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军迷:如要重创美国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枚核弹头?
中国在五个核大国中,战略核力量的实力恐怕是最神秘的。我们时不时能看到国外“揭秘”中国核导弹和弹头数量的文章。多的说中国有四五百枚甚至上千枚,少的说只有一百多枚,其中能打到美国的只有几十枚,莫衷一是。不过总得来说,大家都一致认为,中国的核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在迅速提升。法国人认为,随着法国核弹头数量的减少和中国核弹头数量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法国将把核力量的第三把交椅的位置让给中国。甚至有美国人认为,在未来的核裁军中应该把中国拉进来。
美国FAS估计的世界核力量现状
本文不准备考察中国核力量的现状,而探讨另一个问题:中国核力量的发展目标的是什么?通俗的说,中国需要多少和什么样的的核导弹和核弹头才够用?
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所谓核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在核领域为使用核力量或利用核能,达成其政治、军事、经济目的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最高准则。核政策是根据国际核战略形势的发展,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党所奉行的政治路线的总要求而制定的,从宏观上规定了一个国家建设发展核力量的目的、方针和原则,集中反映了核武器及核问题方面的基本立场、思想和观点,是核战略制定的基本依据和总出发点。中国核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①实行自卫的防御性政策。早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之日,中国政府就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帝国主义对我发动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核大国推行核战争、核威胁和核讹诈政策逼出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反对核威胁和核讹诈,最终目的是为了制约核战争的爆发,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核武库规模仅保持在自卫所需的最低水平,坚决不参与国际社会任何军事集团的核军备竞赛。
②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原则立场,是从反对核战争和核威慑的道义出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将保留后发制人的核反击权利。
③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④积极呼吁有关国家放弃核威慑政策。
依据这一核政策,中国制定了具有自卫防御、有限发展和有效报复特点的核战略。
①自卫防御,这与西方核大国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战略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则。坚持自卫性,就可以作到政治有理、军事有利、反击有效。但是,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是包含战略威慑、自卫反击和后发制人的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决不意味着永远不使用核武器。平时通过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有效遏制对中国的核袭击和核战争。一旦遭受核袭击,要坚决进行核反击。
②有限发展,包括有限目的和有限规模。中国发展战略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而非从根本上消除敌性核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是迫使它们因害怕遭到难以承受的损失而放弃对中国进行核袭击的企图。建设发展上的有限规模,保持有限规模的核力量,即使将来中国国力强大了,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运用上的有限目的,只针对世界上蓄意与中国为敌、且率先核打击中国的敌对国家,并选择其有限的战略目标予以反击。
③有效报复。确保核反击作战的有效性是达成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目标的关键。发展精干有效的核反击力量,提高核力量的突防能力、防护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上指挥正确、手段灵活、决心坚定等,就为核反击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行核反击时,要集中核火力重点打击敌对核国家对战略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目标,痛击敌方要害,从而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在核反击作战运用上,要灵活选择核反击目标、反击时机、作战样式和规模等,以实现有效的核反击报复。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对策
在冷战时期两极对峙的核格局下,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世界核格局中居于战略牵制地位,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们当时核力量虽然还比较弱小,仅仅是一种“存在性”或象征性的,同时面对美苏两大核霸权却能避免核打击,冷战背景是一个重要原因。如50年代美国曾多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但慑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而放弃。再比如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曾考虑对中国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却因为美国的强烈反对而取消。
