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警战斗利器:1979年式冲锋枪探秘(组图)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冲锋枪
曾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提起79式冲锋枪,很多枪迷都不会陌生,我们在路上经常见到的运钞车上,押运人员使用的都是79式冲锋枪。很多执勤的公安、武警的身上,背的也是79式冲锋枪。如今,79式冲锋枪在部队已经逐渐被替代或撤装,但在警用方面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79式冲锋枪全称为1979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习惯上将其称为第一代冲锋枪。相比仿制的50式和54式冲锋枪,79式冲锋枪重量轻了很多,全枪含空弹匣重1.9千克,含实弹匣重2.11千克,较54式冲锋枪减轻了1.4千克;体积较小,枪托折叠后全枪长470毫米,携带方便;火力较强,可单、连发,使用方便,在行军状态也能射击。该枪可用于空降兵、侦察兵等特种部队作为自卫武器使用,用以杀伤200米内的有生目标。
国产79式冲锋枪特写
最受公安、武警的青睐
其实,早在1965年79式冲锋枪的方案论证工作就开始了,当时我军使用的主要是仿苏的50式和54式冲锋枪,枪长且重,因此当时提出要研制一种短小、轻便的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冲锋枪,简称“丛林冲锋枪”。由于当时技术储备不足,研制条件十分艰苦,加之受文革的影响,研制工作断断续续,最终也没能设计出一支打得响的冲锋枪,直至1969年被迫停止。
1970年,在总参二部的要求下,研制工作再次开始。此次冲锋枪的研制和第一次不同,此时208研究所已经从原军械部下属单位脱离出来,原班人马变动很大,因此重新成立了项目组,增强了技术力量,而且研制指导思想也由研制“丛林冲锋枪”变成研制我国第一支用于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种专业分队以及公安人员使用的“轻型冲锋枪”。
新型冲锋枪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拿出了样枪,但是其后的进展并不顺利。1971年底进入国家靶场进行试验时出现了卡壳、卡弹、主要零部件强度不够等问题,未能通过试验。随后1974、1975年又先后两次进入国家靶场均未能通过,直至1978年4~5月第四次进入国家靶场才得以顺利通过设计定型试验。1979年9月25日,新型冲锋枪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
79式冲锋枪尽管通过了定型试验,但是也对其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全枪寿命较低,射击可靠性差,理论射速高,工艺结构复杂,容弹量低等,专家们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战术技术指标未经充分论证,指标存在问题”。加之79式冲锋枪在投产初期的质量控制做得不好,导致连续两年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种种问题的汇集决定了79式冲锋枪注定只是一种过渡产品,因此就在79式冲锋枪定型后不久,我国又开始了第二代冲锋枪的研制工作,并在4年后定型了85式轻型冲锋枪及微声冲锋枪。
尽管79式冲锋枪在部队中并未被大规模装备,但是由于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闭锁,这种自动原理和结构在同类轻型冲锋枪中少见,而且其精度好,符合警用,加之生产定型后,由于改进了生产工艺,严格控制生产质量,使质量得到了保证。最终79式冲锋枪得到了公安、武警的青睐,成为公安干警和武警部队的主要装备。
从多年的使用情况来看,79式冲锋枪的精度和可靠性很好,受到广泛欢迎。从1981年试生产算起,截至1992年,79式冲锋枪生产总量近20万支,年产量均超过3万支,除少量装备部队试用外,大部分被公安、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79式冲锋枪除346厂生产外,还被上海仿制和生产过,并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好在数量较少,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
结构解析
