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陈丹青:我的辞职与道德无关 真对不起清华(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重庆晚报   发布者:转载
热度54票  浏览13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6年11月23日 13:10
陈丹青:我的辞职与道德无关

  开栏语

  今天,又一个新栏目与你见面。

  “高端访谈”是本报推出的一个深度新闻访谈栏目。我们以新闻的眼光关注高端人物,以平民的姿态最大可能地记录高端人物的理想、人格魅力及生活百味。我们相信你会有兴趣从今天开始注意这个栏目。

  “高端访谈”首先从文化名人陈丹青开始,我们将带你了解他,以及他所带动和影响着的某个行业,我们关注他名人光环的背后、他的性格及性格的形成、他们的奋斗及奋斗的艰辛。希望,”高端访谈“能成为你的朋友,因为我们都关注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中的人物。

  “画不出那种感觉了”

  记者:在公众的印象中,1982年的陈丹青是位名画家,2000年的陈丹青是位“海归”,今天的陈丹青是位写作者和演说家。您同意这种身份变化吗?
  陈丹青:《西藏组画》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比我想象的大。我在国外的生活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我第一天到美国,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我必须卖画讨生活。在美国的18年生活,我一直是个流浪画家,我也没有想到回国后,会一夜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记:有人说,画画是艺术家的全部。好像现在你画得少了,说得多了。

  陈:有过一段让我今天想起来都恶心的经历,那就是不断重复自己的绘画。我记得那几年,我的西藏系列的画好卖,人家画廊等着你啊,你画好了有人出高价买。我就不断的重复那种劳动,贩卖自己的手艺。

  记:为什么?

  陈:没有当年的绘画语境了。我当时满脑子是纽约,不是西藏。西藏的艺术氛围没有了。画不出来。现在想起来还感觉惭愧,后来,我不敢看当年的画了,看了就反胃。

  记:曾经有段时间,你在美国的画很有感觉,我也听艺术界的人谈起过。

  陈:1985年到1995年那段时间,我的确疯狂的画过一些画,那些画不是为了挣钱,有一段时间,我半年没有挣到一分钱。

  记:后来你教书了,教书时还画画吗?

  陈:现在一年也画不了几张画,主要是给学生上课时做示范。

  “真对不起清华大学”

  记:辞职风波后有什么要说的?

  陈:今天可以公布的是,我辞职有非常不得已的地方,但公开后被炒得沸沸扬扬。我辞职了,跳出了这个教育体制,但伤害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以及仍然留在现行教育体制里的人。对此,我要对他们说对不起。

  从美国回来时,我并没有多大的名气,是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给了我机会,请我去做博导。现在大家注意到我,跟我进入清华有很大关系。但我的辞职,却将清华美院置于难堪的处境,我感到抱歉。

  记:其实不是任何人都有这“勇气”的。

  陈:首先我要澄清,我辞职和道德无关。老师辞职本来就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我有本钱辞职,辞职后可以靠卖画生活,所以,对体制不满,就跳出体制。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多高的道德。

  但现在我被有些人说成是有道德,那相对而言,没有辞职的就是不道德吗?这伤害了仍然留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人,对此我感到很难为情。其实,很多老师非常有勇气,在顶着压力与体制作斗争。但是他们也要生存,所以不能跳出来。

  “不知道艺术的出路”

  记:很多大学生看到你对当今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公开批评,认为他们有没有必要再考研究生,你有什么建议?

  陈:考不考研究生,取决于自己。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很火,您感觉正常吗?

  陈:不正常。很多画家很无耻!但也有艺术家开始抵制这种泡沫化的市场了。前几天,画家刘小东就将自己画的当众涂抹掉。他就是画画,不是为挣钱。

  记:那么,当代中国艺术的出路在哪里呢?

  陈:我也不知道。

  “吃惊得像做梦”

  记者: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您对重庆的印象如何?

  陈丹青:这是我第三次来重庆,第一次来重庆是30年前,没有什么印象。第二次就是川美77、78级毕业生聚会,我住了一晚。这次来看到的重庆与30年前完全不能比。

  记:具体印象呢?

  陈:三次来重庆都是川美,对重庆的印象就是对川美的印象。这次在美院的两天里,我觉得很吃惊,一切就像做梦一样。我参观了“坦克仓库”,在这里,艺术家有专门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里的人都在画画。这种投入的创作气氛感染了我,我不太敢相信,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还有这样的地方。

  记:感觉意外吗?

  陈:教育刻板、精神压抑、管理粗暴这些在川美都不存在。在我所见到的美术学院中,川美是把学院、实验室和社会融合得最好的地方,让人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一组油画一封辞职信

  画匠陈丹青成了名人

  陈丹青来重庆了。这注定成为近日公众关注的重大文化事件。

  昨日下午,是山城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雨一直下,但在川美坦克仓库艺术中心,人流如织,雨中一睹陈丹青尊容,近距离贴身名人的“粉丝”们“迫使”主办者将“对话陈丹青”的现场活动转移到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人太多,原计划的场地挤不下三四百热情的大学生。

  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那组让公众了解陈丹青的油画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之作。1982年初,陈丹青移居纽约,度过了18年的“洋插队”生活。2000年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回国定居,此前,他一纸辞职信被媒体公开,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使他成为2005年媒体曝光率最高的艺术家。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2005年起,陈丹青不再招生,他的任务是完成自己“第四研究室”4名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的学业。

  如今,陈丹青教书,出书,演讲,他的网络博客成了网站搜索的猎物,他的新闻在百度保持着50多万条……

  正是因为这样,这次活动主办单位将对话陈丹青的主题定位为“艺术·媒体·神话”,本来想请媒体记者、艺术家与陈丹青“唇枪舌剑”对谈,但他们显然低估了陈丹青的公众影响力,慕名而来的大学生对偶像掌握了活动的话语权。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画家、清华美院教授等多重身份的53岁的陈丹青。时隔两年,他依然尖锐,依然像个“老愤青”、依然风趣幽默、依然冷嘲热讽,依然对大学艺术教育有话要说。
搜索
顶:2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6 (1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1 (14次打分)
【已经有18人表态】
3票
感动
1票
震惊
1票
1票
路过
1票
高兴
3票
同情
2票
难过
2票
无聊
3票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