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留美硕士出任广州军区某机械化师师长
人物小传 刘小午,广州军区某师师长,国防大学作战指挥专业、美国曼哈顿大学计算机专业双硕士,历任国防大学讲师,广州军区司令部高级工程师、参谋,某通信团副团长,军区机关通信处长,副师长,师长等职。任师长期间,他主持研发的某型作战指挥系统等6项成果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所在师被四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个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去年10月,一支由总部牵头、100多人组成的考核组悄然进驻广西南部。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运用全军首次投入使用的演习评估系统,对广州军区某师进行严格的实战化考核,全面摸清这支机械化新军的战斗力底数。
不少人都为这个师的师长刘小午捏着一把汗。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正处在换装转型的重要关口,他们能否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延续历史的辉煌?这对全师官兵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演练在信息化条件下打响,一时间,雄风起八桂,刘小午指挥着这支现代化铁甲雄师沉着应战:由新型坦克、装甲车、步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高炮等数十种新装备组成的数个合成装甲集群,在指挥中心严密的指挥和控制下,纵横千里,分进合击,势如狂飙; “蓝军”实施强电磁干扰,瞬间,“红军”无线、短波、超短波等通信悉数中断,“红军”指挥部紧急启动自行研制的某新型野战指挥系统,动中通,扰中通,高效顺畅管控部队;导弹呼啸,“战神”怒吼,武装直升机掠地攻击……“打得漂亮!指挥得精彩!”考核大幕落下,总部考评组给该师打出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一位军委领导欣慰地对刘小午说:你心系打赢,带领官兵在推进部队转型、训练转变中迈出了坚实一步,不愧为英雄部队的新一代擎旗人。
刘小午师长
●高原代职归来,顾不上休整,就直奔海训场。透过热闹的练兵场景,他的目光紧盯在落后的野战指挥系统上——
转型,必须从信息化指挥抓起
2003年7月,刘小午从雪域高原代职1年回来,顾不上休整,就风尘仆仆赶往正在海边驻训的部队。
海上编波,陆上突击,部队海训进行得红红火火。然而,刚刚被上级赋予代理师长之职的刘小午却没有被热闹的练兵场景所陶醉。眉头紧锁的他把目光投向部队落后的指挥系统,心中似有一团火在烧。
这年春节过后,在西藏山南军分区代职副司令员的刘小午,一直在边防哨卡奔走忙碌检查工作。此时,举世震惊的伊拉克战争爆发。行走在冰峰雪谷中,他手里始终攥着一个小收音机,密切地关注着战争的每一个进程。
伊拉克战场硝烟弥漫,刘小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标志着人类战争进入了新的形态、新的样式。回想起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隔岸听潮,洞若观火。刘小午知道,现代战争风云变幻、节奏快捷,没有高效灵敏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指挥员就难以带领部队打胜仗。
在为检验海训效果举行的演练中,刘小午决定对现有指挥手段进行一次革新。他调集电台,给参演部队连以上指挥员每人增配一部。演练中,指挥员身后跟着两名电台兵,一部用来指挥部队,一部用来随时给上级报告方位。
指挥所的电子屏幕上,一个个跳动的光点,清楚地标示着各作战分队的位置变化,使指挥员能实时掌握部队行动轨迹。演练取得不错的效果,上级对他们创新的指挥方式给予了好评。
然而,刘小午心里清楚,这仅是现有条件下的“土”信息化,是不得已而为之,绝对不是部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夜色沉沉,迷彩帐篷内灯火通明。刚刚总结完这次演练,刘小午就和党委“一班人”连夜谋划新的《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在用好已建营区网络的基础上,抓住部队转型的核心,将加强野战指挥信息化建设作为部队建设重中之重,立足现有装备,举全师之力研制新型野战指挥系统。
蓝图好画,问题难解。建立适应现代作战的指挥系统,关键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这恰恰是我陆军部队面临的最大“瓶颈”。有人建议利用国外现成的先进技术,刘小午坚决反对: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由自己掌握,不能捏在别人的手里!
