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我只看到了不屑和鄙视,没有悲悯和关怀
我不喜欢《投名状》(视频)。首映那天,我没看完。虽然电影资料馆的放映条件是最好的。
我知道我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会骂我,但我还是要说。
声明一下:就是给了我三亿,我也拍不过陈可辛。尤其目前。
应该说在目前的香港导演里,陈可辛是我唯一还在喜欢的导演。包括《如果爱》。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某些香港电影导演,主要原因是这些我曾经无比尊敬的导演目前的心态越来越像一个不幸做了婊子的富家小姐,总是无来由因为以往的家世而不愿放下自己的架子。面对大陆这样辽阔的圈钱胜地,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尤其是那些有见地的导演,尤其处于一种莫名的张皇和自命不凡,还有那点可怜的自恋过度的自尊心。他们看不起大陆人,但又不能不觊觎大陆的市场魔力,在资本家的威吓和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情愿地向大陆市场做出媚状,但转脸就去洗手间洗手,以示自己的高贵,完全是一副城里人到乡下的心态。这让我时时想起某港台明星一面笑容可掬的接过粉丝献来的鲜花,然后转身嘴里就吐出一句“傻逼”这样的情景。
可以想见文化人对《投名状》(视频)的喜欢,因为它确实拍出了华语电影的气质:商业片的文艺气质。而此前的国内商业大片,都恰恰失败于此。经过如此多年的经营,再加之地域经济 文化的熏陶,陈可辛确实做到了香港影人不容易做到的文艺与商业的结合,这个巅峰,自然是《甜蜜蜜》,此后的《三更》也曾经让我惊叹他兼顾文艺和商业的游刃有余的技巧和沉着,甚至优雅的恐怖。
但这一次,我确实很失望。香港导演文化底蕴的轻薄造成了他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商业与文艺俱佳的大片。这是根子上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基因。谁也无法改变。除非你到好莱坞去,坚强的忍过好莱坞权势,金钱以及一百年来行之有效的电影制作理念和方法的折磨。必须说明,这个过程是一次蜕变,粗暴的蜕变。
没有办法,老大一般都是这样折磨新入行的小弟的,即使你以前的履历写满了牛逼两字,换了地盘,您还得从头再来――纳《投名状》(视频)来。
吴宇森过了这一关,拍出了《变脸》和《碟中碟2》。但吴宇森能过,别人不一定能过,因为那得需要很坚强的神经和入世技巧。
事实也确实如此,陈可辛,徐克进入好莱坞浅尝辄止便折身返港,笑容可掬地杀入内地掘金。应该说,他们成功了。在内地,即使失败,仍然可以靠曾经的辉煌历史唬人,就像内地很多骗子即使在屡屡被揭穿伎俩后仍能继续混世骗钱一样。但在好莱坞,即使是凯文 科斯特纳这样的权势人物,拍了《水世界》这样的烂片,照样被一脚踢开,永世不得翻身。
大陆,真他妈大。也真他妈是钱多,人傻。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对《赤壁》怀有渴望的观众。这都是因为吴宇森,我亲见吴宇森在一次酒局上谈《变脸》的拍摄轶事,很佩服他的应变和坚持。好莱坞,是个势利的世界,只要是群众拥护的,丫就认帐;群众反对的,他们断断不客气。群众,代表着资本利益。群众,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而我们,总是以一句不能媚俗就超然于群众之上,然后在气势上,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时候,都能显出一副高贵的虽败犹荣来。
我对《投名状》(视频)的失望,首先就是态度,陈可辛说,《投名状》(视频)是反好莱坞的,这就决定了他矢志想作出一个具有《教父》般野心的经典之作,而不是单单为票房而战。也应该说,陈可辛试图对人性,对社会,政治做出某种阐释和表达,也应该说,从技术上来说,他做到了。但很可惜,他错误地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来解读和表达社会理念,这就显出了他的局限性和偏执,他放弃遵从主流规律,执意用一把外科医生的刀子去打开了内脏,用哲学分析的方式去解释农民种植原理。犀利则犀利,但失之偏颇。
《投名状》(视频)的各种元素都决定了他必须是个主流商业片。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外加徐静蕾的强大演员组合;波澜壮阔的叙事企图;战争场面;血腥;爱情;政治;背叛;阴谋。不一而足,都在透着宏大和残酷,还有感官刺激。但可惜的是,片子的立意却违背了主流电影的普世价值观,一如既往的和内地商业大片殊途同归,走进了反主流价值观的艺术片表达窠臼,生生把中国人最引为自豪的兄弟情意这一基本道德理念用政治野心和伎俩毁掉,和国内大师们一样,用揭中国人劣根的方式图得鄙夷一声的痛快,朝着中国人的脸上又吐了一片口水,来满足自己的俯视癖。痛快则痛快矣,但忽略了一个电影导演的普世责任,失去了对世界的神性光芒的照耀。
我一直很钦佩曾经的先锋戏剧家,现在的电影巨匠论者牟森的电影观,以下引自牟老的博客:
1.“梅尔维尔说:“经典电影总与英雄有关,所谓的现代电影总与底层人物有关。”
经典电影呈现国家叙事,所谓的现代电影完成个人叙事。所谓大众和小众。
2.“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西部片开始衰微。1969年,《教父》小说出现。黑帮英雄取代西部英雄,成为新的美国神话。
