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报"被称为"烂报" 经常大肆刊登裸女照片(图)
春节期间,不甘寂寞的陈水扁一直没闲着,从南沙、金门到东沙,大张旗鼓四处“劳军”。不过,对于这个“过气明星”的表演,台湾媒体根本提不起兴趣,只作一些零星的报道。
但有一家媒体派记者全程跟随,将陈水扁一举一动细细注解,大唱赞歌,这就是被称为台军军报的《青年日报》。此报在岛内影响力相当有限,市面上也很少销售,但因为拍马屁功夫相当了得,被陈水扁夸赞“每天必看”。
创刊56年吃“皇粮”
李敖称其为“烂报”
据台湾媒体报道,《青年日报》是台“国防部总政战部”机关报,被称为台军对外宣传的喉舌。该报创刊于1952年10月10日,原名《青年战士报》,由时任台军“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的蒋经国指示创办,1984年10月10日改为现在的名字。当时《青年日报》的主要任务,是所谓“宣传三民主义、颂扬领袖遗训、宣传国策政令、分析政治情势、对大陆情势作反面宣传”。
2007年10月,台湾“立法委员”林郁方质问台“国防部”,为何将《青年日报》上的“为‘中华民国’而战”改为“为台湾而战”
据悉,该报主要读者为台军官兵及青年学生,因此刊登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新闻及年轻人的一些活动,也有部分国际新闻,基本上没有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1957年该报首次扩版,并将发行范围扩大至全岛,1988年1月1日起日出6大张24版。《青年日报》的工作人员一半由现役军人担任,另一半虽属文职,但其任命须先经军方同意。一般情况下,该社社长为少将军衔,副社长为上校军衔。
《青年日报》创办50多年来,历经数次改版,也曾尝试走市场化路线,但因其一味强调为台军歌功颂德,丧失真实性、可读性,该报主要经费来源仍出自军费预算。加上台湾媒体竞争激烈,所以岛内书报摊上难觅《青年日报》身影,岛内著名学者、前“立委”李敖就直呼该报为“没人看的烂报”。
甘为台军当传话筒
误导官兵堕落犯罪
但是市场上吃不开,不代表《青年日报》在岛内没有影响力,该报的军方背景让其拥有《联合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等大报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被定位为台军军报,因此无论是台军发布消息、澄清观点,还是评论时事、表明立场,大多通过该报实施。有时,遇到一些军方发言人不便直说的事,台军也会交由该报,以较委婉的方式“旁敲侧击”。而每逢岛内发生大事,需要社会各阶层表明立场时,台军方也是借助该报表态。
2005年底,外界盛传台军内部将出现人事大变动,范围涉及近百名高级将领,连时任“国防部长”的李杰也可能下台走人,“政治险恶”的阴云骤时压在官兵心头。就在谣言四起之时,《青年日报》得到台军方授权,一面发表专论“辟谣”,一面公布人事调整案,最终使这场人事变动风波得以平息。
2006年,台军“汉光22”演习前夕,《青年日报》突然放风说,演习将加入“美军驰援”内容。这一猛料顿时引得各路媒体转载,各方军事观察家的眼球也被吸引过来。虽然事后证实美方并没有类似的意思,只是《青年日报》自己放的烟幕弹,但这一动作毕竟为台当局炫耀武力、操纵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充当军方的传声筒,《青年日报》还出演“打手”一角,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去年底。当时,解放军某学者在《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海峡两岸军人的共同职责》一文,呼吁“两岸军人携手维护和平”。这篇文章后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台湾军方注意。很快,《青年日报》发表专论,称该文“凸显中共统战触角伸入‘国军’内部……”,并“提醒”官兵“警惕大陆‘三战’手法”。同时,《青年日报》在挑动两岸政治对立上,也是不遗余力。2007年4月中旬,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举行反恐演习,《青年日报》为此专门发表社论,称美国想联合日、印共同应对“中国威胁”,并称该演习与台海安全有着直接关联,“挟洋自重”心态显现无疑。
