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潘基文老家成为旅游胜地 祖上来自中国河南荥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晶报   发布者:tianshanyunhai
热度33票  浏览8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1月12日 11:18
走,到潘基文老家看究竟

  联合国秘书长故土成旅游胜地

  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生在韩国南部忠清北道的一个小山村,在他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后,那里的风水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潘基文的母亲则把他的成功归功于个人奋斗和行善积德。潘基文的母校把他的事迹搬到了课堂上,故乡的官员也在筹划着如何纪念他的成就。

  小山村钟灵毓秀

  山塘一村近来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访客,有一般游客,还有超过2000名风水师,他们想搞清楚这个村子的好运从哪里来。

  对于这样的盛况,潘基文的堂兄弟潘基宗或许已经见惯不惊了。面对来访的记者,他站在白雪覆盖的田野和白色的农舍之间,自豪地把村庄的运气归功于附近一座山的形状。

  “看,它多像一只鹤,展翅欲飞。”他指着山说,“根据风水的道理,这是把自然力量注入村庄的完美地形。所以,300年来,我们一直知道这里会出伟人。现在,他终于来了。”

  潘基宗用粗糙龟裂的手指比比划划,这是一双多年栽种红辣椒和人参的手。

  1月1日接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62年前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村里居民仅有大约100人。附近还有个村子,叫做山塘二村。潘基文出身平凡,成就不凡,难怪乡亲们要把脚下的这块土地说得神乎其神。

  一名曾当过电视台经理的曹姓风水师说,山塘一村地形极好,位于朝鲜半岛的中心地带,附近3座大山连成一排,为村子聚集了灵气。“这样的地形十分罕见。”他说。

  奋发图强结善果

  潘基文的母亲则认为,儿子的成功是个人奋斗和一生行善积德的结果。她举例说,潘基文曾拿钱让她给公寓楼里的老人甚至保安买吃的。

  山塘一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姓潘。潘氏先祖是在公元1700年左右在这个山村扎根的。在村子的中心地带有一面石墙,刻着潘家22代人的名字。一排排的小土墩——潘氏家族的坟墓,在高处俯瞰着整个村子。每年10月,潘氏族人聚集在此,祭祖怀远。潘基宗说:“潘基文将成为最受尊敬的一个。他给村子带来了荣耀和好运。”

  有报道说,潘姓在韩国人数不多,是一个尊贵的姓,据韩国潘姓族谱记录,潘氏祖上来自中国河南荥阳。

  倒塌故居获新生

  忠州市的官员准备结合传统礼仪和现代方式来表达对潘基文的敬意。2006年10月,曾有5万名人在一座足球场集会,庆祝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官员们打算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一条街、一座公园甚至一家餐厅。不过,有官员指出,在过去,显要人物退休或者逝世之后才会受到这样的纪念,不知道现在为潘基文树碑立传是否恰当。忠州市的规划局长说:“过去,我们在城门前立石碑纪念伟人。现在,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面对纷至沓来的访客,山塘一村准备建一座停车场,重修潘基文的故居——一座在30年前倒塌的农舍。(兰小棵编译)

  一直是尖子?小学长期居中游!

  传奇化故事遭亲友质疑

  潘基文是在3岁时随家人搬到出生地附近的忠州市的。

  关于潘基文出生和儿时成长的很多故事已经迅速流传开来,有些把他说得就像高丽王朝的睿智儒者。

  据潘基文母校忠州高中的校长韩相琏介绍,忠州高中现已开始将潘基文的生平事迹编排到课程里。其中一则故事说,朝鲜战争后,潘基文经常徒步走近 10公里去一家肥料厂,和该厂的美籍顾问练习对话,学习英语。另一个故事说,在潘基文还是一名年轻的外交官时,他曾拒绝派驻华盛顿的肥缺,而选择被派到物价便宜的印度,以便寄钱给父母。关于潘基文努力好学的故事也很多,比如,他常利用夜里和周末的时间来学习,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

  韩相琏说:“潘先生是一个榜样,就像旧时的儒者。我们勉励学生力争成为第二个潘先生。”

  不过,把一个人的经历传奇化似乎并不容易,一些亲友对围绕潘基文的某些传说提出了质疑。一名现年66岁的同学说,潘基文的学习成绩长期位居中游,到了6年级才一鸣惊人。潘基文86岁的母亲则澄清,他当年去那家肥料厂学英语需要走的路程是近6公里。
搜索
顶:1 踩: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 (1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1.13 (8次打分)
【已经有12人表态】
1票
感动
1票
震惊
2票
路过
1票
高兴
1票
同情
1票
难过
2票
无聊
2票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