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团”首倡六人生活被搅乱 3人丢工作(图)
在路上,两只蚂蚁相遇了,却只是用触角互相碰了碰就继续各自上路了。走过一段路程后,两只蚂蚁都很后悔:在这样广袤的天空下,我们这么渺小的个体,能够相遇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然而我们竟然都没有拥抱一下彼此。下次,希望我们彼此拥抱,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互相取暖。
———摘自网友“那时初见”对长沙抱抱团的注释
10月21日,6个年轻人把澳大利亚人胡安·曼恩在悉尼街头提供给陌生人的FreeHugs(“免费拥抱”或“自由拥抱”),以“抱抱”的格式拷贝到了长沙。
接着,通过网络,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成都等20多个城市很快成功复制。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抱抱”成风。赞成者、反对者,多达300万条信息搅热了整个互联网。“抱抱团”首倡六人组成员之一的杨莹说, “抱抱”的走红,如同一面反射镜,让疏懒于交流、情感冷漠的都市人多少看清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10月29日,长沙黄兴步行街,抱抱“首倡六人组”之一杨莹 10月29日,长沙黄兴步行街,“抱抱六人组”跟抱友合影
“抱抱团”首倡六人组
源自西方的一个“免费拥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被复制到全国20多个大城市,这是杨莹和她的五位同事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
今年9月,这个22岁的女孩大学毕业,在长沙的一家科技公司,谋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公司的视频网站里,杨莹做媒体策划,王凯是项目总监,才子豪担任网站策划,小苏负责IT技术,小春是项目策划,ELLE来自新西兰,是网站的首席设计师。
10月20日,一个偶然机会,才子豪在澳大利亚的一家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名叫“FreeHugs”(中文译为“免费拥抱”或“自由拥抱”)的视频,观后他深受感动。也了解到,“自由拥抱”这种温情活动从两年前开始,已在美、英、法、澳等30多个国家流行。
才子豪与同事商量后,决定将活动拷贝到长沙。只是,他们也担心,这种西方的文化,来到中国这个感情内敛的传统国度后,会不会水土不服?
创意的灵感和尝试的冲动很快让他们付诸行动。当天下午,几个年轻人瞒着老总,分工负责,各自忙碌起来。他们给活动起了一个好听又浪漫的名字“抱抱”。
毕业前,杨莹曾在当地的一家网络媒体实习,利用当时建立起来的关系,他们在长沙市黄兴步行街开展“抱抱”活动的策划,很快得到了一家网站的大力支持。
因为担心遭遇作秀嫌疑,6个人一直对外宣称,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单位,因为共同的爱好,偶然走到了一起的。杨莹说他们还分别使用了化名。“现在想想当时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否则,你就没有办法开展活动,表达通过拥抱,真情传递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的初衷。”
当天晚上,6个人忙到深夜。对于次日的行动,会不会有市民参与,能不能送出免费的“抱抱”,谁的心里也没底。但是,他们却想好了最尴尬的结果:一个小时,如果没有人参与,就撤。
教授没能张开双臂
次日中午12时30分,一张纸板出现在长沙最繁华的黄兴步行街。纸板一面写有“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另一面写有“FreeHugs”。第一个举牌子的是小春,一个阳光男孩。杨莹和女生ELLE紧随其后,其他三人,也陆续赶到。
秋日的黄兴步行街有些凉意,逛街的市民把手放在口袋里,不到万不得已,懒得拿出。也许被小偷偷怕了,时尚的女士都将挎包夹得很紧,戒备心颇高。