不过,恐怕连台军高层都没想到的是,作为台军军报的《青年日报》,竟成了引导官兵堕落、犯罪的推手。据报道,为了吸引官兵眼球,《青年日报》这几年走起了性感路线,经常大肆刊登裸体美女照片,为部队淫乱歪风推波助澜。另外,近年有关台湾军人被骗、借高利贷被逼走投无路的新闻,也时常出现,《青年日报》难辞其咎。为了赚取广告费,该报完全忘记军报身份,对那些搞直销、婚友介绍、投资公司、诈骗、地下钱庄等广告,来者不拒,误导官兵走向犯罪。
跟“第一家庭”走得近
拍陈水扁马屁有高招
自2000年岛内政党轮替以来,台军中对陈水扁的阿谀奉承之风愈演愈烈,连“你是我的巧克力”都喊得出口。其中,作为台军喉舌的《青年日报》,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历任社长也都因溜须拍马得以高升。
据知情人士透露,陈水扁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初,对当年曾痛斥党外运动的《青年日报》并不“感冒”。不过,由于该报及时调整了报道方向,并主动向陈水扁靠拢,最终得到了陈水扁的青睐。2002年10月,《青年日报》50岁社庆时,刚抱孙子的陈水扁亲自参加社庆典礼。席间,陈水扁的孙子成了重要话题,报社员工纷纷向他道贺,赞美其孙可爱、聪慧,让陈水扁心情大好,当即公开表示自己“每天都读《青年日报》”。
2006年下半年,红衫军“倒扁”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岛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一片“倒扁”声浪中,强调所谓“效忠领袖”的台军,显得格外谨慎。台“国防部”虽没有明文下令禁止官兵参与“倒扁”,但却连续一个星期通过《青年日报》刊登专文,要求军人“严守行政中立”。同年11月,台湾各大报纷纷报道陈水扁老婆吴淑珍被起诉的新闻,《青年日报》却是只字不提。当时,台军退役中将欧阳彪曾痛骂该报:“刻意隐瞒事实,失掉报纸的报格!”至于2006年爆出的陈水扁女婿赵建铭涉嫌内线炒股一案,《青年日报》在外界压力之下倒是报了3条新闻,但提到主角赵建铭时,均未加上“总统”女婿头衔。
2007年6月底,在岛内主流媒体火热报道陈水扁女婿赵建铭二审被判7年重刑之际,《青年日报》再次失声,惹得在野党“立委”再次痛批该报已沦为民进党的党报。更讽刺的是,当时该报正忙着策划一个庆祝陈水扁就职7周年的大型专题报道。
据台湾《联合报》后来披露,这个专题的主题是“‘统帅’与‘国军’”,《青年日报》动员了所有军事、政治新闻记者参与制作,原计划连续20周,每周大篇幅吹捧一次。后因此事曝光引发各界痛批,该报才收手,不过仍借着报道陈水扁视察部队,以“新闻背景”的形式陆续发稿。据悉,这些报道对陈水扁褒扬得让人肉麻,例如在陈水扁“足迹踏遍偏远地区”的报道中,描述陈视察大汉山雷达站时碰到大雾天气,但“陈水扁‘总统’丝毫没有退意,重视官兵的生活起居,更甚于自己的安全”。
2007年7月,《青年日报》为奉承陈水扁,竟然把该报中缝上的精神标语,由蒋经国时代定下来的“为‘中华民国’的国家生存而战,为‘中华民国’的百姓安全福祉而战”,擅自改为“为台湾的国家生存发展而战,为台湾的自由民主而战,为台湾的百姓安全福祉而战”,马屁拍得淋漓尽致,引来外界一片挞伐。
新闻分析:台军官兵不爱看《青年日报》
岛内分析人士指出,《青年日报》堕落成了为台当局歌功颂德的民进党党报,这或许为该报赢得了一时的生存之本,但也恰恰是其走向没落的一个标志。
以往,台军内部信息来源少,《青年日报》就成了台军士兵接触外界讯息的最重要管道,所以即便这份报纸再难看,他们还是会翻翻,这其中也包括高级将领们,因此也就让《青年日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但到如今,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很多官兵都选择上网获得各方消息,而且部队也陆续订阅不少市场上卖得好的报纸。当丰富多彩的社会报纸与歌功颂德的《青年日报》同时放在台军面前时,大家的选择不言而喻。
据一位曾在台军服役的台湾媒体人称,在他服役的部队,《青年日报》三天没上报夹都没人发现,而订阅的社会报纸晚到两小时大家就开始追问。另外,报喜不报忧也是影响《青年日报》公信力的致命伤,若台军官兵军纪出了问题就轻轻带过,甚至根本不报道,但要碰到丁点占便宜的事,就没完没了地渲染。(世界新闻报 于洋)
