愉快、有趣、贴近人性的生活情调。因此,尽管有那么多想破头、出奇招的节目出现,《康熙来了》最终还是以一种不同的姿态,赢得了最大的注目。
这样的注目,固然来自节目本身的有趣。但在我看来,《康熙来了》之所以横扫台湾娱乐圈,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一种“娱乐至上”的态度。本来大部分娱乐节目发的通告限于娱乐圈艺人,但由于康永过去主持《真情指数》和种种文化节目的基础,《康熙来了》的通告,甚至跨领域到政治人物、作家、艺术家等诸多名流精英。这些名流如果来到《康熙来了》只是像其他新闻节目一样,正经八百地谈理念、理想,那么《康熙来了》无非也只是一个有趣点的正经节目罢了。但有了小S的无厘头出招之后,节目就呈现了诸如问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穿什么样的内裤、对马英九展现花痴、剪下费翔的胸毛义卖赈灾、让明星卸妆比赛、选“丑小鸭冠军”“惧权冠军”等等片段,除了好笑,招招都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已经和时代格格不入的“正经”、“严肃”、“体面”。
这当然引起了争议与口水,但节目创造出来的那种公共领域少见的“嘉年华”氛围是那么罕见,又那么珍贵,因此《康熙来了》每次总是能在这些风波中安然度过。到了最后,这变成了一种所有参与这场盛会的人的共识,任何来到这里的人,都像进入一个特别的“公共嘉年华会”,也必须遵守嘉年华会里的欢乐原则。许多在别的场合说出来觉得不妥的言论,在这里反而变成了一种亲切、无伤大雅的好玩。这样的态度,很意外地正中了台湾社会想松一口气的“集体潜意识”,像是打赢了一场文化战争似的,确立了在这个节目“有趣”胜过一切的态度,不管你是来自政治、经济、娱乐还是任何领域的精英。
很多人批评《康熙来了》无厘头、肤浅,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才是肤浅的评论。我所知道的康永、小S ,对于这个节目所面对的、所挑衅的,绝对是再清楚不过了。作为一对称职的主持人,最难的不是那些笑话或亮点,而是在那些能挑衅与不能挑衅、有趣与无趣之间分寸的拿捏。私底下的康永和小S与在《康熙来了》节目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可以说在《康熙》里的康永很搞笑,可康永不是一个搞笑的人。你可以说小S很无厘头、很花痴,可小S也不是一个无厘头、花痴的人。《康熙来了》是一个目标明确,作战场域也很清楚的节目。在我看来,这节目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无厘头、搞笑或花痴,反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任务的清楚,并且用“严肃”的态度,精准地扮演了他们的角色。
和2004年刚开播时相比,台湾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不管谁跳出来骂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组织都不易成名的年代。在一个官员必须“变装”、“跳舞”、“唱歌”讨好老百姓换选票的环境里,《康熙》能挑衅的“严肃、正经、体面”范围显然越来越小。这使得同样的点子能引起的回响,愈来愈少。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制作班底,是否还相信《康熙来了》在原来“历史条件”下的作战策略?抑或他们要改弦易张另打“文化战场”?以台湾有线电视恶质竞争的本质,更八卦,更挑衅文化禁忌、尺度的节目会不会后来居上?康永和小S会用什么方式继续和整个华人社会互动?又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新的惊喜?这恐怕是在荧屏前的欢乐、笑声外,我另一个最大私房的乐趣了。
十年大事记
2004年 《康熙来了》脱口秀节目开播后迅速蹿红,开播一个月收视率就超越了当时人气极旺的《二一00全民乱讲》,每周吸引超过500万人次收看。
2005年 蔡康永、小S获第四十届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支持人,年底小S怀孕离开,康永当家,康熙走入低潮。
2006年 蔡康永出版书籍《有一天啊,宝宝》送给小S女儿。
2007年 小S再度怀孕,陈汉典加入《康熙来了》做助理主持人,意外爆红。
2008年 “康熙来了演唱会”在内地出演成功,叫好又叫座。
2009年 《康熙来了》凭借65.07的支持率,一举获得网友心目中最佳综艺节目称号,并入围金钟奖。“康熙来了演唱会”升级为全国巡演版“康熙盛典演唱会”。
2010年 小S传出家暴事件后开记者会极力否认。小S与庾澄庆联手主持第21届金曲奖后,康熙将联手主持第47届台湾金马奖。
郭德纲 曾是以传统为根底的批判刀子
入选理由:当年被媒体投入无限热情追捧的草根明星,挖掘与发现公众视线外又真正优良的艺术家,是媒体行为的应有之意。之所以郭德纲可以经历这么多风波而不倒,首先是他的根基,无论作为相声演员,还是作为草根出身的文艺明星,看家的本事他从来未曾丢过,给人民带来欢快的笑声,在这些年里没有人比郭德纲做得更多更好更本分的了。
文_潘采夫时评作家
郭德纲的半辈子,比一个普通相声艺人的几辈子都要复杂。他这三十几年可用两段话来描述:出身寒微,从小学艺,拜入师门,又被逐出师门,天津卫混不下去了,一咬牙闯荡京城,尝尽人间白眼,苦熬出一个德云社,依靠精湛手艺和青皮气质,打拼出一方天地,开始走上中兴之路。
我说我是看着郭德纲长大的。
这句话不是砸挂,我指的是眼看着他长成大腕。他天津的事我不知道,他跟师傅的恩怨,他是不是犯了经济错误,那是天津人去研究的事。我关注的,是卫嘴子进京之后的奇遇。
郭德纲最美的时光,是在三四年前,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他还是德云社里那个穿着长衫体态微丰的相声艺人。他在台上横扫千军,砸挂一切,什么央视、汪洋、姜昆、春晚,反正他嘴下不死无名之辈。他在台上说得入港,“纲丝”们在台下带着微醺拖出长长的“噫”声。
《论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西征梦》,郭德纲所有叫得响的相声段子,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可别小看这几段,这是新千年里中国相声唯一的收成。
那个时候,一批青年才俊跟着他走。那个时候的郭,确实有相声大师的雏形,他远离央视,嘲笑歌颂相声,调侃主流意识形态,疾呼让相声回到剧场,很多神圣的虚伪的事物,都在他的讽刺中变得可笑。用王朔的话说,他是站在人民这头的。那时候他正遭到正统相声界的打压,我负责的评论版,曾一年之内发表近二十篇支持郭德纲的评论,一直评到“藏秘排油”为止。
郭德纲越来越火了,天价相声、上电视、当主持、演电影、开铺子,他的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他成功地摆脱了弱势与贫困。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星火燎原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里,不少资深粉丝离去了。
如今,当年跟着他走的意见领袖已绝口不提往事,我猜他们深以为耻,不是因为郭德纲被封了,而是因为郭德纲的“变节”。郭德纲后来在徒弟打人事件中应对失措,举步维艰,跟身边没高人有关系。试想,如果有史航、袁鸿、老六、水晶、陈晓卿等文化达人的指点,那绝对是另一番天地。但他们早就与他分道了,竖子不足与谋。
革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路线有了分歧。很多人期待,郭德纲大师的诞生,能让传统相声的春天到来,能横扫各路伪相声,能战胜某种腐朽的文化。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所托非人,郭德纲自有他的理想,这个人根本不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
郭德纲是一个有霸气的人,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别人解释,他就是要为自己活着。于是,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他都统统超额实现了。他还给自己的别墅圈了座后花园,成了一个员外,还有护院的家丁。一个卫嘴子,终于在京城混发达了。他活出了真我,却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越来越油光满面,一个艺人失去他批判的刀子,太成功了,他都不好意思批判了。大家开始怀念他从前的相声,这才红了几年呢?
郭德纲骨子里是个老派人,他有深厚的传统艺人的底色。对江湖道义烂熟于心,如泼皮不要命,仗义出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走的是忠孝信义的路线,并且在创业时期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对德云社是这样,对侯耀华是这样,对徐德亮这样,对BTV也是这样,他是一个小世界的主宰。但当他遭遇了业主委员会,遭遇了记者采访,遭遇了官家的宣传机器,现代法律和中国政治,这个陌生的世界让他有些发蒙。
于是,何云伟李菁退出了,德云社关门停业了,弟子进去了,书和音像制品都下架了,郭德纲傻了。打了一个记者,骂了句记不如鸡,竟然引发了惊天连锁反应。他在喜马拉雅山下骂了句娘,没想到引起了雪崩。自己怎么就下架了?还有没有天理?政治,尤其中国政治,这回事,他可能理解不了。他有小聪明而不懂大势,有小勇力而不知进退,还是一传统艺人的底子,所以能纵横于底层而不能游刃于大棋局。
BTV一战输得属于完败,和媒体的关系那么脆弱,找不到有关部门灭火,上头连个递话的都没有,在官场两眼一抹黑,郭德纲应该发现了,在京城,一点点虚火根本算不上站稳脚跟。卫嘴子混北京,难呐!