故事发生了变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叙事主题没有变化。叙事环境从蛮荒的西部土地变化为混乱腐败的城市,主题依然是展示生存法则,依然是要求公平和正义。
争取公平,伸张正义。这是美国电影的永恒叙事主题。
3.“下午f来电话,说及《孔雀》,觉得诸般皆好,只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使其未臻完美,f的意见是——不令人神往,人间最悲惨的故事也应有一抹神性的光辉超乎其上——艺术作品应该因其凄美而使人心向往之。这古典的尺度对《孔雀》已近乎酷评。
我看《盲井》也是,觉得好,但是不感动。我还看过另外两部反映煤矿工人的电影,约翰-福特的《青山翠谷》和浦山桐郎的《青春之门》,深受感动。追问原因,就是《青山翠谷》和《青春之门》有那种“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盲井》没有。
感动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指标,是硬指标。电影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观众感动。有相当的时间了,从新纪录片运动到第六代电影,从导演的姿态到影片的结果,国产电影觉得反映“真实”比感动观众重要,甚至为了所反映的“真实”更客观,坚决避免煽情。这样的姿态其实很做作,这样的“真实”其实也很可疑。所谓真实,本身就做作和可疑。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电影能否拍出“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有没有这样的光辉,在于我们有没有捕捉和传递这种光辉的愿望和能力。
电影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是传教士,向坐在黑暗之中的观众传递“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的好莱坞黄金时代(1930-1960)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传教电影,它们感动观众的同时,向观众传递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或者说因为它们向观众传递了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所以它们感动了观众。
重要的是,这些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都是向善的和普世的。它们普渡众生。在我们这个衰世时代(傅国涌语),人心苟存,国产电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之所以引用牟老的博客,一则因为牟老的电影观深得我心,二则因为我是和牟老同时看的《投名状》(视频),我走了,他继续留下看完,并认为很好。很是不解。
美国电影无时不在宣扬着人性的伟大和温暖,宣扬着美国人的精神境界,宽阔胸怀,但美国就没有仇杀,乱伦,欺骗吗?显然不是。美国人虽然没有电影局,中宣部,但美国人自由表达的道德自律,行业规矩,资本企图,都在无微不至地校正着电影的方向,使得美式大片在赚取全世界银子的同时,也在树立着美国人貌似优质人种先进文化的高大全形象。
而我们只是妄自菲薄,把囊肿当成桃花灿烂。
在《投名状》(视频)里,我没有感觉到向善和神性光芒,看到的依然是中国人的丑陋和败劣。
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有很多丑陋,但善良还是永存的,生活中,我们屡屡受到伤害,甚至诬陷,但我还是认为邪不压正,认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充满了血腥,欺骗,愚弄,杀戮,但我仍然认为人性永远是善的。
曾经和牟老探讨过《投名状》(视频),牟老说,比起以前的大片,《投名状》(视频)是最好的。这我承认,《投名状》(视频)的制作是华语商业电影的巅峰,堪称目前指标第一。摄影,造型,音乐,美术,表演,都已经具备了一个优质电影的极致状态,这也是我说《投名状》(视频)从技术层面达到了世界级的原因。但就一个电影的立意的引导功能来说,《投名状》(视频)是和以前的大片一样,失败了。
因为,他让我们仍然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希望,中国人的希望。我看到了不屑和鄙视,没有看到悲悯和关怀。
人类失去联想,我们还可以用IBM;人类失去理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只有毁灭。
丑陋的中国人。二十几年前柏杨这样说,现在,陈可辛还在这样说,我无法不失望。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改变这一丑陋,哪怕一点点。这可能有点不自量力,但我是真诚的。起码,我们想,到国外,我们应该受到尊敬,而不是鄙夷和唾弃。
《投名状》(视频)的票房指标已经足够,我不满意的是,我们的电影,难道仅仅满足于暴露吗?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感动一下吗?
