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宾馆老板:杨父自杀前曾劝杨丽娟回家(图)
疯狂粉丝杨丽娟的父亲跳海身亡一事,招来社会各界的关注。据报道,陪女儿到港“追”刘德华的杨父,3月23日已事先写下遗书,26日在港投海自尽。遗书说,他要以死对刘德华的狠心表示抗议,所以后来杨丽娟也坚持要刘德华拜祭亡父。但据香港媒体采访杨丽娟留港期间入住的宾馆老板娘发现,事情另有内情。
跳海前曾劝女儿回家乡
宾馆老板娘表示杨父在跳海自尽前夕,曾苦口婆心劝诫女儿,“我听到那个父亲跟女儿说,‘你已经看见刘德华了,是时候回家乡了’,可是那个女孩不肯,吵吵闹闹的。”老板娘回忆的情景,与杨丽娟之前所说“父亲也觉得要安排我与刘德华单独见面”有出入。
女儿独住一房 父母坐门口
老板娘还透露,原来自杨家到港入住宾馆后,就一直只有杨丽娟一人使用房间。“他们只租了一个房,两夫妇不住房间里,有时在门口坐着,有一次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到女儿房间里面坐,他们说不敢。”老板娘还说:“他们夫妇不时来送饭,总是悄悄把饭盒放在门口,写张纸条,从门缝塞进去,然后就走。而女儿吃过的饭盒,才把吃剩的交给父母吃。”
老板娘透露,自杨家到港入住宾馆后,就一直只有杨丽娟一人使用房间。
杨丽娟曾要父亲端洗脚水顶在头顶上
3日下午1时30分,依旧念叨“头很疼”的杨丽娟,携母静静地离开兰州东方大酒店,前往中川机场。她们将乘坐当日下午5时55分的航班前往北京,之后转道深圳赴香港。
与杨丽娟母女3月30日经广州飞抵兰州时,有多达10余人的“记者团”随行情形不同,此次杨氏母女离开,只有广东某媒体的两位记者陪同。
据杨丽娟讲,她们母女已经在兰州警方的关照下,“特事特办”,拿到了再次赴港的签证。此次去北京,是因为有好心人要资助她们一笔费用,主要用于杨父的葬礼,“我要把爸爸带回来”。
10天前,杨丽娟之父杨勤冀举债随妻女赴香港求见女儿苦苦追寻了13年的香港巨星刘德华。3月25日,在华仔歌迷会见到华仔并与其合影,但在刘德华未能腾出专门时间与女儿交谈的情形下,68岁的杨勤冀于次日晨投身大海,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此前,平生节俭的杨勤冀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全家到麦当劳“好好吃了一顿”,一人一个汉堡,但杨勤冀足足10多分钟没有动口吃。
疯狂追星13年
“你是壹周刊的吧?我从你的声音里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杨丽娟从电话这头很快听出了对方的来路,尽管这段时间采访杨丽娟的媒体已经计算不过来。本报记者第一次见到杨丽娟的时候,一拨记者刚刚离开她的房间,杨丽娟显得焦躁不安,在宾馆的房间里转来转去,手里不停地揉着纸团。
采访杨丽娟的媒体记者,几乎受到同样的待遇,先要拿出名片。而13年前杨丽娟还是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班干部。那年 2月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从此把她和刘德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梦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两侧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后,杨丽娟发誓“不见刘德华,我决不嫁人”。从此,电视上刘德华的演唱会成了杨丽娟每天的必修课,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从各种娱乐杂志剪贴下来的刘德华的照片。但杨勤冀此前留下的信件中始终认为:“我们孩子从来不是歌迷,更不是追星,她是从多年的梦中熟悉刘德华,把他当作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一员,像多年不见的大哥一样,见一面而已,不图钱,不图名,不图利。”
2004年,刘德华曾因为电影《天下无贼》的拍摄来甘肃,杨丽娟常常站在自家楼房的9层平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盼望能看到刘德华的车队,听到刘德华喊一声她的名字。
此后,为见刘德华,杨丽娟先后与父母6次进京,3次赴港。高额的费用早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债台高筑。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易主,杨勤冀甚至产生了卖肾的念头,因为被告知非法而作罢,整个家庭一直在“流浪”,数次搬家。