部队返回营区,正式就任师长之职的刘小午,备感肩上的重任。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集团军作训处配发了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导航定位系统的5部卫星用户机。这些机器的主要功能是测绘地形,由于不常用,正躺在仓库里“睡大觉”。他立即驱车找到集团军领导,借来了这5部用户机。
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两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刘小午当时的心情。曾留学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当过通信处长的刘小午,一直跟踪着世界前沿信息技术。仔细研究完这款国产卫星用户机后,他坚信:自己找到了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推动部队实现转型的“根”。
在师党委支持下,刘小午亲自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并先后抽调120多名军事、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由他担任组长。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提出了“着眼作战任务提需求、围绕野战功能搞开发、抓住重点环节求突破、立足现有装备谋拓展、紧贴作战训练抓应用”的攻关思路。
南国春来早。2004年3月,经过数月努力,刘小午带领大家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引进成熟技术,合作攻关复杂技术,在卫星装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嵌入程序模块,研制开发了集多种指挥要素于一体的新型作战指挥系统。
凝聚官兵心血和希望的新一代指挥系统诞生了!几次试用,效果都不错,但刘小午还不放心:它能否经得起实战的考验?
武装到牙齿的“蓝军”不请自来。集团军首长组织干扰分队的精兵强将,带着全套电子战设备,对该指挥系统进行“破坏性的电磁攻击”,其他通信装备纷纷中断工作,惟独这套系统抗干扰、抗摧毁、动中通,实现了在复杂地形、恶劣天候和高速机动过程中对部队的指挥控制。此后,在多次大规模演练和抗洪抢险等重大军事活动中,这套系统均经受住了严酷的实战考验。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国产卫星用户机在该师的大批量列装,刘小午担当主研人的新型指挥系统经过不断完善拓展,顺利通过了总部的技术鉴定,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还向上级反馈改进建议数十条,为研制第二代卫星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军委和总部的首长称赞该师信息化建设:“定位比较科学,工作富有成效,多项成果已走在了全军前列。”
●用自己研制的指挥系统比武,却输给兄弟单位;花钱建成的营区管理网络,许多连队却不用。这些现象引起了刘小午的忧思——
转型,重“物”更要重“人”
一份成绩单摆在办公桌上,刘小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新型作战指挥系统建立后,被集团军党委迅速推广到各部队。2004年7月,集团军组织师旅司令部建制比武,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新型作战指挥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可谁也没想到,刘小午所在师司令部使用自己研发的系统考核,不仅没有得到高分,而且排名靠后。
看到眼前这个令人尴尬的成绩,刘小午不禁想起前几天带人检查营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的情况:宽带局域网联到了基层,可“高速公路上跑空车”,网上新东西不多,网页长时间得不到更新;明明网上有各种登统计表,官兵们却仍然习惯于拿本子登记,通知在网上下达了,还要通信员再用电话通知一遍……
两件事串在一起,让刘小午陷入了沉思:“物”和“人”是驱动部队转型的两个轮子,转型重“物”更要重“人”。目前,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信息化上来了,可官兵的素质跟上了吗?
“没有一批具备信息知识的人才,新装备的运用要打折扣,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滞后。因此,必须把人才培养当成换装转型的头等大事。”在部队建设形势分析会上,刘小午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盘点人才,刘小午发现全师能够与信息化沾上边的不足百人。他亲自把关,遴选出14个既懂信息化专业知识、又精通军事指挥的干部,成立了师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于没有正式编制,一些人不太愿意来,他便一个个谈话,给他们鼓劲:信息化是军队的未来,你们是全师的“火种”,只要努力,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信息办既是“智囊团”,又是“酵母剂”。对这14个“宝贝疙瘩”,刘小午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不仅让他们为全师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搞好设计,还组织他们精心备课,轮流到各团传授信息化知识。信息办成了一个人员高度流动的“加油站”,一批批人才在这里“淬火”后,返回各单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
庄稼齐了多打粮。刘小午重视尖子人才,更重视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他编写、审定了《信息化常识问答》、《某型装备知识问答》等多种资料,发给每名官兵。当年他在国防大学当讲师,给将军上课,如今,他重新走上讲台,和其他师领导一起为官兵开讲座,办夜校,传授信息化知识。
