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以报为媒 女工艺师回忆与钱学森通信始末(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社会编辑
热度101票  浏览1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06日 17:56
  郭燕红和钱学森的“对话”,源于《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

  钱学森是大科学家。“小字辈”郭燕红从没想过,自己竟会有和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直接通信的机会。

  1996年3月12日,《科技日报》8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求卓然——记航天工业总公司23所工艺师郭燕红》的报道,文章记录了郭燕红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追求卓越的事迹。

  没过几天,单位收发室通知有她的信。有自己的信并没有引起郭燕红的特别注意,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封信来自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落款处赫然写着“钱学森”。

  郭燕红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信中用蓝墨水钢笔工工整整写道:“航天工业总公司23所工艺师郭燕红同志:我写这封信是因为读了《科技日报》1996年3月12日8版上肖岩的报道《追求卓然》而很感动!想您初到航天领域工作时,我早已退出第一线了;但对您所负责工作的重要性还是有认识的。所以我要对您这位工艺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并祝您取得更高的成就!钱学森”。

  将图纸变为产品,需要借助的就是工艺师的巧妙构思。但在整个系统中,工艺师往往充当无名英雄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设计师们的蓝图变成现实,但在成品中却很难找到工艺师的名字。郭燕红没想到,钱老会如此关心航天系统里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更让她佩服的是,钱老“小”中见“大”,预见到工艺的重要性,体现出一个科学家的战略眼光。

  “研究所的工艺应该和工厂一样重要。”郭燕红说,但一直以来,因为产品没被批量生产,工艺容易被忽视,工艺师的地位也不高,标准化意识淡薄。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航天产品陆续进入批量化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对工艺师的需求也尤为迫切。但人们更愿意往其他容易有名有利的岗位上挤,工艺线留不住人,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钱学森的这封信给了郭燕红很大的鼓舞。但低调的她并没有声张,而是回家与同为航天人的父亲第一时间分享了这个喜讯。当晚,两代航天人开始酝酿构思,几易其稿,并工工整整寄出了一封回信。

  如今13年过去了,记者见到郭燕红时,已经54岁的她短发齐耳,一身工作服,朴实无华,她依然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工艺师。

  “我真没想到钱老走得那么快,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他气色还很好。”郭燕红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就去八宝山送他最后一程吧。”

  话语间,郭燕红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钱学森的那封亲笔信。抬头时,泪水已经夺眶而出。
搜索
顶:6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2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6 (31次打分)
【已经有33人表态】
4票
感动
2票
震惊
3票
3票
路过
3票
高兴
1票
同情
5票
难过
3票
无聊
6票
愤怒
3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