“抱抱”们过来了,如同一道风景。起初,好奇者居多,但没有一个人接受拥抱。女士们看到高举的“抱抱”还条件反射般地夹紧了包。俊男靓女们见小春张开双臂,不是躲就是跑,“免费拥抱”如同一个烫手的山芋,无人敢接。
就在抱抱们的心快要“冷却”的时候,一位男性农民工鼓了鼓勇气。小春抓住时机,快速解释,并送出了第一个拥抱。农民工抱得很紧,心贴着心,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全身。小春说这是他第一次和陌生人拥抱,感觉很好,很感动。
实际上,这位勇敢的农民工,成了中国第一位享受“抱抱”的陌生人。“温情是可以传递的!”杨莹肯定地说。
第一个“抱抱”送出后,第二个来了,当天,杨莹送出了50多个拥抱。得到“抱抱”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年轻的父母还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陌生人拥抱,一些得到拥抱的男孩或者女孩,还主动从首倡者手中接过牌子,向路人送去自己的拥抱。一位在网站上得知活动的女孩还自己做了“抱抱” 牌,加入到了“抱抱”行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学生廖敏雁称杨莹为姐姐,他们是在活动现场认识的。当天,廖敏雁和两名女同学看到有关消息后,立即赶到步行街,参加活动。
“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廖敏雁说他们班上有79个同学,一起呆了三年,很多同学之间至今还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家从农村搬到城市,住了快一年,对门住的是谁,至今也不知道,就是见了面也没有打过招呼。“有时真感觉这个社会挺冷漠的。”“一次拥抱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但温情传递开了,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廖敏雁坚信。
当天的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数百长沙市民,得到了“免费拥抱”和来自陌生人的关怀。6人组的成员也格外兴奋。当天晚上,他们和澳大利亚人曼恩一样,把拍摄并制作好的活动视频放在了网上。视频有一个细节,拥抱的两个人,腹部被制作成橘红色,表示温暖在传递。
但是,也有市民无法接受这种舶来的“抱抱”。开展活动时,才子豪就碰到了一位大学老教授。
“你是导演?”才子豪说不是。老教授又问:“这是什么意思?”才子豪做了解释。“我是大学的教授,认为你们这种方式不是很好,中国的传统是不适合在街上拥抱的。”“初衷可以肯定,但形式不可取。”
才子豪为自己做了许多“辩护”,但教授还是没能张开双臂。
旁边一个年轻男子走到才子豪面前,说:“能不能关怀一下我?”才子豪说可以,并抱了男子一下。没想到,刚抱完,男子就指着另一头的一处婚纱摄影展台,说要才子豪帮他“关照”十分钟。原来,男子在拉婚纱照业务。
长沙“抱抱”活动的视频,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国。“抱抱团”概念应运而生。短短几天时间内,仅长沙在互联网上就诞生了三个抱抱团,上海、武汉、北京后来者居上,抱抱团一个接一个的诞生。“传递温情,化解冷漠”为主题的抱抱活动,开始四处开花。
六人组的生活被搅乱
“抱抱六人组”的一个想法是利用周末开展活动,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实施自己的梦想。但是,媒体、网友、抱抱群还是搅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10月21日的“抱抱”活动的视频被贴到了天涯社区,好评如潮。
网友“以晚饭之名”:我也去参与了一小会,第一次当众举牌真心期待来自陌生人的拥抱,呵呵。最好玩的是拥抱一个老爷爷时被他说“酸得很”,让我尴尬了一把。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要感谢楼主,让我们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我感觉很温暖,很有力量!
