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世界军事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汉和防务评论》:中国战略打击力量与部署最新发展(组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62票  浏览33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6年12月02日 18:53

中国改进型DF-5A从硬化发射井中发射 [加拿大]平可夫  ☆中国洲际导弹设计俄式发射井  本刊之前已经多次报导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铁路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领域,中国目通过乌克兰获得了前苏联的相关技术。本刊在对比了中国为DF 一5设计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图片之后认为这种发射井的设计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与苏联早期设计的SS一7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结构十分相似。  中国官方公布的图片显示DF一5洲际导弹发射井内部为全钢质结构,与俄式导弹发射井的设计相同。而美国“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内部并非为全钢质结构。俄式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可能超过美国。据俄罗斯捷尔任斯基军事大学教授、战略火箭军退役少将维卢斯告诉本刊,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修建洲际弹道导惮发射井的经验,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数量受到了一定限制。   自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为DF一5修建发射井,并且增设了许多假的弹井,显示了中国开始改变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而且数量也有所增加。修建大批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确保第二炮兵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更加有效的第二核反击能力。与此同时,为战略导弹修建发射井还意味着DF一5正在不断突甚至中美爆发全面对抗的遏制作用。正是因为核武器的存在。才确保了冷战年代的大国间和平,这种遏制作用至今还将在美、中、南亚继续存在。

 

正在转移阵地中的东风11型战术地地导弹  然而本文讨论的是假设前提下的中美核大战。换句话说,即在实战层次来讨论中美爆发核战争的后果。本文作者认为,依照中国目前所拥有的核武实力,“有效核威胁”学说能否在实战中加以体现,还值得商榷。换言之,中国军队文献所称:“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或是综合水平上与大国相比,都有较大的距离,要达到足以使超级大国不敢对我使用核武器的最低核报复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说法反映了相当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中美双方的核力量对比。  美方总共建造了18艘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每艘配备24枚C一4或者D一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共432枚潜射洲际战略导弹,每枚搭带8个10万吨当量核弹头,4000海里射程,这样,弹头总数为 3456个。与此相对,中国拥有1艘092型战略导弹潜艇,1艘正在进行海试的094型战略导弹潜艇,携带16枚巨浪一2型洲际弹道导弹。基于目前还在进行海试,事实上形成战斗力尚需时间。   美空军配备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LGM一30G型 530枚,每枚导弹可以搭载3枚33.5万吨级MK2型分导弹头,总共为1590个分导弹头。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LGM一30G应该换装单弹头的MK2,但是这一协议没有被俄罗斯杜马承认。美国空军还拥有LGM一 118A型洲际弹道导弹50枚,每枚搭带10个MK21分弹头,总共为500个50万吨当量的打击弹头。根据《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全部 LGM一118A应该废弃,但是这一协定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尽管上述弹头已经开始退役,但是只要不彻底捣毁,重新部署不存在技术困难。   这样,依据上述,美国一共在实战中能动用2090个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和3456个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弹头。  中国第二炮兵目前的洲际弹道导弹力量即使以3个DF一5、3个DP一31导弹旅的“乐观数字”估算,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也不超过60枚,单弹头数量不超过60个。  最后,美战略空军的空射型核打击力量还包括B一2、B一52、B一1搭载的战术核武器,其中以B一2的纵深渗透能力和B一52H携带的AGM一86(核)、AGM一129(核)巡航导弹最具备实战意义。  因此,双方在核力量上的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等级,而中国并未对美国构成现实的核威胁!

中国海军夏级战略核潜艇夜间吊装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军队正在悄悄地对其核战略理沦进行相应的修正,并且在核部署上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是核打击战略由过去的清晰立场转向模糊。长期以来,中国推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迄今为止并未正式作出法律文字上的修正,但是自从1996年以来,中国在核战略、战术层次多次表明中国正在逐步把核打击战略的指针模糊化。这种模糊化的具体做法足不做政策上的公开修订,而频繁以口头方式加大核武器的遏制作用。这种做法与中国保持总体军事战略模糊化的行为是一致的,中国迄今为止甚至没有颁布类似俄罗斯那样的以解释国家安全政策为上要目的的新军事学说。   其次,中国军事学术界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更加重视核武器对丁遏制中美冲突的显著作用。在诸多出版物上,不断出现批评中国核武库实力过小,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核威胁能力的沦文。部分学者对于“有效核威胁”理论的相关论文要点如下:  核力量是现代战略威慑力量的核心。主要强调以“坚决核报复”为遏制核战争的主要手段。  将“核威慑”本身与“积极防御”的理论结合起来,即使“积极防御”的概念延伸到“核反击”领域。  90年代以后的“核威慑”理论更多地强调维持一支有限而有效的防御力量。“我们的防御要保持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要求我们的核力量能够强大到对敌国具有足够的威胁力”。  很多此类观点反映了中国军队相当强的危机感,这些危机感包括依靠传统的常规威胁手段越来越小足以威慑台独和战时美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另外,美日发展TMD、美国发展NMD,达一形势发展也要求战略、战术地对地导弹的突防水平达到更高的地步。

