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院:1/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穷” 并归咎于社会(图)
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网 杨楠)
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4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人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
本次调查中,首先让受访者判断自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平,约有1/4受访者认为自家生活比周围人穷。然后继续询问这部分群体对于自家贫穷原因的看法,调查数据揭示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在探究穷富的原因时,人们对“关系门路”有着普遍的价值认同: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关系少门路”(城镇地区58.5%、农村地区高达49.5%)。
第二,更多的人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社会的原因而不是个人的原因: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城镇地区48.2%、农村地区35.7%)。
第三,“贫穷是社会原因而不是个人原因”的归因模式在城市居民中、在年轻人中更加普遍:城镇地区,只有6.1%的人认为,自家穷的原因是“家里人不努力”,9.3%的人认为自家穷的原因是“缺乏知识和技能”;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认为自家穷是因为“家里人不努力”的比例(10.5%)略高于城镇地区。
第四,教育、医疗、养老三大问题,成为不少人解释贫穷的原因。
【专家观点】
“穷因”价值观值得警惕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分析指出,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倾向于将负面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不可掌控的外界环境因素,一方面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内疚感,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无助感。长此下去,人们将缺失依靠个人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的希望和动力。普遍认同贫穷是社会原因而不是个人原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效果?这些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青年群体中这样的价值观的形成,更是值得关注。
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4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人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
本次调查中,首先让受访者判断自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平,约有1/4受访者认为自家生活比周围人穷。然后继续询问这部分群体对于自家贫穷原因的看法,调查数据揭示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在探究穷富的原因时,人们对“关系门路”有着普遍的价值认同: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关系少门路”(城镇地区58.5%、农村地区高达49.5%)。
第二,更多的人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社会的原因而不是个人的原因: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城镇地区48.2%、农村地区35.7%)。
第三,“贫穷是社会原因而不是个人原因”的归因模式在城市居民中、在年轻人中更加普遍:城镇地区,只有6.1%的人认为,自家穷的原因是“家里人不努力”,9.3%的人认为自家穷的原因是“缺乏知识和技能”;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认为自家穷是因为“家里人不努力”的比例(10.5%)略高于城镇地区。
第四,教育、医疗、养老三大问题,成为不少人解释贫穷的原因。
【专家观点】
“穷因”价值观值得警惕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分析指出,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倾向于将负面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不可掌控的外界环境因素,一方面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内疚感,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无助感。长此下去,人们将缺失依靠个人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的希望和动力。普遍认同贫穷是社会原因而不是个人原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效果?这些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青年群体中这样的价值观的形成,更是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