79式冲锋枪的内部结构类似于56式冲锋枪,当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弹丸向前运动,经导气孔时,一部分火药气体经导气孔进入气室冲击活塞,活塞撞击枪机框使其向后运动。枪机框带动机心依次完成开锁、抽壳、压倒击锤、压缩复进簧、抛壳等动作。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的推动下,枪机框向前复进,完成推弹入膛、闭锁、解脱到位保险并复进到位。
79式冲锋枪的闭锁系统由机心、枪机框、节套、枪管等零件组成。机心前部有两个左右对称的闭锁突笋。击发后,导气活塞推动枪机框后退,在其上的开锁斜面的驱使下,机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枪机框走完开锁行程时,机心旋转约30°,此时左、右两闭锁突笋脱离节套闭锁支承面,枪机框继续后退,通过定型突笋的圆弧面带动枪机后退,完成抽壳开锁动作。开锁后,因机心右闭锁突笋与枪机框相应的凸台有一重叠面,这就是枪机框与机心复进时的带动面。枪机框带动机心复进,衬铁上预转斜面与枪机的预转面互相作用,迫使机心沿顺时针方向预转,从而使机心从枪机框的带动面上解脱。接着枪机框复进,其定形突起与机心的闭锁斜面互相作用,使机心上的左右闭锁突笋旋入节套上闭锁槽而完成闭锁。此后,枪机框在复进簧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并复进到位
由于开闭锁定型槽设在机心上,并使机心与枪机框共用一个导轨,从而简化了结构,减小了自动机的高度与横向尺寸,枪膛与复进簧孔的中心距只有16.5毫米,使活动件质心更接近枪膛轴线。这样,不但减轻了武器的重量,也利于点射精度的提高。
79式冲锋枪的击发发射机构与保险机构主要由单发阻铁、阻铁簧、扳机、到位保险、到位保险簧、快慢机及击发机构轴等组成。扳机上方有两个一体的挂钩,充当阻铁的作用,击发方式为击锤回转式。击锤簧采用由三股弹簧钢丝拧成钢索而绕制的弹簧。其左右腿分别搭在扳机左右两侧,以便扳机复位。
当快慢机置于机匣上位置“1”时为单发射击。由于快慢机下方突出部位让开单发阻铁后端突出部,扣压扳机时,单发阻铁随击锤一同向前旋转。击发完成后,枪机框后坐压倒击锤,此时单发阻铁扣住击锤的单发面,使其不能向前击发。当松开扳机时,在簧力的作用下,扳机复位,同时单发阻铁也随同旋转复位,解脱与击锤的扣合,击锤前转后与扳机上的击发阻铁啮合,处于待发状态。当再次扣压扳机,才能形成击发。
当快慢机置于位置“2”时为连发射击动作。因单发阻铁后端突出部被压住,使之不能与击锤啮合。扣压扳机,解脱击锤与扳机上钩的啮合而击发。如扣住扳机不放,因扳机上方的阻铁这时不能与压倒的击锤啮合,只有不到位保险能进入击锤待击齿下,并与之啮合。当枪机框复进到位,其下部解脱到位保险与击锤的扣合后就能形成击发。如扣住扳机不放,直至弹匣内枪弹射尽为止。在射击过程中,如松开扳机,因其扳机上的阻铁与击锤再次扣合而使枪停射。
快慢机扳动至最上位是为保险位置,其下部顶住阻铁和扳机后突出部,故扣不动扳机。当击锤处于击发位,枪机框被击锤和扳机限制住。同时快慢机封闭了机匣盖的机柄缺口,使枪机框不能后退,即不能装填。
79式冲锋枪设置了不到位保险,在机心与节套未完全闭锁前,由于不到位保险未解脱与击锤的啮合,即使扣扳机也不能形成击发。只有当闭锁完成后,枪机框继续复进距最前位2~4毫米时,才压倒到位保险,解脱与击锤的啮合。此后再扣压扳机,就能形成击发。
79式冲锋枪采用直弹匣供弹,弹匣容量20发。弹匣由弹匣本身、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板与弹匣盖组成。弹匣本身由左右两弹匣片点焊而成。左右片上与枪弹第一锥体的对应部向内压有两条导弹突筋。弹板用来自动补偿枪弹锥角的积累。左片上开有容纳弹匣扣的缺口,以定位弹匣。
79式冲锋枪的枪托可向上折叠。设置了缓冲机构,由缓冲垫座及橡胶垫组成,缓冲机构的作用是缓冲和吸收自动机后坐到位时一部分多余的能量。机械瞄具为柱状准星和缺口式照门,准星直径2毫米,照门为圆柱形回转式,有1、2两个位置,瞄准距离分别为100米和200米。
79式冲锋枪发射51式手枪弹,在200米距离上,侵彻均匀松木板的厚度可达130毫米。
如今,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79式冲锋枪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近几年举办的警用装备展上,很多单位根据79式冲锋枪进行量体裁衣,出现了许多改装套件,还有的为其增加了皮卡汀尼导轨的护木,从而使其可以加装战术强光灯、激光照准器、光学瞄准镜等附件,扩展了其功能范围。近年来各地纷纷成立的特警部队中,79式冲锋枪也是其主要武器。可以说79式冲锋枪已经成了国内特警的战斗利器。
广州特警装备的79式冲锋枪,加装了SUER-FIRE战术灯、激光指示器和三点式战术背带