现在总算复演了,郭德纲接受一轮媒体采访,表达了洗心革面的决心,狠斗私字一闪念,说自己终于长大了。身子放得那个低,尘埃不见郭德纲。总算表态过关了,但德云社仍然没有消停下来。郭德纲开完“遵义会议”后开始了战略调整,收缩战线,回到剧场,说相声是正事。跟徒弟们也签了长约。但他对何云伟李菁仍然很有看法,大弟子出走,毕竟是件闹心的事。郭德纲对此事的反思是,只怪平日太面慈心软,换得别人以怨报德。这个反思相当不靠谱,也许会埋有祸根,但愿别成了“郭德纲掰棒子——红一个扔一个”。
郭德纲有两个诤友,一个是BTV,一个是姜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两个。这样郭德纲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BTV会不会搞自己,这是多好的一位诤友啊。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姜昆为鉴,可以知兴替,以BTV为鉴,可以知三俗。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些跌宕不平但又不是摧毁性的经历,对一个有天分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当郭德纲真正过完他的一辈子,如果能写一则相声《我这一辈子》,也许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一帮白发老头坐在德云社里面听,那场面应该相当和谐。
十年大事记
2003年 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与搭档于谦合作,以相声《你好北京》获组委会特别奖。
2004年 拜师相声名家侯耀文。
2005年 德云社成为著名的实力派演出团体,上演节目达600余段,另外郭德纲加入侯耀文所领导的中国铁路文工团。
2006年 与于谦、李菁、高峰同时拜金文声为师,北京德云社十周年庆典。
2007年 在天津卫视主持《笑傲江湖》。
2008年 辽宁卫视《到底是谁》担当主持人。
2009年 郭德纲从艺20周年系列活动,德云社在三里屯开了分店,同时“郭家菜”开张。
2010年 德云社首次和优酷合作《济公传》,开创了网络直播收费的先河。8月因涉嫌占用绿地被记者采访,其弟子与北京台记者发生斗殴,被北京台封杀。后德云社自查整顿,并让打人弟子当众道歉。
赵本山 十年最大贡献是普及二人转
入选理由:赵本山:当年的东北大树,被人尊称为“大叔”,但其实大树和大叔更想做的是师父。赵本山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发展的人,他要做的是庇护更多的徒子徒孙,刘老根大舞台、徒弟上春晚这些前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都做到了。如今“赵本山”三个字是一个招牌,也是一项产业,它的成与败、兴与衰,关乎着小到二人转大到全国人民笑点。
文_王小山专栏作家
在电视剧《乡村爱情》前两部中,舞蹈演员王亚彬扮演王小蒙,她如此评价赵本山:“我觉得他特像爸爸。那几个演员都是演我们父辈的,下来以后他们就像大哥。我觉得赵老师是属于统筹大局的一个人,有男孩有女孩,跟赵老师聊天,他也是非常平易近人。”
王亚彬回忆起很多细节,比如说拍戏的时候,天快黑了,还有几场戏,大家很累的时候,再加上氛围又比较紧张,感觉恨不得话不投机,赵本山每次在关键的时候,都会说一些笑话,或者拿谁开个玩笑。现场大家一笑那个气氛马上缓和下来。
很多人说起赵本山,一脸不屑,但赵本山有千般不好,至少对年轻人的爱护和提携,让人无刺可挑。无论是王小利、丫蛋,包括王亚彬这些非其徒弟出身的人,都应该感谢赵本山,至少他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机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甚至他的某个徒弟因为在某台CCTV晚会上表现“粗俗”,而被赶下台的时候,赵本山也会力挺,说,既然找人演,总得让人演完。更狠的话是,“中央电视台总把自己当成中央”。这种对年青一代无限爱护,甚至袒护的拳拳之心,为此不惜得罪CCTV的做法,放眼娱乐圈,没有第二个。
有一个传说,在被张艺谋找去拍《三枪拍案惊奇》时,小沈阳和孙红雷打了一架—在此说明,男人之间,偶尔打打架,有益身心健康,只是打过别放在心上。以我局外人眼光看,孙红雷应该打不过小沈阳,二人转演员除了吹拉弹唱,翻跟头打把势都是家常便饭。传说就在这,赵本山觉得万分对不起张艺谋,送了一件很重的礼物。赵本山这样做法至少说明三个问题:1.他为徒弟将来担心,如果事情搞大,确实对小沈阳不利。2.处理问题方式妥当,手法圆熟,用东北话说,会来事儿,有“眼力见”。礼物究竟有多重,其实不重要,张艺谋物质上也不缺少什么,但重礼表明重视程度,表明诚意,给足够面子,谁不爱面子呢?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爱上一爱的。3.能屈能伸。换上个不懂事的,尤其我们东北人,说不定过去再打孙红雷一顿了。东北人都护犊子,自家孩子是孩子,别人家孩子都是狗崽子,当爹的替儿子打架也很常见。赵本山江湖地位不比张艺谋低,但他就不,成熟,理性,非吴下阿蒙了。
有一阵子,我有点腻味赵本山。说这个,不得不先说说二人转,东北有说法,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后来娱乐形式越来越多,二人转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赵本山最初的小品,只是用了二人转一点皮毛,用一出二人转内容不到十分之一的小帽(说口),稍加演绎,和小品结合,便火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作为一个东北人,曾经与二人转打过些交道的东北人,我觉得他放大了二人转的局部,而舍弃了二人转的精髓,他传达给东北之外人们的,是不完整的二人转。二人转有很多极其优秀的剧目,比如《大西厢》,能唱得人涕泪交流,唏嘘不已,我担心的是,演员们都走捷径,变成小品演员,不下工夫去唱了。
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深深地觉得他对二人转的贡献巨大,是不可替代的。不只因为他的公司,他的刘老根大舞台,为弘扬二人转做了很多事情,单是在各大晚会上的小品,让别人知道二人转这三个字,已经功不可没。道理很简单,试想,除了强势地方戏,比如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梆子这些外,二人转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不信,你看看莆仙戏、吕剧、傩戏、晋剧、蒲剧、曲子戏、高腔??除了当地人之外,有几个人知道?即使当地人,想听、想唱、会唱的,怕是也不多了。在对二人转的普及上,赵本山远远超出常香玉小香玉对豫剧、魏明伦对川剧、白先勇对昆曲所作的贡献。
有新闻报道,赵本山让徒弟磕头啦、赵本山买私人飞机啦等等,买私人飞机是好事,没什么可说,至于让徒弟磕头,你把他的公司当成60年之前那些戏班子,也就是了。如果说赵本山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拿来说事的,可能就是蚁力神事件了。这是个大事,但牵涉太多,报道太少。作为普通人,我们都不明真相,说不清楚,先不说就是。北岛诗云:“一切都是梦幻,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束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我不同意,请信奉一点,一切真相都早晚有曝光的一天,离地三尺有神灵。
赵本山赚了很多钱,否则也不会买私人飞机,只要是正当途径赚的钱,都该为他高兴。有经济学家说国人仇富,其实不然,国人仇的是以聚集不义之财而得的富,仇的是贪官污吏,不仇丁磊,当然也不仇赵本山,至少我,希望更多的牛人赚更多的钱,比如韩寒,比如艾未未,他们赚的钞票堆成山,我会为他们高兴。
原来一同事采访赵本山,回来讲了件趣事,赵本山吃饭时,边上一只苍蝇嗡嗡乱飞,赵本山胳膊一挥,便把苍蝇抓在手中—好身法。我对有能力把握自己命运,靠奋斗而成功的人大多充满敬意,他们灵活的身法、 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想成功的人学习。现在书店里到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其实都是庸俗社会学,谁的成功都复制不了,但学习一点点精神,还是有用的。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央视春晚小品《钟点工》获一等奖。主演电影《幸福时光》。
2001年 央视春晚小品《卖拐》获一等奖。
2002年 春晚小品《卖车》,《刘老根》热播。
2003年 央视春晚小品《心病》获一等奖。成立辽宁省民间艺术团、本山艺术学院。
2004年 春晚小品《送水工》获一等奖。
2005年 春晚小品《功夫》获一等奖。
2006年 春晚小品《小崔说事》,《乡村爱情故事》热播。
2007年 春晚小品《策划》获一等奖,拍摄《乡村爱情2》。
2008年 春晚小品《火炬手》获一等奖。
2009年 春晚小品《不差钱》,捧红弟子小沈阳。9月赵本山突发脑溢血入院。
2010年 春晚小品《捐助》获一等奖,《乡村爱情故事3》央视热播。
林志玲 作为美的一种,被我们审了十年
入选理由:十年里美的化身、全国男青年的最佳幻想对象,她是嗲声嗲气让人总能产生无限呵护感的女子,也是这个时代孕育而生的最完美的雌性动物。林志玲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同时也让人看到人们在时代变迁下不断改变的关于美的追求。即便没有一部完美的大银幕作品,林志玲也是当之无愧的“十年最美”。
文_曹寇作家,女性审美专家
林志玲作为近十年来华人圈的超级巨星是毋庸置疑的。自2004—2005年期间,她迅速走红之后,被台湾岛内誉为“第一美女”,其影响力大至与《赤壁》这样的华语大片共荣共辱,小到穷乡僻壤一个中学生解决午饭时的快餐饮食包装袋,并且此热度至今未有衰减迹象。人们至今还能记得,2005年7月,林志玲在大连棒棰岛拍摄宝侨家品的广告时不幸从马背上摔落并被马蹄踩伤后,两岸三地的媒体对林美人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关心和爱护。其场景一如全球媒体当年对戴安娜王妃的集体哀悼。确实如此,有评论认为,林美人之于新世纪的中国,与戴安娜之于1990年代的不列颠,杰奎琳之于1960年代的美利坚,有某种相似性,那就是,巨星已超越娱乐业,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她已经具备了引导潮流和推进社会运动的巨大能量,“林志玲现象”社会学理论源于此处。
林志玲作为一位万众瞩目的美女,从性的角度考量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精致的五官和足以骄人的身材,这些都是必备要素,或者是前提要素。然后,她的“娃娃音”、“甜死人不偿命”的微笑、高学历等等第二因素在推波助澜,使之荣膺“最美”或“第一”。换言之,林志玲首先是男人的林志玲,其次才是女人的林志玲。前者扮演梦中娇娃或意淫对象的角色,欢喜追捧爱;后者则构成榜样以及情敌的力量,羡慕嫉妒恨。
当然,在这个美女如云的时代,林志玲并非硕果仅存的尤物。之所以能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中原因非常值得探究,而且这一探究所捶打的将是某种“人性隐秘部位”以及“国民性”的话题。
身高优势。林志玲作为一名模特,她的身高可以使粉丝们达到史无前例的兴奋高度。对于大多数女明星来说,170cm是一道坎。这不是说170cm不容易长成,事实上有这身高的女人不少,女明星也并非独此一人。但能如林志玲这般比例黄金、举止乖巧灵动的则微乎其微。高个女人和高个男人一样,容易在肢体上表现出笨拙和滞碍。十年前,情色视觉中当然早已注视到女人的腿,但对长度并不格外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林志玲使“大长腿”风靡至今。
职业优势。仍然与模特有关。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模特行业是进入影视娱乐圈的捷径,在大陆,胡兵、瞿颖等已是前例。模特和空姐等行业一样,具有某种天然的时尚因素。“空姐的制服诱惑”、“模特的换衣间”,永远是激发窥视欲的强悍短语。央视新闻曾报道某地色情场所,居然有女模特穿公安服装进行色情表演,一方面色情表演属于“三俗”行列,另一方面,它严重颠覆并猥亵了警服的庄严形象。可惜年代已然,似乎此类颠覆和猥亵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与日俱增的破坏欲和窥视欲。这是一个在欲望上动荡不安的乱世。话可能说远了。林志玲的模特出身,不仅满足的是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猥亵冲动和窥视欲望。
腔调优势。闽南语的嗲,现在已是内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必修课。它的市场价值何以至此?这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和经济问题,不便细说。不过,即便是嗲乡台湾的人,能嗲到林志玲份上的也属罕见。它的奶气被誉为“娃娃音”,这种音发自娃娃本是自然,发自身高171的成熟女性身体,委实叫人惊惧。当然,刚开始,或许有人受不了,以至于鸡皮疙瘩此起彼伏。但这世上有什么不能够接受的呢?AV女优观月雏乃在《康熙来了》上都能够现场身教AV片的拍摄细节,专家和官员可以睁眼说瞎话,已经没有什么是不能够被我们接受的了,就像不断被曝光的有毒食品并不能阻止我们去各种臭气熏天的小馆子海吃海喝一样。我们不仅接受了,而且适应了,并默认嗲音成为了时尚方式和内容。我们甚至在情色认知里学会了对“童颜巨乳”起立致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掌握权力的人已经抢先一步在女中学生身上体会到了“幼齿少女”的快乐。那么,不能实践者借林志玲的娃娃音联系到视觉中的俊俏脸蛋、坚挺胸部以及大长腿这一组合获得意念中的快感,也是一个缓解“鸭梨”的好办法。
学历优势。林志玲拥有比较强大的知识背景,这不仅在女星中极其罕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也少之又少。中国女人从来都是才貌对立的。杨贵妃似乎除了醉酒和出浴,一无是处。绝佳配偶也都是以郎才女貌为固定结构,女人是不需要才能的,也是不能够有才能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听说儿媳挣钱比儿子多,老头子非常忧愁,这可如何是好。现在的男人不至于对女人的才华露出惊恐之状,但才貌对立的观念根深蒂固。美女都在中学时代流失了,她们因为美貌,成长的一路遭受多少骚扰和追逐,这些也严重耽误了她们的学习。而林志玲,我的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且拥有双学历,精通英、日、粤、闽南和国语。巧合的是,才女林志玲的走红与民国美女加才女林徽因的走红是对应的。
道德优势。和才貌对立一样,德和貌在中国女人身上似乎也一直是对立的。美貌总是导致鱼和雁的自杀(沉和落),还导致城与国的倾覆。美貌有时简直是恶的化身,褒姒妲己就是明证。而中华文明始祖伏羲的老婆嫘母虽然很有道德,但丑得可怕;才华横溢的诸葛亮也有一个宝贝丑妻。那么,林志玲有什么样的美德?永远以内敛自省的微笑示人,至今没有一条能够坐实的绯闻,这在娱乐界简直是个奇迹,可谓“道德标兵”。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德与才也是对立的。多么遗憾或多么幸运,德才貌,林志玲三位一体。
鉴于大陆娱乐界长期以来是港台娱乐业的下放地或殖民地,或许林志玲在大陆并无上述的这些值得谈论的价值,不过林志玲作为美女的标准像已经基本被浇铸成功了。流行于网络的一句爱国口号尤为喜感。这些爱国青年对“台独”势力深恶痛绝,对祖国的强大深感骄傲,他们无法容忍宝岛台湾与祖国离心离德渐行渐远,主张在必要的时候诉诸武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们说:“打到台湾去,活捉林志玲!”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林志玲由加拿大回台定居。
2001年 被星探看上,开始模特儿生涯。
2002年 拍摄广告,播出后其身材与美貌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逐渐打开知名度。
2003年 与言承旭传出绯闻。
2004年 媒体报道明星陪吃饭的价码,胜过许多女星,事件后一夜暴红。因她窜红历程所造成社会改变,台湾学者称为“林志玲现象”。
2005年 担任促进日本观光活动的台湾亲善大使,同年于大连拍摄广告时不慎堕马胸部肋骨多处受伤。11月,康复复出。
2006年 与蔡康永一起主持《志永智勇电力学校》,入围金钟奖最佳主持人奖。
2007年 拍摄电影《赤壁》,与邱士楷传绯闻。
2009年 获第28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
2010年 出演《刺陵》、《决战马刹镇》等。
NO.1 李安 以大侠风范,挑衅文化禁忌
NO.2 张艺谋 每一个脚印都是时代的关键词
NO.3 冯小刚 他是人民导演,跟大师无关
NO.4 章子怡 十年奋斗,十年争议
NO.5 周杰伦 演绎一个什么叫“屌”的人生
NO.6 李宇春 超越娱乐意义的平民神话
NO.7 “康熙” 人“智贱”则无敌!