众多网友都在眼泪和感动中看完了视频:
“有种莫名想哭的冲动。现在人太缺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微笑了。”“眼睛就湿润了,谢谢你们,真的好感动,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我顶!顶你们给这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带来的温暖!”“太感动了,现实社会冷漠太多,如果我在,我一定会参加,支持!”“支持这个行为,一个简单的拥抱可以带来无法想象的慰藉,想看到陌生人的笑容,这个世界太冷漠了”……
10月22日,杨莹被迫成为“抱抱”新闻发言人。当天她就接到了10多个电话。过多的咨询过程和日常的“抱抱QQ群”维护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也引起了公司老总的注意。
接下来,杨莹不得不在QQ群里发表公告,请求媒体朋友,上班时间千万不要给她打电话,否则,将会给她带来麻烦。
尽管如此,杨莹还是没能推掉10多家媒体的采访,希望加入QQ群的“咳嗽”声也不断的传出。最长一次,发生在王凯的电脑上,进入QQ,电脑就直接死机了。
不可否认,六个人感觉到了“抱抱”带给他们的莫大成就,但质疑声同时袭来。
一个匿名的网友留言,说想法是好的,但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合,一个拥抱改变不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全国N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缺吃少穿。城市人又怎样呢?大部分也还是没什么钱,而且上学读书要花大钱,生病住院要花大钱,结婚买房子还要花大钱,哪一项都可能拖垮你。与其组建抱抱团,不如组建“义工”团体,免费帮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媒体还发表评论,指责“抱抱团”有传递骚扰之嫌,见人就抱的做法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10月28日下午,六人组有了一次严肃的讨论:次日是周末,话已经放出去了,到底做还是不做?因为就在当天上午,北京的抱抱团就被派出所的人带走了。“我们还是怕出事,毕竟这东西还是蛮敏感的,怕牵扯到政治的东西!”杨莹说。
晚上,六人组还是决定开展活动。北京方面发来短信,说人被警察带走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选择好时间和地点,当时,北京正在开中非会议。但下午,人就被安然无恙地放了出来。
10月29日,同样在步行街开展的“抱抱”活动,引来更多媒体和行人的关注。被“追捧”的感觉,让很多行人感觉是在作秀。
杨莹说,当天温情传递过程还出现了“揩油”现象:有男抱友要求只抱女生,目的不是很单纯。当然这在预料之中,总体上是好的。
如今的杨莹正在为失去工作而发愁
因为“抱抱”3人丢了工作
10月30日,杨莹上《潇湘晨报》的头版大图,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人物。“抱抱团”似乎也成了一个活动的品牌。
但是,网上质疑成灾。基于负责的态度,本来不想再接受媒体打扰的六人组,后来破例接受了当地《潇湘晨报》的采访,6个人集体阐明初衷和观点,《潇湘晨报》发表的深度报道,标题是“我们不是见人就抱!”
“你出名了,活动成功了,有人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包括我们老总。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商业化运作,六人组原本传递单纯温情的初衷和活动本身就变味了。”杨莹说,老总和他们开了一天的会,目的就是想把“抱抱”和网站嫁接起来,但会议在僵局中散场。
“开完会,老总说,我感觉我不是跟下属在谈话,在跟抱抱团谈事情!”杨莹承认六人组的确没有摆正在公司中的位置。
六人组成员小春有些“自知之明”。做完第一次活动就主动辞职了。跟公司闹僵后,杨莹感觉到呆不下去了,但没有主动辞职,她热爱并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没过几天,公司就召开了员工大会,杨莹、王凯、小苏就被公司解雇了。
同事反馈给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团队精神”。
丢了工作,住在长沙表姐的家里的杨莹开始倒头大睡。按照六人组共同的想法,他们不打算再做“抱抱”活动了。一是活动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他们的使命完成了;二是,至少有三个人付出了丢掉工作的代价。
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杨莹突然觉得很茫然,下一份工作在哪里?会不会还有人要她这个跟公司老总对着干的员工?