然而随着冷战政治格局的终结、世界核战略态势的变化、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和反导技术的发展、核扩散的趋势以及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中国的战略威慑可信性面临重大挑战。美国已经不需要中国这个用来对抗苏联的砝码,相反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最大潜在挑战者。稳定来自力量的平衡,战略稳定有赖于战略力量的相对平衡。中国的核力量远逊于美国,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有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完全可以保持对中国的单向核威慑。只要凭借先进信息手段和精确远程打击能力,就可以成功地对中国发动解除武装的第一次打击,全部摧毁中国的核力量,从而剥夺中国手中任何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军事能力。基于这种评估,他们拒绝把中国当作核对手看待,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威胁使用核武器所冒的风险大大低于中国,因此发出核威胁可以提高美国阻止大陆动武的威慑能力。在他们看来,将核因素引进对华对台政策,可以增加对华施压的硅码,让自己的核优势在遏制中国时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美国防部在1997年重新修订“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计划)时,将中国划为有限核打击的对象国,并在2002年的《核态势审查》报告中继续将中国列为七个核打击国之一,并明确台湾是使用核武器的具体场景,还多次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表示不排除在台海使用核武器。为此,美国Ohio级战略核潜艇加快向太平洋的部署,尤其是在关岛基地的部署,企图通过第一次核打击全面消灭中国的核力量。
显然,中美核关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核力量对比的不平衡,面对不平衡的现实,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是发展强大的、能与美国抗衡的核力量?还是受制于美国的单向核威慑?答案只能是前者。然而,基于中国的核政策和21世纪中国的主要任务仍是经济建设,保持有限规模的核武库将是长远之计。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头号核大国的地位,也不会追求与美国的核均势,更不会企图在核能力上超越美国,因此中美之间不可能出现类似冷战时美苏之间的“核均势”关系,也不会形成核军备竞赛。中国追求的只是能达到“等效核均势”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所谓“等效核均势”,按照二炮装备研究院张健志研究员的文章(《对中等有核国家核战略之我见》,《解放军报》1987年3月20日),是指不管对方的核攻击力量多么强大和先进,在承受核打击方面同我方一样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只要我方具备了使对方不能承受的核打击力量,在效果上我方的核力量同对方就是等效的。这实际上来自西方核战略理论创始人Bernard Brodie“战略等效威慑”的观点(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并被中等核国家(中、英、法)所广泛采用。如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就曾说过,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苏联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邓小平也曾说过:“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点报复。……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
中等核国家的核威慑策略
为了达到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中国的核力量发展规模应该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参考英国人对前苏联目标所做的分析(Geoffrey Kemp: Nuclear forces for medium powe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74)。鉴于美苏之间有很大的可类比性,该书对苏联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可适用于美国。
苏联有一个庞大的战略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又分为若干个目标系统:城市、行政中心、军事指挥控制中心、战略侦察和预警系统、通信枢纽部、战略导弹基(阵)地、导弹潜艇基地(阵他)、轰炸机基地(机场)、反导弹基(阵)地、核武器仓库、军队主要集团和战略预备队配置地域、海军基地和港口、空军基地和机场、防空军阵地和机场、后勤基地和战略物资仓库、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石油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坦克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航空工业、交通枢纽、铁路编组站、桥梁、隧道、管道、运河、水坝等。
战略目标,按性质可分为军事目标,经济目标(城市、工业、交通目标);按抗压强度可分为硬目标,软目标;按面积大小可分为点目标,面目标;按状态可以分为活动目标,固定目标;按重要性可以分为一类目标,二类目标。
苏联战略目标繁多,中等核国家不可能摧毁苏联的全部重要目标。例如,军事目标有成千上万个,仅中程和洲际导弹阵地一项就有2000个,从部署、射程、射向等因素看,能够袭击哪一个中等核国家的数量均达600~800个,甚至更多,任何一个中等核国家想要摧毁这么多战略导弹阵地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等核国家需要对苏联的战略目标进行选择。中等核国家与苏美相比,经济和军事技术上处于劣势,导弹核武器数量少质量也低,有限的核武器尤其需要从繁多的战略目标中选择适于其特点的目标作为打击对象。
因此,中等核国家的核武器,不宜打击为数众多的导弹地下井及指挥控制中心一类硬、点目标;不宜打击那些难以获取情报资料或需要进行实时侦察的活动目标;也不宜按各个目标系统进行打击。对于中等核国家,打击城市目标群,是较好的打击目标选择方案。城市是多种战略目标集中的地方,政治、军事、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里。因此,打击集中有多个重要目标的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除政治上、心理上的影响外,将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和战争潜力遭受严重损失。
