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电击治网瘾让人生不如死 网戒中心像地狱(组图)
网友称治疗让人生不如死
杨永信是山东临沂精神病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也是中国知名的精神病医师和“全国戒网专家”。
据媒体报道,杨永信运用其治疗手段成功使近3000名青少年摆脱了网瘾,获得了家长和舆论的好评。然而,他对患者的疑似不人道治疗手段等行为也引起了强烈争议。
最大的争议集中在其使用的电击手段上,这种治疗方法在医学上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性惩罚,令患者对其不良行为和刺激惩罚建立条件反射,以期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对于这一精神疗法,网民多数直指其使用电击虐待患者毫无人道,“让人生不如死”。不少曾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形容网戒中心“和传销一样”,如同地狱。有评论指出,这种对未成年人施加电击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有可能(或实际上是已经触犯) 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不过杨永信表示,网戒中心使用电击的次数非常少,每个人只有一两次,而且使用的电流也十分微弱,只有1至5毫安。但有记者实地采访时却发现,网戒中心使用的治疗仪最小电流刻度值即为10毫安。钟合
专家看法:
但即便如此,王相兰表示,给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电击时,他们是处在失去知觉无意识的状态下,整个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痛苦。但电击治“网瘾”中,有孩子明确表示感觉犹如“100万根针从脑袋穿过”。“用十分痛苦的感受来惩罚"上瘾"的孩子,这手法绝对不可取,”王相兰立场明确地说,电疗或许可以暂时起作用,但治标不治本,长期的作用目前很难出来。[](中国新闻网)
相关评论:
用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也没有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重庆晚报)
相关新闻:网戒中心电击治网瘾:违反86条规定者即遭电击
调查:用电击疗法治网瘾是否合适
86条规定
所有严苛的规定,和无数双眼睛的紧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成一种改变,网戒中心经过3年的经营,内部和谐的气氛已经蔚为大观,所有新加入者,必须配得上这种和谐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山东临沂
13号室
一切都要从13号室开始。
房间并不大,最里面靠窗的位置有一张小黑床,隔音墙是后来才修的。“治疗”开始前,门会关上,家长不得入内。
床头是一台两巴掌大的仪器,寇和其他几位同样身强力壮的“接待”,是的,他们叫接待,负责把新人的腿脚及肩膀按住,然后医生开启仪器,治疗开始。
仪器通电后就有了惊人的力量,当它的两只蓝色尾巴触碰到新人的太阳穴时,寇总是要花更大的力气,以保证新人不从床上滚下来。多数新人很快就屈服了,他们把那感受形容为“100万根针从脑袋穿过”,有些脖子硬的,几回合下来也不肯承认自己得了一种叫做“网瘾”的病。
寇清楚反抗是徒劳的。有时候,他会提前偷偷对新人说:“待会儿不要反抗,要顺着医生说,不管做什么都先挺过来。”
他自己曾经是最激烈的反抗者。2008年7月的一天,他也被这样死死按在治疗床上,这个爱好体育的大一男生身高1.85米,体重100公斤,13号室出动了8位“接待”才将他制伏。
那两只蓝色尾巴,先袭击的是他的手。在13号室,电手是比电头更加严厉的“治疗”,“那真叫生不如死,说句实话,你也别笑,我尿裤子了……全身肌肉都不受控制了,没拉裤子就算好的了。”
也不知电了多长时间,总之是“彻底服了”,走出13号室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然后一下子就哭了。
但他没敢解释。他记着操作仪器的医生的话:“你有网瘾,出去马上跟你父亲认错,自觉跟他说你要留下来看病。”
他留下来,穿上了迷彩服,从新人变成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的“盟友”,并在20多天后因为“表现突出”被破格提为干部。
13号室的门口用中英文写着:告别网瘾,重塑自我。
杨叔
网戒中心的全名叫“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杨永信,临沂本地人,1962年出生,已在第四人民医院(前身为临沂精神病医院)工作20余年,专业是心理精神卫生。
