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曝DF21型“万能弹”可执行精确打击任务(组图)
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2010年6月4日刊发题为《东风-21(CSS-5)中程弹道导弹》的专题文章。
文章说,东风-21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推进单弹头中程弹道导弹系统,有“长峰(Changfeng)机电技术研究院”研发,它从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发展而来,起初打算用于战略任务,后来的系列型号设计用于核打击以及常规打击任务;而最新型号东风-21D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仅有的一种反舰弹道导弹(ASBM),东风-21还发展为太空火箭和反卫星/反导武器运载工具。
研发历程
1965年8月,开始固体推进火箭技术的研发,在“四院”组建了研发团队,提出了单级弹道导弹的设计——东风-61。
1967年,决定打造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求搭载一款中程弹道导弹,于是,东风-61项目取消,代之以发展一款两级固体推进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 。
1970年,“四院”推出巨浪-1的设计框架,“一院”随之进行重设计,而“四院”则集中精力进行固体火箭技术的研发。
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在固体燃料推进火箭技术取得几大突破。同时,解放军开始探索研发巨浪-1路基版本的可能性。
1975年,进行两个平行的同时研发计划——潜射的巨浪-1和陆基的东风-21。,二者基于同样的弹体框架和动力设计。
1976年,巨浪-1/东风-21项目重新划归“二院”,该院此前负责导弹防御项目,同时,该院还担负导弹的运输-竖起-发射车(TEL)、弹筒、导弹的测试和瞄准以及东风-21的其他支持系统。
1985年5月,东风-21在某基地首次成功发射。
1987年5月,东风-21在某基地第二次成功发射。
1987年,东风-21A研发计划启动,射程增加60%。
1988年,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设计定型。
1995年,东风-21A在某基地首次发射成功。
1996年,东风-21A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东风-21(CSS-5 Mod-1)
东风-21的基本型号,最大射程1700千米,有效载荷600千克,可携带500千吨当量单核弹头,估计打击精度300-400米,该型号没有入役。
东风-21A(CSS-5 Mod-2)
文章称,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研发增程版,适应对东风-3A后继导弹(该型导弹射程更远但精度逊于东风-21)的需要而研发。1991年遭遇两次研发挫折,1993年增拨资金进一步设计,1995年-1996年间进行了4次成功试射,1996年部署。东风-21A射程2700千米,打击精度 100-300米,仅用于战略任务,采用卡车底盘运载,可公路机动,据估计大约有60-80枚东风-21导弹和30-40套发射系统,部署到二炮的7个导弹旅,文章还将这些导弹旅一一列出。文章说,还有报道称,部分东风-21的弹头改为常规弹头。
东风-21C(CSS-5 Mod-3)
文章称,DF-21C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是一种配备常规弹头的导弹,机动发射车和导航系统得以升级,据说拥有2000千克的载荷,最大射程 1700千米,采用WS2500型10X10运输-竖起-发射车,新型的基于GPS的制导方式将其打击精度提高到30-40米,由此可以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东风-21D(CSS-5 Mod-4)
文章提到,美国国防部已经确认陆基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的存在,世界首创独一无二,融合了机动式再入载具(MARV)和末段制导系统,东风 -21C能够从陆基机动平台发射,打击低速移动的航母战斗群,据说,最大射程3000公里,但这一射程或许是在载荷稍减的情况下实现的。
开拓者-1(KT-1)太空运载火箭
开拓者-1火箭是在东风-21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四级固体燃料火箭,可运载50千克载荷至600千米的低轨道太空,于2002 年12月首飞,2003年9月第二次飞行;还有一种较为大型的KT-1A,可以运载300公里的载荷至地球同步轨道(GTO)和极轨道,而KT-1B的载荷更大。
SC-19动能杀伤拦截器(KKV)
据报道,在2007年1月的中国首次“反卫星”试验(击毁本国报废气象卫星)中使用的是SC-19,它是东风-21或KT-1的改型。