苏联共有2000多个城市,其中87个是有3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合计6808万人,占苏联总人口的25.9%。据估算,这87个大城市的工业生产能力占全苏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这87个大城市包括了苏联全部加盟共和国首都、军区驻地、经济区中心和大部分工业基地。假设用百万吨当量的核弹打击这87个大城市(圆公算偏差1公里),产生0.35公斤/厘米^2的超压,造成严重毁伤,需要122颗核弹命中。若要打击苏联5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摧毁其工业50%,杀伤人口的34%,需要85枚弹头。若要打击苏联的十个大城市(不含莫斯科、高尔基),摧毁其工业能力的15%,杀伤人口的11%,需要26枚弹头。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冷战期间盛行的相互确保摧毁(MAD)理论。1962年11月21日,在一份致肯尼迪总统的备忘录中,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解释他提出的战略核力量采购计划的理由:“人们普遍认为,拥有确保摧毁能力是美国战略核力量极力要实现的一个首要的关键性目标。这种能力将以很大的把握,确保我们在所有可预见的情况下,威慑对美国发动密谋和蓄意的核打击。必须能够造成多大和何种摧毁才能实现确保摧毁能力,对此我们尚无法准确回答,但如果摧毁其25%的人口(5500万人)和2/3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的话,就意味着摧毁苏联的国家实体,这种设想看来似乎有一定道理。这种摧毁强度必定能使任何工业化国家遭到难以承受的惩罚,从而达到有效的威慑效果。”那么,为什么标准是25%的人口和2/3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呢?这是因为在 60年代初美国洲际导弹弹头的平均当量约100万吨的条件下,对苏联核打击效果(消灭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随弹头数量增长的曲线在该处出现拐点(参见下图),即实现最大效费比。也就是说,麦克纳马拉提出的“确保摧毁”指标是从经济性上考虑的,并不是绝对的指标。
中国对美国的核打击目标
参照上面对苏联核打击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打击美国的十大工商业城市即可造成其“不可承受的损失”。美国的人口和工业密集程度超过苏联,这一打击估计可摧毁其工业能力的50%,杀伤人口的20%。
下面我们列出中国对美国核反击所需要重点打击的十大工商业城市。
1 纽约(New York),人口827万;面积786平方公里。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最大的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第三大工业中心。全美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货运量排名全美第二(次於新奥尔良)。
2 洛杉矶(Los Angeles),人口380万,面积1215平方公里。美国第二大城市,西部工商业第一大城,石油加工、宇航、化学、机械工业相当发达。远洋货轮的吞吐量居太平洋沿岸各港口第一位。
3 芝加哥(Chicago),人口 280万,面积588平方公里。美国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铁路枢纽,五大湖地区重要湖港,有全国最大的谷物、牲畜市场。
4 休士顿(Houston),人口220万,面积1500平方公里。美国第四大城市,第三大港口,最大的炼油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国西南部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最大的石油与小麦输出港,进出口贸易居全国第二位。
5 费城(Philadelphia),人口145万,面积 350平方公里。美国第五大城市,主要的金融、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美国东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纺织、 电机、机车车辆、化工等工业也很发达。
6 底特律(Detroit),人口91万,面积 360平方公里。五大湖区第二大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钢铁、飞机、 机器制造、化工、五金、医药等工业也很发达。
7 三藩市(San francisco),人口81万,面积121平方公里。美国西部金融中心和西沿岸第二大港口,湾区(含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技术产业中心。航空航天、金属加工、造船、仪表、电子设备、石油加工、化学等工业发达。
8 西雅图(Seattle),人口60万,面积217平方公里。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城市,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十分发达。曾是波音公司总部所在地。
9 匹兹堡(Pittsburgh),人口31万,面积144平方公里。美国的钢铁业中心,钢产量约占全美一半。世界最大的铝、钢板、炼钢设备、窗玻璃、空气制动器和安全设备的制造中心,众多美国大工业公司总部的所在地。
10 亚特兰大(Atlanta),人口54万,面积 341平方公里。美国东南部的最大城市,东南部商业与工业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站。棉纺织业、食品、航空、汽车制造、机械、钢铁、化学等工业发达。
核打击方式和所需的弹头数
确定了打击目标,我们还要采用适当的打击方式来实现对这些目标的有效摧毁。
核爆炸最重要的效应是空爆或地爆时引起的冲击波(热核武器进行典型空爆时的能量分布是:50%冲击波、35%热辐射、5%早期核辐射、10%残余核辐射)。冲击波强度计量参数是冲击波超压,单位为公斤/厘米^2。超压是指冲击波超过正常大气压(海平面约为1公斤/厘米^2)的瞬时压力。一定位置的最大超压值叫峰值超压。随波前而来的高速风产生的空气压力叫动压。动压摧毁目标也与峰值超压一样有效。在实用上,考虑峰值超压对于城市、工业建筑物的破坏效应,已足以说明摧毁“经济实力”目标和“软”军事目标的近似要求。
对于城市、工业目标的核爆效应,有两种计量方法。直接的核爆效应,是指冲击波直接引起的人员、建筑物的损伤;间接的核爆效应,包括炸飞、碎裂的物体引起的损伤,及电路短路引起火灾等。核弹头空爆时冲击波的覆盖面积比地爆时大,但爆心附近或爆心投影点处空爆的冲击波效应比地爆小。
热辐射能使暴露的人员遭受严重的烧伤,能使城市、工业目标的建筑物易燃物起火,破坏效应不应低估。对于典型空爆,核武器当量越大,热辐射效应的破坏性越大。
用空爆还是地爆更适于摧毁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取决于战略目标和气象条件。
——如果攻击战略重点放在瞬时的、直接的损伤和对局部地区的工业设施进行破坏,应该用空爆,因为其冲击波和热辐射效应较大。
——如果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杀伤,应该用地爆,因为这时局部地面放射性沉降物多,能使人员遭受致命伤害。
——如果进行有限攻击,既想摧毁重要工业设施,又想减少人员伤亡,应用空爆。
——如果进行全面攻击,想大量杀伤人员,应用地爆。
——如果风向能使沉降物被吹回落到进攻者的国土上时,则不能用地爆。
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所要求的超压值,与有无预警手段和防护措施,与核爆时间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均有密切关系。
