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错了 改变观众口味的不是好莱坞
改变中国观众口味的不是好莱坞的大片,而是好莱坞大片背后的科技的力量。高科技含量的大片改变了小片的口味,这是科技进步和人的欲望相结合的必然规律和结果。
不知何故,中国商业电影颇有些百慕大三角的味道,一些原本简单的道理,一和中国电影挂起钩,大家就错误百出。娱乐记者、电影评论家是这样;两会委员、崔永元也是这样。
错误一:中国电影的致命伤是过于追求形式
这是近年来中国电影评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说法。如果有人还不知道什么叫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我告诉大家这个错误说法就是。
想必大家一定没有忘记,当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电影立即跌入冰点。崔永元说,那是因为好莱坞的大片改变了中国观众的口味。
可是,崔永元,你知道吗?你错了!改变中国观众口味的不是好莱坞的大片,而是好莱坞大片背后的科技的力量。有声电影改变了无声电影的口味,彩色电影改变了黑白电影的口味,宽银幕电影改变了小银幕电影的口味,高科技含量的大片改变了小片的口味。这是科技进步和人的欲望相结合的必然规律和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电影的每一次革命恰恰首先就是从“形式”开始的,至于内容、故事、人物,从电影发明至今就几乎没有变化过。
这样一个如此简单的道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不懂?我们都知道,好莱坞经常满世界借内容,以前借过我们的《花木兰》,现在又借《无间道》,但是好莱坞很少找别人借形式。
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误解,许多人以为好莱坞电影能够称霸世界是好莱坞电影内容的胜利、是美国文化的胜利。错了,是好莱坞电影“形式”的胜利。好莱坞的形式给谁,谁的电影就能在全世界称王称霸。
因此,如果说中国电影有什么致命伤的话,那就是,中国电影的形式离“过于”还太远太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游记》中国电影人不敢动它,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形式还太不“过于”了。
错误二:十三亿人不能只看三个人的电影
我估计,如果有两会委员提案说,十三亿人不能只喝两种可乐,十三亿人不能只吃两种快餐,这样的提案一定会被人说成像巩俐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一样只有小学水平,可偏偏“十三亿人不能只看三个人的电影”就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大家可能不知道,“十三亿人看三个人的电影”这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研究表明,一个市场只要它是自由竞争的,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只要它是由“那双看不见的手”来控制的,最终通常会形成两三个巨头占领80%左右的市场份额的局面。
实际上,一个有经验的营销人在判断一个市场是否值得进入时,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看这个市场巨头的数量,如果只有一个、或者有超过四个甚至更多,这个市场通常还有机会。相反,如果一个市场已经形成以三巨头领先的金字塔格局,这个市场就比较稳定了。
要想出现“十三亿人能看到三十个人的电影”的局面,必须要由“人”的手来控制才能达到,而这三十个人中就没有一个强者了。做大、做强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目标,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涉及到中国的电影,大家就搞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中国,十三亿人能看三千个人的电视,如果有朝一日这个市场也开放,那么,其中2997个左右的人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