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兴建训练中心:中国航母舰载机陆上训练系统曝光(多图)
渤海湾北部兴城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那就是菊花岛(也就是伟大的斯通黄曾经战斗过的觉华岛),笔者前些年曾去那里短期休假,岛上的风景极美丽,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这座并不很知名的平静小岛,却在前一阵引起了各国军事情报机关的高度关注。2010年3月更新的谷歌地图显示,菊花岛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座大型海空军基地工程,从卫星地图上可见,海边建有大型围堰和深水码头,陆上正在建设一座双跑道机场,与普通机场不同的是,兴城新机场上修建有滑橇式跑道,类似航母降落甲板的起降跑道。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海军正在修建的航母舰载机陆上训练中心。以前众多中国建造航母的新闻,并未引起笔者兴奋,而此次谷歌地图曝光的兴城菊花岛基地,却令本人心潮澎湃,这意味着中国海军从此真正走向了远洋,走向了大航母时代。
一、只有航空母舰是远远不够的
航空母舰,作为一艘军舰来说并没有什么,世界很多国家都拥有,甚至有些鼻屎国也整上那么一两艘所谓的航母来充门面。其实,真正的航母是个高度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航母和配套舰船、舰载机研发、舰载机起降技术、训练设施、基地建设,指挥控制系统等等。玩票的海军只有航母,丫们把航母当驱逐舰使用,并不刻意追求进攻性航母所拥有制空制海能力。譬如印度、泰国、巴西、西班牙,还有韩国。专业而严谨的海军大国所说的造航母,是指建造一整套航母系统,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由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和陆地起降差别很大,加上舰载机执行的任务更为多样化,舰载机飞行员的培养远比陆基飞行员复杂得多。一般来说,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大都从陆地模拟甲板开始,熟练后才能到真航母的甲板上练习。拥有了陆上训练系统,才能为航空母舰源源不断的培训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航空母舰才能拥有真正的战斗力。苏联在搞大型航母的时候,就认识到航母陆上训练系统的重要性。在40年前就建造了——“尼特卡”,原苏联建造的唯一一套用于开发舰载机航母起降技术的陆地航母甲板仿真教学训练装置,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萨基市附近的新费德罗夫卡机场。
二、苏联的“尼特卡”舰载机陆上训练系统
上世纪70年代早期,苏联海军开始发展水平起降舰载机的大型进攻性航空母舰,最初要使用蒸汽弹射器来起飞舰载机,但由于苏联海军要求首先把大型航母配属在北海舰队,用于掩护弹道导弹核潜艇,靠近北极圈航行的低温导致设计师在研制蒸汽弹射装置方面碰到了技术门槛,加之受到美英国家影响,采用了当时最时髦的滑跃板起飞方式。苏联涅瓦船舶设计局于70年代末设计了Т-1型地面滑撬起飞甲板,Т是俄语Трамплин的第一个字母,翻译成汉语就是“跳板”的意思。该滑跃甲板高为5米,长60米,宽30米,跑道尽头装有升角为8.5度的弧形跃飞甲板。1976年,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萨基空军基地开始修建一座大型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包括Т-1型地面滑撬甲板,舰载机着陆拦阻装置,指挥控制系统等设施。整套系统于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苏联人把这套系统命名为“尼特卡”。苏联海军同时还在新罗西斯科和巴库建有相对规模较小的航母模拟甲板,但对此报道不是很详细,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
“尼特卡”是俄语缩写НИТКА的音译,其全称为“наземный испытателъный трениров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авиационный”,意即:航母舰载机陆地综合飞行训练系统。该系统除建有模拟航母甲板的停机坪、滑行道、跑道、机库等常规设施,还有完全仿真的航空母舰甲板,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拦阻系统、光学和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整套系统为全金属结构,甲板与地面齐平,地下共有三层,使用了12000吨钢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尼特卡”就是一艘的陆上航空母舰。起飞和降落甲板下面都配备有巨大的液压装置,可以使甲板以一定角度侧倾,用于模拟航母在海上航行时产生的横摇。滑跃起飞跑道上还装有用于阻止飞机在发动机达到起飞推力状态前移动的液压阻挡器。机场建有模拟航母指挥塔的塔楼,装有近进引导雷达,以及与舰上相同的飞行指挥系统。