对摧毁城市目标而言,弹头采用的爆炸方式还与城市建筑的特点具体有关。
对芝加哥这样摩天楼密集的城市进行攻击,弹头如低空爆,将主要靠冲击波的超压破坏建筑物的地上部分,并可能在楼群之间产生冲击波反弹,加大毁伤效果;弹头如触地爆,将主要通过类似地震的效应摧毁建筑物。触地爆的能量大多作用于城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上,利用并不太充分。而低空爆除了摧毁建筑物,还能摧毁其它一些更重要的地面目标。
用小当量多弹头,尤其是分导式多弹头可合理安排炸点的间距和布局。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对于长条形大城市目标(如芝加哥),如用多弹头攻击,弹头炸点应成线形散布。若对纽约这样的形状较特殊的城市进行攻击应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炸点。合理使用多弹头,而不是一味增大单弹头的当量,既能摧毁目标,又可减少当量浪费。
摧毁一个给定面积大小的城市需要多少枚核弹头呢?人们从核武器的实战(广岛、长崎)和大量的核效应试验中总结出如下判据:要使城市人口遭到中等至严重破坏,至少需要0.35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使城市人口遭到75~80%的伤亡,需要0.7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摧毁城市里地面工业设施(包括机器),需要2.1公斤/厘米^2的超压。
下表表示不同当量和达到不同峰值超压的面积(平方公里)之间的关系。
===============================
当量 峰值超压(kg/cm^2)
(万吨) 0.35 0.7 2.1
─────────────────────────
20 53.1 21 3.9
50 94.4 42 7.0
100 156 61.5 10.9
500 490 183 35.2
===============================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打击上述美国十个城市目标所需的弹头数。按照最低标准(0.35 kg/cm^2超压),需要500万吨的弹头14枚;或100万吨的弹头36枚;或50万吨的弹头59枚,或20万吨的弹头106枚。当然,根据城市的面积大小和具体形状,可以选用不同的当量组合。
我国核力量大小和构成的需求
假设陆基核力量二炮装备的DF-5A导弹为500万吨当量单弹头,DF-31A导弹为100万吨当量单弹头,则可作如下分配。纽约:100×5,洛杉矶:500×2,芝加哥:100×4,休士顿:500×3,费城:100×2,底特律:100×2,三藩市:100×1,西雅图:100×1,匹兹堡:100×1,亚特兰大:100×2;共计DF-5A导弹5枚+DF-31A导弹18枚。假设DF-5B导弹携带5枚100万吨当量多弹头,则可用4枚DF-5B导弹替换5枚DF-5A导弹。
假设海基核力量每艘094型战略核潜艇装备的12枚JL-2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2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3艘;若每枚潜地导弹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2艘;若未来的战略核潜艇每艘能装载16枚潜地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只需要1艘。
在判断导弹核武器的攻击能力时,美国人曾提出“武器抵达率”的概念,即能完成作战目的的导弹与装备的导弹总数的比值。下面列出美国洲际导弹的“武器抵达率”数值。
====================================
减少导弹抵达目标的因素 可靠性系数
─────────────────────────────
导弹存储可靠性 0.90
戒备率 0.90
导弹飞行的可靠性 0.90
导弹发射的可靠性 0.90
在敌方首次打击后导弹的生存率 0.75
突破对方反导防御系统的概率 0.75
─────────────────────────────
武器抵达率 0.37
====================================
若按照这个标准,陆基洲际导弹所需的装备数量应该是上述数字的3倍,即DF-5A导弹15枚(或DF-5B导弹12枚)+DF-31A导弹54枚。
一般海基装备的战略核潜艇的出勤率是1/3,按此计算至少需要(不考虑可靠性和突防概率)9艘[12×3×20万吨],或6艘[12×3×50万吨],或3艘[16×4×50万吨]。考虑到我军“小步快跑”和滚动装备的原则,可能每一型号都少量装备,比如先装备3艘094型战略核潜艇,未来逐步过渡到3艘更新型战略核潜艇。
以上洲际导弹也完全足够形成对俄罗斯和英法的战略核反击能力(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
再考虑对周边核国家(印巴朝)和潜在核国家(日本)打击所需要的导弹数(也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约60枚具有较强突防能力的陆基机动中程核导弹(100万吨级当量单弹头)就足够了。
以上全部算起来,需要129~174枚陆基核弹头或108~192枚海基核弹头(互为备份),共约240~360枚。这仍然远远低于美俄正在进行的核裁军目标1500~1675枚,只相当于法国目前的水平(约300枚)。
至于空基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本文暂不做考虑。
美国人对我国核力量发展的预言见下图:
我们能否达到美国人的这个预言呢?官方是这样说的:“要准确把握第二炮兵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上的战略定位,着眼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安全需求和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长远目标,深化二炮发展战略研究,科学论证二炮建设发展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举措和发展策略,在更高层次上谋划二炮的建设发展。按照二炮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核常作战力量建设,加强战场体系建设,加紧高素质人才培养,努力构建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与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核常导弹作战力量。”(《建设中国特色战略导弹部队》,《求是》2009年2月1日,作者:靖志远,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彭小枫,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借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美国FAS估计的世界核力量现状
本文不准备考察中国核力量的现状,而探讨另一个问题:中国核力量的发展目标的是什么?通俗的说,中国需要多少和什么样的的核导弹和核弹头才够用?