两个星期后,杨莹开始找工作,在网上狂投简历,但没有一封简历提及他们运作成功的“抱抱”活动。上门找工作时,也没有人认出她就是抱抱六人组的杨莹,当然,百公里之外的湘潭老家,父母压根也不知道她已经被单位开除了,回了几次家,杨莹也没说。
至于抱抱群里的事,她也很少搭理,但是有一件事她却有些苦恼。外地的抱抱团多了起来,但上海、大连、西安、长沙的抱抱团成员通过链接的抱抱群,常常有人问她:怎么操作?牌子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复制的程序化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她感觉到活动大大地变味了。
在杨莹的博客里,她写下了两段话:
抱抱团做到今天,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太多太多,也许还是会有怀疑、还是会遇到重重阻难,可是我相信———只要坚持我们当初发起“抱抱”的初衷,我们依然很单纯;这几天接受了很多媒体的询问和采访,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总是重复交替地进行,感觉有点累了。媒体的疑问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你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活动?你们做这个活动是为了什么?你们的“抱抱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我们再不想去碰抱抱团”,杨莹说。
没有目标的接力棒
提及长沙抱抱团的未来,杨莹说应该去找找湖南师范大学的廖敏雁同学,他从我们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参加抱抱活动后,廖敏雁在网上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学生“抱抱团”。本以为大学生的思想较为前卫,能够接受这种舶来的西方文化,但结果却令他吃惊。有同学面对面的质疑,说搞这样的活动,还不如给需要温暖的人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廖敏雁等同学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单独开展活动仍旧在繁华的步行街,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他们拓宽了思路,开展为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起名活动。“孩子患有一种严重的病,起一个名字,我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不管他活多久,他都曾经来过这个世界,他有这个生命的权利。”廖敏雁说。
只要行人给他写一句祝福的话,起一个名字,学生抱抱团就送她(他)一个拥抱。
这一想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预计不到10人,最后却来了40多个。
“我能够跟你有一个拥抱吗?我可以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吗?”一个捡垃圾的年轻人,脏兮兮地出现在学生抱抱团面前,主动问廖敏雁。廖敏雁很客气地回答:“大哥,可以的!”年轻人就过去写了,然后回过头在廖敏雁那里“领”走了一个免费的拥抱。
当时,年轻人感动得哭了。他说,早些年家乡发大水,家里的老婆孩子,都被洪水带走了,但他却没回去。“人人都需要关爱,希望世界没有冷漠,我想领养这个女孩!”
当时,廖敏雁和抱抱团的许多成员们都掉下了热泪。搞完活动,廖敏雁把海报送到了孩子的病房,年轻人一直跟在身后。女孩知道情况后,盯着他,喊出了久违的“叔叔!叔叔!”
“现在,许多城市的抱抱团在拥抱敬老院的老人,爱滋病患者,乞丐、残疾人,传递来自陌生人的关爱,作为学生,你有何打算?”记者问。
“想过了,但还没有想好,我们不能把握,害怕活动的本质变味,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
对于六人组的退隐,廖敏雁表示遗憾。一起合作比较好,但部分人因此失业了,不愿再被媒体打扰,可以理解。
通过电话,远在北京的王凯,发表了简短的看法:抱抱团是一种拷贝西方的“快餐文化”,一般很难在国内搞下去,你把所有的人拥抱完了,你还拥抱谁呢?发展成公益的,“大”爱的组织倒是一个好的办法。
西安同样有一个名字叫“黑咖啡”的抱抱团,一位成员表示,如果抱抱团与正规的公益组织联姻,创建一个属于“抱抱”的公共空间,“抱抱团”可能才有一定的生命力,否则,很快会随风夭折。
有“抱友”评价说,无论如何,抱抱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不断的质疑中,仍然火遍全国,反映出的是人们对“温情”的强烈需求,和对冷漠的拒绝。
“舶来品”“易碎品”
12月9日晚10时,长沙细雨绵绵。杨莹受记者相约,再次来到繁华的黄兴步行街。关于抱抱团的故事,步行街的许多老板们还能清晰的记起,至于“首倡六人组”却极少有人知晓。走过街道,杨莹显得十分平静,如同前一天火车站接记者时的情形:面对一个特殊的陌生人,她没有主动伸出双臂,就是接受拥抱时,也只是浅浅回应。
杭州、上海、武汉、温州的“抱抱”活动正在上演,而长沙有的已进入尾声,也可能就这样结束了,不再重来。有人说,“抱抱”在长沙的生命,是一些西方舶来品,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冷漠城市人一面反光镜。
