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文体娱乐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BBC女主播加盟中国电台:不怕被指新闻叛徒(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综合编辑
热度95票  浏览2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月24日 21:07
  51岁,对女性工作者来说,在中国意味着还有四年就要退休,除非你拥有正高职称或者相当的级别;在英国,年龄同样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老板们更乐意雇用年轻的女性。苏珊奥斯曼,这位51岁的前BBC女主播,由于遭到公司的年龄歧视而失业。不过,现在她已经摆脱了这种苦恼,受聘于中国广播电台,她将在这个尊重前辈、重视经验的国家继续“发挥余热”。日前,她在接受《星期柒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她并不畏惧自己在国内被指责为“新闻叛徒”“喉舌”
BBC女主播苏珊-奥斯曼(资料图) 

  BBC“歧老门”

  毕业于伦敦大学的苏珊早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担任戏剧导演和演员,由于大胆起用黑人演员而受到褒奖。随后,在享有盛誉的艺术名校伦敦基尔霍音乐戏剧学校担任戏剧老师时,苏珊被BBC相中,从而走上了新闻主播的道路。

  苏珊奥斯玛已经在主持界打拼了28年,在英国家喻户晓。她曾在BBC一台主持《西方观点》节目14年,随后又在BBC布里斯托尔电台干了8年,来中国之前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在BBC新闻频道和世界频道担任主播。此外,她在英国独立电视台和HTV电视台当过新闻主播和记者,还主持过天空卫视《今日欧洲经济》节目。在BBC和主持界摸爬滚打20多年间,苏珊收获了经验和名望。

  但近年来,苏珊发现,自己的年龄在老板眼中,已经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她在职位安排上总是被忽视,BBC布里斯托尔电台的一位主管甚至问她是不是更年期到了。

  苏珊说:“几个月来,我在BBC和其他电台电视台参加了5次试镜,每次他们都说我很出色,让我回家等消息,有几次甚至详谈了节目播出时段等细节。但最后,我没有收到任何回音。”苏珊将其归结为BBC“对中老年女主播的歧视”。

  之所以选择到中国“再就业”,是因为她对这个国家抱有好感。她的弟弟在中国工作,十几年前她也曾到北京。去年,就读于牛津大学的儿子马修作为交流生又在这里呆了一个月,是他鼓励母亲到中国找工作的。

  马修告诉她,“在中国,人们尊重经验,越老越值钱。”

  签约中国

  儿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苏珊说:“我接受面试时,对自己的年龄本来有点遮掩,但实际上,考官对我的年龄和经验很欣赏,还希望我多带带年轻同事。”

  “看中苏珊,是因为她的新闻从业背景,绝不仅仅因为她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苏珊的新上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李培春说。

  他们正为苏珊量身定做一档早间新闻节目——《The Beijing Hour》(《新闻纵贯线》),1月25日正式开播,分早晚两档,早上7-8点和晚7-8点,苏珊主持早上那档,这意味着她凌晨4:00就得到达电台。

  “节目中有天气预报这个环节,原先随意性比较大,会有十几分钟的误差。苏珊提议将此固定化──每一部分的切入和结束都精确到分钟,这种紧凑的节奏感正是源自BBC新闻节目的一贯作风。”她还给节目想了一句口号:“让我一起来看世界”。

  在李培春个人看来,比起过硬的专业能力,苏珊对不同文化的友好和理解态度是他最为赞赏的。他有过担心,怕这位来自BBC的大牌过于高调强势,也怕同事们跟苏珊沟通不畅。但事实证明他的顾虑有些多余。

  “上个礼拜前,我去电台旁边的医院扎针灸,她说背不太舒服,让我带她一起去,她在英国的时候就经常扎。”

  在中国的一个多月,苏珊正在渐渐“融入这个集体”。她会认真地问同事:“说实话,我长得还可以吧?会不会看上去有些老呢?”她也会毫无避讳地问中国女孩:“你们觉得西方人很有魅力吗?为什么我总看到东方女性和西方老男人在一起?”

  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直来直去,但人很亲和。

  她也在通过看报纸、电视来了解这个国家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理念。“我看到有很多主流的消息,英国许多的新闻都是负面新闻,尤其是犯罪的新闻,如果你看了这样的新闻,半小时之后,你会很害怕出门,因为你会担心有人拿枪杀你,所以我觉得有好消息占主导是好的。”

  她也已习惯电台外把守着的武警,“毕竟这是一个国家级电台”。9年前,BBC大楼发生了一起遥控炸弹袭击事件,虽然最后拆弹专家成功化解了危机,苏珊仍心有余悸,每天凌晨,那些在寒风中守护的武警让苏珊感到很安全。

  苏珊跟CRI签订的合同期为一年,会否续签,“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合同,”李培春说。

  同情、嘲讽和谩骂

  苏珊来华打工的做法在英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英国多位退休主播站出来,指责BBC乃至整个英国广播电视界的年龄歧视。76岁的退休主播琼贝克威尔说,电视上压根看不到不染头发的老年女主播,因为大家知道,不染头发就甭想上节目。职业生涯长达45年、在BBC工作足足20年的退休主播彼得赛松则批评BBC没有尊重年龄和经验的传统。

  其实,在英国,尤其是BBC,广播电视圈对中老年人的歧视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了。早在2007年,BBC第一位黑人女主播、时年55岁的莫伊拉斯图尔特被调离《周日早间》电视时事节目的主播岗位,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批评浪潮。随后,在BBC兢兢业业工作了32年的女主播安娜福特也在65岁时告别了荧屏。英国众多资深主播、社会团体乃至议员纷纷加入了谴责BBC的行列。