在四院的官网上,杨永信既是紧跟季节变换的心理专家(岁末年底谨访心理感冒、春季慎访情绪感冒等),又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者和解惑者(谨访高考焦虑,假日里同学们慎入网吧,羞答答的玫瑰期待绽放等)。2006年初,杨永信成立网戒中心,开始探索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戒治模式,至今,已有超过 3000人在这里接受过治疗。
网戒中心紧邻四院,占据了一栋独立小楼的二到四层。这里离四院收治精神病人的楼也不远,大门口和二楼都有人看守。在距离二楼出口还有大概3块瓷砖的位置上划有“警戒线”,未经许可踩线,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它意味着你有可能被直接拉入13号室。
杨永信在这里建立了足够的权威,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会毕恭毕敬叫他“杨叔”,一位自称是省人大代表、某市一个大厂老板的家长也不例外,出门皆让杨叔先行,说话则待杨叔示意。一本名叫《战网魔》的书描绘了家长们的心理状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种心理,一种感情,一种需要,一种尊敬,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寄托。”
多数孩子是被绑来或者骗来的,网戒中心还设有“别动队”,由类似寇这样的盟友组成,负责到临沂本地的网吧去“抓人”——如果他们获得家长许可的话。
家长委员会
和其他类似机构不同,网戒中心要求家长全程陪护,与孩子同吃同住同上课,并且建立了一种叫做“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在杨永信的描述中,这是一个解决医患矛盾的创举。“家委会就是天”,这句话他重复了多次,“我们只是服务者。”
家委会主任及委员由大家“商量着”提名,再经由全体家长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家委会被认为代表了家长的利益。在孩子入院前,家委会会作为甲方,与作为乙方的家长签订一份“协议书”,在协议书里,乙方要保证按照“相信、配合、坚持”的方针做到相对足疗程,即孩子住院时间不低于3个月,乙方如果对治疗有异议,可提请甲方协商解决。
概括地说,家委会制度让网戒中心完成了形式上的“自治”。
家长不可以私下谈论治疗效果,如果他们对杨叔的治疗方法表示质疑,也被告知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提出,一旦他们的态度被孩子察觉到了,治疗就很难再有效进行下去——这是他们不愿意见到的。“我们家委会主要是通过沟通院方和家长,来让孩子看到一种和谐,而不是阴暗面。”某届家委会主任表示,“卖瓜的当然不会说自己瓜苦,但由我们来说(瓜甜)比较合适。”
极少有家长公开表示质疑,“为什么要提反对意见呢?我们(为孩子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谈及家委会的作用时,一位已经离开的家长这样说。
其实,家委会也并非不“提意见”,有一次,他们就提出,网戒中心的桌椅有点旧了,该换新的了。网戒中心虚心接受了意见,更换了桌椅,家委会很满意。
盟友
在进13号室之前,新人会被搜身,成为盟友以后,你要上交自己的手机、MP3、游戏账号和密码,以及QQ的密码和密码保护,成为一个无隐私的人。网瘾中心会发给你一张单子,里面列有可能导致你被“点现钱”(指电疗,家长们也不清楚这一称呼的来源)的86种行为,从那以后,你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喝饮料,不能喝茶,不能上厕所锁门,不能谈论治疗,不能触碰人民币,不能对异性盟友产生好感,不能“自我矫情”,不能对过去念念不忘。
除了清早跑操和周日“看看大自然”,你的活动空间只有那三层的走廊和自己的小室,小室里一般住4个家庭。一位出院盟友说,你到哪里都有十几双眼睛盯着你。
你不可以“说错话”,你不能把“治疗”叫做“电击”,正如你不能把“上报”叫做“告密”。
杨叔已经肯定了“上报”,只有不放过最微小的缺点和错误,才能更快地治好网瘾。父母陪同制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朝夕相处,他们互相提防,孩子被上报,可能要进13号,父母被上报,会被班委“加圈”,加一次10元钱。
一个名叫紫薇的女孩子,因为拒绝洗碗气坏了自己的父亲,用这里的语言描述,两人在小室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化”——有情绪也是不被允许的——紫薇的父亲想要上报女儿,而女儿则抓到了父亲情绪化的把柄,父亲不愿意被“加圈”,于是“严重的”妥协发生了。
此事“曝光”以后被命名为“紫薇现象”,盟友们被要求对此发表看法。一位盟友说:“我刚刚来这里的时候也是怕被上报,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上报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如果没有问题,不被上报,那我们还改什么?如果没有发现问题,那也只是说明了自己还没有真正地开始改变!”