一种79式冲锋枪战术护木采用皮卡汀尼导轨
广州特警装备国产79式冲锋枪
国产79式冲锋枪枪托折叠状态
当年上海仿制生产的79式冲锋枪
曾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提起79式冲锋枪,很多枪迷都不会陌生,我们在路上经常见到的运钞车上,押运人员使用的都是79式冲锋枪。很多执勤的公安、武警的身上,背的也是79式冲锋枪。如今,79式冲锋枪在部队已经逐渐被替代或撤装,但在警用方面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79式冲锋枪全称为1979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习惯上将其称为第一代冲锋枪。相比仿制的50式和54式冲锋枪,79式冲锋枪重量轻了很多,全枪含空弹匣重1.9千克,含实弹匣重2.11千克,较54式冲锋枪减轻了1.4千克;体积较小,枪托折叠后全枪长470毫米,携带方便;火力较强,可单、连发,使用方便,在行军状态也能射击。该枪可用于空降兵、侦察兵等特种部队作为自卫武器使用,用以杀伤200米内的有生目标。
最受公安、武警的青睐
其实,早在1965年79式冲锋枪的方案论证工作就开始了,当时我军使用的主要是仿苏的50式和54式冲锋枪,枪长且重,因此当时提出要研制一种短小、轻便的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冲锋枪,简称“丛林冲锋枪”。由于当时技术储备不足,研制条件十分艰苦,加之受文革的影响,研制工作断断续续,最终也没能设计出一支打得响的冲锋枪,直至1969年被迫停止。
1970年,在总参二部的要求下,研制工作再次开始。此次冲锋枪的研制和第一次不同,此时208研究所已经从原军械部下属单位脱离出来,原班人马变动很大,因此重新成立了项目组,增强了技术力量,而且研制指导思想也由研制“丛林冲锋枪”变成研制我国第一支用于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种专业分队以及公安人员使用的“轻型冲锋枪”。
新型冲锋枪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拿出了样枪,但是其后的进展并不顺利。1971年底进入国家靶场进行试验时出现了卡壳、卡弹、主要零部件强度不够等问题,未能通过试验。随后1974、1975年又先后两次进入国家靶场均未能通过,直至1978年4~5月第四次进入国家靶场才得以顺利通过设计定型试验。1979年9月25日,新型冲锋枪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
79式冲锋枪尽管通过了定型试验,但是也对其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全枪寿命较低,射击可靠性差,理论射速高,工艺结构复杂,容弹量低等,专家们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战术技术指标未经充分论证,指标存在问题”。加之79式冲锋枪在投产初期的质量控制做得不好,导致连续两年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种种问题的汇集决定了79式冲锋枪注定只是一种过渡产品,因此就在79式冲锋枪定型后不久,我国又开始了第二代冲锋枪的研制工作,并在4年后定型了85式轻型冲锋枪及微声冲锋枪。
尽管79式冲锋枪在部队中并未被大规模装备,但是由于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闭锁,这种自动原理和结构在同类轻型冲锋枪中少见,而且其精度好,符合警用,加之生产定型后,由于改进了生产工艺,严格控制生产质量,使质量得到了保证。最终79式冲锋枪得到了公安、武警的青睐,成为公安干警和武警部队的主要装备。
从多年的使用情况来看,79式冲锋枪的精度和可靠性很好,受到广泛欢迎。从1981年试生产算起,截至1992年,79式冲锋枪生产总量近20万支,年产量均超过3万支,除少量装备部队试用外,大部分被公安、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79式冲锋枪除346厂生产外,还被上海仿制和生产过,并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好在数量较少,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
结构解析
