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为了挣钱我才加盟新东方
“在我最需要钱的时候,对钱的态度远远不如我对人的关怀那么重要,我对人的关怀高于一切。”
他背对着咖啡店门口坐着,身体忽而前倾忽而后仰,手臂不时挥动。浓郁的橙黄光线下,他宛如一位交响乐指挥。新东方创业元老、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正在认真工作,坐在对面的女孩正在聆听名闻遐迩的徐小平 “人生设计”。女孩正在消化他的智慧,正试图从对话中找出指点迷津的亮光。
我不忍打扰,轻轻放下挎包,徐小平却突然警觉地转过身来。我忙不迭打招呼,他侧身与我握手。寒暄几句,他又与我握手。约访的时间未到,我还得静候等待。终于,曾经困惑的女孩走了,但我们的访谈主题依然围绕着“人生设计”。
人生设计
九十年代中期,徐小平归国加入新东方。针对当时社会上汹涌澎湃的出国潮流,徐小平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留学”的概念,反对为出国而出国的盲目举动。当时的新东方的主要业务就是国外考试培训,徐小平却劝别人不要盲目出国,这是需要胆略和前瞻性思维的。他说: “如果当年我们办新东方办培训班,学生只要一来就鼓励人家出国,而不提出人生设计的概念,而不提出反对盲目留学的概念。新东方有今天吗?没有今天!但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说一次留学要谨慎,每说一次出国不适合所有人,我们都丢了很多的钱!其实事情很简单,我们要赚钱,但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崇高的献身精神、伟大的理想主义。它们不存在矛盾之处。”
徐小平坦承他当初回国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赚钱。但为了挣钱而回国的徐小平,在最穷困的时候,却因为他的“人生设计”而放弃了无数的挣钱机会。他非但不后悔,反而为自己的坚持感到无比骄傲。“我今天坐在你面前,或者坐在我当年的客户面前,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在最穷的时候没有骗过你们,我在最穷的时候依然关心着你们的命运。”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人们交钱给新东方、给他,是相信通过钱能换来各自命运的改善。这是一份喧哗商业社会里稀缺的信任。“为学生负责、为客户负责,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当时我回国就是为了挣钱,但是,是带着伟大的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来挣钱的。在新东方,在俞敏洪身上,在我身上,在新东方精神实体身上,我们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
新东方创业者们人生梦想的实现,是通过让每一个学员人生梦想的实现而实现的。“在新东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旦发现了问题,宁可亏钱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文化和精神根基而言,它是一种基于奉献精神的商业意识,这是企业的基因,也是新东方的精神力量所在。”
“199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美国签证哲学》,这本书是为学生做签证咨询的结晶,可我做签证咨询是一分钱不赚的,全部免费。在签证问题上,我只做过短暂的收费咨询。在生成足够的咨询样本之后,有人就提议出版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用奉献精神挣钱的结晶。”在商业社会的规则和语境里,新东方人的精神符合人性欲望的真实、符合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真实。
当然,徐小平的初始动机“不是做给俞敏洪看的,也不是做给学生看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支撑他这么做?他的基本落脚点还是“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和理想主义”。“我是带着狂热的激情去做,而不是为了功利而做。当我日日夜夜在给学生讲签证问题的时候,那是熊熊烈火般的激情,像奥运火炬一般。这个激情不知道照亮了多少人的人生,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照亮一条通往未来之路。这是我原始创业最伟大也是最艰苦的搏斗!”
