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劝阻市民勿穿睡衣上街引发的“口水仗”(组图)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展开了“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距离世博会馆较近的小区更是纷纷打出“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一场围绕着睡衣的“战争”持续升温。
有网友不无感慨地说:一开奥运会,北京的“膀爷”没了;一开世博会,上海的“睡衣族”没了。
网友感慨演变
三十年代 睡衣是舞女风情和富人的标签
八九十年代 上海市民穿睡衣成普遍现象
十多年前 上海人穿睡衣逛外滩成风景线
据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睡衣是舞女的风情和富人的标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普通市民穿睡衣上街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0多年前,穿着睡衣逛外滩的上海人更是成了中外游客眼中一道特别的风景。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16.5%的人表示自己或家人经常穿睡衣外出,25%的人表示有时会。
上海人为什么爱穿睡衣上街?有学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居住条件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不过五六平方米,一大家子挤在一间卧室中,根本没地方换衣服,上街时只能穿睡衣;二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他说,以前因为不富裕,是不穿睡衣睡觉的,富起来以后发现可以穿睡衣睡觉。其实穿睡衣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也带有炫耀的意思。
家住上海黄浦区的沈亮告诉记者,上海人穿着上街的睡衣其实更像是居家服,“我们已经养成了穿睡衣出门的习惯,但我们从来都不会穿着它上床”。
早在2009年7月份,齐八小区等世博会馆附近的小区就倡议市民“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其中包括外来白领和小学生)每周两次对“睡衣上街”进行“劝阻”。不过,这一活动目前还未在上海推广。
赞成者认为,“睡衣上街”是一种陋习。早在2006年,在上海浦东某小学一项“我帮家长改陋习”的亲子活动中,穿睡衣上街作为一种“家长陋习”排在了学生投票结果的第三项。
家住长宁区某小区的胡明就是其中之一。谈起上海“睡衣上街”的现状,胡明表示,这些年并未有明显改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老式小区,也出现在新式小区。他说,穿着睡衣出门的也并非只有中老年上海人。“现在,很多睡衣花样款式新颖,面料和做工考究,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也喜欢穿着睡衣出门”。他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表现,“世博会就要开了,如果让老外看到这种现象,明显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明形象”。
他告诉记者,他正打算搞个公益广告的创意,倡导上海市民抛弃“睡衣上街”等陋习。
正方PK反方
反对者认为,“睡衣上街”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优雅的时尚;在他们看来,“脱下的不是睡衣,而是自由”。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贾斯汀格里哥利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绝对支持那些拥护穿睡衣的运动。他说:“这是上海的一种时尚现象,并且是一种相当迷人和相当优雅的时尚。”在贾斯汀的新书《行星上海》中,有近50张上海人在户外活动的“睡衣照”。当“睡衣上街”引发的争论甚嚣尘上时,这些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本报评论专栏作者周俊生表示,这个事件显露了公权力介入公民私生活的苗头。“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上海市官方明令禁止穿睡衣上街的正式文件,但通过一些街道组织的劝阻(其实是强制阻拦)市民穿睡衣上街的活动,人们已经嗅到了这种危险”。
虽然不认同“睡衣上街”,但有学者对具体做法提出质疑。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居委会可以倡导不穿睡衣上街,但是无权禁止或变相禁止。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张念则表示,“政府机构,应该是公共性格的示范,而不是具体公民公共性格的强制塑造者”。
近日,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就“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回应媒体时表示,“睡衣上街”现象实际上比当时已经大大改善了,通过宣传教育,希望大家了解这样做不合适。
有网友不无感慨地说:一开奥运会,北京的“膀爷”没了;一开世博会,上海的“睡衣族”没了。
网友感慨演变
三十年代 睡衣是舞女风情和富人的标签
八九十年代 上海市民穿睡衣成普遍现象
十多年前 上海人穿睡衣逛外滩成风景线
据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睡衣是舞女的风情和富人的标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普通市民穿睡衣上街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0多年前,穿着睡衣逛外滩的上海人更是成了中外游客眼中一道特别的风景。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16.5%的人表示自己或家人经常穿睡衣外出,25%的人表示有时会。
上海人为什么爱穿睡衣上街?有学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居住条件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不过五六平方米,一大家子挤在一间卧室中,根本没地方换衣服,上街时只能穿睡衣;二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他说,以前因为不富裕,是不穿睡衣睡觉的,富起来以后发现可以穿睡衣睡觉。其实穿睡衣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也带有炫耀的意思。
家住上海黄浦区的沈亮告诉记者,上海人穿着上街的睡衣其实更像是居家服,“我们已经养成了穿睡衣出门的习惯,但我们从来都不会穿着它上床”。
让老外看见了,有损大都市文明形象
早在2009年7月份,齐八小区等世博会馆附近的小区就倡议市民“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其中包括外来白领和小学生)每周两次对“睡衣上街”进行“劝阻”。不过,这一活动目前还未在上海推广。
赞成者认为,“睡衣上街”是一种陋习。早在2006年,在上海浦东某小学一项“我帮家长改陋习”的亲子活动中,穿睡衣上街作为一种“家长陋习”排在了学生投票结果的第三项。
家住长宁区某小区的胡明就是其中之一。谈起上海“睡衣上街”的现状,胡明表示,这些年并未有明显改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老式小区,也出现在新式小区。他说,穿着睡衣出门的也并非只有中老年上海人。“现在,很多睡衣花样款式新颖,面料和做工考究,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也喜欢穿着睡衣出门”。他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表现,“世博会就要开了,如果让老外看到这种现象,明显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明形象”。
他告诉记者,他正打算搞个公益广告的创意,倡导上海市民抛弃“睡衣上街”等陋习。
正方PK反方
反对者认为,“睡衣上街”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优雅的时尚;在他们看来,“脱下的不是睡衣,而是自由”。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贾斯汀格里哥利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绝对支持那些拥护穿睡衣的运动。他说:“这是上海的一种时尚现象,并且是一种相当迷人和相当优雅的时尚。”在贾斯汀的新书《行星上海》中,有近50张上海人在户外活动的“睡衣照”。当“睡衣上街”引发的争论甚嚣尘上时,这些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本报评论专栏作者周俊生表示,这个事件显露了公权力介入公民私生活的苗头。“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上海市官方明令禁止穿睡衣上街的正式文件,但通过一些街道组织的劝阻(其实是强制阻拦)市民穿睡衣上街的活动,人们已经嗅到了这种危险”。
虽然不认同“睡衣上街”,但有学者对具体做法提出质疑。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居委会可以倡导不穿睡衣上街,但是无权禁止或变相禁止。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张念则表示,“政府机构,应该是公共性格的示范,而不是具体公民公共性格的强制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