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退役中将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今年3月,《解放军报》等官方媒体集中披露了东海舰队某部列装新型雷达的情况,报道中提及“(敌)舰载机刚飞离甲板,就被新型雷达捕获”,这引起了外界的种种猜测。巧合的是,当月出版的香港《亚太防务》杂志,也刊登了题为《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的文章,作者、台湾海军退役中将兰宁利分析称,中国大陆部署的天波和地波超视距雷达(或称超地平线雷达),使反航母作战进入实质阶段。
资料图片: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国庆阅兵分列式中的机动雷达方队正在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可监控数千公里外目标
兰宁利在文中强调,解放军在“如何打航母”的问题上已跨越理论阶段,进入实际部署阶段,其关键一环就是建设远程雷达站。“中国目前的研发重点是对海上目标的持续追踪。……虽然找到一艘航母被比喻为‘大海捞针’,但这个目标有一些特征,包括雷达反射截面大、会发射无线电波、被飞机包围等。寻找海上最大的雷达反射目标往往会找到最大的船,而这最大的船通常就是一艘航母”。
文章称,超地平线雷达系统是解放军反航母作战的关键一环。中国大陆很早就开始发展这类装备,1970年,第一部天线长达2300米的试验型雷达完成。外界猜测,这部雷达的接收站距发射机100公里,它于频率较低的部分(3到30兆赫)发射脉冲,经电离层反射后由上而下照射目标。进行广区域监视时,其探测距离可达3000公里。
兰宁利还援引美国“环球战略网”的报道称,长期以来,解放军秘密研制的超地平线雷达(OTH)可能已取得重大突破,具备探测航母等大型舰船的能力。中国目前至少已拥有两种超地平线雷达系统,其中之一部署在东南沿海。当然,超地平线雷达最大的缺点是精度不足与易受干扰,但中国科研人员有信心予以克服。
对付隐身飞机也有效
尽管兰宁利一再强调超视距雷达对反航母作战的重大意义,但从理论上讲,这种雷达并不只是针对水面舰艇。它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和地面之间的反射(所谓天波雷达)或电磁波沿地球表面的绕射(所谓地波雷达)传输高频能量,从而探测到地平线以下的超远距离运动目标。由于其波长达到几十米,因此对付隐身飞机也有效。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地波雷达在跟踪航母方面并无太大优势。因为能量消耗过大,多数地波雷达的探测范围只有几百公里。同时,由于其地面设备庞大,目标明显,地波雷达可能还没发现航母,就已遭到航母舰载机的攻击。
此外,用天波雷达参与反航母作战,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天波雷达的波长很长,定位精度差,通常在几十公里左右。如果用这种雷达为反航母导弹提供目标指示,显然不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事实上,天波和地波超视距雷达只能作为对航母进行早期预警的辅助工具,反航母作战必须有海洋监视卫星等更精密的探测手段予以配合。
超视距雷达不光中国有
中国并不是第一个部署超视距雷达的国家,也不是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中国简报》早在2005年就声称,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过一套地波雷达,探测舰船的最大距离为300公里,探测飞机的最大距离为200公里。实际上,俄罗斯在超视距雷达研究上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美国人的尝试更早,1961年,美国海军研制成功探测距离900至4000公里的“麦德雷”天波雷达,首次证实超视距雷达的威力,它可在洲际导弹发射后1分钟发现目标,3分钟内提供预警信息。一些欧洲国家也拥有类似装备。
由此可见,一些媒体不谈俄罗斯超视距雷达的历史悠久,也不谈美国超视距雷达可用于导弹防御,只是盯住中国超视距雷达加以炒作,显然是偏颇的。(《青年参考》/马兰)
资料图片: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国庆阅兵分列式中的机动雷达方队正在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可监控数千公里外目标
兰宁利在文中强调,解放军在“如何打航母”的问题上已跨越理论阶段,进入实际部署阶段,其关键一环就是建设远程雷达站。“中国目前的研发重点是对海上目标的持续追踪。……虽然找到一艘航母被比喻为‘大海捞针’,但这个目标有一些特征,包括雷达反射截面大、会发射无线电波、被飞机包围等。寻找海上最大的雷达反射目标往往会找到最大的船,而这最大的船通常就是一艘航母”。
文章称,超地平线雷达系统是解放军反航母作战的关键一环。中国大陆很早就开始发展这类装备,1970年,第一部天线长达2300米的试验型雷达完成。外界猜测,这部雷达的接收站距发射机100公里,它于频率较低的部分(3到30兆赫)发射脉冲,经电离层反射后由上而下照射目标。进行广区域监视时,其探测距离可达3000公里。
兰宁利还援引美国“环球战略网”的报道称,长期以来,解放军秘密研制的超地平线雷达(OTH)可能已取得重大突破,具备探测航母等大型舰船的能力。中国目前至少已拥有两种超地平线雷达系统,其中之一部署在东南沿海。当然,超地平线雷达最大的缺点是精度不足与易受干扰,但中国科研人员有信心予以克服。
对付隐身飞机也有效
尽管兰宁利一再强调超视距雷达对反航母作战的重大意义,但从理论上讲,这种雷达并不只是针对水面舰艇。它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和地面之间的反射(所谓天波雷达)或电磁波沿地球表面的绕射(所谓地波雷达)传输高频能量,从而探测到地平线以下的超远距离运动目标。由于其波长达到几十米,因此对付隐身飞机也有效。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地波雷达在跟踪航母方面并无太大优势。因为能量消耗过大,多数地波雷达的探测范围只有几百公里。同时,由于其地面设备庞大,目标明显,地波雷达可能还没发现航母,就已遭到航母舰载机的攻击。
此外,用天波雷达参与反航母作战,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天波雷达的波长很长,定位精度差,通常在几十公里左右。如果用这种雷达为反航母导弹提供目标指示,显然不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事实上,天波和地波超视距雷达只能作为对航母进行早期预警的辅助工具,反航母作战必须有海洋监视卫星等更精密的探测手段予以配合。
超视距雷达不光中国有
中国并不是第一个部署超视距雷达的国家,也不是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中国简报》早在2005年就声称,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过一套地波雷达,探测舰船的最大距离为300公里,探测飞机的最大距离为200公里。实际上,俄罗斯在超视距雷达研究上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美国人的尝试更早,1961年,美国海军研制成功探测距离900至4000公里的“麦德雷”天波雷达,首次证实超视距雷达的威力,它可在洲际导弹发射后1分钟发现目标,3分钟内提供预警信息。一些欧洲国家也拥有类似装备。
由此可见,一些媒体不谈俄罗斯超视距雷达的历史悠久,也不谈美国超视距雷达可用于导弹防御,只是盯住中国超视距雷达加以炒作,显然是偏颇的。(《青年参考》/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