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共同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按揭病出现 供房成为部分中国人最大的心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78票  浏览8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2月28日 22:05
“每天一睁眼就觉得自己像杨白劳似的,欠了人家一屁股债。”30岁的王飞春节前刚刚还了2月份的房贷月供。

王飞是沈阳一家外企的职员,去年买了一套总价54万元的住房,首付24万元,月供2300元。买房前,已经工作7年的他“居无定所”,搬过几次家,但考虑要和女友结婚必须有房子,就“全家举债”买了一套房,就此也把他一家“套”在了房子中。

“这是买房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年本想给自己父母和未来岳父岳母买点可心的年货,一想起每月要拿出这么多钱还贷款,手里没什么多余的钱,就买了一般的年货,心里挺不好受的。”王飞说。

王飞是众数贷款购房者中的一员,和王飞一样,不仅在平时,即使是合家欢乐的春节,巨额的购房贷款给他们心中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中国人数千年的“衣食住行”之梦,无非是衣食无忧、居有定所。许多人都想提高生活质量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掂量着口袋里的钱,只能选择用贷款的方式购买。从此这些人的经济就被要偿还贷款指挥着,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房奴”“负翁”。

已经工作5年的王丽最近刚买了住房。王丽夫妻收入加起来每月有七八千元,需要负担的费用为房子月供3000元、吃饭1500元、交通费1000多元,再加上通讯费以及其他生活开销1000多元。“我和老公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王丽苦笑着说, “没办法,谁让咱还得供房呢,这个春节买东西只好从牙缝里省了。”

从牙缝里省钱买房未免太夸张,但因买房负担过重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事软件开发的董良,在大连购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等着他的是银行的40万元贷款,每月还款接近4000元。他说,扣除了银行月供,还有汽车的开销,我的钱就只够吃方便面了。“感觉自己把未来几十年的时间、智力、劳动全部抵押给了银行。”

如今对很多人中国年轻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6人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除了房贷压力外,他们还面临医疗、子女教育费用和父母养老费等多种压力。因此买房也导致了越来越多没有小孩的“丁克”家庭的出现。王丽说:“母亲总是念叨早点抱外孙子。可是我们不敢生啊。房子还压在身上呢,再生个孩子,就别过日子了。”

房贷压力使得一种叫“按揭病”的现象出现:许多房贷者日思夜想如何快速摆脱贷款问题,致使他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也影响到健康。

忙于还贷的吴鑫生活得非常清苦。她最担心家里发生意外状况,比如有人生病、失业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她说,最害怕自己会下岗,在单位是心惊胆战。现在常常失眠,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当然一些人认为“生活水平下降是暂时的,拥有一套理想的房子却是长久的,而且房子还会不断升值”,这几乎成了这些“负翁”贷款买房的共同心态。

而更多的人在抱怨房价上涨过快,让他们不得不面临向银行借贷“巨款”。

张义于2000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连一家公司任销售人员。经过4年多的摸爬滚打,2004年被升至区域销售经理,月工资也由过去的不到2000元涨到5000多元,但他说:“工资在涨,物价也在涨,房价更在涨。”

“我从2003年开始就看房,当时好的房子不过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但那个时候积蓄少,所以只有观望。这一观望,就观望了3年,房价也涨到4000多元。”最后,他还是向银行和朋友借钱买了92平方米的房子,“算一算,自己这几年攒的钱还赶不上房价涨的钱呢!”张义说。
搜索
顶:5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5 (2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 (20次打分)
【已经有26人表态】
3票
感动
1票
震惊
3票
2票
路过
3票
高兴
3票
同情
3票
难过
3票
无聊
2票
愤怒
3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