夜深人静,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在审定第4批干部信息化知识集训班的方案时,刘小午加进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条新举措。他指示机关有关部门:目前全师装备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战位越来越多,要专门为战士开办信息化知识培训班。
说干就干!师里采取教导队培养班长的模式,按自动化站操作员要求,举办战士信息化培训班,学制6个月。第一年他们就培训了两批战士,基本上保证每个连队有两三名懂网络、会操作、能维护的信息化骨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批批从师信息化培训班走出去的战士骨干,很快在部队换装转型中发挥出独有的优势。
去年5月,师所属某团改装了我陆军最新式的步战车。这种步战车信息化程度高,能够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收发信息,共享情报资源。1个月后,集团军领导来部队看新装备,战士驾驭新式步战车在训练场上疾驰,利用火控计算机迅速捕捉、锁定目标。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装备单车就形成了战斗力,令集团军领导刮目相看。得知驾驭这些新装备的人才都是师里自己培养的,这名领导兴奋地对刘小午说:“你们的眼光很超前,工作很主动,为战士开办信息化人才集训班是一个创举。”
“用好现有的、培养急需的、储备前沿的”,刘小午用这种人才培养新理念,探索出一条全员成长成才的人才自主培养新路,使该师屡创奇迹。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师所属两个团连续整团换装,竟然没有从外单位引进一个人才。到今年底,该师将全部完成机械化改装。目前,各个新装备岗位的人才储备已超过需求20%。
部队转型建设进展顺利,刘小午十分欣慰。令他更为高兴的是,如今,信息化已深入人心,官兵们学信息化、钻信息化、用信息化成了一种习惯:操作新装备有了难题,主动上网寻求破解之道;出入营门,自觉用智能身份卡在门禁系统上请销假;对部队建设有意见、建议,踊跃在网上给领导发帖子。今年4月,全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官兵超过了700人,比驻地城市参加考试的人还要多。
入夜,一支神秘的钢铁劲旅悄然驶入南国某地域。战斗打响,该师装备刚3个月的一批新型装备勇打头阵。破障,摧枯拉朽;攻坚,势如破竹;打击,快速精确……
●“研制的成果获了大奖,新装备能够开得动、打得响”。面对官兵中悄然滋长的满足情绪,他用一场精心组织的演练给大家打了一针清醒剂——
转型,以综合集成带动一体化建设发展
2005年春,一场精心谋划的演练,在刘小午的组织下打响。
演练开始后,刘小午有意设置各种复杂多变的战况。官兵们手拿全新的侦察器材,驾驭着先进的装甲战车、火炮,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蓝军”实施强电磁干扰,前沿指挥所与各作战单元首尾脱节,车与车之间、炮与炮之间、车与炮之间各自为战。战机,一失再失。
这次演练,刘小午一反常规设置战况,其意图是要挫一挫官兵中日益滋长的自满情绪。
这几年,部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研制的不少成果得了大奖,新装备能够开得动、打得响,不少官兵陶醉于光环之下。刘小午心有隐忧:全师的换装转型才刚刚起步,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系统对系统、整体对整体的对抗,单件装备再强、练得再好,如果不能融入作战系统之中,整体战斗力也难以提高。
一场失利,挫去了官兵的傲气,也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官兵们看到,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任重而道远。
刘小午带着机关参谋人员,登上战车,逐一了解各种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深入,使他们对现有装备存在问题的把握更为具体。一条深化部队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转型质量的新思路,在刘小午的脑海中形成:在不改变现有装备结构和技术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嵌入关键技术、开发各种应用软件,搞好新老装备与指挥系统链接,实现综合集成。
变革,在刘小午带领下,不断向纵深推进。他们以自己研制的作战指挥系统为支撑,打通师属各类武器装备的信息链路,提升其兼容性和整体联动性,形成纵向链接、横向联通的一体化作战训练新格局。经过不断拓展,该作战指挥系统新增了情报侦察、炮兵指挥、后装保障等多个子系统,作战效能成倍提高。
身为师长,在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前,刘小午时刻都有泰山压顶般的紧迫感,他的目光始终盯着一个个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短板”。
某防空武器装备“看不远”,空情传输速度慢,刘小午在作战指挥系统与防空兵火控系统之间加装网络设备和某卫星用户机,实现指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情报信息共享,使昔日的“近视眼”变成了“千里眼”。
某新型火炮指挥车与师指挥自动化系统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无缝链接,刘小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作战指挥中心、火力协调中心、情报处理中心和炮兵群指挥所的连接,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和指挥联动,大大缩短了炮兵火力反应时间,提高了打击精度。
某型卫星便携式地面接收装备传输不稳定,开设沟通难,易遭电磁干扰,刘小午对该装备进行功能拓展,建成了作战指挥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