海军夏级导弹核潜艇和反潜直升机协同作战  ☆美国针对中国的新核战略遏制理论正在形成  在冷战年代,美苏形成了五大层次的核遏制力量,从而有效阻止了在欧洲爆发的常规战争、核战争的口丁能性。而目前美中在太平洋地区或许也正在经历重新部署、调整的阶段,双方互为对手的态势有增无减。这些成慑作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战略遏制方式。  美方在太平洋战区逐步增加部署能够搭带大批“战斧”巡航导弹的战略核攻击潜艇、共至可能征关岛部署新的B一2、F/A一22飞机。本刊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新核遏制战略正在形成,这些形势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层次遏制:当台湾悍然宣布“台独”,中国决定发动统一台湾作战的时候,美军在支援台海作战的同时,形成以常规高精尖远程投射武器对中同的核设施实施精确打击的第一层次遏制态势。这些遏制态势包括使用 B一2战略隐形轰炸机对DF一5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DF一31机动发射阵地、洞库、核潜艇基地、核工厂实施精确打击,动用巡航导弹反复攻击其射程范围内的上述核设施。美方的这一层次核遏制作战主要贯彻以常规高性能武器遏制核战争的方针。目前所有的部署调整都围绕这一思路进行。(中国国情咨询网 www.v007v.com)   第二层次遏制:一旦中同的上述设施遭到来自美国的常规打击,中国的反击也将动用配备高性能弹头的DE一21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甚至各式远程多用途战斗机对关岛、夏威夷、日本的美军基地、核设施、海上作战平台实施精确常规打击。第三层次遏制:由于美军航空母舰战斗群、关岛美军基地可能存放核武器,因此对上述目标的精确常规打击可能招致美军战术核武器的攻击,这些战术核武攻击能由巡航导弹、B一2战略轰炸机来完成,进而引发中美爆发核战争。   第四层次遏制:一旦中国首先受到核攻击,荩于“坚决核报复”的思考,中国也会使用DF一21等中程弹道导弹对夏威夷、关岛实施战术核弹头的攻击。视中国攻击的目标性质而言,这‘层次的核遏制同时伴随着中国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对美国本土进行核报复。  第五层次遏制:美国借助强有力的核武库,形成对中国的核威胁优势,一旦中国对美国本土发动核武攻击,那么美国也将对中国本土的大量战略目标实施洲际弹道导弹攻击。  以上五个层次的核遏制手段,最低起到了遏制台海爆发的常规战争的作用,同时也可能避免中美之间爆发真正核战争。今后,这种遏制游戏将会时刻伴随着双方部署上的全面调整而进行下去。