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所谓核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在核领域为使用核力量或利用核能,达成其政治、军事、经济目的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最高准则。核政策是根据国际核战略形势的发展,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党所奉行的政治路线的总要求而制定的,从宏观上规定了一个国家建设发展核力量的目的、方针和原则,集中反映了核武器及核问题方面的基本立场、思想和观点,是核战略制定的基本依据和总出发点。中国核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①实行自卫的防御性政策。早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之日,中国政府就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帝国主义对我发动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核大国推行核战争、核威胁和核讹诈政策逼出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反对核威胁和核讹诈,最终目的是为了制约核战争的爆发,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核武库规模仅保持在自卫所需的最低水平,坚决不参与国际社会任何军事集团的核军备竞赛。
②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原则立场,是从反对核战争和核威慑的道义出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将保留后发制人的核反击权利。
③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④积极呼吁有关国家放弃核威慑政策。
依据这一核政策,中国制定了具有自卫防御、有限发展和有效报复特点的核战略。
①自卫防御,这与西方核大国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战略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则。坚持自卫性,就可以作到政治有理、军事有利、反击有效。但是,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是包含战略威慑、自卫反击和后发制人的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决不意味着永远不使用核武器。平时通过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有效遏制对中国的核袭击和核战争。一旦遭受核袭击,要坚决进行核反击。
②有限发展,包括有限目的和有限规模。中国发展战略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而非从根本上消除敌性核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是迫使它们因害怕遭到难以承受的损失而放弃对中国进行核袭击的企图。建设发展上的有限规模,保持有限规模的核力量,即使将来中国国力强大了,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运用上的有限目的,只针对世界上蓄意与中国为敌、且率先核打击中国的敌对国家,并选择其有限的战略目标予以反击。
③有效报复。确保核反击作战的有效性是达成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目标的关键。发展精干有效的核反击力量,提高核力量的突防能力、防护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上指挥正确、手段灵活、决心坚定等,就为核反击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行核反击时,要集中核火力重点打击敌对核国家对战略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目标,痛击敌方要害,从而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在核反击作战运用上,要灵活选择核反击目标、反击时机、作战样式和规模等,以实现有效的核反击报复。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对策
在冷战时期两极对峙的核格局下,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世界核格局中居于战略牵制地位,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们当时核力量虽然还比较弱小,仅仅是一种“存在性”或象征性的,同时面对美苏两大核霸权却能避免核打击,冷战背景是一个重要原因。如50年代美国曾多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但慑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而放弃。再比如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曾考虑对中国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却因为美国的强烈反对而取消。
然而随着冷战政治格局的终结、世界核战略态势的变化、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和反导技术的发展、核扩散的趋势以及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中国的战略威慑可信性面临重大挑战。美国已经不需要中国这个用来对抗苏联的砝码,相反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最大潜在挑战者。稳定来自力量的平衡,战略稳定有赖于战略力量的相对平衡。中国的核力量远逊于美国,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有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完全可以保持对中国的单向核威慑。只要凭借先进信息手段和精确远程打击能力,就可以成功地对中国发动解除武装的第一次打击,全部摧毁中国的核力量,从而剥夺中国手中任何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军事能力。基于这种评估,他们拒绝把中国当作核对手看待,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威胁使用核武器所冒的风险大大低于中国,因此发出核威胁可以提高美国阻止大陆动武的威慑能力。在他们看来,将核因素引进对华对台政策,可以增加对华施压的硅码,让自己的核优势在遏制中国时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美国防部在1997年重新修订“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计划)时,将中国划为有限核打击的对象国,并在2002年的《核态势审查》报告中继续将中国列为七个核打击国之一,并明确台湾是使用核武器的具体场景,还多次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表示不排除在台海使用核武器。为此,美国Ohio级战略核潜艇加快向太平洋的部署,尤其是在关岛基地的部署,企图通过第一次核打击全面消灭中国的核力量。