“走起来一大串,停下来一大片。”在一次综合演练中,过于臃肿的指挥机关,触动了刘小午又一根改革神经:伴随着部队信息化的发展,部队的指挥体制也要改。
2004年初,刘小午启动了对指挥所“瘦身”的探索。着眼信息化作战指挥带来的新变化,他对指挥结构、指挥流程、指挥方式三大要素进行改革优化,按照指挥跨度与层次配置实际,围绕战场信息流向,大大缩减指挥编成,师基本指挥所人员、车辆减少近半,实现了扁平化高效指挥。
七月流火,狼烟又起。2006年盛夏,刘小午奉命带领部队与兄弟单位展开诸军兵种联合对抗演练。在覆盖粤西、桂东南地区1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上,一幕幕现代信息作战的活剧正在上演。
“蓝军”实施斩首行动,卫星、无人机等多种侦察手段并用,各种重型、中远程武器张网以待,决心一举摧毁刘小午率领的“红军”作战指挥机关。然而,“蓝军”费尽心机,却始终未能发现他们的踪迹。就在“蓝军”上下纳闷之际,刘小午带领精干高效的指挥部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指挥部队突然发起攻击,一举获胜!
作战日志上,刘小午挥笔写道:对一支军队来说,转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短评
可贵的忧患意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忧患意识对于一名军人,尤其是一名指挥员来说,是一种最可宝贵的优秀品质。广州军区某师师长刘小午之所以能够带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紧紧抓住部队换装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变应变,创新不已,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支新型机械化劲旅,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心中始终装着带兵打仗的神圣职责。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胡锦涛主席要求全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我国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更要求我们摒弃“当和平兵、过太平日子”的思想,心忧天下,居安思危。各级指挥员不仅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军队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差距,正确认识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形势,更要在行动上发奋图强,以开拓进取的态度积极迎接挑战,思打赢、谋打赢、钻打赢,带领部队把各项建设抓紧抓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信息化战争对每一名军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新装备、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我们不能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应该看到自身能力素质与打赢存在的差距,有“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从而增强学习与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尽快提高素质能力,在履行使命、执行多样化任务中打胜仗、奏凯歌。
去年10月,一支由总部牵头、100多人组成的考核组悄然进驻广西南部。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运用全军首次投入使用的演习评估系统,对广州军区某师进行严格的实战化考核,全面摸清这支机械化新军的战斗力底数。
不少人都为这个师的师长刘小午捏着一把汗。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正处在换装转型的重要关口,他们能否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延续历史的辉煌?这对全师官兵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演练在信息化条件下打响,一时间,雄风起八桂,刘小午指挥着这支现代化铁甲雄师沉着应战:由新型坦克、装甲车、步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高炮等数十种新装备组成的数个合成装甲集群,在指挥中心严密的指挥和控制下,纵横千里,分进合击,势如狂飙; “蓝军”实施强电磁干扰,瞬间,“红军”无线、短波、超短波等通信悉数中断,“红军”指挥部紧急启动自行研制的某新型野战指挥系统,动中通,扰中通,高效顺畅管控部队;导弹呼啸,“战神”怒吼,武装直升机掠地攻击……“打得漂亮!指挥得精彩!”考核大幕落下,总部考评组给该师打出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一位军委领导欣慰地对刘小午说:你心系打赢,带领官兵在推进部队转型、训练转变中迈出了坚实一步,不愧为英雄部队的新一代擎旗人。
●高原代职归来,顾不上休整,就直奔海训场。透过热闹的练兵场景,他的目光紧盯在落后的野战指挥系统上——
转型,必须从信息化指挥抓起
2003年7月,刘小午从雪域高原代职1年回来,顾不上休整,就风尘仆仆赶往正在海边驻训的部队。
海上编波,陆上突击,部队海训进行得红红火火。然而,刚刚被上级赋予代理师长之职的刘小午却没有被热闹的练兵场景所陶醉。眉头紧锁的他把目光投向部队落后的指挥系统,心中似有一团火在烧。
这年春节过后,在西藏山南军分区代职副司令员的刘小午,一直在边防哨卡奔走忙碌检查工作。此时,举世震惊的伊拉克战争爆发。行走在冰峰雪谷中,他手里始终攥着一个小收音机,密切地关注着战争的每一个进程。