特别有意思的是,“尼特卡”的飞行跑道除了可以滑跃起飞,还装有两条蒸汽弹射器,用于实验弹射起飞舰载机(由此可见苏联人并未停止研发蒸汽弹射起飞技术,苏联海军计划在第三艘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上使用蒸汽弹射系统),主锅炉由列宁格勒特别锅炉设计局设计,弹射器气缸由伏尔加格勒斯克工厂生产,蒸汽发生量为每小时115吨,64个大气压,两条弹射器气缸内径500毫米,长90米,能在几秒钟内以250-280的速度将战斗机弹射出去。苏联人设计的这种弹射器,其舰上使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对海水进行蒸馏,为此“尼特卡”也特地挖了一条通海的管道,把海水引入蒸汽弹射器附属的蒸馏锅炉。
1982年,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Н.萨多夫尼科夫和В.普加乔夫驾驶苏-27的试验样机T10—3进行了滑跃起飞试验,随后米格-29战斗机和苏-25攻击机也采用滑跃起飞成功。一年的起飞试验完成后,从1983年夏季开始利用“斯维特兰纳-2”着陆拦阻装置进行着陆试验,目的是探索舰载机在高速全车状态下被拦阻索拦阻的飞行经验,同时研究被拦阻时作用在飞机上的载荷。1984年涅瓦设计局吸收上述试验的经验,在“尼特卡”基地重新安装了新一代T-2型滑跃起飞甲板,整套装置由列宁格勒的“无产阶级”机器制造厂制造,分段运输到新费德罗夫卡机场组装而成。该滑跃起飞甲板长53.5米,宽17.5米,倾角14度。降落系统改为БС-2型阻拦装置,该装置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的降落拦阻系统完全相同。1984年8月30日В.普加乔夫驾机利用“月球-3”光学助降系统,在БС-2阻拦装置上用Ф-2阻拦钢索着舰降落成功。从1983年7月到10月,T10-3、苏-25、米格-27C米格-29等型机在 “尼特卡”上共完成了174次着陆拦阻试验,其中81次尾钩对准阻拦索。为了尽可能让飞机钩准阻拦索,飞行员们必须精确地操纵飞机降落,在飞机降落带上,允许飞机的相对位移只有纵向5米(而空军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一般落在T字布前后50米都算合格,由此可见舰载机飞行员对降落要求之苛刻)。苏联人自述这种着陆拦阻装置能保证拦阻降落重量11-26吨、速度180-240公里/小时、降落过载达4.5g的飞机。
苏联人当年对“尼特卡”系统特别自豪,跟中国一样,苏联人特地强调“尼特卡”的所有部件都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没有进口,只有唯一的例外,是锅炉房旁边附设的桑拿浴房,那是苏联的准盟友——芬兰人民的传统手艺。
1991年苏联开始使用尼特卡系统训练首批舰载机作战飞行员,苏联海军规定所有的舰载机飞行员在正式上舰之前,至少要在地面模拟器和地面滑跳甲板上进行超过400次的起降训练。通过“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苏联海军实现了固定翼舰载机航母甲板水平起降的梦想,也为苏联海军航空兵培训出一代优秀苏-33、米格-29K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然而好景不长,1991年苏联解体,“尼特卡”训练中心由乌克兰接管,俄罗斯将参与试验的绝大部分舰载试验机转移到了莫斯科,由于乌克兰尚不拥有航母,“尼特卡”训练基地一度被停用。根据1974年签订的俄乌双边协议,俄罗斯将乌克兰境内的“尼特卡”海军飞行员训练中心作为其海军飞行员的训练场所。为此俄罗斯海军每年支付给乌克兰50万美元,但这笔钱不包括“尼特卡”运行费用和设备零部件费用,到2007年使用费涨价到每年200万美元。1994年俄北方舰队组建了第一支苏-33舰载战斗机团——第297独立团,其基地位于摩尔曼斯克基地附近的北莫尔斯克-3机场,但该机场只能进行常规陆上起降科目。该团于1994年7月起,每年夏天都要到“尼特卡”进行近两个月的训练。直到1998年俄乌关系恶化,乌克兰禁止俄罗斯利用“尼特卡”进行舰载机训练,无奈之下俄罗斯的很多菜鸟飞行员不得不在没有尼特卡训练经验的条件下进行首次库兹涅佐夫号的甲板起飞和降落,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好在一年后科兹涅佐夫号就躲进了摩尔曼斯克基地的船坞,开始长达四年的大修。2004年俄乌关系缓和后,俄第279独立舰载歼击机团的飞行员终于又有机会来到“尼特卡”从事训练。