NO.8 郭德纲 曾是以传统为根底的批判刀子
NO.9 赵本山 十年最大贡献是普及二人转
NO.10 林志玲 作为美的一种,被我们审了十年
李安 以大侠风范,挑衅文化禁忌
入选理由:华人导演里最无争议的NO.1,甚至无须票房、奖项等来证明就足以征服世人。他是华人导演里开先河的一代宗师,他是华人导演里在国际上获得最高、最广泛认可的大师,他也是力破禁忌题材并能取得大众认可的超级前卫艺术家。李安,十年里不仅仅是娱乐世界的见证者,也是世界影坛的风向标。
文_张靓蓓
李安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
《卧虎藏龙》可说是李安二十年导演生涯的分水岭。之前的十年,他累积实力;之后的十年,他挥洒自如。
表面上看,公元2000年完成的《卧虎藏龙》,不但为他开创出更大的天地,积攒出更强的实力,也让他在游走东西方时更加顺当;同时该片在全球市场的优渥斩获,也启发了许多电影人。对于华人导演来说,《卧》片再度掀起武侠片拍摄的风潮,至今方兴未艾﹔对于西方导演,他在影响西方动作片开始大量融入中国武术动作元素的同时,也揭示了外语片打入美国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就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的导演丹尼博伊尔,都踏着《卧》片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道路,大步前行。
2000年后的李安,一现身就是大侠,场势自然形成,气度自然散发。温文儒雅,是东方媒体最常赋予他的形容词;而西方人所体味到的则是另一个角度的李安,譬如《断背山》的女作家安妮普劳克丝就以“精明干练”、西方媒体以“变色龙”来描绘他。对于西方的看法,李安自己的解释是,“变色龙是没有骨头的,我是有骨气的变色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多少华人在异国世界奋斗的历程与辛酸,记得拍摄《绿巨人》时,有一回,李安回到家中,一开电视,里面正在播放华人女选手关颖珊溜冰的画面,他看着看着,突然间泪流满面,当时他心有戚戚,深有所感,为了场上那一刹那的精彩,背后要吃多少苦、下多少工夫。甚而有时要牺牲、背叛一路同行的忠诚伙伴,是非真相,究竟是什么?还好,电影是诚实的;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一一显现。
2000年后,除了《卧虎藏龙》之外,李安的作品计有《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及《制造伍德斯托克》。检视五部电影,我们看到一个不安躁动、焦虑愤怒及扭曲惶惑的灵魂。李安兼通中外,同时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对于这些养分,李安并非乖乖地全盘接收、传承。他在承接时有质疑、有挑衅,消化吸收之后再呈现出来的,便是他以人性为依归,对人之处境所提出的体会及见解。当人人都当他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时,他在作品里提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惯性的“背叛”。譬如《卧虎藏龙》是以女性为主角,而非传统武侠片里以男性为主角; 《色,戒》再接再厉,再度挑战父权;至于两部西片《绿巨人》及《断背山》,也都更具体地透露出李安的心理层面,《绿》片中愤怒的浩克,是他对美国强权势力的直接反击,以暴制暴,《断背山》里压抑又绵长终生的情感厮守,这些都是李安现实中的渴望又无法企及的一切。对此,有些观众接受,如《断背山》虽在美国引发诸多争议,但人性战胜了禁忌,多数人被《断背山》里的爱情所感动;有些观众不太接受,如西方观众对《色,戒》的反应冷淡,又如全球观众对《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热度始终提不起劲来。
然而,创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赤裸的灵魂,而一件好的艺术品的完成,就是这个赤裸灵魂展现他最动人的时刻。为了呼应内心的自我呼唤,明知难为,他却强行为之。记得《断背山》发行之前,他曾戒慎恐惧地说:“这个题材很敏感,尤其在美国中西部,要很小心。”纵然是地雷区,但仍继续前进;只是走在上面时,他会小心再小心,最后总是安然渡过,而且成绩不恶。外人总以为他幸运,但幸运怎可能永远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
为什么幸运的总是李安?
因为他深谙中国人“藏”的功夫,收放、攻守的分寸,近十年来,更是运用至极,很少见他扯着大旗去主张或反对什么;两肋插刀,从来不是他的行事作风;只有被逼急了,才会公开表态地说几句话。那么,他有主张吗?当然有,尤其是在电影里。透过电影,他充分地表达想法,更全然地运用其特长soft power,以柔软的方式去扭转劣势、渡过危境;而以power作为后盾,去坚持他想完成的意念。
一出道就给人乖乖牌印象的李安,在电影里所呈现的风貌其实不然,尤其这十年来的电影,从《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到《制造伍德斯托克》,他始终在走钢索,他不断游走于东西文化禁忌的临界线。这十年里,戏外的李安,服膺传统,扮演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大侠;但在电影里,他运用他前十年所累积实力,越来越挑衅大胆,逐步扭转东西文化传统的惯性,就人性层面提出看法,希望对整体的人类文化尽一分力量。有趣的是,在观众印象里已然定型的李安,与影像世界里造反有理的李安,两者间所显现的矛盾,并没有带给观众混乱的困扰。早年温文儒雅的形象,让李安日后在做“出格”的尝试时,观众,尤其是华人观众,始终给予他最大的支持。记得《色,戒》在戏院上映前,李安因为担心观众的反应,数度几近崩溃,就因为他一再顾虑,会不会太超过,以至于观众难以承受?结果是,华人观众给了他最贴心的支持。
李安的电影生涯几番起落,但他总能化失败为转机,经过一段时日再上层楼。深得中国文化精髓“能忍”、“潜藏”、“定静”之功的李安,就在冒险走过他的解惑年代后,下一部《Life of Pi》,或可是他的“天问”?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武侠片《卧虎藏龙》,创下美国有史以来外语片最高票房纪录。
2001年 执导《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横扫第37届台湾金马奖。
2002年 获美国独立制片协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2003年 执导《绿巨人》,但备受批评。
2005年 接拍《断背山》。
2006年 《断背山》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2007年 执导《色,戒》,上映后因尺度问题备受争议。
2009年 执导《制造伍德斯托克》,反响平平。
2010年 首次尝试3D制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开拍。
张艺谋 每一个脚印都是时代的关键词
入选理由:《英雄》,开先河之作,争议中张艺谋赚足了自己票房市场、大众认知的第一桶金;奥运会开幕式,势必写入史册的一部鸿篇巨制;《山楂树之恋》的清新纯美之情,让情欲泛滥年代里的人有机会重温一次纯爱之美。对于张艺谋 来说,无争议,便无动力,十年里未曾停止的是前进的脚步。
文_藤井树影评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管张艺谋叫“国师”。在中国影坛,能称呼此名者,唯他一人尔。不光因为他是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更重要的是,张艺谋确实做到了业界第一。他是当今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导演,没有之一,他就是那个NO.1。
综观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英雄》之前,和《英雄》之后。巧的是,这个分水岭的跨度,恰是10年。
2000年,他文艺片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幸福时光》上映。影片本身犹如一个童话般朴素温情,却因为叙事对象的模糊而导致了某种他此前从未遇到过的尴尬境遇—既不够乡土,又不够现代。貌似进了城市,却又分明在城市周边转悠——加上叙事手段的保守,让《幸福时光》成为张艺谋迄今为止最“平庸”的一部作品。不过,这仿佛给了张艺谋一个蜕变的理由,或者说,是他涉足商业片的强大的助推力。彼时的他,在艺术追求上,该拿的奖项也都拿到了,该得的荣誉也都得到了,该证明的都已证明过。再下去无非是如《幸福时光》般,面对的是叫好不叫座,或者干脆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两难局面。
与此同时,早年的旧相识张伟平一定是他走向大片之路的一个最有力的助攻人。依张艺谋的个性,他是一个工作狂型的艺术家。他知道市场很重要,但在艺术与市场间,必须有个中间人。张伟平就是那个顺应时势的中间人。2002年的《英雄》,不管口碑如何,引起过多少争议,但在市场价值上,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跨入新千年初,国产片已经陷入全面低潮,银幕上尽是好莱坞大片。要知道,1997年《泰坦尼克号》就在中国缔造了3.6亿的票房神话。可惜那几年里,除了一部《生死抉择》外,国产片不要说过亿,连过千万都很困难。
在此情形下,《英雄》出世,最终创造了内地2.5亿人民币,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奇迹”。2004年8月美国上映,连续两周票房冠军。也是从《英雄》开始,国产片重新赢得了观众,同时也赢得了与好莱坞大片一样的大片地位。尤记得2002年冬天,《英雄》首映日,各大影院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影院经理们眉开眼笑。电影宣传被牢牢控制在片方手里的,全程保密,你一点儿办法没有。更重要的是,他打击盗版,首映式上搞安检,重金悬赏举报人等。一系列的运作,使《英雄》成为当年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