4月2日晚,杨丽娟母女先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到求见刘德华的过程时,两人滔滔不绝,时间地点记得清清楚楚,不容别人打断,两人的口径也惊人地一致。
但当记者问起家庭的情况,母女均十分警觉。“这是我们家的私事。”“我已记不清了。”
连日来,透过此前报道的“蛛丝马迹”,本报记者实地走访,这个家庭的本来面貌得以逐步显露。
“给女儿端洗脚水要顶在头顶上”
4 月2日早晨,甘家巷36-72号院。透过卷闸门,几百米远处就是杨丽娟一家租住近一年的房子。倘若是一年前,阳光好的早晨,大院里的邻居们总会看到,这一家三口总会搬三把小凳子出来晒太阳,杨丽娟的母亲陶菊英因小腿骨折而患有骨髓炎,常常拄着双拐。不一会,就开始大吵大闹。邻居曾亲见杨丽娟扇了父亲几个响亮的耳光,一旁的母亲陶菊英有时也会帮女儿,拿起双拐朝杨勤冀的后背狠狠砸去。
邻居劝架。老杨总会说:“小孩子嘛,发个小脾气很正常,这是我们家的家务事,请你们不要管。”
而大多时候是杨勤冀一个光头老汉在慢腾腾地走路,看上去没精打采的,“脚都抬不起来”,见人总是笑嘻嘻的。经常,老杨提着一家三口的饭往里走,在邻居的印象里,这一家很少自己做饭,常常买饭。
这几日,众多媒体的造访已经让这个院子的居民唯恐避之不及。“前两天,大家都还在议论,这两天都淡了,各忙各的了。”社区医院的一位大夫说。
在邻居的回忆中,老杨是个好人。“老杨一辈子教书育人,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就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老杨生前是兰州市31中的语文老师,曾多次荣获省市先进教师称号。
自从媒体报道后,老杨一家开始被邻居注意,这家人一走过,就有人窃窃私语,“这就是女娃追星的那家”,然后笑着四下散开。
爱开玩笑的张师傅为这还被请进了派出所。一次,见到杨丽娟在发呆,他打趣说“又在等刘德华啊”,结果杨勤冀报警称有醉汉骚扰他们家。
甘家巷社区居委会的一位主任向记者证实,老杨曾亲口讲述自己的遭遇: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90度退出来。
而在杨丽娟和她母亲向记者的讲述中,老杨因为结婚晚,又中年得女,“疼爱是有的,但绝对不是溺爱”,陶菊英称自己给了老杨莫大的鼓舞,“老杨的荣誉有一半是我的功劳”。
听到老杨跳海的消息,与杨家做过多年邻居的吉师傅连连感叹:“怎么接二连三的怪事发生在老杨家?”
杨勤冀曾向吉师傅诉苦,女儿只知道喜欢刘德华,也不出去工作。“老杨曾托熟人给娟娟找过工作,但过不了几天,她又待在家里了。”
在吉师傅眼里,老杨人挺好,“就是懦弱,是个书呆子,女儿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
“媒体太残酷了”
此前较早报道杨丽娟事件的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说,他采访杨勤冀时杨显得很乐观,因为他想当时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的介入,一定可以让他女儿见到刘德华。这位记者认为杨丽娟悲剧的根源就是杨勤冀对杨丽娟的教育失当,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放纵女儿将近30岁还不能自食其力。在采访中他曾多次劝说杨父让杨丽娟出去工作,但杨父表示这是俗人的想法,他告诉这位记者他的女儿不同于常人。
这名记者还透露,杨勤冀曾说过,杨丽娟事件扩大了甘肃的知名度。当时他听到这话感到非常吃惊。
该记者认为,在杨勤冀一家跑到香港这件事中,媒体的责任更大。因为之前将近一年的炒作,使得杨勤冀对去香港见刘德华表现得更加狂热。当时杨勤冀说,这次刘德华一定会见他女儿。
杨勤冀起初和媒体打交道大多都是用写信的方式。在这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的文字里,详细记述了他的家庭和多家媒体交往的经历。
“媒体说的、写的,给了我们巨大压力。”本来寄希望在媒体的干预下,圆女儿的梦,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媒体并没有顺着他的思路去做,而是渲染杨丽娟“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他想不通:“为什么角度最后都偏了呢?”