显然,中美核关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核力量对比的不平衡,面对不平衡的现实,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是发展强大的、能与美国抗衡的核力量?还是受制于美国的单向核威慑?答案只能是前者。然而,基于中国的核政策和21世纪中国的主要任务仍是经济建设,保持有限规模的核武库将是长远之计。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头号核大国的地位,也不会追求与美国的核均势,更不会企图在核能力上超越美国,因此中美之间不可能出现类似冷战时美苏之间的“核均势”关系,也不会形成核军备竞赛。中国追求的只是能达到“等效核均势”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所谓“等效核均势”,按照二炮装备研究院张健志研究员的文章(《对中等有核国家核战略之我见》,《解放军报》1987年3月20日),是指不管对方的核攻击力量多么强大和先进,在承受核打击方面同我方一样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只要我方具备了使对方不能承受的核打击力量,在效果上我方的核力量同对方就是等效的。这实际上来自西方核战略理论创始人Bernard Brodie“战略等效威慑”的观点(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并被中等核国家(中、英、法)所广泛采用。如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就曾说过,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苏联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邓小平也曾说过:“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点报复。……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
中等核国家的核威慑策略
为了达到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中国的核力量发展规模应该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参考英国人对前苏联目标所做的分析(Geoffrey Kemp: Nuclear forces for medium powe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74)。鉴于美苏之间有很大的可类比性,该书对苏联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可适用于美国。
苏联有一个庞大的战略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又分为若干个目标系统:城市、行政中心、军事指挥控制中心、战略侦察和预警系统、通信枢纽部、战略导弹基(阵)地、导弹潜艇基地(阵他)、轰炸机基地(机场)、反导弹基(阵)地、核武器仓库、军队主要集团和战略预备队配置地域、海军基地和港口、空军基地和机场、防空军阵地和机场、后勤基地和战略物资仓库、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石油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坦克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航空工业、交通枢纽、铁路编组站、桥梁、隧道、管道、运河、水坝等。
战略目标,按性质可分为军事目标,经济目标(城市、工业、交通目标);按抗压强度可分为硬目标,软目标;按面积大小可分为点目标,面目标;按状态可以分为活动目标,固定目标;按重要性可以分为一类目标,二类目标。
苏联战略目标繁多,中等核国家不可能摧毁苏联的全部重要目标。例如,军事目标有成千上万个,仅中程和洲际导弹阵地一项就有2000个,从部署、射程、射向等因素看,能够袭击哪一个中等核国家的数量均达600~800个,甚至更多,任何一个中等核国家想要摧毁这么多战略导弹阵地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等核国家需要对苏联的战略目标进行选择。中等核国家与苏美相比,经济和军事技术上处于劣势,导弹核武器数量少质量也低,有限的核武器尤其需要从繁多的战略目标中选择适于其特点的目标作为打击对象。
因此,中等核国家的核武器,不宜打击为数众多的导弹地下井及指挥控制中心一类硬、点目标;不宜打击那些难以获取情报资料或需要进行实时侦察的活动目标;也不宜按各个目标系统进行打击。对于中等核国家,打击城市目标群,是较好的打击目标选择方案。城市是多种战略目标集中的地方,政治、军事、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里。因此,打击集中有多个重要目标的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除政治上、心理上的影响外,将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和战争潜力遭受严重损失。