可是,当时的徐小平是一个急迫需要挣钱养家的人,他为什么没有产生焦虑?“我不会焦虑,我觉得在帮学生做事。在我最需要钱的时候,对钱的态度远远不如我对人的关怀那么重要。我对人的关怀高于一切,我宁可为了学生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金钱、责任、理想,这在新东方历史上,一直在完美地实践着。”
“三驾马车”
1995年底,新东方已经初具规模,从品牌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认同感而言,并不亚于13年后的今天。
徐小平回忆说,那个时候俞敏洪赚了一些钱,开始思考和谋划新东方下一步的发展。于是,他选择去了大洋彼岸的北美地区。“他已经送成千上万的学生去了北美,而他自己还没有去过。”徐小平不忘适时地穿插调侃一句。
到北美,俞敏洪见到了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 “新东方从此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就是,“本来俞敏洪单打独斗的时代,变成了‘三驾马车’的时代”。
“对于俞敏洪而言,这次北美探险之旅、访友之旅,带给了他没想到的收获。”在徐小平看来,这次北美之旅具有历史性意义,“1995年的北美之旅,相当于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结束了‘闭关自守’的格局,新东方敞开了大门,新东方打开了‘小国寡民’的门。”
就这样,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他们三人给新东方带来了“欧风美雨”,共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在发展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所有这一切,虽然当时都无法预料,但都是必需的,因为新东方必须发展成长。在成长过程中,蜕变往往伴随着阵痛,而这种痛有时甚至尖锐得让人拒绝长大。
在新东方迎来革命性的、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徐小平藏掖心底的“中国梦”也不再悬空,而是变得日渐清晰,有了生根发芽的现实土壤。“在当时,我把我的人生最高目标放在心里不说,但是我的最低目标是要去挣钱。怎么去挣钱呢?你怎么去挣大钱呢?怎么样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或者成为中国第二、三富有的老师?”
“中国梦”
他们三人当中,徐小平是第一个加盟新东方的。“对于我来说,我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选择新东方?我不是出于对俞敏洪的爱,也不是出于对新东方的爱,而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非常紧迫的人生目标:挣钱,我要生存。”这样直接而坦率的话语里面,可以触摸到徐小平的勇气和真诚。“我确实要做事,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是要通过做事来实现挣钱的目标。”
当面包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时,其他的一切都会显得不再重要,那么就从面包获得驱动前行的力量吧。他一心想做事,他也有能力,他要通过做事情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我到新东方的根本原因是我处在生存线上,说得严重点儿,是挣扎在四十岁男人的命运的阴阳界上。” 这是一个因为自己梦想缺乏实现的机会而焦灼的人,新东方的出现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他的焦灼和不安感。
徐小平说,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投入了新东方的怀抱中。“新东方不一定成功,但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企业充满了无限生机及无限可能。每个归国者的‘中国梦 ’是实实在在的,它本身不骗人。所以,我选择了回来。13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中国梦’通过新东方获得了实现,我为自己13年前的选择感到无比地自豪!”
对于很多海归而言,从仅仅维持生活到实现“中国梦”,也徐要走过很长一段路。但对于徐小平来说,只需要做一次坚定的选择,一次成功的“人生设计”。
他背对着咖啡店门口坐着,身体忽而前倾忽而后仰,手臂不时挥动。浓郁的橙黄光线下,他宛如一位交响乐指挥。新东方创业元老、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正在认真工作,坐在对面的女孩正在聆听名闻遐迩的徐小平 “人生设计”。女孩正在消化他的智慧,正试图从对话中找出指点迷津的亮光。
我不忍打扰,轻轻放下挎包,徐小平却突然警觉地转过身来。我忙不迭打招呼,他侧身与我握手。寒暄几句,他又与我握手。约访的时间未到,我还得静候等待。终于,曾经困惑的女孩走了,但我们的访谈主题依然围绕着“人生设计”。
人生设计
九十年代中期,徐小平归国加入新东方。针对当时社会上汹涌澎湃的出国潮流,徐小平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留学”的概念,反对为出国而出国的盲目举动。当时的新东方的主要业务就是国外考试培训,徐小平却劝别人不要盲目出国,这是需要胆略和前瞻性思维的。他说: “如果当年我们办新东方办培训班,学生只要一来就鼓励人家出国,而不提出人生设计的概念,而不提出反对盲目留学的概念。新东方有今天吗?没有今天!但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说一次留学要谨慎,每说一次出国不适合所有人,我们都丢了很多的钱!其实事情很简单,我们要赚钱,但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崇高的献身精神、伟大的理想主义。它们不存在矛盾之处。”
徐小平坦承他当初回国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赚钱。但为了挣钱而回国的徐小平,在最穷困的时候,却因为他的“人生设计”而放弃了无数的挣钱机会。他非但不后悔,反而为自己的坚持感到无比骄傲。“我今天坐在你面前,或者坐在我当年的客户面前,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在最穷的时候没有骗过你们,我在最穷的时候依然关心着你们的命运。”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人们交钱给新东方、给他,是相信通过钱能换来各自命运的改善。这是一份喧哗商业社会里稀缺的信任。“为学生负责、为客户负责,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当时我回国就是为了挣钱,但是,是带着伟大的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来挣钱的。在新东方,在俞敏洪身上,在我身上,在新东方精神实体身上,我们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
新东方创业者们人生梦想的实现,是通过让每一个学员人生梦想的实现而实现的。“在新东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旦发现了问题,宁可亏钱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文化和精神根基而言,它是一种基于奉献精神的商业意识,这是企业的基因,也是新东方的精神力量所在。”
“199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美国签证哲学》,这本书是为学生做签证咨询的结晶,可我做签证咨询是一分钱不赚的,全部免费。在签证问题上,我只做过短暂的收费咨询。在生成足够的咨询样本之后,有人就提议出版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用奉献精神挣钱的结晶。”在商业社会的规则和语境里,新东方人的精神符合人性欲望的真实、符合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真实。
当然,徐小平的初始动机“不是做给俞敏洪看的,也不是做给学生看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支撑他这么做?他的基本落脚点还是“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和理想主义”。“我是带着狂热的激情去做,而不是为了功利而做。当我日日夜夜在给学生讲签证问题的时候,那是熊熊烈火般的激情,像奥运火炬一般。这个激情不知道照亮了多少人的人生,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照亮一条通往未来之路。这是我原始创业最伟大也是最艰苦的搏斗!”