但有一家媒体派记者全程跟随,将陈水扁一举一动细细注解,大唱赞歌,这就是被称为台军军报的《青年日报》。此报在岛内影响力相当有限,市面上也很少销售,但因为拍马屁功夫相当了得,被陈水扁夸赞“每天必看”。
创刊56年吃“皇粮”
李敖称其为“烂报”
据台湾媒体报道,《青年日报》是台“国防部总政战部”机关报,被称为台军对外宣传的喉舌。该报创刊于1952年10月10日,原名《青年战士报》,由时任台军“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的蒋经国指示创办,1984年10月10日改为现在的名字。当时《青年日报》的主要任务,是所谓“宣传三民主义、颂扬领袖遗训、宣传国策政令、分析政治情势、对大陆情势作反面宣传”。
2007年10月,台湾“立法委员”林郁方质问台“国防部”,为何将《青年日报》上的“为‘中华民国’而战”改为“为台湾而战”
据悉,该报主要读者为台军官兵及青年学生,因此刊登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新闻及年轻人的一些活动,也有部分国际新闻,基本上没有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1957年该报首次扩版,并将发行范围扩大至全岛,1988年1月1日起日出6大张24版。《青年日报》的工作人员一半由现役军人担任,另一半虽属文职,但其任命须先经军方同意。一般情况下,该社社长为少将军衔,副社长为上校军衔。
《青年日报》创办50多年来,历经数次改版,也曾尝试走市场化路线,但因其一味强调为台军歌功颂德,丧失真实性、可读性,该报主要经费来源仍出自军费预算。加上台湾媒体竞争激烈,所以岛内书报摊上难觅《青年日报》身影,岛内著名学者、前“立委”李敖就直呼该报为“没人看的烂报”。
甘为台军当传话筒
误导官兵堕落犯罪
但是市场上吃不开,不代表《青年日报》在岛内没有影响力,该报的军方背景让其拥有《联合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等大报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被定位为台军军报,因此无论是台军发布消息、澄清观点,还是评论时事、表明立场,大多通过该报实施。有时,遇到一些军方发言人不便直说的事,台军也会交由该报,以较委婉的方式“旁敲侧击”。而每逢岛内发生大事,需要社会各阶层表明立场时,台军方也是借助该报表态。
2005年底,外界盛传台军内部将出现人事大变动,范围涉及近百名高级将领,连时任“国防部长”的李杰也可能下台走人,“政治险恶”的阴云骤时压在官兵心头。就在谣言四起之时,《青年日报》得到台军方授权,一面发表专论“辟谣”,一面公布人事调整案,最终使这场人事变动风波得以平息。
2006年,台军“汉光22”演习前夕,《青年日报》突然放风说,演习将加入“美军驰援”内容。这一猛料顿时引得各路媒体转载,各方军事观察家的眼球也被吸引过来。虽然事后证实美方并没有类似的意思,只是《青年日报》自己放的烟幕弹,但这一动作毕竟为台当局炫耀武力、操纵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充当军方的传声筒,《青年日报》还出演“打手”一角,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去年底。当时,解放军某学者在《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海峡两岸军人的共同职责》一文,呼吁“两岸军人携手维护和平”。这篇文章后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台湾军方注意。很快,《青年日报》发表专论,称该文“凸显中共统战触角伸入‘国军’内部……”,并“提醒”官兵“警惕大陆‘三战’手法”。同时,《青年日报》在挑动两岸政治对立上,也是不遗余力。2007年4月中旬,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举行反恐演习,《青年日报》为此专门发表社论,称美国想联合日、印共同应对“中国威胁”,并称该演习与台海安全有着直接关联,“挟洋自重”心态显现无疑。