在这一点上,我更认同冯小刚的《集结号》,起码,我在看《集结号》时,一些段落让我差点落泪。而《投名状》(视频),我只感到了绝望和愤怒。
绝望,这一艺术片的特征表意符号,在好莱坞,是绝对不能进入主流电影的主要表意指标的。或者说,只能以被最终战胜的反面形象存在。
《投名状》(视频)的叙事也违背了主流商业片的叙事法则。飘忽,意在事先,叙事逻辑模糊跳跃,简单直白浅薄,章节的片段感,基本线性的时时阻断,不通畅,节奏的急缓失控,人物性格逻辑的失调和随意处置,都使得片子象一曲混乱的爵士乐,好在陈可辛的优雅气质在,靠着这一气质的强大磁场,才稍可力挽狂澜,融会贯通。应该说,目前维系这个片子的是气场,而不是一个主流商业片必须的叙事规则的科学和精确。气质是偶然,不是必然。《色戒》完全处于丝丝入扣的叙事法则,再加上李安雅致的气质浸染,人性的必然因果,均弥补了人物行为逻辑的先天不足,李安对于王佳芝的悲悯,也使得最终的悲剧色彩没有陷入绝望,一切都在掌控中。牺牲虽无妄,但牺牲精神却是值得颂扬的。而陈可辛不顾一切的一边倒的执拗批判和鞭挞,甚或唾弃,使得《投名状》(视频)理性失衡。
破而不立,显然不是一个大师级导演应该的选择。
尤其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在演员角色的安排上,内地演员李连杰成了一个貌似忠厚实则奸诈的政治阴谋者,清纯的徐静蕾成了一个随时叛夫委身的滥情女子,而香港演员刘德华简单赤诚,台湾演员金城武雅俊威武,正义凛然。从角色的分配上,也显示了陈可辛对内地人和港台人的态度。
这一点,但愿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虽然如此,《投名状》(视频)仍不失为2007年最华丽的高潮之作,这充分显示了内地电影市场的阔大空虚,也显示了国内观众的求贤若渴和幼稚善良。也是商业机心的胜利。
一个具有致命瑕疵的电影能得到如此票房和喝彩,我只能为内地电影感到悲哀。
当然,也感到了希望。
我知道我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会骂我,但我还是要说。
声明一下:就是给了我三亿,我也拍不过陈可辛。尤其目前。
应该说在目前的香港导演里,陈可辛是我唯一还在喜欢的导演。包括《如果爱》。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某些香港电影导演,主要原因是这些我曾经无比尊敬的导演目前的心态越来越像一个不幸做了婊子的富家小姐,总是无来由因为以往的家世而不愿放下自己的架子。面对大陆这样辽阔的圈钱胜地,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尤其是那些有见地的导演,尤其处于一种莫名的张皇和自命不凡,还有那点可怜的自恋过度的自尊心。他们看不起大陆人,但又不能不觊觎大陆的市场魔力,在资本家的威吓和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情愿地向大陆市场做出媚状,但转脸就去洗手间洗手,以示自己的高贵,完全是一副城里人到乡下的心态。这让我时时想起某港台明星一面笑容可掬的接过粉丝献来的鲜花,然后转身嘴里就吐出一句“傻逼”这样的情景。
可以想见文化人对《投名状》(视频)的喜欢,因为它确实拍出了华语电影的气质:商业片的文艺气质。而此前的国内商业大片,都恰恰失败于此。经过如此多年的经营,再加之地域经济 文化的熏陶,陈可辛确实做到了香港影人不容易做到的文艺与商业的结合,这个巅峰,自然是《甜蜜蜜》,此后的《三更》也曾经让我惊叹他兼顾文艺和商业的游刃有余的技巧和沉着,甚至优雅的恐怖。
但这一次,我确实很失望。香港导演文化底蕴的轻薄造成了他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商业与文艺俱佳的大片。这是根子上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基因。谁也无法改变。除非你到好莱坞去,坚强的忍过好莱坞权势,金钱以及一百年来行之有效的电影制作理念和方法的折磨。必须说明,这个过程是一次蜕变,粗暴的蜕变。
没有办法,老大一般都是这样折磨新入行的小弟的,即使你以前的履历写满了牛逼两字,换了地盘,您还得从头再来――纳《投名状》(视频)来。
吴宇森过了这一关,拍出了《变脸》和《碟中碟2》。但吴宇森能过,别人不一定能过,因为那得需要很坚强的神经和入世技巧。
事实也确实如此,陈可辛,徐克进入好莱坞浅尝辄止便折身返港,笑容可掬地杀入内地掘金。应该说,他们成功了。在内地,即使失败,仍然可以靠曾经的辉煌历史唬人,就像内地很多骗子即使在屡屡被揭穿伎俩后仍能继续混世骗钱一样。但在好莱坞,即使是凯文 科斯特纳这样的权势人物,拍了《水世界》这样的烂片,照样被一脚踢开,永世不得翻身。
