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自曝青梅竹马情史 大谈老公儿子和工作(图)
我们熟悉的李瑞英一直是《新闻联播》里那个“刚性”形象,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但近距离接触她后,这个“刚性”形象在不断漾开的笑容里变得柔和而丰富。工作中的她尽责、细心,还“护犊”;生活中的她,单纯,率真,“你不能怀疑一切,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还是大多数。”
一个评价:性格好,没是非、懂事
李瑞英不仅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的“头衔”还有很多,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组组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员主持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执行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于是总有人问她,走到今天是不是因为她人生目标特明确?李瑞英诧异,没有啊,我一直都是到哪步做哪步的事。
那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她想了想,得益于我的性格吧。
从小她就是个乖女孩,“懂事”的评价一直伴随着她。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好。邻居把钥匙交给她说一会儿有人要来取个东西,多少个“一会儿”都过去了,她仍然在等:“人家不来,我绝对不会走。”
李瑞英是在江苏电视台工作三年以后才回到北京的,她没有去原本该去的广播学院报到,脑子里一个突然的念头让她拿着自己的节目带子去了中央电视台。“我想,等我七八十岁坐在电视前面,我的晚辈问我,你也是学这专业的怎么没在中央台?这多遗憾!我决定去试试。”
直到今天,她依然对邢质斌、刘佳心存感激。“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她们看了她的带子,又向她的同班同学罗京了解了她的为人,听到的评价是:性格好,没是非,懂事。他们合力帮她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新人难免要坐冷板凳,她一年多没有得到出镜的机会。好在她依然是那个懂事的女孩儿,永远没有怨言,所有分配给她的活儿她全能认真完成。终于有一天,组长出差了,副组长邢质斌排班,给了李瑞英在央视第一次出镜的机会。
多年后,李瑞英当上了播音组组长,她默默下决心,一定不能让新来的年轻人再受自己当初的冷遇。后来有人说她像老母鸡,护犊子。某位主任说上面让派个专业好的播音员去录一个新闻。李瑞英不高兴了,你觉得新闻联播哪个人专业不好?你应该说挑一个最适合的。后来这位主任在一个大会上对李瑞英的话表示了赞赏。
两个软肋:怕舆论误解,怕同事不和
李瑞英有两个软肋,一怕网络舆论误解,二怕同事因误解不和。
2000年前后,是她对网络最恐惧的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编造沉重地压在她心头,眼泪动不动就会夺眶而出。
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都不想干了,我不是爱出风头的人,我没有要走到人前的愿望,每次走上舞台我都挺后悔。所以我觉得太委屈了。”
后来她选择了去学习,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博士。读书悟到了很多东西,让她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委屈淡下去,她终于能够面对并开始思考那些反面意见。“有的意见看似没道理,但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还是有自己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网上最热炒的一件事是“李瑞英否认自己是河南人”。那是她去参加“挑战主持人”的节目,参赛的主持人把她当嘉宾模拟采访,问,你是河南人怎么学的普通话?李瑞英脱口而出,虽然我的祖籍在河南,但我出生在北京,不存在要转变河南口音的问题……节目一播出,立刻惹来网民争议。
各种批评被四处转载,但已经成熟起来的她不再脆弱,她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失误。“我不能认为自己很懂就不去做充分的准备,让人在语言上挑出瑕疵;我今后要少参加活动,新闻主播要让人家议论你别的事情少一点,保持新闻的权威性;随着年龄增大,说话分量不一样,大家对你的要求也更高,我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的事就不说,以后说话要更严谨,免得别人误解。”
