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易中天”于丹为何七天时间走红全国
易中天在自己的博客上大发感慨:真棒!今天中午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心得》,不禁拍案叫绝!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被媒体誉为比“超女”还火的学术明星。如今,真正的“超女”诞生了,这就是正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于丹,这位41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女教授、系主任前天在北京签售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时的场面比易中天不知火上几倍。据介绍,于丹教授在中关村图书大厦8个多小时签名一万多本!突破了近几年来全国图书签售的几项纪录。从下午1时30分开始签名,到晚9时书店打烊时间,于丹教授的手已酸得抬不起来,但楼上楼下仍有许多读者在排队,快到10时,于丹教授为最后一个读者签完。为此,中关村图书大厦为读者推迟1小时关门。于丹为何这么火?她讲的《论语》为何受到大家如此欢迎?记者日前与《百家讲坛》栏目组有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她向记者介绍了于丹教授的有关情况。
7天时间走红全国 有些观点令人哗然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即网罗了大批粉丝,但她的主讲也引来不少争议,比如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说学术上有多种解释,我只认同我的这一种,但我不否认其他的存在。”
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在于她把《论语》看成“简单真理”,在与观众交流时没有距离感。她认为,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候并不矛盾。“我是从4岁开始接触《论语》的,大人给我讲,让我背。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有什么可难的啊,小时候我不都背过了吗?但其实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你会恍然明白其中的意味。最朴素的真理——我就把《论语》称为简单真理,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你有时候会发现,听一首流行歌曲,哎哟,一句歌词怦然入心,就是你某个时刻的感受。”
身上没有学究气 爱和女学生逛街
41岁的于丹《百家讲坛》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于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于丹是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位深入观众内心的学者。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除了教授、系主任等头衔,于丹还是央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栏目的策划,并且是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于丹对学生的要求极 “高”,尤其是女学生,“我对我的女学生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所以于丹的学生们都是内外兼修者。学生们也因此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的长。”于丹开心地说。
从小爱读古典文学 先秦诸子都是朋友
于丹现代感的行事风格内,是一颗热爱古典文学的心。与她打过交道的人介绍,和她谈话,能听到经典诗词歌赋娓娓道来,于丹能够把这些久远的文字与现代相通,而又没有迂腐气。于丹从小就爱读古典文学作品,“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他们是我的人生坐标参照系。你不必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所以只有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另类解读《论语》 融进个人情感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采用的是与大学里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历来关于《论语》的研究太多了,各种集注、读解、译注、别裁等等。也曾有一些人, 致力在现代生活中推广应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比如台湾有一个被称为“麻辣教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他是用现代观念把《论语》20章的每一句每一个字详解,极受欢迎,还做成有声读物,畅销不衰。但于丹讲《论语》并没有逐章解读,总题目叫“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讲,除第一讲是总括,其他六讲其实跳脱了《论语》的篇章,而自成六个角度。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什么是体验?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转变成了当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角度。”于丹举例子说,“我那天讲做人的分寸,讲到孔子告诉弟子,以直报怨。之后给我打电话的都不是小年轻的,没有一个低于五十岁的,而且全是些事业有成的人。这些人就大加感慨地跟我说,‘要是早知道这句话,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直以为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人就要以德报怨,西方的经典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送过去。哪儿知道孔夫子还有原则,说以直报怨就行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来解读《论语》,我也太年轻。我现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么叫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说我明白了吗?”