中国二炮部队列装的机动型东风21型地地导弹  出于防御性的战略目标,中国追求“有效的核反击力量”。这种追求首先体现在核力量的部署调整方面,首先是核反击的即时性。传统的中国哲学强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及“后发制人”,因此,DF一5日. 期采用“隧道部署”方式,即如果能够在一场大规模核攻击面前生存下来,随后再把DF一5拖出隧道外实施发射。目前,经过改良的DF一5A已经发展到了发射井部署方式,可以随时点火发射,这意味着,一旦预知美国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即使不等美方战略核导弹击中DF一5发射井,DF一5也有能力实施快速反应即时发射。中方公开的DF-5发射井图片显示,这种发射井采用全井钢骨结构,挤压强度增大,本刊早已报导过大批的中国弹道导弹专家曾经访问乌克兰学习SS- 24铁格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井的设计方法。  其次,中国战略反击力量生存性大大提高。DF一 31系列采用了机动发射方式,一艘091V战略导弹潜艇已经处于海试状态。同时还为DF一5修建了大量的假发射井。最后,真正体现中国“有效核反击力量” 的关键当然是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数量的增加。这一点,可以从第二炮兵增设多个洲际弹道导旅的动向加以判断。美国家航空情报中心认为,中国在1998年大约部署了25枚DF一5及DF一5A。美科学家联合会网站认为,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至少部署了两个新的DF一5洲际弹道导弹旅,每旅有3个发射营。在未来数年内,DF一5A不会退役的主要原因在于,更多的分导弹头会配备到这种型号的导弹上,同时,DF 一31数量仍然不足。  关于DF一31/31A数量的问题,美俄情报非常混乱,不同情报渠道透露第二炮兵增加的DF一31旅达到2—3个之说,还有4个旅之说,其中包括一个筹备之中的DF-3l旅为铁路机动发射型的说法。来自台湾的军事情报声称,装备DF-3 1的发射旅为第806旅、813旅、820旅。但无论如何,核实这些情报的渠道非常有限。若以增加2—3个旅的方式推算,那么1999年以来,至少20— 30枚DF一31已经装备了第二炮兵,即6年问平均每年装备3-5枚DF-3l。以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新的“有效核威胁”学说而言,这一增长速度并非意外。但是,尽管如此,这样的核力量建设,距离建立“有效核威慑”学说的要求尚相当遥远。   ☆俄专家看战备核武器的可靠性  60年代,洲际弹道导弹与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可靠性问题一直受到争议。中国的战略核武器可靠程度如何一直为外部世界所关注。就此,本刊访问了设计全部俄式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俄罗斯V.P.马卡也夫设计局市场问题专家谢尔盖-叶戈罗夫及塔斯军事新闻社科学事务部主任、科学博士尼古拉-诺维奇科夫。  关于中国海军在80年代三次发射巨浪一1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两次失败的问题,两位专家都认为掌握资讯的确太少,因此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他们认为,此一报道如果属实,则这样的发射成功率似乎偏低。  谢尔盖·叶戈罗夫认为,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发展在 70年代以后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系列的重要技术障碍相继被克服。诸如弹头重返大气层的时候的防热问题、抗震动问题、防电磁脉冲波技术都相继得到解决,至少在理论上得到解决。SS—备值班,在一系列的发射试验中,达到了96%的成功率。   目前只有美俄等几个少数国家掌握了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所必须的防热技术,即高纯度粘胶基碳纤维技术。中国似乎在90年代中期才着手研制这一材料。谢尔盖·叶戈罗夫表示,1986年服役的PCM-54 型导弹(北约代号SS—N一23)一共进行了40次发射试验,只有1次失败。  他认为苏联战略火箭军在80年代以后已经能够确保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等战略核武器90%的发射成功率。但本刊认为,从近年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频繁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卫星发射失败的例子分析,90%发射成功率的评价似乎过高。而且,发射成功率并不意味着等同于核爆炸成功率。对此,俄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部份洲际弹道导弹以及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已经超过服役年限所致。   尼古拉-诺维奇科夫博士认为,俄岁斯设计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在寿命方面超过了设计标准。因此,每年两支战略武器部队都会进行相应的发射试验工作,弹着点都在堪察加半岛。测试内容是全面的,只有当所有测试得到军队认可,战略火箭部队才会颁发延长服役的许可证。同时规定新的服役时间。  关于美国开发NMD的问题,来自俄罗斯国家火箭中心的专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他们认为在对付大规模核攻击面前,NMD将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早期预警系统无法即时探测高速飞行的大批量弹头,尤其是无法区分核弹头与大量诱饵弹头。但是NMD在对付数枚或者个别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情况卜,是否有效的问题?正在得到更多俄罗斯专家的认可,俄方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见认为在对付极少量核弹头攻击的时候,NMD在理论上将会朝有效的方向发展。   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一直抱十分神秘的态度,所获得的资料有限。但通过公开的资料收集和采访,人们还是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讯息。  