毫无疑问,《英雄》给了张艺谋巨大的信心,让他得以迈开步伐朝商业大片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同时,也更坚定了他走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外加古装片的商业模式。之后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均如法炮制。当然,伴随着票房的节节高升,他所背负的骂名也日益飙升。他不再是那个坐在神坛上的艺术大师,相反在很多人眼里,他似乎走到了艺术的对立面。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让张艺谋成为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让他面临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尝试非常重要。他为中国商业片树立了一个榜样。很多人以为,张艺谋在奥运会前,只拍了三部“骂声”一片的商业大片。却不知,其实他早已“见好就收”,掉转枪头,回归了艺术怀抱。一部相对文艺的《千里走单骑》,兑现了多年前与高仓健的相约,同时也告别了他的商业试验之路。
奥运会无疑使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到达一个沸点,好像微博认证一样,他终于获得了官方加冕,也是国内导演的NO. 1。三年内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完成了一份难以想象的艰巨使命。而在此之后的《三枪拍案惊奇》,与其说是他重回电影领域,不如说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小假。《三枪》或许令很多人失望了,这是因为我们对张艺谋的要求定位在“大师”上。我们始终把他摆在艺术殿堂里,他拍商业片,我们骂他堕落。他拍搞笑小品,我们又骂他没追求。好像大师就不能轻松,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偷着乐一下。大师就必须苦大仇深,展现民族性历史性,必须高瞻远瞩,必须拍史诗、拍悲剧,这才是大师。
如果大师是如此定义的话,那么很遗憾,《山楂树之恋》一定又是令人失望的文艺“小片”。它像一朵清新芬芳的茉莉花,散发出典雅纯净的气息。与张艺谋此前的浓烈艳丽截然相反,这回他带给大家的是一片云淡风轻。在我看来,历经10年,张艺谋这回是终于找到北了!尽管拍商业片的张艺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我总觉得那个不是他的本意。他最终的诉求还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他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和见解。2000年他以《幸福时光》作为前一段艺术生涯的终结,2010年又以《山楂树之恋》宣告重启他的“艺术之路”。
张艺谋的新世纪十年路,也是中国电影的十年浓缩史,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其间的各种关键词,诸如“商业”、“蜕变”、“拜金”、“阵痛”、“市场”、“影院”、“大片”、“奥运”、“小品”、“回归”、“纯情”等等,哪一个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1951年出生的张艺谋,到2011年刚好60一甲子。可以说,前50年,他证明了一件事: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文艺片导演;后10年,他再次证明了一件事:他同时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商业片导演。而眼下的张艺谋,不用求名,亦不求利,只拍他最喜欢的电影。因此我相信,《金陵十三钗》或许才是真正属于大师的作品!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幸福时光》,捧红“谋女郎”董洁。
2002年 执导古装商业大片《英雄》,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4年 执导《十面埋伏》,全球票房9300万美元。
2005年 执导《千里走单骑》,获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大奖。
2006年 执导影片投资达3.6亿人民币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8年 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2009年 执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并导演转型之作《三枪拍案惊奇》。
2010年 获颁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导演《山楂树之恋》爱情电影。
冯小刚 他是人民导演,跟大师无关
入选理由:十年来不断用令人欣喜的作品证明自己,不断用紧接地气的作品征服观众,从《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这种自成一派的喜剧开始,到《夜宴》、《集结号》这样的转型之作,再到《唐山大地震》这部史无前例的华语片票房冠军,冯小刚用老百姓善意朴实的口碑积累着自己的高度。
文_子非鱼 时评作家
刘震云在《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中曾评价冯小刚,“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最近他在修订版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中修订了这一说法,认为冯小刚距离大师仅差一层窗户纸,而且这层窗户纸眼看就要捅破了。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冯小刚,也越来越尊敬刘震云,但是语言大师刘震云把大师的帽子献给冯小刚,或说提溜在冯小刚的脑袋上空一厘米处,我还是觉得有点词不达意——大师这个词,现在只剩下两个主要用途,一是在官宦富商中徘徊的真假僧人,一是在研究院与高校间徘徊的真假学者。冯小刚干嘛要去凑这个热闹?
这一点冯小刚自己其实认识挺到位。很多年前他就这样评价陈凯歌,“凯爷最适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个民族,都会有这么两三位爷,国家再穷也得养着。任务单纯,只有一项,要拍就得拍对本民族极具认识价值的史诗,根本就用不着考虑娱乐性”。他劝葛优则是相反的一套理论,“如果有一天,葛爷深沉了,或者说艺术了,走进象牙塔了,可想而知观众还买他的账吗?”他还评价过姜文,“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在评价完这些爷之后,他还作了一个总结:是哪个林子里的鸟就踏踏实实地在哪块林子里呆着,飞出去玩一圈,临了还得落回来。
冯小刚当然不是象牙塔那块林子里的人,按照冯小刚自己的说法,他一直住不上宫殿,只好在宫殿外搭了一个偏房,慢慢地偏房越来越大,却也就成了宫殿。冯小刚的那个偏房,是从都市室内剧开始搭起的,《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联合编剧,使他扬名立万。后来他编剧的电影《大撒把》已经带着浓郁的冯氏贺岁剧气息,在那时,这种贺岁片的雏形可以称之为都市时尚喜剧片。到1998年《甲方乙方》,冯小刚的风格正式在喜剧风格的贺岁片格局内奠定基础。而《集结号》和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则是冯氏又为自己的都市喜剧片搭建了一个叙事风格突破向都市大片的前院,而《夜宴》,大概可以算是他一个不太成功的古典别院。
按老艺术家的眼光看过去,冯小刚怎么都不像是能另起炉灶的人,拍的都是一些老一辈影视人看不上的都市喜剧,无关国家民族的大计。但是最牛的演员往往是从跑龙套开始的,然后在他成名后的有一天,有人指着一部老片里的一个龙套说,看,谁谁谁原来早年还在这部戏里跑过龙套,演过宋兵乙。
冯小刚早年跟着王朔跑龙套时,还是张艺谋陈凯歌的时代,那时候张陈二人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东风,从寻根文化开始往大师的路上一路狂奔,再祭起国际大奖的票房灵药,弄得全国人民如痴如狂。但是“大师”加“大奖”的路子没能维持多少年——代表昨日的寻根文化已经走到尽头,电影工业原本基于都市文化,国人需要看到具娱乐性常识的电影,没法再跟着欧洲文艺片的口味调整自己的需求。中国电影工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低迷到几乎看不到未来。正在此时,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横空出世,打败成龙的《我是谁》,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最重要档期。
贺岁片的提出充分显示冯小刚对电影的理解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电影人。电影是什么?首先是电影工业,是观众,是档期,是票房,然后才是电影创作。冯氏电影用多年的高票房证明,电影的价值排列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娱乐价值、产业价值、艺术价值。他比所有同时代的电影人都更愿意关注社会现实与流行思潮。他的电影跟一般都市时尚片的最大不同就是,冯氏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在故事推进的同时勾画出现实的大背景。比如说,《大撒把》讲的是出国潮,《手机》讲的是婚外情,《天下无贼》讲的是诚信,《唐山大地震》讲的是苦难,都是当时社会问题的焦点。冯氏电影的语言总是暗暗合着当下的热点,比如说,在《天下无贼》里,有一句台词,“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台词到了《非诚勿扰》中,变成了“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和谐!”在所有的冯氏电影里,最具有现实讽喻价值的是《大腕》,把中国突然跑步跨入新经济新资本时代的狂躁社会现实描摹得入木三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一时间成了流行语。
电影,对不同的导演是不同的东西。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自己的玩具,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自己的荣誉,有些导演把电影当做一座独立的建筑,冯小刚则把电影当做一个社会事件,他拍的不单是电影,还是介入社会的工具。
回到文章开头的主题,冯小刚如果不是大师,那么他是什么?我认为最准确的提法是“人民导演”。冯小刚有一次在国庆的一个饭局上吹捧葛优,“您今天不应该坐在这里??应该坐在人民大会堂啊”。这句话到《唐山大地震》公映后,真的可以结结实实地捧到冯小刚面前:您怎么还没坐在人民大会堂啊?苦难与谅解,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现实意义的?