对孔子的态度 是敬而不畏
有的观点认为,易中天这些学者在《百家讲坛》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意义在于学术大众化,对此,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我觉得学术有很多层面,有些层面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比如说高能物理、人文科学中的经典哲学。但也有一些学术,它有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大众化的可能。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术的、儒学的,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
“其实中国在近三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文化的迁徙,在上世纪80年代,是精英文化占主导,就是我们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精英文化包括诗歌中的朦胧诗都在兴起;到了90年代,我们一下子走入了消费时代的俗文化,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泛滥。那个时候都不是繁荣而是泛滥。黑格尔说,凡事有正反合三个阶段,就是大正大反之后必然是融合;而这个世纪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经过妥协之后共谋出路的时代,也就是说精英文化的某些有效价值,经过大众文化的包装之后,而使大众有权共享,这是一种合力,就是这个世纪的文化格局,这是好事。”所以于丹认为《论语》有被当下大众接受的可能,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读《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当成体验式和感悟式的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这种东西是直指人心的,“这就是我说的‘道不远人’,所以我对孔子的态度,是敬而不畏。”
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被媒体誉为比“超女”还火的学术明星。如今,真正的“超女”诞生了,这就是正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于丹,这位41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女教授、系主任前天在北京签售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时的场面比易中天不知火上几倍。据介绍,于丹教授在中关村图书大厦8个多小时签名一万多本!突破了近几年来全国图书签售的几项纪录。从下午1时30分开始签名,到晚9时书店打烊时间,于丹教授的手已酸得抬不起来,但楼上楼下仍有许多读者在排队,快到10时,于丹教授为最后一个读者签完。为此,中关村图书大厦为读者推迟1小时关门。于丹为何这么火?她讲的《论语》为何受到大家如此欢迎?记者日前与《百家讲坛》栏目组有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她向记者介绍了于丹教授的有关情况。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即网罗了大批粉丝,但她的主讲也引来不少争议,比如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说学术上有多种解释,我只认同我的这一种,但我不否认其他的存在。”
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在于她把《论语》看成“简单真理”,在与观众交流时没有距离感。她认为,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候并不矛盾。“我是从4岁开始接触《论语》的,大人给我讲,让我背。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有什么可难的啊,小时候我不都背过了吗?但其实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你会恍然明白其中的意味。最朴素的真理——我就把《论语》称为简单真理,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你有时候会发现,听一首流行歌曲,哎哟,一句歌词怦然入心,就是你某个时刻的感受。”
身上没有学究气 爱和女学生逛街
41岁的于丹《百家讲坛》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于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于丹是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位深入观众内心的学者。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除了教授、系主任等头衔,于丹还是央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栏目的策划,并且是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于丹对学生的要求极 “高”,尤其是女学生,“我对我的女学生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所以于丹的学生们都是内外兼修者。学生们也因此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的长。”于丹开心地说。
从小爱读古典文学 先秦诸子都是朋友
于丹现代感的行事风格内,是一颗热爱古典文学的心。与她打过交道的人介绍,和她谈话,能听到经典诗词歌赋娓娓道来,于丹能够把这些久远的文字与现代相通,而又没有迂腐气。于丹从小就爱读古典文学作品,“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他们是我的人生坐标参照系。你不必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所以只有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另类解读《论语》 融进个人情感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采用的是与大学里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历来关于《论语》的研究太多了,各种集注、读解、译注、别裁等等。也曾有一些人, 致力在现代生活中推广应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比如台湾有一个被称为“麻辣教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他是用现代观念把《论语》20章的每一句每一个字详解,极受欢迎,还做成有声读物,畅销不衰。但于丹讲《论语》并没有逐章解读,总题目叫“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讲,除第一讲是总括,其他六讲其实跳脱了《论语》的篇章,而自成六个角度。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什么是体验?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转变成了当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角度。”于丹举例子说,“我那天讲做人的分寸,讲到孔子告诉弟子,以直报怨。之后给我打电话的都不是小年轻的,没有一个低于五十岁的,而且全是些事业有成的人。这些人就大加感慨地跟我说,‘要是早知道这句话,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直以为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人就要以德报怨,西方的经典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送过去。哪儿知道孔夫子还有原则,说以直报怨就行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来解读《论语》,我也太年轻。我现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么叫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说我明白了吗?”
对孔子的态度 是敬而不畏
有的观点认为,易中天这些学者在《百家讲坛》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意义在于学术大众化,对此,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我觉得学术有很多层面,有些层面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比如说高能物理、人文科学中的经典哲学。但也有一些学术,它有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大众化的可能。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术的、儒学的,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
“其实中国在近三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文化的迁徙,在上世纪80年代,是精英文化占主导,就是我们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精英文化包括诗歌中的朦胧诗都在兴起;到了90年代,我们一下子走入了消费时代的俗文化,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泛滥。那个时候都不是繁荣而是泛滥。黑格尔说,凡事有正反合三个阶段,就是大正大反之后必然是融合;而这个世纪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经过妥协之后共谋出路的时代,也就是说精英文化的某些有效价值,经过大众文化的包装之后,而使大众有权共享,这是一种合力,就是这个世纪的文化格局,这是好事。”所以于丹认为《论语》有被当下大众接受的可能,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读《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当成体验式和感悟式的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这种东西是直指人心的,“这就是我说的‘道不远人’,所以我对孔子的态度,是敬而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