所幸,网上也并不都是批评,有人在贴吧里把她每次出镜戴的胸花都贴了出来,还评价说哪一次的最好看。这让李瑞英很感动:“我自己都没攒那么全。”
而同事不和是最容易让她做噩梦的事。她对新来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你可以有喜欢的人也可以有不喜欢的人,但不许互相说坏话,不许有冲突。
电视是一个合作的事情,“做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大家才能团结。”每年春节因为照顾外地的同事,她都会值好几天的班;新闻频道播音员24小时的班都是她来排,而每次排班她都会让大家事先留条,说明自己哪天有事,排班的时候会尽量考虑。
三个法宝:心态好、爱运动、善安排
能在四十岁以后依然像二十岁那样以观众所期望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屏幕上,李瑞英靠的是三个法宝。
她的心态永远是积极的。“一个把坏事变好事的人才是一个自主的人。”刚到中央台的时候,领导让他们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交流,有人不愿去,因为离家远,还怕去了回不来。李瑞英主动去了。去了后她发现,上海台的播音员可以采访,而且新闻都是直播。当时中央台还没开始直播呢,多锻炼人啊。
她一点障碍都没有,放开了干。等中央台新闻直播的时候,她迅速找到了感觉。“如果你是一个消极的人,光觉得是自己吃亏了,天天抱怨,就不可能学到东西。一件看似不好的事,如果积极面对,就能驾驭它。”
运动和睡眠是她的第二大法宝。一星期三回,她坚持打了7年羽毛球。后来工作忙了,她就改打网球。天气好时,她会走路上班,四十分钟走下来,神清气爽。播音员经常值夜班,很多人得靠服安定才能睡眠。李瑞英不用,“再大的事也不能影响我睡觉,我睡眠质量特好,从来没有失眠过。”对于播音员来说,睡觉就是工作的本钱。
第三个法宝是善于安排时间。“凡是非干不可的事赶早不赶晚,已经安排的事我不会推掉再答应新的事;如果这一天没班,我就把比较扎堆的事安排在一起,集中办事;外面的活动基本不参加;一些杂事则安排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是个办事让人放心的人,用人原则也一定是办事能让我放心的。”
青梅竹马一家亲
李瑞英提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说“我们家那人”。“她家那人”和她是一个院儿长大的,从小因为两家住得近,就分到一个学习小组,平时一起学习,放假一块玩,考试不是她第一就是他第一。后来,他去了北大经济系,她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大学期间,他们互相通信。大学毕业,他到社科院读研究生,她则分到了南京。正失落的时候,他妈妈带着他去她家里安抚她,你先去,将来他从社科院毕业了也去南京,挺好的,假期让他去南京看你,我家四个儿子,你在南京落户了,我就跟着你们去南京。
两人的事就这样被老太太挑明了。果然他每个假期都去看她,两人一起去附近游玩,他甚至和她江苏台的同事都成了朋友,用她的话说就是“特拿自己不当外人”。她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年,他们结婚了。
“我挺受我们家那人影响的,我家书特多,几面墙都是书架。他老说,你能把这墙的三分之一看完就是有学问的人了。”她忙起来顾不上看书的时候,他就说,我对你没别的意见,就觉得你应该坐下来看看书,读书跟不读书是不一样的。督促就是压力,让她觉得每天不看点什么心里就挺空的。“我能在这个环境不那么浮躁,跟他是有关系的。”
他太爱看书了,有时候窝在家里看书能一个星期都不出门。刚结婚那会儿,他们都住婆婆家,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家里的事基本都是李瑞英在张罗。他一看书,她就说,有事别跟他商量了,我做主了。找保姆,给保姆联系上夜校,招呼人换煤气……风风火火跑进跑出,以至周围邻居都以为李瑞英是女儿,“她家那人 ”是女婿。
后来婆婆去世了,两口子没时间管孩子,又一起搬到了李瑞英的父母家。这下可好,人家又说“她家那人”比儿子还像儿子。经常有同学问她,老看见你们家那人自己带着你爸你妈你儿子出来吃饭,怎么看不见你啊?她说,我周末得上班啊。
没有计较,没有指责,一切都那么自然。春节前,网上讨论年三十去谁家过。在李瑞英家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如果我弟弟到我妈这儿来了,那我肯定在我家过;他哥哥都回他家了,那他也就回去跟他们过,特正常。”
婚姻把彼此变成了亲人,互相之间全盘了解也全盘理解。
“酷”教育造就酷儿子
说起儿子,李瑞英的眼里是有节制的喜悦和温情。