跟那些装作对票房目不斜视的“大师”们相比,冯小刚首先好就好在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或者说他是一个人,票房高了他就兴奋,票房不好他就沮丧。所以他跟观众很近,跟电影很亲。他的电影是从观众里走出去的,所以走的是上坡路,越走越有高度。不像有些导演,高高在上许多年,偶尔为人民服务一下,显得不伦不类(引用冯氏语录)。那些曾经的精英在电影工业面前,越来越显出走下坡路的颓势了,有的零敲碎打,有的彻底摸不着北。好在冯小刚们已经推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标准,就让他们下坡吧。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执导《一声叹息》。
2001年 冯小刚重返贺岁片强档,执导《大腕》,创造了一系列经典台词。
2003年 执导《手机》,拍摄期间与央视名嘴崔永元交恶。
2004年 《天下无贼》公映,捧红王宝强。
2006年 执导《夜宴》上映,票房破亿。
2007年 《集结号》上映,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影片。
2009年 贺岁片《非诚勿扰》创造票房奇迹,拿下3亿票房。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冯小刚持有2.28%的股份。
2010年 《唐山大地震》总票房6.6亿人民币,创下国内最高票房纪录,因电影与孙海英“骂战”。
章子怡 十年奋斗,十年争议
入选理由:从出道至今,争议不断,但也是在争议中不断上升的唯一巨星。国际巨星四个字,简单得仿佛扣在谁的头上都合适,但其实每一个拿它到手的人都要付出十足的努力。章子怡用自己坚忍的努力和常人不能够的付出,得到了自己今天国际巨星的地位,她应该是华人娱乐圈最上进和最努力当然也是最成功的女明星典范。
江素云 资深记者、作家
十年奋斗,章子怡不管争议声多么大,她已经是华人顶尖级明星,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头戴“国际巨星”光环的明星。有时候你在意一个人的缺点,是因为他的优点足够明显;你关注一个人的不足,是因为他看上去似乎太完美。
不用说,章子怡的这十年是上两个十年积蓄、发酵的结果。2000年,她已经穿着一身黑衣在《尖峰时刻》里拳打脚踢,一路打着进军国际影坛。不过一年后,人们看到《古墓丽影》里安吉丽娜朱莉的身手,不得不承认东方女子从身形、眼神到气场的孱弱。
演员生而平等?这是胡扯。盘子亮、运气好,再加八九分努力,才是明星之道。最早起用章子怡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的导演孙文学,就是后来拍出《士兵突击》的那个人。可惜,观众对1996年那部《星星点灯》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对于圈内人,这是挖掘新面孔的一条线索。后来成为国际大导演的艺谋张在两年后觅到了后来成为国际大明星的子怡章,执手合作《我的父亲母亲》。清纯,在十多年前尚未至于“罕见”。穿着红色碎花小棉袄、系红色围巾绿色头绳、不停在山坡上跑啊跑的章子怡,以一种清明之气,刷新了前辈巩俐在《红高粱》里的露齿一笑。
20岁时,遇到的已经是李安这样级别的导演了,据说拜张艺谋推荐。跟她配戏的是周润发、杨紫琼这样的演员,她在《卧虎藏龙》里苦苦地打,同时忐忑地等待导演的赞许。杨紫琼后来说:“她碰了那么多的好的导演,而且每一位都在合作中往前推了她一把,她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演员。”周润发则暗示:有一个女演员曾经试图勾引他,因他见过世面,未遂。这是事情的两面,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引领章子怡艺术人生的若干篇章。
章子怡是小户人家出身,父亲是电信局干部,母亲是幼儿园老师,还有一个比较莽撞的哥哥。她后来隐约表现出来的爱名流、爱珠宝,大概跟老百姓的眼界有关。
因为根基朴素,所以懂得珍惜,懂得牢牢抓紧。从2001年开始至2009年,章子怡的演艺生涯上了快车道,起用她的导演,外籍的有7个,中国导演则囊括除张艺谋、李安外的一份豪华名单:徐克、王家卫、娄烨、侯咏、冯小刚、陈凯歌、韩三平。
到2004年左右,她的风头在华人女演员里无人出其右。“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的10大女星”榜单上,章子怡名列第一。
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章子怡付出的心力配得上她的容貌。所以跟她合作过的人都会讲起她的用功。娄烨提及她“不一般的勤奋”;李连杰 (微博)描述过一些场景:“工作中,我常看见她不声不响地拿个小板凳坐在边上,很专注地看别人演戏,是非常勤奋用功的女演员。”郑秀文讲过:“章子怡的勤奋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做到的,我觉得她的勤奋应该感动更多的观众才对。”
艺术之路上的声名会影响人生,就像两个圆慢慢有了交集,重叠部分面积越来越大。2007年1月,观看NBA球赛的章子怡被发现公然在看台上跟一个长得奇特的洋男人接吻,这让国人人民,尤其是男性国人,很不爽。同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上,章子怡大大方方宣布,这个叫Vivi的以色列人是她的新晋男友。这之前,她跟霍启山在跑车旁边接吻,再往前推至张艺谋止,是线索闪烁的一段空白,原因多半在于那时候中国的娱乐媒体还不足够发达。
今天,我们刚刚获知一个外国记者言之凿凿写下的“开房门”。这对于刚从“诈捐门”里缓过劲来的章子怡来说,不是“正面消息”。好在,社会生活也是“两条腿走路”(张艺谋对章子怡的评价)的,章子怡以最朴实的形象:马尾辫、运动装出现在央视一套的“开学第一课”压轴时间。丑闻和慈善事业一样,都不容易,都需要热忱、行动和因果关系。每一宗丑闻就像一道闪电,照亮它周围的一些东西。
花边新闻和层出不穷的“门”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平衡,便于明星们还债。但这其中也充斥低级趣味,比方说,“开房门”的关键词是SPA而非开房,但编辑们乐于这样起标题,众生也乐得看热闹。
权势阶层和明星的关系相当复杂,走到最后多半是猫和狗的关系—一旦同笼,充满古老的戏剧张力。谁能保证“泼墨门”背后那个“名缓”(王菲戏语名媛)的社会网络中没有发生一系列的量变?没准下一个好戏登场的就是她。这件事情最终得分的应该是章。因为相对于明星,张三李四们大多更仇恨权势及其丑闻。而同情,往往是给予被“嘘”的一方。
值得反省的是看客。倘若只通过新闻来了解演员的生活,那差不多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紧闭嘴唇接个吻就能生出孩子来。最令明星后悔不已的表白,是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我看不起媒体,其次,我从来不看。这只会让攻击来得更猛烈,比这更糟糕的是,媒体从此忘记了他。
章子怡选择《中国日报》出面解释虽然晚了些,但准备充分。尤其是出场服装选得恰当:黑底白边除了庄重肃穆,恐怕还有一层澄清是非黑白的意思。她的言辞依然僵硬笨拙,词汇量有限,但提起“家人的担心”时滚动在眼中的泪,很能打动人—它提示一个平民女子的出处,和今日的艰难。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章子怡凭《尖峰时刻2》杀入好莱坞,成为又一华人女打星。
2002年 接拍张艺谋电影《英雄》。
2003年至2004年 出演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娄烨导演的《紫蝴蝶》、《茉莉花开》,王家卫导演的《2046》等。
2005年 出演由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奥斯卡大片《艺伎回忆录》。
2006年 回归华语影坛,接拍《夜宴》。
2007年 章子怡和以色列富翁Vivi Nevo在纽约观看NBA比赛时被拍到两人的亲密举止,恋情曝光。
2008年 拍摄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传出与Vivi Nevo订婚,大秀“鸽子蛋”。
2009年 年底遭遇“泼墨门”、“诈捐门”,人气和形象遭受重伤。
2010年 多次出席慈善活动重塑形象,接演好莱坞电影《花木兰》。
周杰伦 演绎一个什么叫“屌”的人生
入选理由:曾经是被青少年全方位模仿的偶像,从音乐才华,到行为举止,他影响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代人。他的追随者也包括音乐人,受众群体也包含中青年真正的音乐爱好者。超越了肤浅的偶像,开创了自己的音乐时代,引导一个又一个的流行潮流,这就是周杰伦十年的功绩。
文_邱大立乐评人
时光倒流到2000年11月13日,当一个叫周杰伦的21岁青年横空出世时,华语乐坛所有的唱作型歌手和偶像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下彻底完蛋了!
从那一刻起,华人音乐界就开始重新洗牌了。自周杰伦出道以前,在创作歌手的星光大道上,巨星更换的周期是非常稳定而均匀的。1979年的侯德健,1982年的罗大佑,1985年的童安格和齐秦,1986年的庾澄庆,1988年的黄舒骏、陈升和郑智化,1989年的潘美辰,1990年的张洪量和林强,1992年的张雨生和伍佰,1994年的陈珊妮,1996年的王力宏,1997年的陶,1998年的陈绮贞,他们都曾闪烁过一些火花,但由于各自的原因,时至2000年,周杰伦让他们都退居到了二线。在2000至2010年期间,尽管又出现了方大同和卢广仲,但他们的气场还是远逊于周杰伦。有实料,有个性,有卖相,这才能创造发明出一个空前绝后的周杰伦。对于21世纪的华人歌手来说,和周杰伦生活在一个时代是一个悲剧。10年之后,我们依然还在长久地困惑:周杰伦到底更像一个音乐人还是偶像?
当一支采风的民族乐团深入到云南某少数民族自治州,欣赏他们的文工队表演民族歌舞时,让他们眼珠子差点落地的是,那些深山里的青年竟兴高采烈地唱起了周杰伦的金曲。你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呢?
从2000到2010年,都发生了什么呢?罗文、张国荣、林振强、梅艳芳、梁弘志、黄、马兆骏相继走了;罗大佑只出了一张专辑就忙着纵贯线的内地巡演了;齐秦也只出了一张创作专辑,就在大陆巡演了10年。
10年前那个恐怖的早晨,当周杰伦以近似于语言障碍患者的腔调唱出一首叫《娘子》的歌时,所有人都在惊叹:这也能算歌吗?但就在所有人的惊讶中,周杰伦的“歪歌”却越唱越正。流行歌曲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与难度后,就必然会朝着另一个极致的方向飞驰。周杰伦让音乐变得越来越口语化,他的音乐更像绕口令、儿歌。通过改变音乐风格而获得。在唱《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前,他会对观众说,“下面要唱一首正常一点的歌。”正是周杰伦骨子里的超高调和面子上的超低调,让人们对他的宠爱欲罢不能。
周杰伦是一个无比机智的人,他通过电影而让大众认识他,从而让他们也去关注他的音乐。在这10年里,在周杰伦到过的一线省会城市,他从来不用参加拼盘演唱会,而全部是自己的专场。不过,2009年发生了一点意外:周杰伦联手宋祖英、多明戈和郎朗组团为一个史上最强的F4组合,在鸟巢举行“魅力中国”演唱会,这一次亮相,估计连中国的政界人物都知道周杰伦了。而他们创造的人民币2880元的最高票价,大概让一个月后即将隆重复出的王天后都力不从心。今年5月,他发表的第10张专辑《跨时代》,到7月1日,亚洲销量过百万;到9月初,超过200万。而他个人的世界巡演也达到了100场,接下来,香港将接棒8场!这些数字证明周杰伦创造的经济奇迹在第一个10年的尾巴依然没有出现漏洞。
这10年里,周杰伦还发明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中国风,这是他和他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共同研制的一项超级新型武器。这种超“”的全新风格让他俩并肩成为了华语乐坛无人能挡的喋血双雄。更重要的是,在这10年里,周杰伦和方文山早已培养出一种不是爱人却胜似爱人的亲密情感。说得难听点,他们仿佛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对方想什么全都在掌控之中。他们已经谁也离不开谁,缺了任何一方,对面的那个也就形同虚设。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词坛另一位泰斗林夕已经写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为什么他的影响力会被方文山轻而易举地盖过呢?除了情歌类型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另一个“周杰伦”可以和他配对。