文章说,东风-21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推进单弹头中程弹道导弹系统,有“长峰(Changfeng)机电技术研究院”研发,它从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发展而来,起初打算用于战略任务,后来的系列型号设计用于核打击以及常规打击任务;而最新型号东风-21D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仅有的一种反舰弹道导弹(ASBM),东风-21还发展为太空火箭和反卫星/反导武器运载工具。
资料图:中国二炮装备的DF-21A型中程导弹
资料图:换装了整体式机动发射底盘的DF-21系列导弹,前方的发射筒头锥较尖,在国庆阅兵上被官方成为DF-21C,后方头锥较钝的被外界猜测是攻击航母的DF-21D型
资料图:运载火箭型的KT-1,外界猜测中国反卫星与反导试验均使用DF-21系列改进而来的载具
资料图:换装了整体式机动发射底盘的DF-21系列导弹,前方的发射筒头锥较尖,在国庆阅兵上被官方成为DF-21C,后方头锥较钝的被外界猜测是攻击航母的DF-21D型
资料图:运载火箭型的KT-1,外界猜测中国反卫星与反导试验均使用DF-21系列改进而来的载具
研发历程
1965年8月,开始固体推进火箭技术的研发,在“四院”组建了研发团队,提出了单级弹道导弹的设计——东风-61。
1967年,决定打造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求搭载一款中程弹道导弹,于是,东风-61项目取消,代之以发展一款两级固体推进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 。
1970年,“四院”推出巨浪-1的设计框架,“一院”随之进行重设计,而“四院”则集中精力进行固体火箭技术的研发。
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在固体燃料推进火箭技术取得几大突破。同时,解放军开始探索研发巨浪-1路基版本的可能性。
1975年,进行两个平行的同时研发计划——潜射的巨浪-1和陆基的东风-21。,二者基于同样的弹体框架和动力设计。
1976年,巨浪-1/东风-21项目重新划归“二院”,该院此前负责导弹防御项目,同时,该院还担负导弹的运输-竖起-发射车(TEL)、弹筒、导弹的测试和瞄准以及东风-21的其他支持系统。
1985年5月,东风-21在某基地首次成功发射。
1987年5月,东风-21在某基地第二次成功发射。
1987年,东风-21A研发计划启动,射程增加60%。
1988年,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设计定型。
1995年,东风-21A在某基地首次发射成功。
1996年,东风-21A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东风-21(CSS-5 Mod-1)
东风-21的基本型号,最大射程1700千米,有效载荷600千克,可携带500千吨当量单核弹头,估计打击精度300-400米,该型号没有入役。
东风-21A(CSS-5 Mod-2)
文章称,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研发增程版,适应对东风-3A后继导弹(该型导弹射程更远但精度逊于东风-21)的需要而研发。1991年遭遇两次研发挫折,1993年增拨资金进一步设计,1995年-1996年间进行了4次成功试射,1996年部署。东风-21A射程2700千米,打击精度 100-300米,仅用于战略任务,采用卡车底盘运载,可公路机动,据估计大约有60-80枚东风-21导弹和30-40套发射系统,部署到二炮的7个导弹旅,文章还将这些导弹旅一一列出。文章说,还有报道称,部分东风-21的弹头改为常规弹头。
东风-21C(CSS-5 Mod-3)
文章称,DF-21C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是一种配备常规弹头的导弹,机动发射车和导航系统得以升级,据说拥有2000千克的载荷,最大射程 1700千米,采用WS2500型10X10运输-竖起-发射车,新型的基于GPS的制导方式将其打击精度提高到30-40米,由此可以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东风-21D(CSS-5 Mod-4)
文章提到,美国国防部已经确认陆基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的存在,世界首创独一无二,融合了机动式再入载具(MARV)和末段制导系统,东风 -21C能够从陆基机动平台发射,打击低速移动的航母战斗群,据说,最大射程3000公里,但这一射程或许是在载荷稍减的情况下实现的。
开拓者-1(KT-1)太空运载火箭
开拓者-1火箭是在东风-21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四级固体燃料火箭,可运载50千克载荷至600千米的低轨道太空,于2002 年12月首飞,2003年9月第二次飞行;还有一种较为大型的KT-1A,可以运载300公里的载荷至地球同步轨道(GTO)和极轨道,而KT-1B的载荷更大。
SC-19动能杀伤拦截器(KKV)
据报道,在2007年1月的中国首次“反卫星”试验(击毁本国报废气象卫星)中使用的是SC-19,它是东风-21或KT-1的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