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团成员拥抱临终老人 希望拥抱弱势群体(图)
于乐在街头与陌生人拥抱。 |
希望活动有所改变 能多针对弱势群体
抱抱团成员拥抱临终老人
本报讯 (记者向芳)昨天下午,5男1女手举写有“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等纸牌走上定福庄西街,向来往的行人发出了拥抱的要求。随后6人又前往医院,拥抱了住院的临终老人。组织者于乐说,随着“抱抱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质疑,她希望更有针对性地拥抱弱势群体。
街头拥抱毁誉参半
昨天下午3点40分,6名“抱抱团”成员从定福庄西街的北边出发拥抱陌生人。组织者于乐是里头唯一的女孩,6人通过网络走到了一起。
于乐看见行人,便用手指指手中的牌子,然后热情地伸开双臂。迎面走来的大学女生小高看看牌子,又看看于乐,微笑着与于乐拥抱了10秒钟。“来,抱抱!”小高意犹未尽,又与身边的同学抱了抱。
“原来抱抱的感觉这么好!”小高笑着说,她在网上听说过这个活动,没想也能遇上,希望“抱抱团”能坚持下去。
一路上,不少人都愿接受6人拥抱的请求。漂亮开朗的于乐最受欢迎,与50多人拥抱过。每次拥抱完,于乐都会说:“祝你身体健康。”
“抱抱团”的行为也遭到一些年纪稍大行人的不解。20岁出头的黄鹤拥抱完一位路人后,看到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他连忙走上前张开了双手,“我们拥抱一下吧。”对方猛地停下脚步,盯住了黄鹤厉声问道:“你们想干吗?”说完快步绕开,匆匆离去。黄鹤无奈地摇摇手,继续找寻拥抱对象。
“这样拥抱有什么意义?怎么不回家抱抱自己的父母?”记者追上这位妇女时,她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
拥抱感动临终老人
下午5点,“抱抱团”6人又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在二楼病房内,87岁的朱奶奶躺在病床上颤颤地抱住于乐,不住念叨着“好孩子、好孩子”。拥抱约15秒之后,朱奶奶不舍地放开于乐。“奶奶,也抱抱我们。”一旁的沈义和黄鹤连忙走近了去,朱奶奶开心地把两位男生搂进了怀里。
拥抱完后,朱奶奶眼眶泛红,“抱抱让我心里很受感动。”朱奶奶是一位教龄50年的老师,退休后被儿女送进松堂关怀医院,“时常也有志愿者来看我们,但是这样的抱抱带给我的感动好久都没有过了。”
“抱抱团”在医院一共拥抱了7名老人,其余的老人因为病重,已无法挪动身子。关怀医院的李院长说,他很支持“抱抱团”的行动,“临终老人们需要来自外界的关怀。”
更希望抱弱势群体
抱抱活动起源于美国,后通过网络传播风靡全球。10月下旬有网友在长沙组织了国内第一次活动,随后抱抱活动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火热展开。
于乐说,这个活动能让大家知道拥抱能给双方温暖,是陌生人之间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方式。于乐之前已在五道口和SOHO组织过拥抱民工和白领的活动。
但有网友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相对保守的国家,用拥抱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太过直接,无法让人接受。更多人则指责“抱抱团”是一种炒作。
“虽然觉得委屈,但是我更想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于乐说,刚开始做这个活动仅仅是被网络视频上互相拥抱的镜头吸引了,想自己也能投入到这样能温暖人心的活动中去。她承认,还没开始抱的时候,会担心有没有色狼,担心疾病,但很快这些担心都成为了多余。
于乐说,知道“抱抱团”的人多了,不理解的人和相关部门也多了起来,活动开展的空间愈发狭窄,不时有活动被警方驱散。因此活动需要一些改变,像这次拥抱临终老人一样深入到各个团体,既能够让那些弱势群体感受温暖,也能更灵活地把活动坚持下去。于乐说,他们已决定在艾滋病日那天与艾滋病患者抱一抱。
突然的拥抱不会有很大效果(专家说法)
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邸晓兰说,人的皮肤自身有接触的渴望,慢慢的长期的接触,的确能给人带来温暖。中国人比较含蓄,拥抱一般在至亲之间,“抱抱团”的行为是在突然时间发生的,而且彼此都是陌生人,这样的拥抱并不能带来太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