周杰伦长相酷似古代的美少年,清丽、骨感、恋旧、冷漠,加上些微的抑郁,这致命的五个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神话。而周杰伦能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的还一个原因是他的嗓音至今还保留着孩子的童真声,这让人们又平添了一股一定要保护周杰伦的渴望与紧迫感。在曲风的创造上,周杰伦无比老练地确立了两种路线:极动感和极深情。因为他深知现代人情绪的两极,一种是渴望发泄,一种是渴望安慰。在歌曲表达对象的使用上,周方二侠又成功地实践了另一个真理:小道具展现大风景,小人物创造大感动。
周杰伦能PK掉他同时代所有的艺人和他的前辈,就是因为一个个大师陆续被时代淘汰,周杰伦才浮出了海面。如果他真的如愿以偿可以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一个办法:让音乐停止。这可能吗?还一个更残酷的办法:周杰伦从此金盆洗手,不再染指音乐。果真如此,将会有多少人内牛满面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
他跳舞,我们照单全收;他失恋,我们诅咒J女郎;他败走金曲奖,我们干着急;他脱发,我们认了;他触电,我们跑去电影院;他决意单身,我们还是干着急;他要变魔术,我们忘了刘谦??“不是周杰伦太好,而是周杰伦太少”。我们还是只能以黄舒骏感叹的一句话收尾。10年了,周杰伦其实可以功成身退了,把最美的记忆留给我们。周杰伦说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未来的日子,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星,上面写着“”。其实把“好莱坞”换成“华人娱乐”,这项工程已经竣工了。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发行个人第一张《周杰伦》同名专辑,强烈的个人风格引起歌坛关注。
2001年 发行《范特西》,成为当年最畅销国语专辑,年底与蔡依林的双J恋曝光。
2002年 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专辑”、“最佳作曲”、“最佳制作人”奖,发行第三张专辑《八度空间》。
2003年 发行《叶惠美》,登《时代》封面,全亚洲50家电台定7月16日为“周杰伦日”。
2004年 发行写真书《D调的华丽》。
2005年 宣传新专辑《七里香》结识侯佩岑,与侯佩岑同游日本恋情曝光。
2006年 参加演出《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7年 自编自导自演《不能说的秘密》。
2008年 参演电影《功夫灌篮》。
2009年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宋祖英合唱《本草纲目》,接拍《刺陵》。
2010年 发行第十张个人专辑《跨时代》。
李宇春 超越娱乐意义的平民神话
入选理由:从选秀明星,到平民偶像,李宇春的出道填补了中国当代没有自己制造的平民明星的空白。她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偶像的观念,她也补缺般改变了中国虚空的娱乐市场,制造热点,让粉丝自己说话,李宇春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更多人的也许是,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坚持,或许你也可以。她的成名之路在日后不断地被复制,但迄今再无人达到她那般的高度。
文_黑 楠知名音乐人,资深选秀评委
如果进行一个全球流行文化的尖端发展采样分析,那么,人类竭其所能可以展现出的社会性符号,几乎都可以在中国发现合适的代言人标本。而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我一直从事和关注的重点。
2005年,当传统的平面纸媒、电台、电视传媒与网络、手机新媒体交织成中国发展中的一幅美妙图画,音乐选秀活动第一次以成名的诱惑、新鲜的窥隐视角和全媒体的进攻方式伙同广告商利益一起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这一年,造就了中国电媒音乐产业模型,也造就了真正的全民娱乐。这一年,中国的娱乐第一次以实录的方式,事无巨细地展示了不再是领袖而是平民的成长细节,全面记录的是个人的魅力或不魅力、成功或是失败。而当这种个人魅力的代表,最终既得众目睽睽之爱但也成为另一种众矢之的, 当面临如此境地并且无权退却时,只有一个人,独领风骚,她叫做“超级女声”,另一个同义词又名:李宇春。
新世纪娱乐十年,唯独李宇春,出自娱乐,却超越娱乐。
在泛传媒的含义上,个人的意义从未如此深远,大大超越了音乐和娱乐的含义,应该说,李宇春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媒。
当我接受BBC和《时代周刊》就李宇春的现象问题采访时;当我看见玉米粉丝们坚定地围绕着偶像;当不同看法者反对声甚嚣;当我听到抢眼涌现的新人言必称要超越,或称不必要去超越的对象,都是李宇春;当我知道数位投资金融界、房地产业界上市公司主席在企业内刊寄语“要像李宇春那样勇于承担责任”以激励团队;我知道,六年来,各方关注从未停息,涉及社会领域、层面之广泛和深入,堪称神话。有趣的是,反对者也好、舆论刺激也好、客观评价也好,这些都和支持者的呼声一起,共同构筑成对李宇春的全民关注。
当然,不管具备怎样的社会意义,如何超越角色,却还得从角色身份本身说起。我在个人角度,见证了许多选秀者,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和不同阶段的李宇春—一个淡定、喜欢微笑的铁路警察的孝顺女儿 ,时至今日仍然简单如初的普通女生,六年时间里从不放弃,终于从2005年一个看似幸运的娱乐神话中蜕变出来,印证了现实世界中勤奋努力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奇迹。在我的记忆中,珍藏着许多关于春春的温暖片断:
2005年8月,“超级女声”总冠军之夜,最后四十分钟里我没有继续坐在评委席上,而是在湖南广电集团的导播指挥间和欧阳台长、王平总导演一起紧张关注投票即时变化,这是唯一知道结果的地方,结束投票前十分钟左右,投票系统显示数据表明,李宇春以绝对支持率强势获胜。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来自欧阳台长:“天时地利人和,缺哪样都不行,李宇春这是观众选的啊,五十年,最多五十年这么出一个。”
2006年,李宇春首张唱片《皇后与梦想》面世。制作人张亚东在北京三里屯的一个酒吧里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那孩子挺灵的。”(北京话说“那个人”,同辈以下常说成“那孩子”;制作人之间说谁“挺灵”是很高度赞扬,是讲歌手进录音棚悟性很高,基本上能马上按照要求做到。)
2006年7月,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六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年度艺人奖,李宇春代表超级女声领取。当时我将要亲手颁奖座给她,一同在幕后候场,她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我还好,演出太多,想有时间好好唱。”
2007年,我与李宇春所属的太合麦田老总宋柯一道,在快乐男声总冠军决出次日于广州观看李宇春个人演唱会,宋柯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老黑,我当初签的时候还没怎么着,现在我是一真正的老玉米,李宇春太努力,进步太大了,让我心里爱的啊??”
2008年,受李宇春父亲及四川音乐学院好友之邀,再次观看李宇春广州演唱会,觉得做歌迷比做评委幸福,犹记得我对李宇春父亲所说的一句话:“春爸爸,不用再叮嘱我给她提意见了,春春不仅自知,而且自省,你和我都不用操心这个了。”
2010年年初,《一周立波秀》上,任对方舌绽莲花,攻打会否嫁人生子问题时,李宇春始终微笑答曰:没有那个经验。众人爆笑,那是为她的冷静机智由衷喝彩。
2009年,李宇春进军电影,出演角色不俗。当初看完,我说不出什么话,那感觉同样记忆犹新。
2005年至今,李宇春与粉丝玉米一起成立“玉米基金”,投身公益。
……
在娱乐之中,还会产生多少名人,还有多少巨星驾到,那都不是我关心的。
我最关心,明年,或者下一次,在哪里可以再找到像李宇春这么独一无二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花儿?
十年大事记
2005年 参加超级女声选秀并一举夺冠,成为华语乐坛历史上走红速度最快的中国艺人,虏获一批“玉米”。
2006年 发表个人首张专辑《皇后与梦想》,年度销量137万张。荣登《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获封“亚洲英雄”。
2007年 成功举办李宇春“我的”全国巡回演唱会,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名副其实的演唱会吸金女王,再登《时代周刊》美国版。
2008年 马来西亚MTV亚洲大奖上作为唯一的中国内地歌手,摘得“中国内地最受欢迎歌手”大奖,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9年 第9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获“最受欢迎女歌手”大奖。签约滚石唱片,加盟由著名导演陈可辛监制的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出演方红一角。
2010年 以最小年龄及唯一演艺界明星身份,当选“2010十大成功女性”。
“康熙” 人“智贱”则无敌!
入选理由:娱乐现场最生动的是在台湾,台湾最能制造娱乐效果的是综艺节目,而综观整体华人综艺节目的制高点,正在这对互补的“康熙组合”身上。蔡康永、小S有一种为了娱乐效果拼死搏斗的精神,他们的魅力还在于永远地仰望观众、俯看明星,七年之久的《康熙来了》也在告诉我们,明星就是为了观众喜欢而存在的,而非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假象。
文_侯文咏台湾作家,蔡康永好友
在父亲的丧礼上,康永把自己克制得很好。唯一失控痛哭流涕的一次,是他把最佳节目主持人金钟奖放到父亲灵前。
“得这个奖就是为了爸爸,可是他却看不到了。”康永说。那个在《康熙来了》之前就让康永得到最佳主持人金钟奖的节目叫《真情指数》,有点像Larry King的访问秀,专门访问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各方面的精英、名人。康永的上海律师老爸是个旧派知识分子,尽管儿子曾做过《翻书触电王》、《今夜不读书》等节目已经算是文教类节目了,但这些还是不登老爸心目中的“大雅之堂”。因此当康永费尽心尽力把这个父亲心目中“体面”的金钟奖放到灵位前时,才会如此百感交集。
以我对蔡爸爸有限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他还在世,《康熙来了》肯定也不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体面”节目。2004年当《康熙来了》开始制播,我相信连康永也想不到,这个在他父亲过世后开始的节目不但为他夺得更多金钟奖,同时在两岸三地造成更多比金钟奖更重要的影响。
从《真情指数》到《康熙来了》,这是康永生涯中从文化向娱乐的大转弯,这其实也象征了台湾影视主流文化的转变。不少内地的朋友跟我说,很羡慕台湾能出现像《康熙来了》这样的节目。事实上,它的横空出世自有历史条件的因缘际会。
2004年元月《康熙来了》开始播出时,正是台湾有线电视开放到了竞争最白热化的阶段。过多的频道以及有限的广告,让电视台业者理解到,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了“少数赢家”才能赚钱的红海市场了。就像2000年民进党挟着全新的竞选、宣传模式赢得了“政权”一样,“出奇制胜”的节目内容成了赚钱的关键。这是过去被传统官方电视台视为“另类”的蔡康永、小S有机会在民营有线电视台崛起的重要历史背景。这些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的节目不但炒热了收视率,同时也造成了台湾地区官方老三台的式微。
当然,如果没有2004年陈水扁的竞选连任,没有岛内“蓝绿”对立以及借情结分化这些事,或许《康熙来了》的盛世还要再等一等。那时的台湾,表面上看起来弥漫着政治狂热,但大部分沉默的百姓,对于“政治热”其实有种排斥,希望能回到愉快、有趣、贴近人性的生活情调。因此,尽管有那么多想破头、出奇招的节目出现,《康熙来了》最终还是以一种不同的姿态,赢得了最大的注目。
这样的注目,固然来自节目本身的有趣。但在我看来,《康熙来了》之所以横扫台湾娱乐圈,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一种“娱乐至上”的态度。本来大部分娱乐节目发的通告限于娱乐圈艺人,但由于康永过去主持《真情指数》和种种文化节目的基础,《康熙来了》的通告,甚至跨领域到政治人物、作家、艺术家等诸多名流精英。这些名流如果来到《康熙来了》只是像其他新闻节目一样,正经八百地谈理念、理想,那么《康熙来了》无非也只是一个有趣点的正经节目罢了。但有了小S的无厘头出招之后,节目就呈现了诸如问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穿什么样的内裤、对马英九展现花痴、剪下费翔的胸毛义卖赈灾、让明星卸妆比赛、选“丑小鸭冠军”“惧权冠军”等等片段,除了好笑,招招都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已经和时代格格不入的“正经”、“严肃”、“体面”。