杨永信是山东临沂精神病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也是中国知名的精神病医师和“全国戒网专家”。
据媒体报道,杨永信运用其治疗手段成功使近3000名青少年摆脱了网瘾,获得了家长和舆论的好评。然而,他对患者的疑似不人道治疗手段等行为也引起了强烈争议。
最大的争议集中在其使用的电击手段上,这种治疗方法在医学上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性惩罚,令患者对其不良行为和刺激惩罚建立条件反射,以期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对于这一精神疗法,网民多数直指其使用电击虐待患者毫无人道,“让人生不如死”。不少曾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形容网戒中心“和传销一样”,如同地狱。有评论指出,这种对未成年人施加电击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有可能(或实际上是已经触犯) 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不过杨永信表示,网戒中心使用电击的次数非常少,每个人只有一两次,而且使用的电流也十分微弱,只有1至5毫安。但有记者实地采访时却发现,网戒中心使用的治疗仪最小电流刻度值即为10毫安。钟合
专家看法:
但即便如此,王相兰表示,给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电击时,他们是处在失去知觉无意识的状态下,整个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痛苦。但电击治“网瘾”中,有孩子明确表示感觉犹如“100万根针从脑袋穿过”。“用十分痛苦的感受来惩罚"上瘾"的孩子,这手法绝对不可取,”王相兰立场明确地说,电疗或许可以暂时起作用,但治标不治本,长期的作用目前很难出来。[](中国新闻网)
相关评论:
用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也没有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重庆晚报)
相关新闻:网戒中心电击治网瘾:违反86条规定者即遭电击
杨永信在点评课上。图张白
家长在观看晨练。图张白
家长在观看晨练。图张白
调查:用电击疗法治网瘾是否合适
86条规定
所有严苛的规定,和无数双眼睛的紧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成一种改变,网戒中心经过3年的经营,内部和谐的气氛已经蔚为大观,所有新加入者,必须配得上这种和谐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山东临沂
13号室
一切都要从13号室开始。
房间并不大,最里面靠窗的位置有一张小黑床,隔音墙是后来才修的。“治疗”开始前,门会关上,家长不得入内。
床头是一台两巴掌大的仪器,寇和其他几位同样身强力壮的“接待”,是的,他们叫接待,负责把新人的腿脚及肩膀按住,然后医生开启仪器,治疗开始。
仪器通电后就有了惊人的力量,当它的两只蓝色尾巴触碰到新人的太阳穴时,寇总是要花更大的力气,以保证新人不从床上滚下来。多数新人很快就屈服了,他们把那感受形容为“100万根针从脑袋穿过”,有些脖子硬的,几回合下来也不肯承认自己得了一种叫做“网瘾”的病。
寇清楚反抗是徒劳的。有时候,他会提前偷偷对新人说:“待会儿不要反抗,要顺着医生说,不管做什么都先挺过来。”
他自己曾经是最激烈的反抗者。2008年7月的一天,他也被这样死死按在治疗床上,这个爱好体育的大一男生身高1.85米,体重100公斤,13号室出动了8位“接待”才将他制伏。
那两只蓝色尾巴,先袭击的是他的手。在13号室,电手是比电头更加严厉的“治疗”,“那真叫生不如死,说句实话,你也别笑,我尿裤子了……全身肌肉都不受控制了,没拉裤子就算好的了。”
也不知电了多长时间,总之是“彻底服了”,走出13号室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然后一下子就哭了。
但他没敢解释。他记着操作仪器的医生的话:“你有网瘾,出去马上跟你父亲认错,自觉跟他说你要留下来看病。”
他留下来,穿上了迷彩服,从新人变成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的“盟友”,并在20多天后因为“表现突出”被破格提为干部。
13号室的门口用中英文写着:告别网瘾,重塑自我。
杨叔
网戒中心的全名叫“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杨永信,临沂本地人,1962年出生,已在第四人民医院(前身为临沂精神病医院)工作20余年,专业是心理精神卫生。
在四院的官网上,杨永信既是紧跟季节变换的心理专家(岁末年底谨访心理感冒、春季慎访情绪感冒等),又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者和解惑者(谨访高考焦虑,假日里同学们慎入网吧,羞答答的玫瑰期待绽放等)。2006年初,杨永信成立网戒中心,开始探索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戒治模式,至今,已有超过 3000人在这里接受过治疗。