伊拉克战场硝烟弥漫,刘小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标志着人类战争进入了新的形态、新的样式。回想起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隔岸听潮,洞若观火。刘小午知道,现代战争风云变幻、节奏快捷,没有高效灵敏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指挥员就难以带领部队打胜仗。
在为检验海训效果举行的演练中,刘小午决定对现有指挥手段进行一次革新。他调集电台,给参演部队连以上指挥员每人增配一部。演练中,指挥员身后跟着两名电台兵,一部用来指挥部队,一部用来随时给上级报告方位。
指挥所的电子屏幕上,一个个跳动的光点,清楚地标示着各作战分队的位置变化,使指挥员能实时掌握部队行动轨迹。演练取得不错的效果,上级对他们创新的指挥方式给予了好评。
然而,刘小午心里清楚,这仅是现有条件下的“土”信息化,是不得已而为之,绝对不是部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夜色沉沉,迷彩帐篷内灯火通明。刚刚总结完这次演练,刘小午就和党委“一班人”连夜谋划新的《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在用好已建营区网络的基础上,抓住部队转型的核心,将加强野战指挥信息化建设作为部队建设重中之重,立足现有装备,举全师之力研制新型野战指挥系统。
蓝图好画,问题难解。建立适应现代作战的指挥系统,关键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这恰恰是我陆军部队面临的最大“瓶颈”。有人建议利用国外现成的先进技术,刘小午坚决反对: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由自己掌握,不能捏在别人的手里!
部队返回营区,正式就任师长之职的刘小午,备感肩上的重任。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集团军作训处配发了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导航定位系统的5部卫星用户机。这些机器的主要功能是测绘地形,由于不常用,正躺在仓库里“睡大觉”。他立即驱车找到集团军领导,借来了这5部用户机。
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两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刘小午当时的心情。曾留学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当过通信处长的刘小午,一直跟踪着世界前沿信息技术。仔细研究完这款国产卫星用户机后,他坚信:自己找到了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推动部队实现转型的“根”。
在师党委支持下,刘小午亲自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并先后抽调120多名军事、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由他担任组长。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提出了“着眼作战任务提需求、围绕野战功能搞开发、抓住重点环节求突破、立足现有装备谋拓展、紧贴作战训练抓应用”的攻关思路。
南国春来早。2004年3月,经过数月努力,刘小午带领大家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引进成熟技术,合作攻关复杂技术,在卫星装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嵌入程序模块,研制开发了集多种指挥要素于一体的新型作战指挥系统。
凝聚官兵心血和希望的新一代指挥系统诞生了!几次试用,效果都不错,但刘小午还不放心:它能否经得起实战的考验?
武装到牙齿的“蓝军”不请自来。集团军首长组织干扰分队的精兵强将,带着全套电子战设备,对该指挥系统进行“破坏性的电磁攻击”,其他通信装备纷纷中断工作,惟独这套系统抗干扰、抗摧毁、动中通,实现了在复杂地形、恶劣天候和高速机动过程中对部队的指挥控制。此后,在多次大规模演练和抗洪抢险等重大军事活动中,这套系统均经受住了严酷的实战考验。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国产卫星用户机在该师的大批量列装,刘小午担当主研人的新型指挥系统经过不断完善拓展,顺利通过了总部的技术鉴定,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还向上级反馈改进建议数十条,为研制第二代卫星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军委和总部的首长称赞该师信息化建设:“定位比较科学,工作富有成效,多项成果已走在了全军前列。”
●用自己研制的指挥系统比武,却输给兄弟单位;花钱建成的营区管理网络,许多连队却不用。这些现象引起了刘小午的忧思——
转型,重“物”更要重“人”
一份成绩单摆在办公桌上,刘小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新型作战指挥系统建立后,被集团军党委迅速推广到各部队。2004年7月,集团军组织师旅司令部建制比武,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新型作战指挥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可谁也没想到,刘小午所在师司令部使用自己研发的系统考核,不仅没有得到高分,而且排名靠后。
看到眼前这个令人尴尬的成绩,刘小午不禁想起前几天带人检查营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的情况:宽带局域网联到了基层,可“高速公路上跑空车”,网上新东西不多,网页长时间得不到更新;明明网上有各种登统计表,官兵们却仍然习惯于拿本子登记,通知在网上下达了,还要通信员再用电话通知一遍……
两件事串在一起,让刘小午陷入了沉思:“物”和“人”是驱动部队转型的两个轮子,转型重“物”更要重“人”。目前,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信息化上来了,可官兵的素质跟上了吗?