这当然引起了争议与口水,但节目创造出来的那种公共领域少见的“嘉年华”氛围是那么罕见,又那么珍贵,因此《康熙来了》每次总是能在这些风波中安然度过。到了最后,这变成了一种所有参与这场盛会的人的共识,任何来到这里的人,都像进入一个特别的“公共嘉年华会”,也必须遵守嘉年华会里的欢乐原则。许多在别的场合说出来觉得不妥的言论,在这里反而变成了一种亲切、无伤大雅的好玩。这样的态度,很意外地正中了台湾社会想松一口气的“集体潜意识”,像是打赢了一场文化战争似的,确立了在这个节目“有趣”胜过一切的态度,不管你是来自政治、经济、娱乐还是任何领域的精英。
很多人批评《康熙来了》无厘头、肤浅,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才是肤浅的评论。我所知道的康永、小S ,对于这个节目所面对的、所挑衅的,绝对是再清楚不过了。作为一对称职的主持人,最难的不是那些笑话或亮点,而是在那些能挑衅与不能挑衅、有趣与无趣之间分寸的拿捏。私底下的康永和小S与在《康熙来了》节目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可以说在《康熙》里的康永很搞笑,可康永不是一个搞笑的人。你可以说小S很无厘头、很花痴,可小S也不是一个无厘头、花痴的人。《康熙来了》是一个目标明确,作战场域也很清楚的节目。在我看来,这节目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无厘头、搞笑或花痴,反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任务的清楚,并且用“严肃”的态度,精准地扮演了他们的角色。
和2004年刚开播时相比,台湾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不管谁跳出来骂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组织都不易成名的年代。在一个官员必须“变装”、“跳舞”、“唱歌”讨好老百姓换选票的环境里,《康熙》能挑衅的“严肃、正经、体面”范围显然越来越小。这使得同样的点子能引起的回响,愈来愈少。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制作班底,是否还相信《康熙来了》在原来“历史条件”下的作战策略?抑或他们要改弦易张另打“文化战场”?以台湾有线电视恶质竞争的本质,更八卦,更挑衅文化禁忌、尺度的节目会不会后来居上?康永和小S会用什么方式继续和整个华人社会互动?又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新的惊喜?这恐怕是在荧屏前的欢乐、笑声外,我另一个最大私房的乐趣了。
十年大事记
2004年 《康熙来了》脱口秀节目开播后迅速蹿红,开播一个月收视率就超越了当时人气极旺的《二一00全民乱讲》,每周吸引超过500万人次收看。
2005年 蔡康永、小S获第四十届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支持人,年底小S怀孕离开,康永当家,康熙走入低潮。
2006年 蔡康永出版书籍《有一天啊,宝宝》送给小S女儿。
2007年 小S再度怀孕,陈汉典加入《康熙来了》做助理主持人,意外爆红。
2008年 “康熙来了演唱会”在内地出演成功,叫好又叫座。
2009年 《康熙来了》凭借65.07的支持率,一举获得网友心目中最佳综艺节目称号,并入围金钟奖。“康熙来了演唱会”升级为全国巡演版“康熙盛典演唱会”。
2010年 小S传出家暴事件后开记者会极力否认。小S与庾澄庆联手主持第21届金曲奖后,康熙将联手主持第47届台湾金马奖。
郭德纲 曾是以传统为根底的批判刀子
入选理由:当年被媒体投入无限热情追捧的草根明星,挖掘与发现公众视线外又真正优良的艺术家,是媒体行为的应有之意。之所以郭德纲可以经历这么多风波而不倒,首先是他的根基,无论作为相声演员,还是作为草根出身的文艺明星,看家的本事他从来未曾丢过,给人民带来欢快的笑声,在这些年里没有人比郭德纲做得更多更好更本分的了。
文_潘采夫时评作家
郭德纲的半辈子,比一个普通相声艺人的几辈子都要复杂。他这三十几年可用两段话来描述:出身寒微,从小学艺,拜入师门,又被逐出师门,天津卫混不下去了,一咬牙闯荡京城,尝尽人间白眼,苦熬出一个德云社,依靠精湛手艺和青皮气质,打拼出一方天地,开始走上中兴之路。
我说我是看着郭德纲长大的。
这句话不是砸挂,我指的是眼看着他长成大腕。他天津的事我不知道,他跟师傅的恩怨,他是不是犯了经济错误,那是天津人去研究的事。我关注的,是卫嘴子进京之后的奇遇。
郭德纲最美的时光,是在三四年前,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他还是德云社里那个穿着长衫体态微丰的相声艺人。他在台上横扫千军,砸挂一切,什么央视、汪洋、姜昆、春晚,反正他嘴下不死无名之辈。他在台上说得入港,“纲丝”们在台下带着微醺拖出长长的“噫”声。
《论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西征梦》,郭德纲所有叫得响的相声段子,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可别小看这几段,这是新千年里中国相声唯一的收成。
那个时候,一批青年才俊跟着他走。那个时候的郭,确实有相声大师的雏形,他远离央视,嘲笑歌颂相声,调侃主流意识形态,疾呼让相声回到剧场,很多神圣的虚伪的事物,都在他的讽刺中变得可笑。用王朔的话说,他是站在人民这头的。那时候他正遭到正统相声界的打压,我负责的评论版,曾一年之内发表近二十篇支持郭德纲的评论,一直评到“藏秘排油”为止。
郭德纲越来越火了,天价相声、上电视、当主持、演电影、开铺子,他的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他成功地摆脱了弱势与贫困。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星火燎原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里,不少资深粉丝离去了。
如今,当年跟着他走的意见领袖已绝口不提往事,我猜他们深以为耻,不是因为郭德纲被封了,而是因为郭德纲的“变节”。郭德纲后来在徒弟打人事件中应对失措,举步维艰,跟身边没高人有关系。试想,如果有史航、袁鸿、老六、水晶、陈晓卿等文化达人的指点,那绝对是另一番天地。但他们早就与他分道了,竖子不足与谋。
革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路线有了分歧。很多人期待,郭德纲大师的诞生,能让传统相声的春天到来,能横扫各路伪相声,能战胜某种腐朽的文化。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所托非人,郭德纲自有他的理想,这个人根本不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
郭德纲是一个有霸气的人,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别人解释,他就是要为自己活着。于是,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他都统统超额实现了。他还给自己的别墅圈了座后花园,成了一个员外,还有护院的家丁。一个卫嘴子,终于在京城混发达了。他活出了真我,却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越来越油光满面,一个艺人失去他批判的刀子,太成功了,他都不好意思批判了。大家开始怀念他从前的相声,这才红了几年呢?
郭德纲骨子里是个老派人,他有深厚的传统艺人的底色。对江湖道义烂熟于心,如泼皮不要命,仗义出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走的是忠孝信义的路线,并且在创业时期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对德云社是这样,对侯耀华是这样,对徐德亮这样,对BTV也是这样,他是一个小世界的主宰。但当他遭遇了业主委员会,遭遇了记者采访,遭遇了官家的宣传机器,现代法律和中国政治,这个陌生的世界让他有些发蒙。
于是,何云伟李菁退出了,德云社关门停业了,弟子进去了,书和音像制品都下架了,郭德纲傻了。打了一个记者,骂了句记不如鸡,竟然引发了惊天连锁反应。他在喜马拉雅山下骂了句娘,没想到引起了雪崩。自己怎么就下架了?还有没有天理?政治,尤其中国政治,这回事,他可能理解不了。他有小聪明而不懂大势,有小勇力而不知进退,还是一传统艺人的底子,所以能纵横于底层而不能游刃于大棋局。
BTV一战输得属于完败,和媒体的关系那么脆弱,找不到有关部门灭火,上头连个递话的都没有,在官场两眼一抹黑,郭德纲应该发现了,在京城,一点点虚火根本算不上站稳脚跟。卫嘴子混北京,难呐!
现在总算复演了,郭德纲接受一轮媒体采访,表达了洗心革面的决心,狠斗私字一闪念,说自己终于长大了。身子放得那个低,尘埃不见郭德纲。总算表态过关了,但德云社仍然没有消停下来。郭德纲开完“遵义会议”后开始了战略调整,收缩战线,回到剧场,说相声是正事。跟徒弟们也签了长约。但他对何云伟李菁仍然很有看法,大弟子出走,毕竟是件闹心的事。郭德纲对此事的反思是,只怪平日太面慈心软,换得别人以怨报德。这个反思相当不靠谱,也许会埋有祸根,但愿别成了“郭德纲掰棒子——红一个扔一个”。
郭德纲有两个诤友,一个是BTV,一个是姜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两个。这样郭德纲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BTV会不会搞自己,这是多好的一位诤友啊。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姜昆为鉴,可以知兴替,以BTV为鉴,可以知三俗。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些跌宕不平但又不是摧毁性的经历,对一个有天分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当郭德纲真正过完他的一辈子,如果能写一则相声《我这一辈子》,也许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一帮白发老头坐在德云社里面听,那场面应该相当和谐。
十年大事记
2003年 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与搭档于谦合作,以相声《你好北京》获组委会特别奖。
2004年 拜师相声名家侯耀文。
2005年 德云社成为著名的实力派演出团体,上演节目达600余段,另外郭德纲加入侯耀文所领导的中国铁路文工团。
2006年 与于谦、李菁、高峰同时拜金文声为师,北京德云社十周年庆典。
2007年 在天津卫视主持《笑傲江湖》。
2008年 辽宁卫视《到底是谁》担当主持人。
2009年 郭德纲从艺20周年系列活动,德云社在三里屯开了分店,同时“郭家菜”开张。
2010年 德云社首次和优酷合作《济公传》,开创了网络直播收费的先河。8月因涉嫌占用绿地被记者采访,其弟子与北京台记者发生斗殴,被北京台封杀。后德云社自查整顿,并让打人弟子当众道歉。
赵本山 十年最大贡献是普及二人转
入选理由:赵本山:当年的东北大树,被人尊称为“大叔”,但其实大树和大叔更想做的是师父。赵本山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发展的人,他要做的是庇护更多的徒子徒孙,刘老根大舞台、徒弟上春晚这些前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都做到了。如今“赵本山”三个字是一个招牌,也是一项产业,它的成与败、兴与衰,关乎着小到二人转大到全国人民笑点。
文_王小山专栏作家
在电视剧《乡村爱情》前两部中,舞蹈演员王亚彬扮演王小蒙,她如此评价赵本山:“我觉得他特像爸爸。那几个演员都是演我们父辈的,下来以后他们就像大哥。我觉得赵老师是属于统筹大局的一个人,有男孩有女孩,跟赵老师聊天,他也是非常平易近人。”
王亚彬回忆起很多细节,比如说拍戏的时候,天快黑了,还有几场戏,大家很累的时候,再加上氛围又比较紧张,感觉恨不得话不投机,赵本山每次在关键的时候,都会说一些笑话,或者拿谁开个玩笑。现场大家一笑那个气氛马上缓和下来。
很多人说起赵本山,一脸不屑,但赵本山有千般不好,至少对年轻人的爱护和提携,让人无刺可挑。无论是王小利、丫蛋,包括王亚彬这些非其徒弟出身的人,都应该感谢赵本山,至少他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机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甚至他的某个徒弟因为在某台CCTV晚会上表现“粗俗”,而被赶下台的时候,赵本山也会力挺,说,既然找人演,总得让人演完。更狠的话是,“中央电视台总把自己当成中央”。这种对年青一代无限爱护,甚至袒护的拳拳之心,为此不惜得罪CCTV的做法,放眼娱乐圈,没有第二个。