04年7月的月度训练期间,俄飞行员就进行了19个飞行日,526次飞跃着陆拦阻装置、551次着陆接地、167次拦阻着陆和62次弹射助推起飞,由此可见“尼特卡”训练系统对于俄罗斯保持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战斗力的重要性。但由于训练系统的受制于人,直至2004年,俄罗斯海军只培养出了18名合格的苏-33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由于乌克兰明显同情和支持格鲁吉亚,造成俄乌关系又一次恶化,俄罗斯海军飞行员又一次望“尼”兴叹。。。。。虽然在2009年5月乌克兰领导人表态将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尼特卡”系统进行海军飞行员的训练工作,但乌克兰国内确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原因是“尼特卡”系统所在地是个著名的风景区,其基地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利用机场来从事房地产开发,进行休闲旅游显然更有利可图。然而随着油价高涨荷包渐鼓的俄罗斯海军再也不能忍受乌克兰人的出尔反尔。于是,2010年初,俄罗斯计划在俄罗斯南部亚述海附近建造一个海军飞行员训练基地作为舰载机飞行员训练中心,该中心将在一个旧机场上改建,地点在南俄亚述海海边的叶依斯克城(Ейск)附近。新的训练中心将耗资240亿卢布(大概折合53亿人民币),用时2年完成。令俄罗斯海军有底气的原因是,乌克兰虽拥有“尼特卡”系统,但它没有系统的生产维护能力,“尼特卡”的主要生产技术都由圣彼得堡的制造商所垄断。这是俄联邦政府采购和投标官方网站上关于新训练中心的投标信息:http://zakupki.gov.ru/Tender/ViewPurchase.aspx?PurchaseId=144105
三、其他国家航母训练系统
航空母舰是威力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但海洋条件的限制和作战任务的复杂性,要求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与舰上工作人员具备最优秀的专业素质。为了确保战斗力的迅速生成和延续,拥有大型航母的各海军强国,不约而同地在陆地上建造了仿真度极高的模拟训练设施,用于培训飞行员及航母操作人员。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其航空母舰数量甚至超过绝大多数国家海军驱逐舰的数量,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主要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军航空学院和海军航空兵军官候补生学校学习飞行,其陆上训练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模拟器训练,二是初级飞行训练,三是利用螺旋桨飞机进行基础和高级飞行训练,四是利用喷气机进行基础/高级飞行训练,最后是利用陆上甲板系统模拟在航母上起落、夜航、空战、攻击等科目。只有通过了全训的飞行员,才能上舰进行海上飞行训练。
印度海军以前使用海鹞垂直起降舰载机,并没有陆上模拟训练场,纯属于玩票式。但在与俄罗斯签订引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和米格-29K舰载机以后,陆上训练的事宜被提上日程。最近计划拿出1亿美元预算,在西南部科钦港附近建设一个滑跃式舰载机起飞训练基地,专门用来训练米格-29K舰载机的飞行员,以便于航母到位后立即形成战斗力。相比俄国建造新训练基地和中国兴城训练基地的规模和投入,笔者估计印度人的1亿美元还是在玩票,印度人确实是浪漫而又富有想象力,其实大家用脚趾头想想1亿美元建造一座航母训练基地也是件天方夜谭的事情。最近还有传言印度海军欲利用乌克兰的“尼特卡”系统来为其预先训练舰载机飞行员,我估计这个才是印度舰载机飞行训练的最终解决方案。
法国海军的训练基地在朗迪维肖,占地约3.8平方公里,跑道长2700米,可用于法国海军现役所有舰载固定翼飞机起降训练。该基地现有“阵风”M型战斗机10架、“超军旗”攻击机50架和“隼”式教练机10架。在这里受训的飞行员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白天和夜间陆上模拟着舰练习,剩下的时间用于其他常规训练科目。
四、中国的几套航母模拟系统
