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世界军事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德国军队二战以来首现攻击姿态引各方热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本站编辑
热度119票  浏览2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7月29日 17:33
  德国联邦国防部27号正式宣布,德国联邦国防军驻阿富汗士兵从即日起,将依据新制定的驻阿部队士兵守则,可以更加主动、更加频繁地使用武器实施攻击性行动。德国舆论认为,士兵守则的修改以及德军在阿富汗近日开展的进攻性军事行动,是德国军队自二战结束以来从防御姿态向进攻战略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德国军队由此跨过了二战的“心理门槛”。

  德国国防部27号正式宣布了德国驻阿富汗部队将启用新的士兵守则,这个新守则是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 约瑟夫4号签署的。据德国国防部发言人介绍,新的士兵守则对使用武力的原则、士兵的权限以及实施自卫和紧急防卫的条件和措施做出了新的规定,并简化了对武器使用的规定。根据新规定,德国驻阿富汗士兵在执行任务时,可以根据当时情况首先使用武力,包括使用枪械先发制人。

  新守则还明确指出,在士兵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选择比较温和的解决方法。而根据旧的守则,士兵必须在受到对方攻击后,才能采取与对方攻击程度相符的反击行动。根据旧的士兵守则,士兵开枪前得用多种阿富汗当地语言进行开枪前的示警喊话,而新守则改成了使用简单的英语喊话,“ISAF - stop, or I will fire!”意思是我们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不许动,否则就要开枪了!,或者是开枪示警。另外,新守则关于自卫的条款明确规定,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北约部队士兵或者其他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士兵可以随时采取必要手段以制止武装分子的攻击行动,并且此条款的实施不受其它条款的限制。

  德国目前的舆论认为,最近几个月针对德国驻阿富汗部队的袭击越来越多,阿富汗北部局势更加恶化,德国士兵可能面临的危险大大增加,这些是促使德国国防部修改其驻阿部队士兵守则、增加其进攻性的重要原因。目前德国联邦国防军约有3800名军人在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框架内驻扎在阿富汗。其实,德国驻阿军队本月19号与阿富汗军队对塔利班武装联合发起了一场军事行动,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德国士兵已经开始遵循进攻性原则。19号,约300名德军、800名阿富汗军人和100名阿富汗警察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发动了对塔利班的攻势。这是德国联邦国防军进驻阿富汗以来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而且自进驻以来首次在战斗中使用了迫击炮和装甲车。

  这次军队行动以及修改驻阿部队士兵守则的举动在德国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清算过去”、“永远不再由德国发动战争”,是德国战后政治术语中最常见的口号。同样,战后的德国军队也一直在雅尔塔协议规定的对战败国的限制中发展,联邦国防军力图向外界传达一个和平、防卫为主的军队形象。在北约内部,德国也一直以一种“特殊状态”参与各项事务。在参与海外维和行动时,德国军队表现一向非常低调,通常以帮助地区重建和训练当地安全部队为主要任务。但19号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开始的德阿联合军事行动,颠覆了德国维和部队的一贯表现。有舆论指出,德国军队自二战以来只参与防御性军事行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士兵守则的修改和德军在阿富汗开展的进攻性军事行动,是德国军队自二战结束以来从防御姿态向进攻战略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对德国国防军从防御姿态向进攻姿态的转变,德国政界人士、民众和媒体也是褒贬不一。德国自由民主党国防专家施廷纳说,德国驻阿士兵被赋予的权限还不如德国本土的警察,他对此感到不可理解。他认为,士兵守则几年前就应该修改了。左翼党负责人巴尔奇也表示,守则的修改符合战争发展的逻辑,但是他担心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在阿富汗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国防专家西伯特则认为,进攻性的新士兵守则使德国驻阿士兵在安全方面有了更多的保障。也有时事评论家对此表示愤怒,认为德军在阿富汗的进攻性姿态不符合德国战后的一贯立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德国舆论普遍认为,德国军队已经就此迈过了二战以来的心理门坎,德国在北约内部的“特殊状态”也将因此改变。
TAG: 德国
搜索
顶:8 踩: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3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78 (27次打分)
【已经有41人表态】
5票
感动
4票
震惊
3票
3票
路过
6票
高兴
2票
同情
2票
难过
6票
无聊
5票
愤怒
5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