苏联共有2000多个城市,其中87个是有3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合计6808万人,占苏联总人口的25.9%。据估算,这87个大城市的工业生产能力占全苏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这87个大城市包括了苏联全部加盟共和国首都、军区驻地、经济区中心和大部分工业基地。假设用百万吨当量的核弹打击这87个大城市(圆公算偏差1公里),产生0.35公斤/厘米^2的超压,造成严重毁伤,需要122颗核弹命中。若要打击苏联5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摧毁其工业50%,杀伤人口的34%,需要85枚弹头。若要打击苏联的十个大城市(不含莫斯科、高尔基),摧毁其工业能力的15%,杀伤人口的11%,需要26枚弹头。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冷战期间盛行的相互确保摧毁(MAD)理论。1962年11月21日,在一份致肯尼迪总统的备忘录中,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解释他提出的战略核力量采购计划的理由:“人们普遍认为,拥有确保摧毁能力是美国战略核力量极力要实现的一个首要的关键性目标。这种能力将以很大的把握,确保我们在所有可预见的情况下,威慑对美国发动密谋和蓄意的核打击。必须能够造成多大和何种摧毁才能实现确保摧毁能力,对此我们尚无法准确回答,但如果摧毁其25%的人口(5500万人)和2/3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的话,就意味着摧毁苏联的国家实体,这种设想看来似乎有一定道理。这种摧毁强度必定能使任何工业化国家遭到难以承受的惩罚,从而达到有效的威慑效果。”那么,为什么标准是25%的人口和2/3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呢?这是因为在 60年代初美国洲际导弹弹头的平均当量约100万吨的条件下,对苏联核打击效果(消灭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随弹头数量增长的曲线在该处出现拐点(参见下图),即实现最大效费比。也就是说,麦克纳马拉提出的“确保摧毁”指标是从经济性上考虑的,并不是绝对的指标。
中国对美国的核打击目标
参照上面对苏联核打击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打击美国的十大工商业城市即可造成其“不可承受的损失”。美国的人口和工业密集程度超过苏联,这一打击估计可摧毁其工业能力的50%,杀伤人口的20%。
下面我们列出中国对美国核反击所需要重点打击的十大工商业城市。
1 纽约(New York),人口827万;面积786平方公里。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最大的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第三大工业中心。全美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货运量排名全美第二(次於新奥尔良)。
2 洛杉矶(Los Angeles),人口380万,面积1215平方公里。美国第二大城市,西部工商业第一大城,石油加工、宇航、化学、机械工业相当发达。远洋货轮的吞吐量居太平洋沿岸各港口第一位。
3 芝加哥(Chicago),人口 280万,面积588平方公里。美国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铁路枢纽,五大湖地区重要湖港,有全国最大的谷物、牲畜市场。
4 休士顿(Houston),人口220万,面积1500平方公里。美国第四大城市,第三大港口,最大的炼油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国西南部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最大的石油与小麦输出港,进出口贸易居全国第二位。
5 费城(Philadelphia),人口145万,面积 350平方公里。美国第五大城市,主要的金融、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美国东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纺织、 电机、机车车辆、化工等工业也很发达。
6 底特律(Detroit),人口91万,面积 360平方公里。五大湖区第二大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钢铁、飞机、 机器制造、化工、五金、医药等工业也很发达。
7 三藩市(San francisco),人口81万,面积121平方公里。美国西部金融中心和西沿岸第二大港口,湾区(含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技术产业中心。航空航天、金属加工、造船、仪表、电子设备、石油加工、化学等工业发达。
8 西雅图(Seattle),人口60万,面积217平方公里。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城市,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十分发达。曾是波音公司总部所在地。
9 匹兹堡(Pittsburgh),人口31万,面积144平方公里。美国的钢铁业中心,钢产量约占全美一半。世界最大的铝、钢板、炼钢设备、窗玻璃、空气制动器和安全设备的制造中心,众多美国大工业公司总部的所在地。
10 亚特兰大(Atlanta),人口54万,面积 341平方公里。美国东南部的最大城市,东南部商业与工业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站。棉纺织业、食品、航空、汽车制造、机械、钢铁、化学等工业发达。
核打击方式和所需的弹头数
确定了打击目标,我们还要采用适当的打击方式来实现对这些目标的有效摧毁。
核爆炸最重要的效应是空爆或地爆时引起的冲击波(热核武器进行典型空爆时的能量分布是:50%冲击波、35%热辐射、5%早期核辐射、10%残余核辐射)。冲击波强度计量参数是冲击波超压,单位为公斤/厘米^2。超压是指冲击波超过正常大气压(海平面约为1公斤/厘米^2)的瞬时压力。一定位置的最大超压值叫峰值超压。随波前而来的高速风产生的空气压力叫动压。动压摧毁目标也与峰值超压一样有效。在实用上,考虑峰值超压对于城市、工业建筑物的破坏效应,已足以说明摧毁“经济实力”目标和“软”军事目标的近似要求。
对于城市、工业目标的核爆效应,有两种计量方法。直接的核爆效应,是指冲击波直接引起的人员、建筑物的损伤;间接的核爆效应,包括炸飞、碎裂的物体引起的损伤,及电路短路引起火灾等。核弹头空爆时冲击波的覆盖面积比地爆时大,但爆心附近或爆心投影点处空爆的冲击波效应比地爆小。
热辐射能使暴露的人员遭受严重的烧伤,能使城市、工业目标的建筑物易燃物起火,破坏效应不应低估。对于典型空爆,核武器当量越大,热辐射效应的破坏性越大。
用空爆还是地爆更适于摧毁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取决于战略目标和气象条件。
——如果攻击战略重点放在瞬时的、直接的损伤和对局部地区的工业设施进行破坏,应该用空爆,因为其冲击波和热辐射效应较大。
——如果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杀伤,应该用地爆,因为这时局部地面放射性沉降物多,能使人员遭受致命伤害。
——如果进行有限攻击,既想摧毁重要工业设施,又想减少人员伤亡,应用空爆。
——如果进行全面攻击,想大量杀伤人员,应用地爆。
——如果风向能使沉降物被吹回落到进攻者的国土上时,则不能用地爆。
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所要求的超压值,与有无预警手段和防护措施,与核爆时间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均有密切关系。