儿子特立独行,填表填家庭社会关系的时候,不填妈妈只填爸爸。李瑞英担心地说,人家会以为你是单亲家庭的。儿子摇头,不会,不要紧。开家长会他也基本不让妈妈去。后来才从老师那里知道,他是怕同学以特殊的眼光看他。上初一的第一天,他一进教室就听同学说班里谁谁的妈妈是李瑞英。他就特别严肃地说,以后不许提我妈妈,我是我,她是她。
李瑞英说儿子小时候带他去麦当劳,有人要找李瑞英签名,儿子很诧异,你又不是明星,找你签什么名啊?妈妈反问,那你觉得谁是明星啊?儿子回答,姚明和周杰伦差不多。李瑞英立刻说,那他是认错人了。后来一家人坐飞机出去玩,只要有人过来要求签名,李瑞英都赶紧摆手,孩子在这里,我不想让他看到。实在有人执意要签,她就背地里跟人解释,下飞机拿行李的时候再说。
也许正是她的低调,给了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上初一是跳级的,以非常好的成绩上了八中。中考前李瑞英带队去西藏讲课,一往家打电话,爷俩就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李瑞英急了,世界杯重要还是中考重要?爷俩异口同声,当然是世界杯重要啦!结果儿子中考差了几分没到八中分数线,收到的是三十五中的录取通知书。
八中校长觉得可惜,就给他打电话说,我们研究了,你是跳级的,可以按少年班分数线走。他回答,不用特殊照顾,我接到哪个学校的通知书就去哪个学校。
从小到大,李瑞英好像都不把儿子当小孩看,什么“妈妈抱抱”之类的双音节词她从来不说,两口子的教育都是,你是男子汉。爸爸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妈妈带孩子去玩。每次出门逛街,妈妈就说,我可不认路啊,拐弯的地方你可记好。结果儿子走到哪里都死死记路,无论绕多远,按他的指示准能找回来。
有时候儿子买的玩具特沉,妈妈一点也不帮忙,我穿着高跟鞋呢,你自己买的就得自己提着,谁让你是男子汉。儿子非常自豪地提着一堆东西一边指路一边走,“他觉得妈妈挺傻的,智商绝对不如他和他爸爸。”
今年儿子面临高考,李瑞英对儿子说,这个世界干什么工作都能得到快乐,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要读到博士,你只要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就好。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瑞英都过得非常单纯,这种单纯让她幸福。有时她会想退休以后的事,“我最大的愿望是老了后有朋友开个咖啡馆,我们能喝茶聊天看书晒太阳。我还有个愿望是老了后到希望小学当个老师,教孩子们念念课文读读书。我一直觉得当老师是积德的事,哪怕你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有所触动都是好的。”
一个评价:性格好,没是非、懂事
李瑞英不仅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的“头衔”还有很多,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组组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员主持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执行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于是总有人问她,走到今天是不是因为她人生目标特明确?李瑞英诧异,没有啊,我一直都是到哪步做哪步的事。
那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她想了想,得益于我的性格吧。
从小她就是个乖女孩,“懂事”的评价一直伴随着她。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好。邻居把钥匙交给她说一会儿有人要来取个东西,多少个“一会儿”都过去了,她仍然在等:“人家不来,我绝对不会走。”
李瑞英(资料图片)
李瑞英是在江苏电视台工作三年以后才回到北京的,她没有去原本该去的广播学院报到,脑子里一个突然的念头让她拿着自己的节目带子去了中央电视台。“我想,等我七八十岁坐在电视前面,我的晚辈问我,你也是学这专业的怎么没在中央台?这多遗憾!我决定去试试。”
直到今天,她依然对邢质斌、刘佳心存感激。“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她们看了她的带子,又向她的同班同学罗京了解了她的为人,听到的评价是:性格好,没是非,懂事。他们合力帮她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新人难免要坐冷板凳,她一年多没有得到出镜的机会。好在她依然是那个懂事的女孩儿,永远没有怨言,所有分配给她的活儿她全能认真完成。终于有一天,组长出差了,副组长邢质斌排班,给了李瑞英在央视第一次出镜的机会。