网戒中心紧邻四院,占据了一栋独立小楼的二到四层。这里离四院收治精神病人的楼也不远,大门口和二楼都有人看守。在距离二楼出口还有大概3块瓷砖的位置上划有“警戒线”,未经许可踩线,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它意味着你有可能被直接拉入13号室。
杨永信在这里建立了足够的权威,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会毕恭毕敬叫他“杨叔”,一位自称是省人大代表、某市一个大厂老板的家长也不例外,出门皆让杨叔先行,说话则待杨叔示意。一本名叫《战网魔》的书描绘了家长们的心理状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种心理,一种感情,一种需要,一种尊敬,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寄托。”
多数孩子是被绑来或者骗来的,网戒中心还设有“别动队”,由类似寇这样的盟友组成,负责到临沂本地的网吧去“抓人”——如果他们获得家长许可的话。
家长委员会
和其他类似机构不同,网戒中心要求家长全程陪护,与孩子同吃同住同上课,并且建立了一种叫做“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在杨永信的描述中,这是一个解决医患矛盾的创举。“家委会就是天”,这句话他重复了多次,“我们只是服务者。”
家委会主任及委员由大家“商量着”提名,再经由全体家长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家委会被认为代表了家长的利益。在孩子入院前,家委会会作为甲方,与作为乙方的家长签订一份“协议书”,在协议书里,乙方要保证按照“相信、配合、坚持”的方针做到相对足疗程,即孩子住院时间不低于3个月,乙方如果对治疗有异议,可提请甲方协商解决。
概括地说,家委会制度让网戒中心完成了形式上的“自治”。
家长不可以私下谈论治疗效果,如果他们对杨叔的治疗方法表示质疑,也被告知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提出,一旦他们的态度被孩子察觉到了,治疗就很难再有效进行下去——这是他们不愿意见到的。“我们家委会主要是通过沟通院方和家长,来让孩子看到一种和谐,而不是阴暗面。”某届家委会主任表示,“卖瓜的当然不会说自己瓜苦,但由我们来说(瓜甜)比较合适。”
极少有家长公开表示质疑,“为什么要提反对意见呢?我们(为孩子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谈及家委会的作用时,一位已经离开的家长这样说。
其实,家委会也并非不“提意见”,有一次,他们就提出,网戒中心的桌椅有点旧了,该换新的了。网戒中心虚心接受了意见,更换了桌椅,家委会很满意。
盟友
在进13号室之前,新人会被搜身,成为盟友以后,你要上交自己的手机、MP3、游戏账号和密码,以及QQ的密码和密码保护,成为一个无隐私的人。网瘾中心会发给你一张单子,里面列有可能导致你被“点现钱”(指电疗,家长们也不清楚这一称呼的来源)的86种行为,从那以后,你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喝饮料,不能喝茶,不能上厕所锁门,不能谈论治疗,不能触碰人民币,不能对异性盟友产生好感,不能“自我矫情”,不能对过去念念不忘。
除了清早跑操和周日“看看大自然”,你的活动空间只有那三层的走廊和自己的小室,小室里一般住4个家庭。一位出院盟友说,你到哪里都有十几双眼睛盯着你。
你不可以“说错话”,你不能把“治疗”叫做“电击”,正如你不能把“上报”叫做“告密”。
杨叔已经肯定了“上报”,只有不放过最微小的缺点和错误,才能更快地治好网瘾。父母陪同制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朝夕相处,他们互相提防,孩子被上报,可能要进13号,父母被上报,会被班委“加圈”,加一次10元钱。
一个名叫紫薇的女孩子,因为拒绝洗碗气坏了自己的父亲,用这里的语言描述,两人在小室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化”——有情绪也是不被允许的——紫薇的父亲想要上报女儿,而女儿则抓到了父亲情绪化的把柄,父亲不愿意被“加圈”,于是“严重的”妥协发生了。
此事“曝光”以后被命名为“紫薇现象”,盟友们被要求对此发表看法。一位盟友说:“我刚刚来这里的时候也是怕被上报,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上报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如果没有问题,不被上报,那我们还改什么?如果没有发现问题,那也只是说明了自己还没有真正地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