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携夫人翁帆亮相 赞成去世后妻子再婚(组图)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由三联书店出版社结集成《曙光集》一书出版。昨天,杨振宁携夫人翁帆出席在三联书店举办的新书首发仪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许鹿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等也应邀前来为新书捧场。首发式上,杨振宁说他与妻子有代沟,翁帆则从容应对,称与杨振宁的代沟“不是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把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介绍到彼此的世界与年代里,我觉得这是一种好处”。
杨振宁称与翁帆有代沟
在《曙光集》中,杨振宁回忆了与黄昆、邓稼先、陈省身、丘成桐、施温格等中外老友的交往故事,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勾画了他们的经历与人生,殷殷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除去友人,杨振宁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在谈到与翁帆的婚姻时,杨振宁说:“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对于此次推出《曙光集》,杨振宁认为很有意思。他说:“我跟翁帆是三年前结婚的,结婚以后通过这几年的接触,我就知道我们之间是有一个代沟,因为我80多年的经历相比较她的经历,这其中所有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杨振宁认为,这样一种状态完全影响了他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所以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出这么一个文集也有点意思。”
杨振宁说,能在85岁的时候出这本《曙光集》他很高兴,“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看见一些有名的画家,比如齐白石,他总是在画了画以后签他的名字,下面写‘时年83岁’。那个时候我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现在我懂了。我想一个人到了80多岁的时候,他的看法、他的感受和一个年轻的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原因,一方面我想他可以更客观,另一方面他也会更主观。”
翁帆因为编译而懂得
对于杨振宁所说的代沟,翁帆似乎不太认同。“所谓代沟,也不过是我们互相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他知道的电影和明星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他又不知道。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生活,我们慢慢学会欣赏彼此。”翁帆说,“我觉得这种代沟不是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介绍到彼此的世界与年代里,我觉得这是一种好处。”翁帆称,这些年的婚姻生活让她个人有很多改变,“其中一个改变就是我更加关注世界,关注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以前我的兴趣更多集中在我的专业方面。”
对于此次编译,翁帆表示,编这本文集让她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20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据翁帆介绍,杨振宁每天除了去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翁帆透露,杨振宁的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把他正在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忘。“他告诉我这个习惯已经跟随他几十年了。近三年的文章与演讲稿,不少就是他在空中‘写’下的”。
-现场
周光召建议杨振宁写母亲
《曙光集》一书收录了杨振宁及其友人所写的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很多篇目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振宁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书后十六幅彩图中既有杨振宁与翁帆温馨甜蜜的合影,也有杨振宁与多位友人的留影。该书部分文章由翁帆编译。
首发式上,杨振宁身着西服精神矍铄,翁帆穿白色上衣温婉大方。夫妇双双坐定面向读者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在随后的活动中,翁帆除了充当杨振宁的“耳朵”,偶尔为他重复读者、媒体的问题外,倘若没问到自己头上,基本一言不发,关注着杨振宁及其他嘉宾的讲话。听到杨振宁发表的观点与见解后,时而点头称赞,时而颔首微笑。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看到杨振宁书中回忆父亲的文章后颇为感动,但他认为杨振宁更应该写写自己的母亲,“我曾经见过他母亲多次,他们母慈子孝的关系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人文精神”。
杨振宁称与翁帆有代沟
在《曙光集》中,杨振宁回忆了与黄昆、邓稼先、陈省身、丘成桐、施温格等中外老友的交往故事,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勾画了他们的经历与人生,殷殷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除去友人,杨振宁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在谈到与翁帆的婚姻时,杨振宁说:“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对于此次推出《曙光集》,杨振宁认为很有意思。他说:“我跟翁帆是三年前结婚的,结婚以后通过这几年的接触,我就知道我们之间是有一个代沟,因为我80多年的经历相比较她的经历,这其中所有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杨振宁认为,这样一种状态完全影响了他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所以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出这么一个文集也有点意思。”
杨振宁说,能在85岁的时候出这本《曙光集》他很高兴,“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看见一些有名的画家,比如齐白石,他总是在画了画以后签他的名字,下面写‘时年83岁’。那个时候我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现在我懂了。我想一个人到了80多岁的时候,他的看法、他的感受和一个年轻的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原因,一方面我想他可以更客观,另一方面他也会更主观。”
翁帆因为编译而懂得
对于杨振宁所说的代沟,翁帆似乎不太认同。“所谓代沟,也不过是我们互相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他知道的电影和明星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他又不知道。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生活,我们慢慢学会欣赏彼此。”翁帆说,“我觉得这种代沟不是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介绍到彼此的世界与年代里,我觉得这是一种好处。”翁帆称,这些年的婚姻生活让她个人有很多改变,“其中一个改变就是我更加关注世界,关注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以前我的兴趣更多集中在我的专业方面。”
对于此次编译,翁帆表示,编这本文集让她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20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据翁帆介绍,杨振宁每天除了去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翁帆透露,杨振宁的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把他正在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忘。“他告诉我这个习惯已经跟随他几十年了。近三年的文章与演讲稿,不少就是他在空中‘写’下的”。
-现场
周光召建议杨振宁写母亲
《曙光集》一书收录了杨振宁及其友人所写的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很多篇目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振宁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书后十六幅彩图中既有杨振宁与翁帆温馨甜蜜的合影,也有杨振宁与多位友人的留影。该书部分文章由翁帆编译。
首发式上,杨振宁身着西服精神矍铄,翁帆穿白色上衣温婉大方。夫妇双双坐定面向读者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在随后的活动中,翁帆除了充当杨振宁的“耳朵”,偶尔为他重复读者、媒体的问题外,倘若没问到自己头上,基本一言不发,关注着杨振宁及其他嘉宾的讲话。听到杨振宁发表的观点与见解后,时而点头称赞,时而颔首微笑。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看到杨振宁书中回忆父亲的文章后颇为感动,但他认为杨振宁更应该写写自己的母亲,“我曾经见过他母亲多次,他们母慈子孝的关系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