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了?为什么跟着美国跑
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马原近日作客浙江图书馆报告厅,围绕着“价值的两端:有用与无用”的主题,和听众们聊起了一些他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故事和思考。话题是从马原自身和老妈的价值观说起的:
我们今天话题是“有用和没用”,我妈现在80多岁了,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一点不含糊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身体力行“有用哲学”。
在我最初写小说时,我妈也一直认为是没用的。从小我们家规定每人都必须在家里承担一部分劳动,比如说我的劳动是洗碗。我看小说常为此延迟吃饭,我妈认为我是为了逃避洗碗。在我妈看来,我看闲书都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多洗两只碗呢。有啥用?这是我妈的口头禅,也是她衡量事物的价值观。后来儿子成了一个小说家,被社会认同,或者是被地方政府引以为豪,她就为我自豪。但事实上在我从一个孩子走向作家的过程中,我妈没有为我创造过任何条件。
有用等于有价值吗?
我一直不太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我的心离欧洲比较近。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完全走向了价值的两端。美国讲的是效率,欧洲讲的是心情。
前几年有几个搞经济的朋友说:欧洲好可怕,现在能卖给世界的除了手工艺品,还有什么?的确,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电脑都是美国的,电子产品大部分是日本、韩国的。但欧洲卖给世界最有名的都是以手工制造闻名的奢侈品,比如瑞士手表,意大利家具、皮鞋,英国西装,还有法国香水、时装等。欧洲的朋友问我,中国怎么了?为什么跟着美国跑,把生命里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创造与金钱有关的事情上,有意义吗?在欧洲,为生计而工作的劳作不是生活,劳作以外个人支配的时间才是生活。
没用等于没价值吗?
我认识一位成都的建筑师叫刘家琨,有一次和他聊天,我说作为建筑师,你认为建筑最具有价值的意义在哪里?他说:建筑立面!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之所以比别人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当中没用的部分让他具备了价值。一个人生活需要多高空间?一般就在3米左右。但如果是3米高的住房,通常和作为艺术的房子没有关系,它是功能性的。如果是具有建筑艺术的房子,首先第一重要的是层高。比如一个博物馆层高空间一般是20米,这样我们去博物馆的时候不会觉得压抑。但事实是3米以上的那17米,按照我妈的论调来说全是没用的、浪费的。但刘家琨说,就是这些没用的空间造就了建筑的美感,它让人心里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教堂的尖顶,让祈祷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
价值观的割裂令人悲哀
很多事情要回过头来才知道它的价值,世界美术史巨匠梵高在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但是在他身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他的一幅画卖到了8000万美元的价格,令人不可思议。
一些搞金融的朋友告诉我,其实价值过千万的画在国外不受欢迎,藏家没有那么多钱买这些艺术品,这些画的买家几乎都是保险公司。大的保险公司富可敌国,可全世界的《保险法》都规定保险公司的钱只有很小一部分允许做投资。他们就研究艺术品市场,比如梵高传世的画,总共多少幅,都在哪里,他们悄悄收藏一部分,然后他们派代表去保险公司举牌,花几千万元收购这幅画,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再增加梵高的作品。所以他们选择了梵高作为价值符号的代言,这不是艺术品突然值钱了,而是金融资本在寻找一个替代物,资本选择了梵高。
我再举一个例子。辽宁有一位国画家,20多年前他在境外办过一个画展,突然成名。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等了好几天,终于有人问他画展上有幅画卖多少钱。他如获至宝。对方问他出什么价,他说价格没问题,但有一个条件,你稍微多出一点,我就把画展上所有的画都送给你。就这样,对方出了六七十万人民币买了他一幅画,他又送了对方六七十幅,相当于1万元一幅画。但这次画展等于给这个画家标了身价,说他的一幅画价值70万。他的身价就这样抬上去了。
最近两三年,国际资本有一笔高达1亿多美元的热钱,在中国美术界上空像“老鹰”一样寻找猎物。现在有几个美术评论家在抖这个黑幕,油画市场完全是泡沫。画家、拍卖行和画廊共谋,炒作某位画家,最终目的是让投资客上钩。现在金融危机了,我不知道一些手上花大价钱搁着某些画作的二道贩子套牢多深。
我很多年前看到不少新星们,在哪个音乐学院进修两个月,然后到台上吼几嗓子,就开演唱会,出场动辄百万,而那些很小就开始练童子功的舞蹈演员,在后面给他们伴舞。我觉得很悲哀,价值观被硬生生割裂了。
我们今天话题是“有用和没用”,我妈现在80多岁了,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一点不含糊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身体力行“有用哲学”。
在我最初写小说时,我妈也一直认为是没用的。从小我们家规定每人都必须在家里承担一部分劳动,比如说我的劳动是洗碗。我看小说常为此延迟吃饭,我妈认为我是为了逃避洗碗。在我妈看来,我看闲书都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多洗两只碗呢。有啥用?这是我妈的口头禅,也是她衡量事物的价值观。后来儿子成了一个小说家,被社会认同,或者是被地方政府引以为豪,她就为我自豪。但事实上在我从一个孩子走向作家的过程中,我妈没有为我创造过任何条件。
有用等于有价值吗?