航母是十分复杂的大单位,几千名船员和飞行员,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适应本职工作。对于没有航母使用经验的国家来说,要想让航母如同瑞士手表一样精确运转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对于没有航母也无法求助于他人的国家来说,最好能够建造一个高仿真度的陆上模拟航母,把涉及航母和舰载机作战所需的人才都集中起来训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航母的实际运作。使新装备的航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全训状态,加速形成实战能力。毫无疑问,中国就是这样做的,根据谷歌地图显示,中国现有至少三座航母和舰载机试验/训练系统,除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兴城训练基地,在武汉有一座水泥基座的模拟航母,估计可用于检测航空母舰指控和电子设备的运转;在西北某试训基地机场上有一个滑跃起飞的模拟甲板,个人分析是用于海军仿制苏-33舰载机试飞的。另据笔者翻阅乌克兰当地媒体的报道,根据中国和乌克兰2009年7月间签署的协议,2009年9月下旬,18名来自中国空军的军官开始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空军大学(ХУВС)培训,同时至少三批中国技术人员到乌克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航母模拟甲板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和地面维护系统的培训。
卫星图上看兴城菊花岛基地。由谷歌卫星图可见,这座基地海边修建有大型码头,可停靠航母等大型军舰。海边修建有一座军用机场,拥有两条起降跑道和若干滑行道和引道。
起飞跑道上背靠背的建有两座模拟滑跃甲板,在主跑道两端尽头建有两座模拟着舰的甲板,上面布置有着陆拦阻索。机场西南角的机库有24座,从中可以估计未来“瓦良格”号的载机数量。
航空母舰,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词,寄托了中国几代海军将士的梦想,积攒了无数爱国军迷的热情。如今,中国不仅开始建造航母,也从整套训练、作战系统逐步配套完备,作为一名恰逢中国迈向大航母时代的军事爱好者,笔者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高山大师的画作:中国航母
一、只有航空母舰是远远不够的
航空母舰,作为一艘军舰来说并没有什么,世界很多国家都拥有,甚至有些鼻屎国也整上那么一两艘所谓的航母来充门面。其实,真正的航母是个高度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航母和配套舰船、舰载机研发、舰载机起降技术、训练设施、基地建设,指挥控制系统等等。玩票的海军只有航母,丫们把航母当驱逐舰使用,并不刻意追求进攻性航母所拥有制空制海能力。譬如印度、泰国、巴西、西班牙,还有韩国。专业而严谨的海军大国所说的造航母,是指建造一整套航母系统,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由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和陆地起降差别很大,加上舰载机执行的任务更为多样化,舰载机飞行员的培养远比陆基飞行员复杂得多。一般来说,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大都从陆地模拟甲板开始,熟练后才能到真航母的甲板上练习。拥有了陆上训练系统,才能为航空母舰源源不断的培训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航空母舰才能拥有真正的战斗力。苏联在搞大型航母的时候,就认识到航母陆上训练系统的重要性。在40年前就建造了——“尼特卡”,原苏联建造的唯一一套用于开发舰载机航母起降技术的陆地航母甲板仿真教学训练装置,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萨基市附近的新费德罗夫卡机场。
乌克兰“尼特卡”航母训练系统示意图
二、苏联的“尼特卡”舰载机陆上训练系统
上世纪70年代早期,苏联海军开始发展水平起降舰载机的大型进攻性航空母舰,最初要使用蒸汽弹射器来起飞舰载机,但由于苏联海军要求首先把大型航母配属在北海舰队,用于掩护弹道导弹核潜艇,靠近北极圈航行的低温导致设计师在研制蒸汽弹射装置方面碰到了技术门槛,加之受到美英国家影响,采用了当时最时髦的滑跃板起飞方式。苏联涅瓦船舶设计局于70年代末设计了Т-1型地面滑撬起飞甲板,Т是俄语Трамплин的第一个字母,翻译成汉语就是“跳板”的意思。该滑跃甲板高为5米,长60米,宽30米,跑道尽头装有升角为8.5度的弧形跃飞甲板。1976年,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萨基空军基地开始修建一座大型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包括Т-1型地面滑撬甲板,舰载机着陆拦阻装置,指挥控制系统等设施。整套系统于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苏联人把这套系统命名为“尼特卡”。苏联海军同时还在新罗西斯科和巴库建有相对规模较小的航母模拟甲板,但对此报道不是很详细,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