有一个传说,在被张艺谋找去拍《三枪拍案惊奇》时,小沈阳和孙红雷打了一架—在此说明,男人之间,偶尔打打架,有益身心健康,只是打过别放在心上。以我局外人眼光看,孙红雷应该打不过小沈阳,二人转演员除了吹拉弹唱,翻跟头打把势都是家常便饭。传说就在这,赵本山觉得万分对不起张艺谋,送了一件很重的礼物。赵本山这样做法至少说明三个问题:1.他为徒弟将来担心,如果事情搞大,确实对小沈阳不利。2.处理问题方式妥当,手法圆熟,用东北话说,会来事儿,有“眼力见”。礼物究竟有多重,其实不重要,张艺谋物质上也不缺少什么,但重礼表明重视程度,表明诚意,给足够面子,谁不爱面子呢?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爱上一爱的。3.能屈能伸。换上个不懂事的,尤其我们东北人,说不定过去再打孙红雷一顿了。东北人都护犊子,自家孩子是孩子,别人家孩子都是狗崽子,当爹的替儿子打架也很常见。赵本山江湖地位不比张艺谋低,但他就不,成熟,理性,非吴下阿蒙了。
有一阵子,我有点腻味赵本山。说这个,不得不先说说二人转,东北有说法,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后来娱乐形式越来越多,二人转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赵本山最初的小品,只是用了二人转一点皮毛,用一出二人转内容不到十分之一的小帽(说口),稍加演绎,和小品结合,便火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作为一个东北人,曾经与二人转打过些交道的东北人,我觉得他放大了二人转的局部,而舍弃了二人转的精髓,他传达给东北之外人们的,是不完整的二人转。二人转有很多极其优秀的剧目,比如《大西厢》,能唱得人涕泪交流,唏嘘不已,我担心的是,演员们都走捷径,变成小品演员,不下工夫去唱了。
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深深地觉得他对二人转的贡献巨大,是不可替代的。不只因为他的公司,他的刘老根大舞台,为弘扬二人转做了很多事情,单是在各大晚会上的小品,让别人知道二人转这三个字,已经功不可没。道理很简单,试想,除了强势地方戏,比如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梆子这些外,二人转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不信,你看看莆仙戏、吕剧、傩戏、晋剧、蒲剧、曲子戏、高腔??除了当地人之外,有几个人知道?即使当地人,想听、想唱、会唱的,怕是也不多了。在对二人转的普及上,赵本山远远超出常香玉小香玉对豫剧、魏明伦对川剧、白先勇对昆曲所作的贡献。
有新闻报道,赵本山让徒弟磕头啦、赵本山买私人飞机啦等等,买私人飞机是好事,没什么可说,至于让徒弟磕头,你把他的公司当成60年之前那些戏班子,也就是了。如果说赵本山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拿来说事的,可能就是蚁力神事件了。这是个大事,但牵涉太多,报道太少。作为普通人,我们都不明真相,说不清楚,先不说就是。北岛诗云:“一切都是梦幻,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束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我不同意,请信奉一点,一切真相都早晚有曝光的一天,离地三尺有神灵。
赵本山赚了很多钱,否则也不会买私人飞机,只要是正当途径赚的钱,都该为他高兴。有经济学家说国人仇富,其实不然,国人仇的是以聚集不义之财而得的富,仇的是贪官污吏,不仇丁磊,当然也不仇赵本山,至少我,希望更多的牛人赚更多的钱,比如韩寒,比如艾未未,他们赚的钞票堆成山,我会为他们高兴。
原来一同事采访赵本山,回来讲了件趣事,赵本山吃饭时,边上一只苍蝇嗡嗡乱飞,赵本山胳膊一挥,便把苍蝇抓在手中—好身法。我对有能力把握自己命运,靠奋斗而成功的人大多充满敬意,他们灵活的身法、 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想成功的人学习。现在书店里到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其实都是庸俗社会学,谁的成功都复制不了,但学习一点点精神,还是有用的。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央视春晚小品《钟点工》获一等奖。主演电影《幸福时光》。
2001年 央视春晚小品《卖拐》获一等奖。
2002年 春晚小品《卖车》,《刘老根》热播。
2003年 央视春晚小品《心病》获一等奖。成立辽宁省民间艺术团、本山艺术学院。
2004年 春晚小品《送水工》获一等奖。
2005年 春晚小品《功夫》获一等奖。
2006年 春晚小品《小崔说事》,《乡村爱情故事》热播。
2007年 春晚小品《策划》获一等奖,拍摄《乡村爱情2》。
2008年 春晚小品《火炬手》获一等奖。
2009年 春晚小品《不差钱》,捧红弟子小沈阳。9月赵本山突发脑溢血入院。
2010年 春晚小品《捐助》获一等奖,《乡村爱情故事3》央视热播。
林志玲 作为美的一种,被我们审了十年
入选理由:十年里美的化身、全国男青年的最佳幻想对象,她是嗲声嗲气让人总能产生无限呵护感的女子,也是这个时代孕育而生的最完美的雌性动物。林志玲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同时也让人看到人们在时代变迁下不断改变的关于美的追求。即便没有一部完美的大银幕作品,林志玲也是当之无愧的“十年最美”。
文_曹寇作家,女性审美专家
林志玲作为近十年来华人圈的超级巨星是毋庸置疑的。自2004—2005年期间,她迅速走红之后,被台湾岛内誉为“第一美女”,其影响力大至与《赤壁》这样的华语大片共荣共辱,小到穷乡僻壤一个中学生解决午饭时的快餐饮食包装袋,并且此热度至今未有衰减迹象。人们至今还能记得,2005年7月,林志玲在大连棒棰岛拍摄宝侨家品的广告时不幸从马背上摔落并被马蹄踩伤后,两岸三地的媒体对林美人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关心和爱护。其场景一如全球媒体当年对戴安娜王妃的集体哀悼。确实如此,有评论认为,林美人之于新世纪的中国,与戴安娜之于1990年代的不列颠,杰奎琳之于1960年代的美利坚,有某种相似性,那就是,巨星已超越娱乐业,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她已经具备了引导潮流和推进社会运动的巨大能量,“林志玲现象”社会学理论源于此处。
林志玲作为一位万众瞩目的美女,从性的角度考量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精致的五官和足以骄人的身材,这些都是必备要素,或者是前提要素。然后,她的“娃娃音”、“甜死人不偿命”的微笑、高学历等等第二因素在推波助澜,使之荣膺“最美”或“第一”。换言之,林志玲首先是男人的林志玲,其次才是女人的林志玲。前者扮演梦中娇娃或意淫对象的角色,欢喜追捧爱;后者则构成榜样以及情敌的力量,羡慕嫉妒恨。
当然,在这个美女如云的时代,林志玲并非硕果仅存的尤物。之所以能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中原因非常值得探究,而且这一探究所捶打的将是某种“人性隐秘部位”以及“国民性”的话题。
身高优势。林志玲作为一名模特,她的身高可以使粉丝们达到史无前例的兴奋高度。对于大多数女明星来说,170cm是一道坎。这不是说170cm不容易长成,事实上有这身高的女人不少,女明星也并非独此一人。但能如林志玲这般比例黄金、举止乖巧灵动的则微乎其微。高个女人和高个男人一样,容易在肢体上表现出笨拙和滞碍。十年前,情色视觉中当然早已注视到女人的腿,但对长度并不格外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林志玲使“大长腿”风靡至今。
职业优势。仍然与模特有关。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模特行业是进入影视娱乐圈的捷径,在大陆,胡兵、瞿颖等已是前例。模特和空姐等行业一样,具有某种天然的时尚因素。“空姐的制服诱惑”、“模特的换衣间”,永远是激发窥视欲的强悍短语。央视新闻曾报道某地色情场所,居然有女模特穿公安服装进行色情表演,一方面色情表演属于“三俗”行列,另一方面,它严重颠覆并猥亵了警服的庄严形象。可惜年代已然,似乎此类颠覆和猥亵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与日俱增的破坏欲和窥视欲。这是一个在欲望上动荡不安的乱世。话可能说远了。林志玲的模特出身,不仅满足的是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猥亵冲动和窥视欲望。
腔调优势。闽南语的嗲,现在已是内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必修课。它的市场价值何以至此?这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和经济问题,不便细说。不过,即便是嗲乡台湾的人,能嗲到林志玲份上的也属罕见。它的奶气被誉为“娃娃音”,这种音发自娃娃本是自然,发自身高171的成熟女性身体,委实叫人惊惧。当然,刚开始,或许有人受不了,以至于鸡皮疙瘩此起彼伏。但这世上有什么不能够接受的呢?AV女优观月雏乃在《康熙来了》上都能够现场身教AV片的拍摄细节,专家和官员可以睁眼说瞎话,已经没有什么是不能够被我们接受的了,就像不断被曝光的有毒食品并不能阻止我们去各种臭气熏天的小馆子海吃海喝一样。我们不仅接受了,而且适应了,并默认嗲音成为了时尚方式和内容。我们甚至在情色认知里学会了对“童颜巨乳”起立致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掌握权力的人已经抢先一步在女中学生身上体会到了“幼齿少女”的快乐。那么,不能实践者借林志玲的娃娃音联系到视觉中的俊俏脸蛋、坚挺胸部以及大长腿这一组合获得意念中的快感,也是一个缓解“鸭梨”的好办法。
学历优势。林志玲拥有比较强大的知识背景,这不仅在女星中极其罕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也少之又少。中国女人从来都是才貌对立的。杨贵妃似乎除了醉酒和出浴,一无是处。绝佳配偶也都是以郎才女貌为固定结构,女人是不需要才能的,也是不能够有才能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听说儿媳挣钱比儿子多,老头子非常忧愁,这可如何是好。现在的男人不至于对女人的才华露出惊恐之状,但才貌对立的观念根深蒂固。美女都在中学时代流失了,她们因为美貌,成长的一路遭受多少骚扰和追逐,这些也严重耽误了她们的学习。而林志玲,我的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且拥有双学历,精通英、日、粤、闽南和国语。巧合的是,才女林志玲的走红与民国美女加才女林徽因的走红是对应的。
道德优势。和才貌对立一样,德和貌在中国女人身上似乎也一直是对立的。美貌总是导致鱼和雁的自杀(沉和落),还导致城与国的倾覆。美貌有时简直是恶的化身,褒姒妲己就是明证。而中华文明始祖伏羲的老婆嫘母虽然很有道德,但丑得可怕;才华横溢的诸葛亮也有一个宝贝丑妻。那么,林志玲有什么样的美德?永远以内敛自省的微笑示人,至今没有一条能够坐实的绯闻,这在娱乐界简直是个奇迹,可谓“道德标兵”。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德与才也是对立的。多么遗憾或多么幸运,德才貌,林志玲三位一体。
鉴于大陆娱乐界长期以来是港台娱乐业的下放地或殖民地,或许林志玲在大陆并无上述的这些值得谈论的价值,不过林志玲作为美女的标准像已经基本被浇铸成功了。流行于网络的一句爱国口号尤为喜感。这些爱国青年对“台独”势力深恶痛绝,对祖国的强大深感骄傲,他们无法容忍宝岛台湾与祖国离心离德渐行渐远,主张在必要的时候诉诸武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们说:“打到台湾去,活捉林志玲!”
十年大事记
2000年 林志玲由加拿大回台定居。
2001年 被星探看上,开始模特儿生涯。
2002年 拍摄广告,播出后其身材与美貌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逐渐打开知名度。
2003年 与言承旭传出绯闻。
2004年 媒体报道明星陪吃饭的价码,胜过许多女星,事件后一夜暴红。因她窜红历程所造成社会改变,台湾学者称为“林志玲现象”。
2005年 担任促进日本观光活动的台湾亲善大使,同年于大连拍摄广告时不慎堕马胸部肋骨多处受伤。11月,康复复出。
2006年 与蔡康永一起主持《志永智勇电力学校》,入围金钟奖最佳主持人奖。
2007年 拍摄电影《赤壁》,与邱士楷传绯闻。
2009年 获第28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
2010年 出演《刺陵》、《决战马刹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