多年后,李瑞英当上了播音组组长,她默默下决心,一定不能让新来的年轻人再受自己当初的冷遇。后来有人说她像老母鸡,护犊子。某位主任说上面让派个专业好的播音员去录一个新闻。李瑞英不高兴了,你觉得新闻联播哪个人专业不好?你应该说挑一个最适合的。后来这位主任在一个大会上对李瑞英的话表示了赞赏。
两个软肋:怕舆论误解,怕同事不和
李瑞英有两个软肋,一怕网络舆论误解,二怕同事因误解不和。
2000年前后,是她对网络最恐惧的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编造沉重地压在她心头,眼泪动不动就会夺眶而出。
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都不想干了,我不是爱出风头的人,我没有要走到人前的愿望,每次走上舞台我都挺后悔。所以我觉得太委屈了。”
后来她选择了去学习,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博士。读书悟到了很多东西,让她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委屈淡下去,她终于能够面对并开始思考那些反面意见。“有的意见看似没道理,但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还是有自己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网上最热炒的一件事是“李瑞英否认自己是河南人”。那是她去参加“挑战主持人”的节目,参赛的主持人把她当嘉宾模拟采访,问,你是河南人怎么学的普通话?李瑞英脱口而出,虽然我的祖籍在河南,但我出生在北京,不存在要转变河南口音的问题……节目一播出,立刻惹来网民争议。
各种批评被四处转载,但已经成熟起来的她不再脆弱,她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失误。“我不能认为自己很懂就不去做充分的准备,让人在语言上挑出瑕疵;我今后要少参加活动,新闻主播要让人家议论你别的事情少一点,保持新闻的权威性;随着年龄增大,说话分量不一样,大家对你的要求也更高,我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的事就不说,以后说话要更严谨,免得别人误解。”
所幸,网上也并不都是批评,有人在贴吧里把她每次出镜戴的胸花都贴了出来,还评价说哪一次的最好看。这让李瑞英很感动:“我自己都没攒那么全。”
而同事不和是最容易让她做噩梦的事。她对新来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你可以有喜欢的人也可以有不喜欢的人,但不许互相说坏话,不许有冲突。
电视是一个合作的事情,“做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大家才能团结。”每年春节因为照顾外地的同事,她都会值好几天的班;新闻频道播音员24小时的班都是她来排,而每次排班她都会让大家事先留条,说明自己哪天有事,排班的时候会尽量考虑。
三个法宝:心态好、爱运动、善安排
能在四十岁以后依然像二十岁那样以观众所期望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屏幕上,李瑞英靠的是三个法宝。
她的心态永远是积极的。“一个把坏事变好事的人才是一个自主的人。”刚到中央台的时候,领导让他们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交流,有人不愿去,因为离家远,还怕去了回不来。李瑞英主动去了。去了后她发现,上海台的播音员可以采访,而且新闻都是直播。当时中央台还没开始直播呢,多锻炼人啊。
她一点障碍都没有,放开了干。等中央台新闻直播的时候,她迅速找到了感觉。“如果你是一个消极的人,光觉得是自己吃亏了,天天抱怨,就不可能学到东西。一件看似不好的事,如果积极面对,就能驾驭它。”
运动和睡眠是她的第二大法宝。一星期三回,她坚持打了7年羽毛球。后来工作忙了,她就改打网球。天气好时,她会走路上班,四十分钟走下来,神清气爽。播音员经常值夜班,很多人得靠服安定才能睡眠。李瑞英不用,“再大的事也不能影响我睡觉,我睡眠质量特好,从来没有失眠过。”对于播音员来说,睡觉就是工作的本钱。
第三个法宝是善于安排时间。“凡是非干不可的事赶早不赶晚,已经安排的事我不会推掉再答应新的事;如果这一天没班,我就把比较扎堆的事安排在一起,集中办事;外面的活动基本不参加;一些杂事则安排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是个办事让人放心的人,用人原则也一定是办事能让我放心的。”
青梅竹马一家亲
李瑞英提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说“我们家那人”。“她家那人”和她是一个院儿长大的,从小因为两家住得近,就分到一个学习小组,平时一起学习,放假一块玩,考试不是她第一就是他第一。后来,他去了北大经济系,她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大学期间,他们互相通信。大学毕业,他到社科院读研究生,她则分到了南京。正失落的时候,他妈妈带着他去她家里安抚她,你先去,将来他从社科院毕业了也去南京,挺好的,假期让他去南京看你,我家四个儿子,你在南京落户了,我就跟着你们去南京。