大陆,真他妈大。也真他妈是钱多,人傻。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对《赤壁》怀有渴望的观众。这都是因为吴宇森,我亲见吴宇森在一次酒局上谈《变脸》的拍摄轶事,很佩服他的应变和坚持。好莱坞,是个势利的世界,只要是群众拥护的,丫就认帐;群众反对的,他们断断不客气。群众,代表着资本利益。群众,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而我们,总是以一句不能媚俗就超然于群众之上,然后在气势上,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时候,都能显出一副高贵的虽败犹荣来。
我对《投名状》(视频)的失望,首先就是态度,陈可辛说,《投名状》(视频)是反好莱坞的,这就决定了他矢志想作出一个具有《教父》般野心的经典之作,而不是单单为票房而战。也应该说,陈可辛试图对人性,对社会,政治做出某种阐释和表达,也应该说,从技术上来说,他做到了。但很可惜,他错误地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来解读和表达社会理念,这就显出了他的局限性和偏执,他放弃遵从主流规律,执意用一把外科医生的刀子去打开了内脏,用哲学分析的方式去解释农民种植原理。犀利则犀利,但失之偏颇。
《投名状》(视频)的各种元素都决定了他必须是个主流商业片。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外加徐静蕾的强大演员组合;波澜壮阔的叙事企图;战争场面;血腥;爱情;政治;背叛;阴谋。不一而足,都在透着宏大和残酷,还有感官刺激。但可惜的是,片子的立意却违背了主流电影的普世价值观,一如既往的和内地商业大片殊途同归,走进了反主流价值观的艺术片表达窠臼,生生把中国人最引为自豪的兄弟情意这一基本道德理念用政治野心和伎俩毁掉,和国内大师们一样,用揭中国人劣根的方式图得鄙夷一声的痛快,朝着中国人的脸上又吐了一片口水,来满足自己的俯视癖。痛快则痛快矣,但忽略了一个电影导演的普世责任,失去了对世界的神性光芒的照耀。
我一直很钦佩曾经的先锋戏剧家,现在的电影巨匠论者牟森的电影观,以下引自牟老的博客:
1.“梅尔维尔说:“经典电影总与英雄有关,所谓的现代电影总与底层人物有关。”
经典电影呈现国家叙事,所谓的现代电影完成个人叙事。所谓大众和小众。
2.“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西部片开始衰微。1969年,《教父》小说出现。黑帮英雄取代西部英雄,成为新的美国神话。
故事发生了变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叙事主题没有变化。叙事环境从蛮荒的西部土地变化为混乱腐败的城市,主题依然是展示生存法则,依然是要求公平和正义。
争取公平,伸张正义。这是美国电影的永恒叙事主题。
3.“下午f来电话,说及《孔雀》,觉得诸般皆好,只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使其未臻完美,f的意见是——不令人神往,人间最悲惨的故事也应有一抹神性的光辉超乎其上——艺术作品应该因其凄美而使人心向往之。这古典的尺度对《孔雀》已近乎酷评。
我看《盲井》也是,觉得好,但是不感动。我还看过另外两部反映煤矿工人的电影,约翰-福特的《青山翠谷》和浦山桐郎的《青春之门》,深受感动。追问原因,就是《青山翠谷》和《青春之门》有那种“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盲井》没有。
感动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指标,是硬指标。电影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观众感动。有相当的时间了,从新纪录片运动到第六代电影,从导演的姿态到影片的结果,国产电影觉得反映“真实”比感动观众重要,甚至为了所反映的“真实”更客观,坚决避免煽情。这样的姿态其实很做作,这样的“真实”其实也很可疑。所谓真实,本身就做作和可疑。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电影能否拍出“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有没有这样的光辉,在于我们有没有捕捉和传递这种光辉的愿望和能力。
电影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是传教士,向坐在黑暗之中的观众传递“超乎其上的神性的光辉”。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的好莱坞黄金时代(1930-1960)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传教电影,它们感动观众的同时,向观众传递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或者说因为它们向观众传递了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所以它们感动了观众。