“尼特卡”是俄语缩写НИТКА的音译,其全称为“наземный испытателъный трениров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авиационный”,意即:航母舰载机陆地综合飞行训练系统。该系统除建有模拟航母甲板的停机坪、滑行道、跑道、机库等常规设施,还有完全仿真的航空母舰甲板,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拦阻系统、光学和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整套系统为全金属结构,甲板与地面齐平,地下共有三层,使用了12000吨钢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尼特卡”就是一艘的陆上航空母舰。起飞和降落甲板下面都配备有巨大的液压装置,可以使甲板以一定角度侧倾,用于模拟航母在海上航行时产生的横摇。滑跃起飞跑道上还装有用于阻止飞机在发动机达到起飞推力状态前移动的液压阻挡器。机场建有模拟航母指挥塔的塔楼,装有近进引导雷达,以及与舰上相同的飞行指挥系统。
特别有意思的是,“尼特卡”的飞行跑道除了可以滑跃起飞,还装有两条蒸汽弹射器,用于实验弹射起飞舰载机(由此可见苏联人并未停止研发蒸汽弹射起飞技术,苏联海军计划在第三艘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上使用蒸汽弹射系统),主锅炉由列宁格勒特别锅炉设计局设计,弹射器气缸由伏尔加格勒斯克工厂生产,蒸汽发生量为每小时115吨,64个大气压,两条弹射器气缸内径500毫米,长90米,能在几秒钟内以250-280的速度将战斗机弹射出去。苏联人设计的这种弹射器,其舰上使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对海水进行蒸馏,为此“尼特卡”也特地挖了一条通海的管道,把海水引入蒸汽弹射器附属的蒸馏锅炉。
1982年,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Н.萨多夫尼科夫和В.普加乔夫驾驶苏-27的试验样机T10—3进行了滑跃起飞试验,随后米格-29战斗机和苏-25攻击机也采用滑跃起飞成功。一年的起飞试验完成后,从1983年夏季开始利用“斯维特兰纳-2”着陆拦阻装置进行着陆试验,目的是探索舰载机在高速全车状态下被拦阻索拦阻的飞行经验,同时研究被拦阻时作用在飞机上的载荷。1984年涅瓦设计局吸收上述试验的经验,在“尼特卡”基地重新安装了新一代T-2型滑跃起飞甲板,整套装置由列宁格勒的“无产阶级”机器制造厂制造,分段运输到新费德罗夫卡机场组装而成。该滑跃起飞甲板长53.5米,宽17.5米,倾角14度。降落系统改为БС-2型阻拦装置,该装置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的降落拦阻系统完全相同。1984年8月30日В.普加乔夫驾机利用“月球-3”光学助降系统,在БС-2阻拦装置上用Ф-2阻拦钢索着舰降落成功。从1983年7月到10月,T10-3、苏-25、米格-27C米格-29等型机在 “尼特卡”上共完成了174次着陆拦阻试验,其中81次尾钩对准阻拦索。为了尽可能让飞机钩准阻拦索,飞行员们必须精确地操纵飞机降落,在飞机降落带上,允许飞机的相对位移只有纵向5米(而空军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一般落在T字布前后50米都算合格,由此可见舰载机飞行员对降落要求之苛刻)。苏联人自述这种着陆拦阻装置能保证拦阻降落重量11-26吨、速度180-240公里/小时、降落过载达4.5g的飞机。
苏联人当年对“尼特卡”系统特别自豪,跟中国一样,苏联人特地强调“尼特卡”的所有部件都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没有进口,只有唯一的例外,是锅炉房旁边附设的桑拿浴房,那是苏联的准盟友——芬兰人民的传统手艺。
1991年苏联开始使用尼特卡系统训练首批舰载机作战飞行员,苏联海军规定所有的舰载机飞行员在正式上舰之前,至少要在地面模拟器和地面滑跳甲板上进行超过400次的起降训练。通过“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苏联海军实现了固定翼舰载机航母甲板水平起降的梦想,也为苏联海军航空兵培训出一代优秀苏-33、米格-29K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然而好景不长,1991年苏联解体,“尼特卡”训练中心由乌克兰接管,俄罗斯将参与试验的绝大部分舰载试验机转移到了莫斯科,由于乌克兰尚不拥有航母,“尼特卡”训练基地一度被停用。根据1974年签订的俄乌双边协议,俄罗斯将乌克兰境内的“尼特卡”海军飞行员训练中心作为其海军飞行员的训练场所。