79式冲锋枪的内部结构类似于56式冲锋枪,当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弹丸向前运动,经导气孔时,一部分火药气体经导气孔进入气室冲击活塞,活塞撞击枪机框使其向后运动。枪机框带动机心依次完成开锁、抽壳、压倒击锤、压缩复进簧、抛壳等动作。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的推动下,枪机框向前复进,完成推弹入膛、闭锁、解脱到位保险并复进到位。
79式冲锋枪的闭锁系统由机心、枪机框、节套、枪管等零件组成。机心前部有两个左右对称的闭锁突笋。击发后,导气活塞推动枪机框后退,在其上的开锁斜面的驱使下,机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枪机框走完开锁行程时,机心旋转约30°,此时左、右两闭锁突笋脱离节套闭锁支承面,枪机框继续后退,通过定型突笋的圆弧面带动枪机后退,完成抽壳开锁动作。开锁后,因机心右闭锁突笋与枪机框相应的凸台有一重叠面,这就是枪机框与机心复进时的带动面。枪机框带动机心复进,衬铁上预转斜面与枪机的预转面互相作用,迫使机心沿顺时针方向预转,从而使机心从枪机框的带动面上解脱。接着枪机框复进,其定形突起与机心的闭锁斜面互相作用,使机心上的左右闭锁突笋旋入节套上闭锁槽而完成闭锁。此后,枪机框在复进簧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并复进到位
由于开闭锁定型槽设在机心上,并使机心与枪机框共用一个导轨,从而简化了结构,减小了自动机的高度与横向尺寸,枪膛与复进簧孔的中心距只有16.5毫米,使活动件质心更接近枪膛轴线。这样,不但减轻了武器的重量,也利于点射精度的提高。
79式冲锋枪的击发发射机构与保险机构主要由单发阻铁、阻铁簧、扳机、到位保险、到位保险簧、快慢机及击发机构轴等组成。扳机上方有两个一体的挂钩,充当阻铁的作用,击发方式为击锤回转式。击锤簧采用由三股弹簧钢丝拧成钢索而绕制的弹簧。其左右腿分别搭在扳机左右两侧,以便扳机复位。
当快慢机置于机匣上位置“1”时为单发射击。由于快慢机下方突出部位让开单发阻铁后端突出部,扣压扳机时,单发阻铁随击锤一同向前旋转。击发完成后,枪机框后坐压倒击锤,此时单发阻铁扣住击锤的单发面,使其不能向前击发。当松开扳机时,在簧力的作用下,扳机复位,同时单发阻铁也随同旋转复位,解脱与击锤的扣合,击锤前转后与扳机上的击发阻铁啮合,处于待发状态。当再次扣压扳机,才能形成击发。
当快慢机置于位置“2”时为连发射击动作。因单发阻铁后端突出部被压住,使之不能与击锤啮合。扣压扳机,解脱击锤与扳机上钩的啮合而击发。如扣住扳机不放,因扳机上方的阻铁这时不能与压倒的击锤啮合,只有不到位保险能进入击锤待击齿下,并与之啮合。当枪机框复进到位,其下部解脱到位保险与击锤的扣合后就能形成击发。如扣住扳机不放,直至弹匣内枪弹射尽为止。在射击过程中,如松开扳机,因其扳机上的阻铁与击锤再次扣合而使枪停射。
快慢机扳动至最上位是为保险位置,其下部顶住阻铁和扳机后突出部,故扣不动扳机。当击锤处于击发位,枪机框被击锤和扳机限制住。同时快慢机封闭了机匣盖的机柄缺口,使枪机框不能后退,即不能装填。
79式冲锋枪设置了不到位保险,在机心与节套未完全闭锁前,由于不到位保险未解脱与击锤的啮合,即使扣扳机也不能形成击发。只有当闭锁完成后,枪机框继续复进距最前位2~4毫米时,才压倒到位保险,解脱与击锤的啮合。此后再扣压扳机,就能形成击发。
79式冲锋枪采用直弹匣供弹,弹匣容量20发。弹匣由弹匣本身、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板与弹匣盖组成。弹匣本身由左右两弹匣片点焊而成。左右片上与枪弹第一锥体的对应部向内压有两条导弹突筋。弹板用来自动补偿枪弹锥角的积累。左片上开有容纳弹匣扣的缺口,以定位弹匣。
79式冲锋枪的枪托可向上折叠。设置了缓冲机构,由缓冲垫座及橡胶垫组成,缓冲机构的作用是缓冲和吸收自动机后坐到位时一部分多余的能量。机械瞄具为柱状准星和缺口式照门,准星直径2毫米,照门为圆柱形回转式,有1、2两个位置,瞄准距离分别为100米和200米。
79式冲锋枪发射51式手枪弹,在200米距离上,侵彻均匀松木板的厚度可达130毫米。
如今,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79式冲锋枪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近几年举办的警用装备展上,很多单位根据79式冲锋枪进行量体裁衣,出现了许多改装套件,还有的为其增加了皮卡汀尼导轨的护木,从而使其可以加装战术强光灯、激光照准器、光学瞄准镜等附件,扩展了其功能范围。近年来各地纷纷成立的特警部队中,79式冲锋枪也是其主要武器。可以说79式冲锋枪已经成了国内特警的战斗利器。
一种79式冲锋枪战术护木采用皮卡汀尼导轨
广州特警装备国产79式冲锋枪
国产79式冲锋枪枪托折叠状态
当年上海仿制生产的79式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