两人的事就这样被老太太挑明了。果然他每个假期都去看她,两人一起去附近游玩,他甚至和她江苏台的同事都成了朋友,用她的话说就是“特拿自己不当外人”。她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年,他们结婚了。
“我挺受我们家那人影响的,我家书特多,几面墙都是书架。他老说,你能把这墙的三分之一看完就是有学问的人了。”她忙起来顾不上看书的时候,他就说,我对你没别的意见,就觉得你应该坐下来看看书,读书跟不读书是不一样的。督促就是压力,让她觉得每天不看点什么心里就挺空的。“我能在这个环境不那么浮躁,跟他是有关系的。”
他太爱看书了,有时候窝在家里看书能一个星期都不出门。刚结婚那会儿,他们都住婆婆家,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家里的事基本都是李瑞英在张罗。他一看书,她就说,有事别跟他商量了,我做主了。找保姆,给保姆联系上夜校,招呼人换煤气……风风火火跑进跑出,以至周围邻居都以为李瑞英是女儿,“她家那人 ”是女婿。
后来婆婆去世了,两口子没时间管孩子,又一起搬到了李瑞英的父母家。这下可好,人家又说“她家那人”比儿子还像儿子。经常有同学问她,老看见你们家那人自己带着你爸你妈你儿子出来吃饭,怎么看不见你啊?她说,我周末得上班啊。
没有计较,没有指责,一切都那么自然。春节前,网上讨论年三十去谁家过。在李瑞英家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如果我弟弟到我妈这儿来了,那我肯定在我家过;他哥哥都回他家了,那他也就回去跟他们过,特正常。”
婚姻把彼此变成了亲人,互相之间全盘了解也全盘理解。
“酷”教育造就酷儿子
说起儿子,李瑞英的眼里是有节制的喜悦和温情。
儿子特立独行,填表填家庭社会关系的时候,不填妈妈只填爸爸。李瑞英担心地说,人家会以为你是单亲家庭的。儿子摇头,不会,不要紧。开家长会他也基本不让妈妈去。后来才从老师那里知道,他是怕同学以特殊的眼光看他。上初一的第一天,他一进教室就听同学说班里谁谁的妈妈是李瑞英。他就特别严肃地说,以后不许提我妈妈,我是我,她是她。
李瑞英说儿子小时候带他去麦当劳,有人要找李瑞英签名,儿子很诧异,你又不是明星,找你签什么名啊?妈妈反问,那你觉得谁是明星啊?儿子回答,姚明和周杰伦差不多。李瑞英立刻说,那他是认错人了。后来一家人坐飞机出去玩,只要有人过来要求签名,李瑞英都赶紧摆手,孩子在这里,我不想让他看到。实在有人执意要签,她就背地里跟人解释,下飞机拿行李的时候再说。
也许正是她的低调,给了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上初一是跳级的,以非常好的成绩上了八中。中考前李瑞英带队去西藏讲课,一往家打电话,爷俩就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李瑞英急了,世界杯重要还是中考重要?爷俩异口同声,当然是世界杯重要啦!结果儿子中考差了几分没到八中分数线,收到的是三十五中的录取通知书。
八中校长觉得可惜,就给他打电话说,我们研究了,你是跳级的,可以按少年班分数线走。他回答,不用特殊照顾,我接到哪个学校的通知书就去哪个学校。
从小到大,李瑞英好像都不把儿子当小孩看,什么“妈妈抱抱”之类的双音节词她从来不说,两口子的教育都是,你是男子汉。爸爸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妈妈带孩子去玩。每次出门逛街,妈妈就说,我可不认路啊,拐弯的地方你可记好。结果儿子走到哪里都死死记路,无论绕多远,按他的指示准能找回来。
有时候儿子买的玩具特沉,妈妈一点也不帮忙,我穿着高跟鞋呢,你自己买的就得自己提着,谁让你是男子汉。儿子非常自豪地提着一堆东西一边指路一边走,“他觉得妈妈挺傻的,智商绝对不如他和他爸爸。”
今年儿子面临高考,李瑞英对儿子说,这个世界干什么工作都能得到快乐,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要读到博士,你只要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就好。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瑞英都过得非常单纯,这种单纯让她幸福。有时她会想退休以后的事,“我最大的愿望是老了后有朋友开个咖啡馆,我们能喝茶聊天看书晒太阳。我还有个愿望是老了后到希望小学当个老师,教孩子们念念课文读读书。我一直觉得当老师是积德的事,哪怕你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有所触动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