  遭遇了一系列“年龄歧视”危机后,迫于压力,BBC摆出了一副新姿态,宣布将招聘一位50岁以上的女性主播。

  尽管苏珊的遭遇得到一些同行们的同情和声援,但很多英国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飞赴中国之前,苏珊得到不少“善意的警告”,告诉她“不应该跟中国人说什么”。

  研究中国官方媒体多年的英国前高级外交官蒂姆柯拉得送给她一句“临别祝福”:愿你在中国享受被当做“高鼻梁的象征物”的感觉。他甚至预测,“你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当做时间打磨出来的宝石一样被追捧,但当他们真正作决策的时候,外国友人只会被隔离在一旁作壁上观”。

  这些还算是善意的嘲讽,有些就很不客气了,直接指责她“堕落成宣传分子”。

  这不是没有先例的,因为苏珊并非第一个来自西方主流媒体的主播。2004年,来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新闻主播埃德温马尔(Edwin Maher)加盟CCTV-9担任主播,他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却被西方媒体指责为“新闻叛徒”“喉舌”。

  美国的批评者说,马尔根本不算记者,而是一个对政府唯唯诺诺的无耻小人,他给所有西方记者丢了脸。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尼尔亨利也批评马尔,他说马尔到中国播新闻,其实就是“在他们(中国)的新闻操作中添点西方新闻可信性的气味,这很肤浅”。该校新闻学高级讲师比德说,“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认为他是个叛徒”。而《今日美国》报也以《这个中国喉舌竟有新西兰口音》为题,表达了该媒体对马尔的讽刺。

  我根本不在乎

  害怕这些来自国内和西方的指责吗?苏珊表示,“我根本不在乎,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会看重他人的意见。”

  “在任何地方都是这样,我有很多朋友,在英国有很多高层的新闻人员,他并不觉得我是在背叛BBC、ABC、CBC,还有这些国家的广播人员,所有在电台工作的人员都会受到批评,他们是支持政府还是不支持政府,有的时候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满意,你只能使部分人满意。无论在哪儿工作,你必须使用你的技能,尽可能地使用你的技能,尽可能地去做你的工作,但是人们会说,你做得不好,或者是你在出卖,你在背叛。”

  事实上,愿意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埃德温马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澳大利亚有些人会给他写E-mail,写信,他们会问CCTV有没有其他工作,他愿意到CCTV来工作,他们希望马尔推荐。

  “宣传也是一门艺术。”苏珊在提到“宣传”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像许多西方人那样露出不屑的神情。她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都普遍缺乏同媒体沟通和打交道的经验。在英国,苏珊和她的朋友合伙拥有一家专业公关公司,许多商人和政界要员会去咨询如何同媒体“见招拆招”。苏珊期待,等熟悉这里的语言和环境后,能给中国人“上上课”。

  至于西方言必称的“新闻自由”,她认为,“新闻自由”其实是一个“只有程度,没有绝对的词”。虽然她不承认西方的新闻报道充满了主观倾向性,但认为在报道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议程的设置和舆论的引导”。

  她举出2003年美军出兵伊拉克前后的美国报道做例子,“没有一个声音是反对出兵的,所有人都相信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至于英国,苏珊也认为尽管能更自由地获得信息,不过对信息也会有一些保留。在美军占领伊拉克期间,英国也派出了自己的军队,BBC在做新闻直播时,就明确交代导播禁止观众提问“伊拉克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

  当记者问及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时,苏珊的回答并不直接,“有些人对中国并不了解,几年前,没来中国前,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么说。不过,中国真的很特别,地方很大,人特别多,不容易明白这里的生活和历史”。她相信,“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会更透彻,报道也会越来越公正客观”。

  开放的媒体

  “聘用外国人做主播的道理很简单,就像西方一些国家的对华电台聘用中国人去主持一样,来自西方的主播更能了解西方听众,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 李培春说。

  据介绍,国际台现有外籍员工160多人,这个人数比前年翻了一番。以前,外籍人员在台里大多只是做文字编辑工作,中国记者写完稿子,交由他们润色、修改,再由中国主播播出去,很少有外籍新闻主播。但现在,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外籍人员的工作已经扩展到方方面面。《新闻纵贯线》晚上那档的主持人就是来自加拿大的。

  其实,聘用外国人做新闻主播,不只是在国际广播电台,打开CCTV9,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观众面前。从中国传递给世界的声音,正变得更加多元和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喻国明认为,中国媒体雇用外国人体现了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媒体专家为中国带来了不同的新闻工作方式,推动了事业的发展,也使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

  至于西方某些总是高高在上习惯以“道德审判者”面目出现的媒体,喻国明说,有些外国专家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而指责他们的所谓的西方新闻专家则根本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媒体,或者只是看到了一个皮毛,那么,究竟是谁最有发言权?究竟谁是新闻界的叛徒呢?

  在采访的最后,李培春希望能为节目打个广告,CRI主要是面向外国受众的,虽然频率没有覆盖南京,但在网络上可以收听到,“南京有很多学生,他们也希望学好英语”。

  □快报记者 陈曦
TAG: 新闻 主播
搜索
顶:3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9 (3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5 (22次打分)
【已经有35人表态】
6票
感动
6票
震惊
2票
5票
路过
5票
高兴
3票
同情
2票
难过
1票
无聊
2票
愤怒
3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