媒体一度给他点燃了希望。去年3月,地方媒体报道,网络转载,并有一批媒体跟进。当地媒体更是联合一些媒体和网站启动了名为“圆梦行动”的计划。
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德华斥责杨丽娟“不忠、不孝”,通过经纪人向香港报章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确、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
杨勤冀曾向熟人说:“现在媒体都炒着呢,全国都知道了,就有政府管呢,与我无关了。”
有时候,杨勤冀也会把媒体报道失实的部分列出来,希望有机会澄清。在北京时,一家人也曾求助于媒体。北京某电视台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上刘德华,见是肯定的”。也有某编导对杨勤冀说,“他要不见,全国封杀他。”
在杨勤冀生前的文字里,记者还发现了他控诉媒体欺骗行为的信件。在信件中披露,某记者曾带刘德华的“超级模仿秀”见过杨丽娟。杨丽娟的母亲陶菊英向本报证实,“(模仿秀)一点都不像,我只是出于礼貌说有一点点像。”在文字中,杨勤冀还披露,他曾打算控告某记者造谣诬陷,咨询过律师,但因为没有凑够诉讼费只好作罢。
“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不该主动找媒体报道。”往事不堪回首,陶菊英提高音调。
3月30日,杨丽娟返回兰州,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媒体太残酷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事,之后扔下我们就不管了。”
4月2日,杨丽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媒体再也不相信了。”
“社会应有感知痛苦的末梢神经”
兰州安然世纪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兰国强,曾两次近距离接触杨丽娟一家,力争建立某种信任关系,试图进行心理干预。他建议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起码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杨家拒绝了。
兰国强将杨丽娟诊断为“钟情妄想症”,他认为杨丽娟的精神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他分析说,由于教育方式不得当,加上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她思维狭隘,没有自制力。
兰国强同时指出,作为孩子的杨丽娟感情淡漠,不能和人“共情”,即感受他人的感受并互相支持、安慰,没有学会理解别人。很可能是因为情感断乳期没有过渡好造成的。
“社会应该同情他们一家的处境,但他们的行为是不能同情的,不能‘集体无意识’。”兰国强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杨丽娟应该去医院检查,由母亲规劝孩子接受现实。
兰国强介绍,以前曾发生过和杨丽娟事件极其相似的典型案例,一位38岁的女教师经过心理治疗恢复正常了。
据他介绍,在国外有完善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是缺失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感知这种痛苦的末梢神经。”
2006年,杨丽娟曾表态愿意善待父母,出去找工作。兰国强认为,如果及时干预并让她接受治疗的话,杨家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至少会淡化。
对此说法,此前较早报道此事的兰州某媒体的记者表示赞同。他发问:“在杨丽娟辍学追星的13年里,我们的社会对她进行过正确的心里干预吗?”他坚持认为,如果在杨丽娟追星的最初阶段,有关部门能够对她不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进行纠正,要求其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对她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救助,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跳海前曾劝女儿回家乡
宾馆老板娘表示杨父在跳海自尽前夕,曾苦口婆心劝诫女儿,“我听到那个父亲跟女儿说,‘你已经看见刘德华了,是时候回家乡了’,可是那个女孩不肯,吵吵闹闹的。”老板娘回忆的情景,与杨丽娟之前所说“父亲也觉得要安排我与刘德华单独见面”有出入。
女儿独住一房 父母坐门口
老板娘还透露,原来自杨家到港入住宾馆后,就一直只有杨丽娟一人使用房间。“他们只租了一个房,两夫妇不住房间里,有时在门口坐着,有一次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到女儿房间里面坐,他们说不敢。”老板娘还说:“他们夫妇不时来送饭,总是悄悄把饭盒放在门口,写张纸条,从门缝塞进去,然后就走。而女儿吃过的饭盒,才把吃剩的交给父母吃。”
老板娘透露,自杨家到港入住宾馆后,就一直只有杨丽娟一人使用房间。
杨丽娟曾要父亲端洗脚水顶在头顶上
3日下午1时30分,依旧念叨“头很疼”的杨丽娟,携母静静地离开兰州东方大酒店,前往中川机场。她们将乘坐当日下午5时55分的航班前往北京,之后转道深圳赴香港。