因为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习惯,“抱抱”同样可能成为易碎品。此前,源于美国的“快闪”游戏,通过网络号召网友聚会,在同一动作或口号后,火速散去;加拿大的“曲别针换别墅”故事,同样被中国拷贝,然后遭遇作秀质疑;“偷听美国”的创意同样被许多国人复制,“偷听北京”,“偷听长沙”“偷听西安”热了一段时间后,很快淡了下来。
这些贴上中文标签,“进口”来到情感内敛的中国的舶来品,如果不加以创新,即可遭遇水土不服,成为“易碎品”,由此,不但无法真正传递温情,成就一个良好的公众空间,反而遭遇公众的斥责,成为一个行路匆匆的文化过客。
到12月10日,杨莹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凯和小春去了北京,小苏留在长沙的一所大学准备完成本科学业,而才子豪和ELLE继续留在公司上班。
他们退隐了,而这个冬天,其他地方的“抱抱活动”正在火热中。
———摘自网友“那时初见”对长沙抱抱团的注释
10月21日,6个年轻人把澳大利亚人胡安·曼恩在悉尼街头提供给陌生人的FreeHugs(“免费拥抱”或“自由拥抱”),以“抱抱”的格式拷贝到了长沙。
接着,通过网络,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成都等20多个城市很快成功复制。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抱抱”成风。赞成者、反对者,多达300万条信息搅热了整个互联网。“抱抱团”首倡六人组成员之一的杨莹说, “抱抱”的走红,如同一面反射镜,让疏懒于交流、情感冷漠的都市人多少看清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抱抱团”首倡六人组
源自西方的一个“免费拥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被复制到全国20多个大城市,这是杨莹和她的五位同事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
今年9月,这个22岁的女孩大学毕业,在长沙的一家科技公司,谋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公司的视频网站里,杨莹做媒体策划,王凯是项目总监,才子豪担任网站策划,小苏负责IT技术,小春是项目策划,ELLE来自新西兰,是网站的首席设计师。
10月20日,一个偶然机会,才子豪在澳大利亚的一家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名叫“FreeHugs”(中文译为“免费拥抱”或“自由拥抱”)的视频,观后他深受感动。也了解到,“自由拥抱”这种温情活动从两年前开始,已在美、英、法、澳等30多个国家流行。
才子豪与同事商量后,决定将活动拷贝到长沙。只是,他们也担心,这种西方的文化,来到中国这个感情内敛的传统国度后,会不会水土不服?
创意的灵感和尝试的冲动很快让他们付诸行动。当天下午,几个年轻人瞒着老总,分工负责,各自忙碌起来。他们给活动起了一个好听又浪漫的名字“抱抱”。
毕业前,杨莹曾在当地的一家网络媒体实习,利用当时建立起来的关系,他们在长沙市黄兴步行街开展“抱抱”活动的策划,很快得到了一家网站的大力支持。
因为担心遭遇作秀嫌疑,6个人一直对外宣称,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单位,因为共同的爱好,偶然走到了一起的。杨莹说他们还分别使用了化名。“现在想想当时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否则,你就没有办法开展活动,表达通过拥抱,真情传递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的初衷。”
当天晚上,6个人忙到深夜。对于次日的行动,会不会有市民参与,能不能送出免费的“抱抱”,谁的心里也没底。但是,他们却想好了最尴尬的结果:一个小时,如果没有人参与,就撤。
教授没能张开双臂
次日中午12时30分,一张纸板出现在长沙最繁华的黄兴步行街。纸板一面写有“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另一面写有“FreeHugs”。第一个举牌子的是小春,一个阳光男孩。杨莹和女生ELLE紧随其后,其他三人,也陆续赶到。
秋日的黄兴步行街有些凉意,逛街的市民把手放在口袋里,不到万不得已,懒得拿出。也许被小偷偷怕了,时尚的女士都将挎包夹得很紧,戒备心颇高。
“抱抱”们过来了,如同一道风景。起初,好奇者居多,但没有一个人接受拥抱。女士们看到高举的“抱抱”还条件反射般地夹紧了包。俊男靓女们见小春张开双臂,不是躲就是跑,“免费拥抱”如同一个烫手的山芋,无人敢接。
就在抱抱们的心快要“冷却”的时候,一位男性农民工鼓了鼓勇气。小春抓住时机,快速解释,并送出了第一个拥抱。农民工抱得很紧,心贴着心,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全身。小春说这是他第一次和陌生人拥抱,感觉很好,很感动。
实际上,这位勇敢的农民工,成了中国第一位享受“抱抱”的陌生人。“温情是可以传递的!”杨莹肯定地说。
第一个“抱抱”送出后,第二个来了,当天,杨莹送出了50多个拥抱。得到“抱抱”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年轻的父母还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陌生人拥抱,一些得到拥抱的男孩或者女孩,还主动从首倡者手中接过牌子,向路人送去自己的拥抱。一位在网站上得知活动的女孩还自己做了“抱抱” 牌,加入到了“抱抱”行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学生廖敏雁称杨莹为姐姐,他们是在活动现场认识的。当天,廖敏雁和两名女同学看到有关消息后,立即赶到步行街,参加活动。