为此俄罗斯海军每年支付给乌克兰50万美元,但这笔钱不包括“尼特卡”运行费用和设备零部件费用,到2007年使用费涨价到每年200万美元。1994年俄北方舰队组建了第一支苏-33舰载战斗机团——第297独立团,其基地位于摩尔曼斯克基地附近的北莫尔斯克-3机场,但该机场只能进行常规陆上起降科目。该团于1994年7月起,每年夏天都要到“尼特卡”进行近两个月的训练。直到1998年俄乌关系恶化,乌克兰禁止俄罗斯利用“尼特卡”进行舰载机训练,无奈之下俄罗斯的很多菜鸟飞行员不得不在没有尼特卡训练经验的条件下进行首次库兹涅佐夫号的甲板起飞和降落,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好在一年后科兹涅佐夫号就躲进了摩尔曼斯克基地的船坞,开始长达四年的大修。2004年俄乌关系缓和后,俄第279独立舰载歼击机团的飞行员终于又有机会来到“尼特卡”从事训练。04年7月的月度训练期间,俄飞行员就进行了19个飞行日,526次飞跃着陆拦阻装置、551次着陆接地、167次拦阻着陆和62次弹射助推起飞,由此可见“尼特卡”训练系统对于俄罗斯保持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战斗力的重要性。但由于训练系统的受制于人,直至2004年,俄罗斯海军只培养出了18名合格的苏-33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由于乌克兰明显同情和支持格鲁吉亚,造成俄乌关系又一次恶化,俄罗斯海军飞行员又一次望“尼”兴叹。。。。。虽然在2009年5月乌克兰领导人表态将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尼特卡”系统进行海军飞行员的训练工作,但乌克兰国内确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原因是“尼特卡”系统所在地是个著名的风景区,其基地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利用机场来从事房地产开发,进行休闲旅游显然更有利可图。然而随着油价高涨荷包渐鼓的俄罗斯海军再也不能忍受乌克兰人的出尔反尔。于是,2010年初,俄罗斯计划在俄罗斯南部亚述海附近建造一个海军飞行员训练基地作为舰载机飞行员训练中心,该中心将在一个旧机场上改建,地点在南俄亚述海海边的叶依斯克城(Ейск)附近。新的训练中心将耗资240亿卢布(大概折合53亿人民币),用时2年完成。令俄罗斯海军有底气的原因是,乌克兰虽拥有“尼特卡”系统,但它没有系统的生产维护能力,“尼特卡”的主要生产技术都由圣彼得堡的制造商所垄断。这是俄联邦政府采购和投标官方网站上关于新训练中心的投标信息:http://zakupki.gov.ru/Tender/ViewPurchase.aspx?PurchaseId=144105
苏-33舰载机俯视下的“尼特卡”的模拟着陆甲板
“尼特卡”的模拟着陆甲板
俄第279舰载歼击机团的飞行员正在进行模拟航母甲板降落训练
苏-25УТГ舰载强击教练机机正在飞跃拦阻索
倾角14度的T-2滑跃起飞甲板
1981年萨基空军基地的“尼特卡”建设者们,背景是T-1滑跃甲板跑道和蒸汽弹射器的建造现场。从左至右:基萨基地第299强击机团团长Г.Л.吉尔科瓦廖夫上校、ЧСЗ跑道甲板设计师А.И.谢烈金、尼特卡飞行指挥官Е.Н.拉里金上校、“苏联英雄西奥多西亚”试飞研究院副院长В.П.霍勉科夫、尼特卡工程副总设计师格拉西莫夫、列宁格勒的“无产阶级”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Н.拉里金、苏联海军驻“无产阶级”机器制造厂军代表В.К.罗季诺夫。“尼特卡”的指挥塔台
卫星图下的“尼特卡”系统
“尼特卡”训练系统的着落区,上面布置有若干道拦阻索系统
俄罗斯亚述海海边的叶依斯克空军基地, 这里将建成俄海军新的舰载机训练基地
俄罗斯经过20多年对舰载机飞行员的精心培养,到现在也就培养出30位能在航母上起降的飞行员,其中接近一半是各个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只有18位部队飞行员被批准为全训飞行员,能够幸运的登上库兹涅佐夫号出击作战,现在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2位。由此可见舰载机训练系统的重要性。三、其他国家航母训练系统
航空母舰是威力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但海洋条件的限制和作战任务的复杂性,要求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与舰上工作人员具备最优秀的专业素质。为了确保战斗力的迅速生成和延续,拥有大型航母的各海军强国,不约而同地在陆地上建造了仿真度极高的模拟训练设施,用于培训飞行员及航母操作人员。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其航空母舰数量甚至超过绝大多数国家海军驱逐舰的数量,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主要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军航空学院和海军航空兵军官候补生学校学习飞行,其陆上训练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模拟器训练,二是初级飞行训练,三是利用螺旋桨飞机进行基础和高级飞行训练,四是利用喷气机进行基础/高级飞行训练,最后是利用陆上甲板系统模拟在航母上起落、夜航、空战、攻击等科目。只有通过了全训的飞行员,才能上舰进行海上飞行训练。