我一直不太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我的心离欧洲比较近。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完全走向了价值的两端。美国讲的是效率,欧洲讲的是心情。
前几年有几个搞经济的朋友说:欧洲好可怕,现在能卖给世界的除了手工艺品,还有什么?的确,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电脑都是美国的,电子产品大部分是日本、韩国的。但欧洲卖给世界最有名的都是以手工制造闻名的奢侈品,比如瑞士手表,意大利家具、皮鞋,英国西装,还有法国香水、时装等。欧洲的朋友问我,中国怎么了?为什么跟着美国跑,把生命里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创造与金钱有关的事情上,有意义吗?在欧洲,为生计而工作的劳作不是生活,劳作以外个人支配的时间才是生活。
没用等于没价值吗?
我认识一位成都的建筑师叫刘家琨,有一次和他聊天,我说作为建筑师,你认为建筑最具有价值的意义在哪里?他说:建筑立面!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之所以比别人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当中没用的部分让他具备了价值。一个人生活需要多高空间?一般就在3米左右。但如果是3米高的住房,通常和作为艺术的房子没有关系,它是功能性的。如果是具有建筑艺术的房子,首先第一重要的是层高。比如一个博物馆层高空间一般是20米,这样我们去博物馆的时候不会觉得压抑。但事实是3米以上的那17米,按照我妈的论调来说全是没用的、浪费的。但刘家琨说,就是这些没用的空间造就了建筑的美感,它让人心里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教堂的尖顶,让祈祷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
价值观的割裂令人悲哀
很多事情要回过头来才知道它的价值,世界美术史巨匠梵高在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但是在他身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他的一幅画卖到了8000万美元的价格,令人不可思议。
一些搞金融的朋友告诉我,其实价值过千万的画在国外不受欢迎,藏家没有那么多钱买这些艺术品,这些画的买家几乎都是保险公司。大的保险公司富可敌国,可全世界的《保险法》都规定保险公司的钱只有很小一部分允许做投资。他们就研究艺术品市场,比如梵高传世的画,总共多少幅,都在哪里,他们悄悄收藏一部分,然后他们派代表去保险公司举牌,花几千万元收购这幅画,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再增加梵高的作品。所以他们选择了梵高作为价值符号的代言,这不是艺术品突然值钱了,而是金融资本在寻找一个替代物,资本选择了梵高。
我再举一个例子。辽宁有一位国画家,20多年前他在境外办过一个画展,突然成名。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等了好几天,终于有人问他画展上有幅画卖多少钱。他如获至宝。对方问他出什么价,他说价格没问题,但有一个条件,你稍微多出一点,我就把画展上所有的画都送给你。就这样,对方出了六七十万人民币买了他一幅画,他又送了对方六七十幅,相当于1万元一幅画。但这次画展等于给这个画家标了身价,说他的一幅画价值70万。他的身价就这样抬上去了。
最近两三年,国际资本有一笔高达1亿多美元的热钱,在中国美术界上空像“老鹰”一样寻找猎物。现在有几个美术评论家在抖这个黑幕,油画市场完全是泡沫。画家、拍卖行和画廊共谋,炒作某位画家,最终目的是让投资客上钩。现在金融危机了,我不知道一些手上花大价钱搁着某些画作的二道贩子套牢多深。
我很多年前看到不少新星们,在哪个音乐学院进修两个月,然后到台上吼几嗓子,就开演唱会,出场动辄百万,而那些很小就开始练童子功的舞蹈演员,在后面给他们伴舞。我觉得很悲哀,价值观被硬生生割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