“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廖敏雁说他们班上有79个同学,一起呆了三年,很多同学之间至今还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家从农村搬到城市,住了快一年,对门住的是谁,至今也不知道,就是见了面也没有打过招呼。“有时真感觉这个社会挺冷漠的。”“一次拥抱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但温情传递开了,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廖敏雁坚信。
当天的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数百长沙市民,得到了“免费拥抱”和来自陌生人的关怀。6人组的成员也格外兴奋。当天晚上,他们和澳大利亚人曼恩一样,把拍摄并制作好的活动视频放在了网上。视频有一个细节,拥抱的两个人,腹部被制作成橘红色,表示温暖在传递。
但是,也有市民无法接受这种舶来的“抱抱”。开展活动时,才子豪就碰到了一位大学老教授。
“你是导演?”才子豪说不是。老教授又问:“这是什么意思?”才子豪做了解释。“我是大学的教授,认为你们这种方式不是很好,中国的传统是不适合在街上拥抱的。”“初衷可以肯定,但形式不可取。”
才子豪为自己做了许多“辩护”,但教授还是没能张开双臂。
旁边一个年轻男子走到才子豪面前,说:“能不能关怀一下我?”才子豪说可以,并抱了男子一下。没想到,刚抱完,男子就指着另一头的一处婚纱摄影展台,说要才子豪帮他“关照”十分钟。原来,男子在拉婚纱照业务。
长沙“抱抱”活动的视频,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国。“抱抱团”概念应运而生。短短几天时间内,仅长沙在互联网上就诞生了三个抱抱团,上海、武汉、北京后来者居上,抱抱团一个接一个的诞生。“传递温情,化解冷漠”为主题的抱抱活动,开始四处开花。
六人组的生活被搅乱
“抱抱六人组”的一个想法是利用周末开展活动,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实施自己的梦想。但是,媒体、网友、抱抱群还是搅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10月21日的“抱抱”活动的视频被贴到了天涯社区,好评如潮。
网友“以晚饭之名”:我也去参与了一小会,第一次当众举牌真心期待来自陌生人的拥抱,呵呵。最好玩的是拥抱一个老爷爷时被他说“酸得很”,让我尴尬了一把。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要感谢楼主,让我们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我感觉很温暖,很有力量!
众多网友都在眼泪和感动中看完了视频:
“有种莫名想哭的冲动。现在人太缺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微笑了。”“眼睛就湿润了,谢谢你们,真的好感动,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我顶!顶你们给这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带来的温暖!”“太感动了,现实社会冷漠太多,如果我在,我一定会参加,支持!”“支持这个行为,一个简单的拥抱可以带来无法想象的慰藉,想看到陌生人的笑容,这个世界太冷漠了”……
10月22日,杨莹被迫成为“抱抱”新闻发言人。当天她就接到了10多个电话。过多的咨询过程和日常的“抱抱QQ群”维护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也引起了公司老总的注意。
接下来,杨莹不得不在QQ群里发表公告,请求媒体朋友,上班时间千万不要给她打电话,否则,将会给她带来麻烦。
尽管如此,杨莹还是没能推掉10多家媒体的采访,希望加入QQ群的“咳嗽”声也不断的传出。最长一次,发生在王凯的电脑上,进入QQ,电脑就直接死机了。
不可否认,六个人感觉到了“抱抱”带给他们的莫大成就,但质疑声同时袭来。
一个匿名的网友留言,说想法是好的,但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合,一个拥抱改变不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全国N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缺吃少穿。城市人又怎样呢?大部分也还是没什么钱,而且上学读书要花大钱,生病住院要花大钱,结婚买房子还要花大钱,哪一项都可能拖垮你。与其组建抱抱团,不如组建“义工”团体,免费帮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媒体还发表评论,指责“抱抱团”有传递骚扰之嫌,见人就抱的做法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10月28日下午,六人组有了一次严肃的讨论:次日是周末,话已经放出去了,到底做还是不做?因为就在当天上午,北京的抱抱团就被派出所的人带走了。“我们还是怕出事,毕竟这东西还是蛮敏感的,怕牵扯到政治的东西!”杨莹说。
晚上,六人组还是决定开展活动。北京方面发来短信,说人被警察带走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选择好时间和地点,当时,北京正在开中非会议。但下午,人就被安然无恙地放了出来。
10月29日,同样在步行街开展的“抱抱”活动,引来更多媒体和行人的关注。被“追捧”的感觉,让很多行人感觉是在作秀。