对摧毁城市目标而言,弹头采用的爆炸方式还与城市建筑的特点具体有关。
对芝加哥这样摩天楼密集的城市进行攻击,弹头如低空爆,将主要靠冲击波的超压破坏建筑物的地上部分,并可能在楼群之间产生冲击波反弹,加大毁伤效果;弹头如触地爆,将主要通过类似地震的效应摧毁建筑物。触地爆的能量大多作用于城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上,利用并不太充分。而低空爆除了摧毁建筑物,还能摧毁其它一些更重要的地面目标。
用小当量多弹头,尤其是分导式多弹头可合理安排炸点的间距和布局。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对于长条形大城市目标(如芝加哥),如用多弹头攻击,弹头炸点应成线形散布。若对纽约这样的形状较特殊的城市进行攻击应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炸点。合理使用多弹头,而不是一味增大单弹头的当量,既能摧毁目标,又可减少当量浪费。
摧毁一个给定面积大小的城市需要多少枚核弹头呢?人们从核武器的实战(广岛、长崎)和大量的核效应试验中总结出如下判据:要使城市人口遭到中等至严重破坏,至少需要0.35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使城市人口遭到75~80%的伤亡,需要0.7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摧毁城市里地面工业设施(包括机器),需要2.1公斤/厘米^2的超压。
下表表示不同当量和达到不同峰值超压的面积(平方公里)之间的关系。
===============================
当量 峰值超压(kg/cm^2)
(万吨) 0.35 0.7 2.1
─────────────────────────
20 53.1 21 3.9
50 94.4 42 7.0
100 156 61.5 10.9
500 490 183 35.2
===============================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打击上述美国十个城市目标所需的弹头数。按照最低标准(0.35 kg/cm^2超压),需要500万吨的弹头14枚;或100万吨的弹头36枚;或50万吨的弹头59枚,或20万吨的弹头106枚。当然,根据城市的面积大小和具体形状,可以选用不同的当量组合。
我国核力量大小和构成的需求
假设陆基核力量二炮装备的DF-5A导弹为500万吨当量单弹头,DF-31A导弹为100万吨当量单弹头,则可作如下分配。纽约:100×5,洛杉矶:500×2,芝加哥:100×4,休士顿:500×3,费城:100×2,底特律:100×2,三藩市:100×1,西雅图:100×1,匹兹堡:100×1,亚特兰大:100×2;共计DF-5A导弹5枚+DF-31A导弹18枚。假设DF-5B导弹携带5枚100万吨当量多弹头,则可用4枚DF-5B导弹替换5枚DF-5A导弹。
假设海基核力量每艘094型战略核潜艇装备的12枚JL-2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2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3艘;若每枚潜地导弹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2艘;若未来的战略核潜艇每艘能装载16枚潜地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只需要1艘。
在判断导弹核武器的攻击能力时,美国人曾提出“武器抵达率”的概念,即能完成作战目的的导弹与装备的导弹总数的比值。下面列出美国洲际导弹的“武器抵达率”数值。
====================================
减少导弹抵达目标的因素 可靠性系数
─────────────────────────────
导弹存储可靠性 0.90
戒备率 0.90
导弹飞行的可靠性 0.90
导弹发射的可靠性 0.90
在敌方首次打击后导弹的生存率 0.75
突破对方反导防御系统的概率 0.75
─────────────────────────────
武器抵达率 0.37
====================================
若按照这个标准,陆基洲际导弹所需的装备数量应该是上述数字的3倍,即DF-5A导弹15枚(或DF-5B导弹12枚)+DF-31A导弹54枚。
一般海基装备的战略核潜艇的出勤率是1/3,按此计算至少需要(不考虑可靠性和突防概率)9艘[12×3×20万吨],或6艘[12×3×50万吨],或3艘[16×4×50万吨]。考虑到我军“小步快跑”和滚动装备的原则,可能每一型号都少量装备,比如先装备3艘094型战略核潜艇,未来逐步过渡到3艘更新型战略核潜艇。
以上洲际导弹也完全足够形成对俄罗斯和英法的战略核反击能力(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
再考虑对周边核国家(印巴朝)和潜在核国家(日本)打击所需要的导弹数(也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约60枚具有较强突防能力的陆基机动中程核导弹(100万吨级当量单弹头)就足够了。
以上全部算起来,需要129~174枚陆基核弹头或108~192枚海基核弹头(互为备份),共约240~360枚。这仍然远远低于美俄正在进行的核裁军目标1500~1675枚,只相当于法国目前的水平(约300枚)。
至于空基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本文暂不做考虑。
美国人对我国核力量发展的预言见下图:
我们能否达到美国人的这个预言呢?官方是这样说的:“要准确把握第二炮兵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上的战略定位,着眼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安全需求和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长远目标,深化二炮发展战略研究,科学论证二炮建设发展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举措和发展策略,在更高层次上谋划二炮的建设发展。按照二炮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核常作战力量建设,加强战场体系建设,加紧高素质人才培养,努力构建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与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核常导弹作战力量。”(《建设中国特色战略导弹部队》,《求是》2009年2月1日,作者:靖志远,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彭小枫,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借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