与杨丽娟母女3月30日经广州飞抵兰州时,有多达10余人的“记者团”随行情形不同,此次杨氏母女离开,只有广东某媒体的两位记者陪同。
据杨丽娟讲,她们母女已经在兰州警方的关照下,“特事特办”,拿到了再次赴港的签证。此次去北京,是因为有好心人要资助她们一笔费用,主要用于杨父的葬礼,“我要把爸爸带回来”。
10天前,杨丽娟之父杨勤冀举债随妻女赴香港求见女儿苦苦追寻了13年的香港巨星刘德华。3月25日,在华仔歌迷会见到华仔并与其合影,但在刘德华未能腾出专门时间与女儿交谈的情形下,68岁的杨勤冀于次日晨投身大海,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此前,平生节俭的杨勤冀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全家到麦当劳“好好吃了一顿”,一人一个汉堡,但杨勤冀足足10多分钟没有动口吃。
疯狂追星13年
“你是壹周刊的吧?我从你的声音里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杨丽娟从电话这头很快听出了对方的来路,尽管这段时间采访杨丽娟的媒体已经计算不过来。本报记者第一次见到杨丽娟的时候,一拨记者刚刚离开她的房间,杨丽娟显得焦躁不安,在宾馆的房间里转来转去,手里不停地揉着纸团。
采访杨丽娟的媒体记者,几乎受到同样的待遇,先要拿出名片。而13年前杨丽娟还是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班干部。那年 2月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从此把她和刘德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梦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两侧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后,杨丽娟发誓“不见刘德华,我决不嫁人”。从此,电视上刘德华的演唱会成了杨丽娟每天的必修课,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从各种娱乐杂志剪贴下来的刘德华的照片。但杨勤冀此前留下的信件中始终认为:“我们孩子从来不是歌迷,更不是追星,她是从多年的梦中熟悉刘德华,把他当作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一员,像多年不见的大哥一样,见一面而已,不图钱,不图名,不图利。”
2004年,刘德华曾因为电影《天下无贼》的拍摄来甘肃,杨丽娟常常站在自家楼房的9层平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盼望能看到刘德华的车队,听到刘德华喊一声她的名字。
此后,为见刘德华,杨丽娟先后与父母6次进京,3次赴港。高额的费用早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债台高筑。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易主,杨勤冀甚至产生了卖肾的念头,因为被告知非法而作罢,整个家庭一直在“流浪”,数次搬家。
4月2日晚,杨丽娟母女先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到求见刘德华的过程时,两人滔滔不绝,时间地点记得清清楚楚,不容别人打断,两人的口径也惊人地一致。
但当记者问起家庭的情况,母女均十分警觉。“这是我们家的私事。”“我已记不清了。”
连日来,透过此前报道的“蛛丝马迹”,本报记者实地走访,这个家庭的本来面貌得以逐步显露。
“给女儿端洗脚水要顶在头顶上”
4 月2日早晨,甘家巷36-72号院。透过卷闸门,几百米远处就是杨丽娟一家租住近一年的房子。倘若是一年前,阳光好的早晨,大院里的邻居们总会看到,这一家三口总会搬三把小凳子出来晒太阳,杨丽娟的母亲陶菊英因小腿骨折而患有骨髓炎,常常拄着双拐。不一会,就开始大吵大闹。邻居曾亲见杨丽娟扇了父亲几个响亮的耳光,一旁的母亲陶菊英有时也会帮女儿,拿起双拐朝杨勤冀的后背狠狠砸去。
邻居劝架。老杨总会说:“小孩子嘛,发个小脾气很正常,这是我们家的家务事,请你们不要管。”
而大多时候是杨勤冀一个光头老汉在慢腾腾地走路,看上去没精打采的,“脚都抬不起来”,见人总是笑嘻嘻的。经常,老杨提着一家三口的饭往里走,在邻居的印象里,这一家很少自己做饭,常常买饭。
这几日,众多媒体的造访已经让这个院子的居民唯恐避之不及。“前两天,大家都还在议论,这两天都淡了,各忙各的了。”社区医院的一位大夫说。
在邻居的回忆中,老杨是个好人。“老杨一辈子教书育人,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就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老杨生前是兰州市31中的语文老师,曾多次荣获省市先进教师称号。
自从媒体报道后,老杨一家开始被邻居注意,这家人一走过,就有人窃窃私语,“这就是女娃追星的那家”,然后笑着四下散开。
爱开玩笑的张师傅为这还被请进了派出所。一次,见到杨丽娟在发呆,他打趣说“又在等刘德华啊”,结果杨勤冀报警称有醉汉骚扰他们家。
甘家巷社区居委会的一位主任向记者证实,老杨曾亲口讲述自己的遭遇: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90度退出来。
而在杨丽娟和她母亲向记者的讲述中,老杨因为结婚晚,又中年得女,“疼爱是有的,但绝对不是溺爱”,陶菊英称自己给了老杨莫大的鼓舞,“老杨的荣誉有一半是我的功劳”。
听到老杨跳海的消息,与杨家做过多年邻居的吉师傅连连感叹:“怎么接二连三的怪事发生在老杨家?”