杨莹说,当天温情传递过程还出现了“揩油”现象:有男抱友要求只抱女生,目的不是很单纯。当然这在预料之中,总体上是好的。
因为“抱抱”3人丢了工作
10月30日,杨莹上《潇湘晨报》的头版大图,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人物。“抱抱团”似乎也成了一个活动的品牌。
但是,网上质疑成灾。基于负责的态度,本来不想再接受媒体打扰的六人组,后来破例接受了当地《潇湘晨报》的采访,6个人集体阐明初衷和观点,《潇湘晨报》发表的深度报道,标题是“我们不是见人就抱!”
“你出名了,活动成功了,有人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包括我们老总。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商业化运作,六人组原本传递单纯温情的初衷和活动本身就变味了。”杨莹说,老总和他们开了一天的会,目的就是想把“抱抱”和网站嫁接起来,但会议在僵局中散场。
“开完会,老总说,我感觉我不是跟下属在谈话,在跟抱抱团谈事情!”杨莹承认六人组的确没有摆正在公司中的位置。
六人组成员小春有些“自知之明”。做完第一次活动就主动辞职了。跟公司闹僵后,杨莹感觉到呆不下去了,但没有主动辞职,她热爱并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没过几天,公司就召开了员工大会,杨莹、王凯、小苏就被公司解雇了。
同事反馈给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团队精神”。
丢了工作,住在长沙表姐的家里的杨莹开始倒头大睡。按照六人组共同的想法,他们不打算再做“抱抱”活动了。一是活动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他们的使命完成了;二是,至少有三个人付出了丢掉工作的代价。
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杨莹突然觉得很茫然,下一份工作在哪里?会不会还有人要她这个跟公司老总对着干的员工?
两个星期后,杨莹开始找工作,在网上狂投简历,但没有一封简历提及他们运作成功的“抱抱”活动。上门找工作时,也没有人认出她就是抱抱六人组的杨莹,当然,百公里之外的湘潭老家,父母压根也不知道她已经被单位开除了,回了几次家,杨莹也没说。
至于抱抱群里的事,她也很少搭理,但是有一件事她却有些苦恼。外地的抱抱团多了起来,但上海、大连、西安、长沙的抱抱团成员通过链接的抱抱群,常常有人问她:怎么操作?牌子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复制的程序化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她感觉到活动大大地变味了。
在杨莹的博客里,她写下了两段话:
抱抱团做到今天,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太多太多,也许还是会有怀疑、还是会遇到重重阻难,可是我相信———只要坚持我们当初发起“抱抱”的初衷,我们依然很单纯;这几天接受了很多媒体的询问和采访,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总是重复交替地进行,感觉有点累了。媒体的疑问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你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活动?你们做这个活动是为了什么?你们的“抱抱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我们再不想去碰抱抱团”,杨莹说。
没有目标的接力棒
提及长沙抱抱团的未来,杨莹说应该去找找湖南师范大学的廖敏雁同学,他从我们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参加抱抱活动后,廖敏雁在网上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学生“抱抱团”。本以为大学生的思想较为前卫,能够接受这种舶来的西方文化,但结果却令他吃惊。有同学面对面的质疑,说搞这样的活动,还不如给需要温暖的人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廖敏雁等同学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单独开展活动仍旧在繁华的步行街,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他们拓宽了思路,开展为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起名活动。“孩子患有一种严重的病,起一个名字,我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不管他活多久,他都曾经来过这个世界,他有这个生命的权利。”廖敏雁说。
只要行人给他写一句祝福的话,起一个名字,学生抱抱团就送她(他)一个拥抱。
这一想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预计不到10人,最后却来了40多个。
“我能够跟你有一个拥抱吗?我可以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吗?”一个捡垃圾的年轻人,脏兮兮地出现在学生抱抱团面前,主动问廖敏雁。廖敏雁很客气地回答:“大哥,可以的!”年轻人就过去写了,然后回过头在廖敏雁那里“领”走了一个免费的拥抱。
当时,年轻人感动得哭了。他说,早些年家乡发大水,家里的老婆孩子,都被洪水带走了,但他却没回去。“人人都需要关爱,希望世界没有冷漠,我想领养这个女孩!”
