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上海摩天楼能否摆脱“劳伦斯魔咒”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3日发表何惜薇撰写的文章指出,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提出摩天大楼指数的概念,因为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前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2014年完工时到底是否能摆脱“劳伦斯魔咒”,大家恐怕得拭目以待了。
文章摘录如下:
上周六,由上海三家国资巨头投资、在浦东小陆家嘴建造的摩天楼“上海中心”动工。它将以121层、632米的高度刷新几个月前才开业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所持有的纪录,成为中国最高的大楼。
11月27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方案正式公布。总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总投资预估达148亿元人民币,由美国Gensler公司设计,将于2014年竣工。该大厦为目前已知的“中国第一高”建筑设计,同时跻身全球超高层建筑设计“三甲”。专家认为,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形成“和谐天际线”,成为上海新地标。 中新社发 Gensler 摄
针对这件大事,中国中文媒体不是指申城自此进入了一个新“高度时代”,就是说有了大楼的金融设施,更能满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需求。
不过,眼尖的媒体却也观察到一个事实:总投资人民币148亿元的上海中心项目动工相对低调,既没有剪彩,放白鸽或鞭炮,也没有任何一位上海主要领导出席。
媒体于是猜测,“冷处理”与上海中心项目董事、总经理顾建平之前否认其动工时间的选择与中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关。顾建平也说,由于当前原材料、能源价格回落,该项目建设成本将得到更有效控制。
申城不久前宣布将加快产业项目投资力度,从现在起到明年第一季度,将推出500多项、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项目。上月20日,嘉定工业区率先启动52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23亿元的52个宝山项目翌日也举行开工仪式,两项工程动工都吸引主要领导莅临。
尽管传媒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以金融为主题的上海中心在全球金融海啸背景下择时开工,显示了上海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此举仍遭不少人非议。即便是中国官方英文报章《中国日报》也不例外,这份英文报日前发表了一篇严厉批评上海中心建设的文章,点出上海中心标榜着人们对摩天楼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又“创新高”,并指许多中国城市为了追逐摩天楼所代表的现代性与未来而无视这些超高建筑的缺点,包括安全隐患。
此外,评论文章也指出,这么一栋可容纳成千上万人的建筑将使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交通更拥挤。再说,高楼运营费高,与其以它来刺激内需,不如把钱花在其他应优先处理的事务上,例如挽救不断被拆除的历史建筑、改善公共交通以及满足老龄化人口的需求。
诚然,不久前中国宣布其刺激经济的大计时,世界各国为此备受鼓舞,希望这个人口大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低迷的钢铁业、水泥业、采矿业、银行业以及与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行业,从而帮大家走出经济危机;而申城要优先建设什么项目,恐怕还是得由当地的政府与人民来决定。
然而,眼下一个问题还是困扰了许多人:9月份才刚对外开放的环球金融中心,当时说只租出一半办公室面积,据说不少外资目前都缩小了原来欲租赁的办公面积,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迁入计划,那么,谁能担保当上海中心于2014年建成时,金融市场就会一片大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已经上了轨道?
更何况,人们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业时,就已联想到把摩天楼完工与经济扯上关系的“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惊魂未定就又听说要建上海中心,大家难免忧虑再临厄运。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Andrew Lawrence)提出摩天大楼指数的概念,因为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前后。例如,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1908年前后落成,紧接着金融危机就席卷美国,导致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1930年克莱斯勒大厦和1931年帝国大厦完工后,纽约股市崩盘,美国与全球经济步入大萧条时期,而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之际,同样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
上海中心2014年完工时到底是否能摆脱“劳伦斯魔咒”,大家恐怕得拭目以待了。
文章摘录如下:
上周六,由上海三家国资巨头投资、在浦东小陆家嘴建造的摩天楼“上海中心”动工。它将以121层、632米的高度刷新几个月前才开业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所持有的纪录,成为中国最高的大楼。
11月27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方案正式公布。总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总投资预估达148亿元人民币,由美国Gensler公司设计,将于2014年竣工。该大厦为目前已知的“中国第一高”建筑设计,同时跻身全球超高层建筑设计“三甲”。专家认为,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形成“和谐天际线”,成为上海新地标。 中新社发 Gensler 摄
针对这件大事,中国中文媒体不是指申城自此进入了一个新“高度时代”,就是说有了大楼的金融设施,更能满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需求。
不过,眼尖的媒体却也观察到一个事实:总投资人民币148亿元的上海中心项目动工相对低调,既没有剪彩,放白鸽或鞭炮,也没有任何一位上海主要领导出席。
媒体于是猜测,“冷处理”与上海中心项目董事、总经理顾建平之前否认其动工时间的选择与中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关。顾建平也说,由于当前原材料、能源价格回落,该项目建设成本将得到更有效控制。
申城不久前宣布将加快产业项目投资力度,从现在起到明年第一季度,将推出500多项、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项目。上月20日,嘉定工业区率先启动52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23亿元的52个宝山项目翌日也举行开工仪式,两项工程动工都吸引主要领导莅临。
尽管传媒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以金融为主题的上海中心在全球金融海啸背景下择时开工,显示了上海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此举仍遭不少人非议。即便是中国官方英文报章《中国日报》也不例外,这份英文报日前发表了一篇严厉批评上海中心建设的文章,点出上海中心标榜着人们对摩天楼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又“创新高”,并指许多中国城市为了追逐摩天楼所代表的现代性与未来而无视这些超高建筑的缺点,包括安全隐患。
此外,评论文章也指出,这么一栋可容纳成千上万人的建筑将使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交通更拥挤。再说,高楼运营费高,与其以它来刺激内需,不如把钱花在其他应优先处理的事务上,例如挽救不断被拆除的历史建筑、改善公共交通以及满足老龄化人口的需求。
诚然,不久前中国宣布其刺激经济的大计时,世界各国为此备受鼓舞,希望这个人口大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低迷的钢铁业、水泥业、采矿业、银行业以及与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行业,从而帮大家走出经济危机;而申城要优先建设什么项目,恐怕还是得由当地的政府与人民来决定。
然而,眼下一个问题还是困扰了许多人:9月份才刚对外开放的环球金融中心,当时说只租出一半办公室面积,据说不少外资目前都缩小了原来欲租赁的办公面积,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迁入计划,那么,谁能担保当上海中心于2014年建成时,金融市场就会一片大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已经上了轨道?
更何况,人们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业时,就已联想到把摩天楼完工与经济扯上关系的“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惊魂未定就又听说要建上海中心,大家难免忧虑再临厄运。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Andrew Lawrence)提出摩天大楼指数的概念,因为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前后。例如,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1908年前后落成,紧接着金融危机就席卷美国,导致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1930年克莱斯勒大厦和1931年帝国大厦完工后,纽约股市崩盘,美国与全球经济步入大萧条时期,而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之际,同样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
上海中心2014年完工时到底是否能摆脱“劳伦斯魔咒”,大家恐怕得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