“没有一批具备信息知识的人才,新装备的运用要打折扣,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滞后。因此,必须把人才培养当成换装转型的头等大事。”在部队建设形势分析会上,刘小午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盘点人才,刘小午发现全师能够与信息化沾上边的不足百人。他亲自把关,遴选出14个既懂信息化专业知识、又精通军事指挥的干部,成立了师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于没有正式编制,一些人不太愿意来,他便一个个谈话,给他们鼓劲:信息化是军队的未来,你们是全师的“火种”,只要努力,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信息办既是“智囊团”,又是“酵母剂”。对这14个“宝贝疙瘩”,刘小午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不仅让他们为全师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搞好设计,还组织他们精心备课,轮流到各团传授信息化知识。信息办成了一个人员高度流动的“加油站”,一批批人才在这里“淬火”后,返回各单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
庄稼齐了多打粮。刘小午重视尖子人才,更重视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他编写、审定了《信息化常识问答》、《某型装备知识问答》等多种资料,发给每名官兵。当年他在国防大学当讲师,给将军上课,如今,他重新走上讲台,和其他师领导一起为官兵开讲座,办夜校,传授信息化知识。
夜深人静,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在审定第4批干部信息化知识集训班的方案时,刘小午加进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条新举措。他指示机关有关部门:目前全师装备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战位越来越多,要专门为战士开办信息化知识培训班。
说干就干!师里采取教导队培养班长的模式,按自动化站操作员要求,举办战士信息化培训班,学制6个月。第一年他们就培训了两批战士,基本上保证每个连队有两三名懂网络、会操作、能维护的信息化骨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批批从师信息化培训班走出去的战士骨干,很快在部队换装转型中发挥出独有的优势。
去年5月,师所属某团改装了我陆军最新式的步战车。这种步战车信息化程度高,能够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收发信息,共享情报资源。1个月后,集团军领导来部队看新装备,战士驾驭新式步战车在训练场上疾驰,利用火控计算机迅速捕捉、锁定目标。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装备单车就形成了战斗力,令集团军领导刮目相看。得知驾驭这些新装备的人才都是师里自己培养的,这名领导兴奋地对刘小午说:“你们的眼光很超前,工作很主动,为战士开办信息化人才集训班是一个创举。”
“用好现有的、培养急需的、储备前沿的”,刘小午用这种人才培养新理念,探索出一条全员成长成才的人才自主培养新路,使该师屡创奇迹。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师所属两个团连续整团换装,竟然没有从外单位引进一个人才。到今年底,该师将全部完成机械化改装。目前,各个新装备岗位的人才储备已超过需求20%。
部队转型建设进展顺利,刘小午十分欣慰。令他更为高兴的是,如今,信息化已深入人心,官兵们学信息化、钻信息化、用信息化成了一种习惯:操作新装备有了难题,主动上网寻求破解之道;出入营门,自觉用智能身份卡在门禁系统上请销假;对部队建设有意见、建议,踊跃在网上给领导发帖子。今年4月,全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官兵超过了700人,比驻地城市参加考试的人还要多。
入夜,一支神秘的钢铁劲旅悄然驶入南国某地域。战斗打响,该师装备刚3个月的一批新型装备勇打头阵。破障,摧枯拉朽;攻坚,势如破竹;打击,快速精确……
●“研制的成果获了大奖,新装备能够开得动、打得响”。面对官兵中悄然滋长的满足情绪,他用一场精心组织的演练给大家打了一针清醒剂——
转型,以综合集成带动一体化建设发展
2005年春,一场精心谋划的演练,在刘小午的组织下打响。
演练开始后,刘小午有意设置各种复杂多变的战况。官兵们手拿全新的侦察器材,驾驭着先进的装甲战车、火炮,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蓝军”实施强电磁干扰,前沿指挥所与各作战单元首尾脱节,车与车之间、炮与炮之间、车与炮之间各自为战。战机,一失再失。
这次演练,刘小午一反常规设置战况,其意图是要挫一挫官兵中日益滋长的自满情绪。
这几年,部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研制的不少成果得了大奖,新装备能够开得动、打得响,不少官兵陶醉于光环之下。刘小午心有隐忧:全师的换装转型才刚刚起步,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系统对系统、整体对整体的对抗,单件装备再强、练得再好,如果不能融入作战系统之中,整体战斗力也难以提高。
一场失利,挫去了官兵的傲气,也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官兵们看到,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任重而道远。