当时,廖敏雁和抱抱团的许多成员们都掉下了热泪。搞完活动,廖敏雁把海报送到了孩子的病房,年轻人一直跟在身后。女孩知道情况后,盯着他,喊出了久违的“叔叔!叔叔!”
“现在,许多城市的抱抱团在拥抱敬老院的老人,爱滋病患者,乞丐、残疾人,传递来自陌生人的关爱,作为学生,你有何打算?”记者问。
“想过了,但还没有想好,我们不能把握,害怕活动的本质变味,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
对于六人组的退隐,廖敏雁表示遗憾。一起合作比较好,但部分人因此失业了,不愿再被媒体打扰,可以理解。
通过电话,远在北京的王凯,发表了简短的看法:抱抱团是一种拷贝西方的“快餐文化”,一般很难在国内搞下去,你把所有的人拥抱完了,你还拥抱谁呢?发展成公益的,“大”爱的组织倒是一个好的办法。
西安同样有一个名字叫“黑咖啡”的抱抱团,一位成员表示,如果抱抱团与正规的公益组织联姻,创建一个属于“抱抱”的公共空间,“抱抱团”可能才有一定的生命力,否则,很快会随风夭折。
有“抱友”评价说,无论如何,抱抱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不断的质疑中,仍然火遍全国,反映出的是人们对“温情”的强烈需求,和对冷漠的拒绝。
“舶来品”“易碎品”
12月9日晚10时,长沙细雨绵绵。杨莹受记者相约,再次来到繁华的黄兴步行街。关于抱抱团的故事,步行街的许多老板们还能清晰的记起,至于“首倡六人组”却极少有人知晓。走过街道,杨莹显得十分平静,如同前一天火车站接记者时的情形:面对一个特殊的陌生人,她没有主动伸出双臂,就是接受拥抱时,也只是浅浅回应。
杭州、上海、武汉、温州的“抱抱”活动正在上演,而长沙有的已进入尾声,也可能就这样结束了,不再重来。有人说,“抱抱”在长沙的生命,是一些西方舶来品,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冷漠城市人一面反光镜。
因为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习惯,“抱抱”同样可能成为易碎品。此前,源于美国的“快闪”游戏,通过网络号召网友聚会,在同一动作或口号后,火速散去;加拿大的“曲别针换别墅”故事,同样被中国拷贝,然后遭遇作秀质疑;“偷听美国”的创意同样被许多国人复制,“偷听北京”,“偷听长沙”“偷听西安”热了一段时间后,很快淡了下来。
这些贴上中文标签,“进口”来到情感内敛的中国的舶来品,如果不加以创新,即可遭遇水土不服,成为“易碎品”,由此,不但无法真正传递温情,成就一个良好的公众空间,反而遭遇公众的斥责,成为一个行路匆匆的文化过客。
到12月10日,杨莹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凯和小春去了北京,小苏留在长沙的一所大学准备完成本科学业,而才子豪和ELLE继续留在公司上班。
他们退隐了,而这个冬天,其他地方的“抱抱活动”正在火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