重要的是,这些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和善恶边界都是向善的和普世的。它们普渡众生。在我们这个衰世时代(傅国涌语),人心苟存,国产电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之所以引用牟老的博客,一则因为牟老的电影观深得我心,二则因为我是和牟老同时看的《投名状》(视频),我走了,他继续留下看完,并认为很好。很是不解。
美国电影无时不在宣扬着人性的伟大和温暖,宣扬着美国人的精神境界,宽阔胸怀,但美国就没有仇杀,乱伦,欺骗吗?显然不是。美国人虽然没有电影局,中宣部,但美国人自由表达的道德自律,行业规矩,资本企图,都在无微不至地校正着电影的方向,使得美式大片在赚取全世界银子的同时,也在树立着美国人貌似优质人种先进文化的高大全形象。
而我们只是妄自菲薄,把囊肿当成桃花灿烂。
在《投名状》(视频)里,我没有感觉到向善和神性光芒,看到的依然是中国人的丑陋和败劣。
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有很多丑陋,但善良还是永存的,生活中,我们屡屡受到伤害,甚至诬陷,但我还是认为邪不压正,认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充满了血腥,欺骗,愚弄,杀戮,但我仍然认为人性永远是善的。
曾经和牟老探讨过《投名状》(视频),牟老说,比起以前的大片,《投名状》(视频)是最好的。这我承认,《投名状》(视频)的制作是华语商业电影的巅峰,堪称目前指标第一。摄影,造型,音乐,美术,表演,都已经具备了一个优质电影的极致状态,这也是我说《投名状》(视频)从技术层面达到了世界级的原因。但就一个电影的立意的引导功能来说,《投名状》(视频)是和以前的大片一样,失败了。
因为,他让我们仍然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希望,中国人的希望。我看到了不屑和鄙视,没有看到悲悯和关怀。
人类失去联想,我们还可以用IBM;人类失去理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只有毁灭。
丑陋的中国人。二十几年前柏杨这样说,现在,陈可辛还在这样说,我无法不失望。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改变这一丑陋,哪怕一点点。这可能有点不自量力,但我是真诚的。起码,我们想,到国外,我们应该受到尊敬,而不是鄙夷和唾弃。
《投名状》(视频)的票房指标已经足够,我不满意的是,我们的电影,难道仅仅满足于暴露吗?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感动一下吗?
在这一点上,我更认同冯小刚的《集结号》,起码,我在看《集结号》时,一些段落让我差点落泪。而《投名状》(视频),我只感到了绝望和愤怒。
绝望,这一艺术片的特征表意符号,在好莱坞,是绝对不能进入主流电影的主要表意指标的。或者说,只能以被最终战胜的反面形象存在。
《投名状》(视频)的叙事也违背了主流商业片的叙事法则。飘忽,意在事先,叙事逻辑模糊跳跃,简单直白浅薄,章节的片段感,基本线性的时时阻断,不通畅,节奏的急缓失控,人物性格逻辑的失调和随意处置,都使得片子象一曲混乱的爵士乐,好在陈可辛的优雅气质在,靠着这一气质的强大磁场,才稍可力挽狂澜,融会贯通。应该说,目前维系这个片子的是气场,而不是一个主流商业片必须的叙事规则的科学和精确。气质是偶然,不是必然。《色戒》完全处于丝丝入扣的叙事法则,再加上李安雅致的气质浸染,人性的必然因果,均弥补了人物行为逻辑的先天不足,李安对于王佳芝的悲悯,也使得最终的悲剧色彩没有陷入绝望,一切都在掌控中。牺牲虽无妄,但牺牲精神却是值得颂扬的。而陈可辛不顾一切的一边倒的执拗批判和鞭挞,甚或唾弃,使得《投名状》(视频)理性失衡。
破而不立,显然不是一个大师级导演应该的选择。
尤其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在演员角色的安排上,内地演员李连杰成了一个貌似忠厚实则奸诈的政治阴谋者,清纯的徐静蕾成了一个随时叛夫委身的滥情女子,而香港演员刘德华简单赤诚,台湾演员金城武雅俊威武,正义凛然。从角色的分配上,也显示了陈可辛对内地人和港台人的态度。
这一点,但愿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虽然如此,《投名状》(视频)仍不失为2007年最华丽的高潮之作,这充分显示了内地电影市场的阔大空虚,也显示了国内观众的求贤若渴和幼稚善良。也是商业机心的胜利。
一个具有致命瑕疵的电影能得到如此票房和喝彩,我只能为内地电影感到悲哀。
当然,也感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