刘小午带着机关参谋人员,登上战车,逐一了解各种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深入,使他们对现有装备存在问题的把握更为具体。一条深化部队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转型质量的新思路,在刘小午的脑海中形成:在不改变现有装备结构和技术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嵌入关键技术、开发各种应用软件,搞好新老装备与指挥系统链接,实现综合集成。
变革,在刘小午带领下,不断向纵深推进。他们以自己研制的作战指挥系统为支撑,打通师属各类武器装备的信息链路,提升其兼容性和整体联动性,形成纵向链接、横向联通的一体化作战训练新格局。经过不断拓展,该作战指挥系统新增了情报侦察、炮兵指挥、后装保障等多个子系统,作战效能成倍提高。
身为师长,在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前,刘小午时刻都有泰山压顶般的紧迫感,他的目光始终盯着一个个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短板”。
某防空武器装备“看不远”,空情传输速度慢,刘小午在作战指挥系统与防空兵火控系统之间加装网络设备和某卫星用户机,实现指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情报信息共享,使昔日的“近视眼”变成了“千里眼”。
某新型火炮指挥车与师指挥自动化系统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无缝链接,刘小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作战指挥中心、火力协调中心、情报处理中心和炮兵群指挥所的连接,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和指挥联动,大大缩短了炮兵火力反应时间,提高了打击精度。
某型卫星便携式地面接收装备传输不稳定,开设沟通难,易遭电磁干扰,刘小午对该装备进行功能拓展,建成了作战指挥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
“走起来一大串,停下来一大片。”在一次综合演练中,过于臃肿的指挥机关,触动了刘小午又一根改革神经:伴随着部队信息化的发展,部队的指挥体制也要改。
2004年初,刘小午启动了对指挥所“瘦身”的探索。着眼信息化作战指挥带来的新变化,他对指挥结构、指挥流程、指挥方式三大要素进行改革优化,按照指挥跨度与层次配置实际,围绕战场信息流向,大大缩减指挥编成,师基本指挥所人员、车辆减少近半,实现了扁平化高效指挥。
七月流火,狼烟又起。2006年盛夏,刘小午奉命带领部队与兄弟单位展开诸军兵种联合对抗演练。在覆盖粤西、桂东南地区1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上,一幕幕现代信息作战的活剧正在上演。
“蓝军”实施斩首行动,卫星、无人机等多种侦察手段并用,各种重型、中远程武器张网以待,决心一举摧毁刘小午率领的“红军”作战指挥机关。然而,“蓝军”费尽心机,却始终未能发现他们的踪迹。就在“蓝军”上下纳闷之际,刘小午带领精干高效的指挥部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指挥部队突然发起攻击,一举获胜!
作战日志上,刘小午挥笔写道:对一支军队来说,转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短评
可贵的忧患意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忧患意识对于一名军人,尤其是一名指挥员来说,是一种最可宝贵的优秀品质。广州军区某师师长刘小午之所以能够带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紧紧抓住部队换装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变应变,创新不已,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支新型机械化劲旅,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心中始终装着带兵打仗的神圣职责。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胡锦涛主席要求全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我国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更要求我们摒弃“当和平兵、过太平日子”的思想,心忧天下,居安思危。各级指挥员不仅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军队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差距,正确认识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形势,更要在行动上发奋图强,以开拓进取的态度积极迎接挑战,思打赢、谋打赢、钻打赢,带领部队把各项建设抓紧抓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信息化战争对每一名军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新装备、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我们不能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应该看到自身能力素质与打赢存在的差距,有“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从而增强学习与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尽快提高素质能力,在履行使命、执行多样化任务中打胜仗、奏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