关于中国弹道导弹技术的基本发展状况,首先是中国三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状况。  1999年10月号的《中国航天》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我国同体推进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该文概括了三代中国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 1967年,根据总体部门提出的两级固体火箭设计方案,开始了第一代固体推进技术的研究。发动机壳体选用正在试制的超高强度钢,选用了同样处于研制阶段的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推进剂。此外,还采用了推力矢量控制和推力终止两项新技术。许多工作要从原材料做起。所用新材料多达91个品种,210种规格,涉及化工、冶金、轻工、石油、机械、兵器等部门。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工作逐渐展开。由于“文XXX”造成的动乱,再加上技术储备不足,困难重重,试验火败时有发生。在初步解决了药柱脱粘、壳体强度和喷管动密封等技术难关之后,两级发动机相继取得全程试车成功,证明同体发动机性能稳定,工作可靠。  为了开发中国第二代大型固体发动机技术,从 1979年开始,实施综合试验发动机研制计划。它将有一定技术基础单项预研成果,放在有型号背景的综合试验发动机上综合演示。共进行了3种ZE一1、2、 3共9发试车,考验了玻璃纤维壳体、HTPB推进剂,三维药型,碳,碳喉亲和柔性全轴摆动喷管等项技术。 1983年2月4日,单发装药量已超过20吨的ZF一3大型发动机首发试车成功。同年12月25日、28日,第二发金属壳体和第一台玻璃壳体大型固体发动机的地面试车相继成功。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这些研制成果。后来,应用上述技术的某型号被批准立项研制。   为发展中国第三代固体 火箭发动机技术,中国确定的总的日标是提高发动机性能水平,达到各类型导弹或航天飞行器对动力装置的要求。一是要建立高能推进剂的小批量工艺生产线,探索进一步提高能量的途径;二是提高性能纤维/球气复合材料壳体性能,满足各种复杂载荷条件下,对壳体强度和钢度的要求;三是研究高冲质比喷管技术,采用碳、碳复合材料喉亲和扩张段、轻质小力矩接头,减轻结构重量。目前,已有多种型号产品交付部队使用,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固体发动机应能在储存期内,免维护,随时保持待射状态。同体推进技术应做好准备,满足日益提高的要求。   本文认为,这段文字异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首先它确认了DF一31的试飞时间,是在“1999年最近”,其次还确认j-DF一31使用的发动机的大体推力。再有大致上勾画了中国三代固体火箭的研制速度和工程指标。这样,本刊认为这就确定了DE一31和DE一31A的发展关系,即在改良发动机的同时,通过提高复合材料比重、改进推进剂的方式实现增大射程的构想。由此文的出现可以判定第三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大致研发时间是从1999年前后开始的,理论上全新的第三代固体火箭发动机应该用在DF一31A之后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类似DE-41的名称。但是由上述研发进度判断,DF一41的研制进度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与核潜艇生产有关的部门进行的直接采访调查,本刊在2002年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有2艘093(09-III)和一艘094 (09一IV)当时正在生产之中。本刊已经多次报道中国在1998年左右从白俄罗斯购入了数套声纳通讯系统,这种系统主要用在原苏联的战略核潜艇上。同时中国还从俄罗斯进口了自动焊接系统,多数的俄战略核潜艇都是采用自动焊接系统进行生产。   在“沈阳市科技成果”网,一篇题目为《新型遮罩材料高硼铸钢研表》的说明引起本刊的注意。完成单位是沈阳铸造研究所和中国核动力设计院。获奖情况是 2000年沈阳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200 1年机械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简要技术说明”的部份,获奖评语明确写道:“较好地解决了09一III工程屏障体生产中急需的高硼铸钢屏障材料,以及熔炼、铸造、热处理等”。从这里,人们明显可以看出09一III的大致生产进度。在“运用前景” ‘栏中,该文献这样写道“根据本课题成果研究生产的隐蔽件已在09一III 1号艇、2号艇、即09一IV型艇中应用。”由此可以发现,09一III和09一IV在诸多的材料、子系统等方面是通用的。其实这一点并不奇怪,俄在同期生产的战略导弹潜艇和核攻击潜艇上也共用诸多的子系统,共至核反应堆都是一样的。  09一III和09一IV所采用的诸多技术还可能用于改良09一I和09一II,最近后两种潜水艇都进行了改装,加涂了相同的声纳波吸收材料。甚至可能安装了类似039A那样的消声瓦。  既然进口了俄式自动焊接机,09一III、09一 IV如何解决焊接问题?在辽宁省的某篇公开文献,意外发现了渤海造船厂(3189信箱)09一III 工程总设计师办公室的成果评价报告“通过加入稀土合金、改善出钢条件、使用活性石灰等方面的工艺研究,大大提高了钢的冶金质量。通过选择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双重正火、或扩散退火预热处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钢的热处理效果。对保证提高耐压壳体的可靠性意义重大。”这段文字显示09一III,09一IV在建造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使用了大量的新工艺。

TAG: 中国
搜索
顶:3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6 (1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86 (7次打分)
【已经有29人表态】
12票
感动
1票
震惊
3票
2票
路过
1票
高兴
2票
同情
2票
难过
2票
无聊
3票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