不过,恐怕连台军高层都没想到的是,作为台军军报的《青年日报》,竟成了引导官兵堕落、犯罪的推手。据报道,为了吸引官兵眼球,《青年日报》这几年走起了性感路线,经常大肆刊登裸体美女照片,为部队淫乱歪风推波助澜。另外,近年有关台湾军人被骗、借高利贷被逼走投无路的新闻,也时常出现,《青年日报》难辞其咎。为了赚取广告费,该报完全忘记军报身份,对那些搞直销、婚友介绍、投资公司、诈骗、地下钱庄等广告,来者不拒,误导官兵走向犯罪。
跟“第一家庭”走得近
拍陈水扁马屁有高招
自2000年岛内政党轮替以来,台军中对陈水扁的阿谀奉承之风愈演愈烈,连“你是我的巧克力”都喊得出口。其中,作为台军喉舌的《青年日报》,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历任社长也都因溜须拍马得以高升。
据知情人士透露,陈水扁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初,对当年曾痛斥党外运动的《青年日报》并不“感冒”。不过,由于该报及时调整了报道方向,并主动向陈水扁靠拢,最终得到了陈水扁的青睐。2002年10月,《青年日报》50岁社庆时,刚抱孙子的陈水扁亲自参加社庆典礼。席间,陈水扁的孙子成了重要话题,报社员工纷纷向他道贺,赞美其孙可爱、聪慧,让陈水扁心情大好,当即公开表示自己“每天都读《青年日报》”。
2006年下半年,红衫军“倒扁”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岛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一片“倒扁”声浪中,强调所谓“效忠领袖”的台军,显得格外谨慎。台“国防部”虽没有明文下令禁止官兵参与“倒扁”,但却连续一个星期通过《青年日报》刊登专文,要求军人“严守行政中立”。同年11月,台湾各大报纷纷报道陈水扁老婆吴淑珍被起诉的新闻,《青年日报》却是只字不提。当时,台军退役中将欧阳彪曾痛骂该报:“刻意隐瞒事实,失掉报纸的报格!”至于2006年爆出的陈水扁女婿赵建铭涉嫌内线炒股一案,《青年日报》在外界压力之下倒是报了3条新闻,但提到主角赵建铭时,均未加上“总统”女婿头衔。
2007年6月底,在岛内主流媒体火热报道陈水扁女婿赵建铭二审被判7年重刑之际,《青年日报》再次失声,惹得在野党“立委”再次痛批该报已沦为民进党的党报。更讽刺的是,当时该报正忙着策划一个庆祝陈水扁就职7周年的大型专题报道。
据台湾《联合报》后来披露,这个专题的主题是“‘统帅’与‘国军’”,《青年日报》动员了所有军事、政治新闻记者参与制作,原计划连续20周,每周大篇幅吹捧一次。后因此事曝光引发各界痛批,该报才收手,不过仍借着报道陈水扁视察部队,以“新闻背景”的形式陆续发稿。据悉,这些报道对陈水扁褒扬得让人肉麻,例如在陈水扁“足迹踏遍偏远地区”的报道中,描述陈视察大汉山雷达站时碰到大雾天气,但“陈水扁‘总统’丝毫没有退意,重视官兵的生活起居,更甚于自己的安全”。
2007年7月,《青年日报》为奉承陈水扁,竟然把该报中缝上的精神标语,由蒋经国时代定下来的“为‘中华民国’的国家生存而战,为‘中华民国’的百姓安全福祉而战”,擅自改为“为台湾的国家生存发展而战,为台湾的自由民主而战,为台湾的百姓安全福祉而战”,马屁拍得淋漓尽致,引来外界一片挞伐。
新闻分析:台军官兵不爱看《青年日报》
岛内分析人士指出,《青年日报》堕落成了为台当局歌功颂德的民进党党报,这或许为该报赢得了一时的生存之本,但也恰恰是其走向没落的一个标志。
以往,台军内部信息来源少,《青年日报》就成了台军士兵接触外界讯息的最重要管道,所以即便这份报纸再难看,他们还是会翻翻,这其中也包括高级将领们,因此也就让《青年日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但到如今,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很多官兵都选择上网获得各方消息,而且部队也陆续订阅不少市场上卖得好的报纸。当丰富多彩的社会报纸与歌功颂德的《青年日报》同时放在台军面前时,大家的选择不言而喻。
据一位曾在台军服役的台湾媒体人称,在他服役的部队,《青年日报》三天没上报夹都没人发现,而订阅的社会报纸晚到两小时大家就开始追问。另外,报喜不报忧也是影响《青年日报》公信力的致命伤,若台军官兵军纪出了问题就轻轻带过,甚至根本不报道,但要碰到丁点占便宜的事,就没完没了地渲染。(世界新闻报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