杨勤冀曾向吉师傅诉苦,女儿只知道喜欢刘德华,也不出去工作。“老杨曾托熟人给娟娟找过工作,但过不了几天,她又待在家里了。”
在吉师傅眼里,老杨人挺好,“就是懦弱,是个书呆子,女儿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
“媒体太残酷了”
此前较早报道杨丽娟事件的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说,他采访杨勤冀时杨显得很乐观,因为他想当时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的介入,一定可以让他女儿见到刘德华。这位记者认为杨丽娟悲剧的根源就是杨勤冀对杨丽娟的教育失当,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放纵女儿将近30岁还不能自食其力。在采访中他曾多次劝说杨父让杨丽娟出去工作,但杨父表示这是俗人的想法,他告诉这位记者他的女儿不同于常人。
这名记者还透露,杨勤冀曾说过,杨丽娟事件扩大了甘肃的知名度。当时他听到这话感到非常吃惊。
该记者认为,在杨勤冀一家跑到香港这件事中,媒体的责任更大。因为之前将近一年的炒作,使得杨勤冀对去香港见刘德华表现得更加狂热。当时杨勤冀说,这次刘德华一定会见他女儿。
杨勤冀起初和媒体打交道大多都是用写信的方式。在这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的文字里,详细记述了他的家庭和多家媒体交往的经历。
“媒体说的、写的,给了我们巨大压力。”本来寄希望在媒体的干预下,圆女儿的梦,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媒体并没有顺着他的思路去做,而是渲染杨丽娟“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他想不通:“为什么角度最后都偏了呢?”
媒体一度给他点燃了希望。去年3月,地方媒体报道,网络转载,并有一批媒体跟进。当地媒体更是联合一些媒体和网站启动了名为“圆梦行动”的计划。
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德华斥责杨丽娟“不忠、不孝”,通过经纪人向香港报章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确、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
杨勤冀曾向熟人说:“现在媒体都炒着呢,全国都知道了,就有政府管呢,与我无关了。”
有时候,杨勤冀也会把媒体报道失实的部分列出来,希望有机会澄清。在北京时,一家人也曾求助于媒体。北京某电视台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上刘德华,见是肯定的”。也有某编导对杨勤冀说,“他要不见,全国封杀他。”
在杨勤冀生前的文字里,记者还发现了他控诉媒体欺骗行为的信件。在信件中披露,某记者曾带刘德华的“超级模仿秀”见过杨丽娟。杨丽娟的母亲陶菊英向本报证实,“(模仿秀)一点都不像,我只是出于礼貌说有一点点像。”在文字中,杨勤冀还披露,他曾打算控告某记者造谣诬陷,咨询过律师,但因为没有凑够诉讼费只好作罢。
“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不该主动找媒体报道。”往事不堪回首,陶菊英提高音调。
3月30日,杨丽娟返回兰州,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媒体太残酷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事,之后扔下我们就不管了。”
4月2日,杨丽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媒体再也不相信了。”
“社会应有感知痛苦的末梢神经”
兰州安然世纪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兰国强,曾两次近距离接触杨丽娟一家,力争建立某种信任关系,试图进行心理干预。他建议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起码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杨家拒绝了。
兰国强将杨丽娟诊断为“钟情妄想症”,他认为杨丽娟的精神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他分析说,由于教育方式不得当,加上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她思维狭隘,没有自制力。
兰国强同时指出,作为孩子的杨丽娟感情淡漠,不能和人“共情”,即感受他人的感受并互相支持、安慰,没有学会理解别人。很可能是因为情感断乳期没有过渡好造成的。
“社会应该同情他们一家的处境,但他们的行为是不能同情的,不能‘集体无意识’。”兰国强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杨丽娟应该去医院检查,由母亲规劝孩子接受现实。
兰国强介绍,以前曾发生过和杨丽娟事件极其相似的典型案例,一位38岁的女教师经过心理治疗恢复正常了。
据他介绍,在国外有完善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是缺失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感知这种痛苦的末梢神经。”
2006年,杨丽娟曾表态愿意善待父母,出去找工作。兰国强认为,如果及时干预并让她接受治疗的话,杨家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至少会淡化。
对此说法,此前较早报道此事的兰州某媒体的记者表示赞同。他发问:“在杨丽娟辍学追星的13年里,我们的社会对她进行过正确的心里干预吗?”他坚持认为,如果在杨丽娟追星的最初阶段,有关部门能够对她不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进行纠正,要求其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对她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救助,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