可是,当时的徐小平是一个急迫需要挣钱养家的人,他为什么没有产生焦虑?“我不会焦虑,我觉得在帮学生做事。在我最需要钱的时候,对钱的态度远远不如我对人的关怀那么重要。我对人的关怀高于一切,我宁可为了学生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金钱、责任、理想,这在新东方历史上,一直在完美地实践着。”
“三驾马车”
1995年底,新东方已经初具规模,从品牌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认同感而言,并不亚于13年后的今天。
徐小平回忆说,那个时候俞敏洪赚了一些钱,开始思考和谋划新东方下一步的发展。于是,他选择去了大洋彼岸的北美地区。“他已经送成千上万的学生去了北美,而他自己还没有去过。”徐小平不忘适时地穿插调侃一句。
到北美,俞敏洪见到了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 “新东方从此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就是,“本来俞敏洪单打独斗的时代,变成了‘三驾马车’的时代”。
“对于俞敏洪而言,这次北美探险之旅、访友之旅,带给了他没想到的收获。”在徐小平看来,这次北美之旅具有历史性意义,“1995年的北美之旅,相当于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结束了‘闭关自守’的格局,新东方敞开了大门,新东方打开了‘小国寡民’的门。”
就这样,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他们三人给新东方带来了“欧风美雨”,共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在发展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所有这一切,虽然当时都无法预料,但都是必需的,因为新东方必须发展成长。在成长过程中,蜕变往往伴随着阵痛,而这种痛有时甚至尖锐得让人拒绝长大。
在新东方迎来革命性的、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徐小平藏掖心底的“中国梦”也不再悬空,而是变得日渐清晰,有了生根发芽的现实土壤。“在当时,我把我的人生最高目标放在心里不说,但是我的最低目标是要去挣钱。怎么去挣钱呢?你怎么去挣大钱呢?怎么样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或者成为中国第二、三富有的老师?”
“中国梦”
他们三人当中,徐小平是第一个加盟新东方的。“对于我来说,我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选择新东方?我不是出于对俞敏洪的爱,也不是出于对新东方的爱,而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非常紧迫的人生目标:挣钱,我要生存。”这样直接而坦率的话语里面,可以触摸到徐小平的勇气和真诚。“我确实要做事,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是要通过做事来实现挣钱的目标。”
当面包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时,其他的一切都会显得不再重要,那么就从面包获得驱动前行的力量吧。他一心想做事,他也有能力,他要通过做事情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我到新东方的根本原因是我处在生存线上,说得严重点儿,是挣扎在四十岁男人的命运的阴阳界上。” 这是一个因为自己梦想缺乏实现的机会而焦灼的人,新东方的出现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他的焦灼和不安感。
徐小平说,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投入了新东方的怀抱中。“新东方不一定成功,但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企业充满了无限生机及无限可能。每个归国者的‘中国梦 ’是实实在在的,它本身不骗人。所以,我选择了回来。13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中国梦’通过新东方获得了实现,我为自己13年前的选择感到无比地自豪!”
对于很多海归而言,从仅仅维持生活到实现“中国梦”,也徐要走过很长一段路。但对于徐小平来说,只需要做一次坚定的选择,一次成功的“人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