印度海军以前使用海鹞垂直起降舰载机,并没有陆上模拟训练场,纯属于玩票式。但在与俄罗斯签订引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和米格-29K舰载机以后,陆上训练的事宜被提上日程。最近计划拿出1亿美元预算,在西南部科钦港附近建设一个滑跃式舰载机起飞训练基地,专门用来训练米格-29K舰载机的飞行员,以便于航母到位后立即形成战斗力。相比俄国建造新训练基地和中国兴城训练基地的规模和投入,笔者估计印度人的1亿美元还是在玩票,印度人确实是浪漫而又富有想象力,其实大家用脚趾头想想1亿美元建造一座航母训练基地也是件天方夜谭的事情。最近还有传言印度海军欲利用乌克兰的“尼特卡”系统来为其预先训练舰载机飞行员,我估计这个才是印度舰载机飞行训练的最终解决方案。
法国海军的训练基地在朗迪维肖,占地约3.8平方公里,跑道长2700米,可用于法国海军现役所有舰载固定翼飞机起降训练。该基地现有“阵风”M型战斗机10架、“超军旗”攻击机50架和“隼”式教练机10架。在这里受训的飞行员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白天和夜间陆上模拟着舰练习,剩下的时间用于其他常规训练科目。
四、中国的几套航母模拟系统
航母是十分复杂的大单位,几千名船员和飞行员,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适应本职工作。对于没有航母使用经验的国家来说,要想让航母如同瑞士手表一样精确运转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对于没有航母也无法求助于他人的国家来说,最好能够建造一个高仿真度的陆上模拟航母,把涉及航母和舰载机作战所需的人才都集中起来训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航母的实际运作。使新装备的航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全训状态,加速形成实战能力。毫无疑问,中国就是这样做的,根据谷歌地图显示,中国现有至少三座航母和舰载机试验/训练系统,除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兴城训练基地,在武汉有一座水泥基座的模拟航母,估计可用于检测航空母舰指控和电子设备的运转;在西北某试训基地机场上有一个滑跃起飞的模拟甲板,个人分析是用于海军仿制苏-33舰载机试飞的。另据笔者翻阅乌克兰当地媒体的报道,根据中国和乌克兰2009年7月间签署的协议,2009年9月下旬,18名来自中国空军的军官开始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空军大学(ХУВС)培训,同时至少三批中国技术人员到乌克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航母模拟甲板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和地面维护系统的培训。
卫星图上看兴城菊花岛基地。由谷歌卫星图可见,这座基地海边修建有大型码头,可停靠航母等大型军舰。海边修建有一座军用机场,拥有两条起降跑道和若干滑行道和引道。
起飞跑道上背靠背的建有两座模拟滑跃甲板,在主跑道两端尽头建有两座模拟着舰的甲板,上面布置有着陆拦阻索。机场西南角的机库有24座,从中可以估计未来“瓦良格”号的载机数量。
短跑道北侧的滑跃起飞甲板建设工地,中部估计是挡焰板和起飞加力拦阻设备。
短跑道南侧的滑跃起飞甲板建设工地,这条起飞跑道要比北侧背靠背建设的滑跃甲板长的多
在使用谷歌地图飞行模式观察这座航母训练机场时,特别有意思,跑道居然是有坡度的,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笔者开始以为这是为了模拟航空母舰在海上的纵横摇动,后来有网友告诉我这是谷歌地图特有的失真现象,其实地面是平的。
央视截图曝光的中国海军舰载机综合电子显示与着舰引导系统
航空母舰,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词,寄托了中国几代海军将士的梦想,积攒了无数爱国军迷的热情。如今,中国不仅开始建造航母,也从整套训练、作战系统逐步配套完备,作为一名恰逢中国迈向大航母时代的军事爱好者,笔者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