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的老克勒们:恪守绅士言行精通吃喝玩乐
1989年,台湾人盛扬忠,第一次到上海。这位57岁的设计师是百乐门迷,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寻找百乐门舞厅。一开始还误以为南京西路百乐门大酒店是在原百乐门遗址重建,十分惋惜。后来总算看到外观完好的老百乐门,还有些失望:似乎没长辈描述的那么富丽堂皇。台湾人对旧上海的怀旧情绪直接影响到1990 年代的上海。从那时起,上海掀起了第一股文化浪潮──怀旧思潮的复兴。当新上海越来越有能力去复制好几十年前的老上海时,老克勒逐渐显山露水,并从文化上得到了确认,“老克勒”这个称呼也正是在那时被创造了出来。
这份肆无忌惮漫延着的怀旧氛围,催生了老克勒回忆中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昏黄的灯光,浓重的阴影,黑暗中闪烁的眼神,老式的座钟,飘逸的旗袍,也将老克勒固有的形象特征放大开来──熨得笔挺的条纹西服和腿管很细的裤子、领子洁白的衬衫、纤毫不染的□亮的尖头皮鞋,一把永不离手的阳伞(它的柄部拥有一个弯头,可以替代西式手杖的功能),说一点洋泾□的英语(考究的老克勒还讲究发音是典雅的牛津腔还是下三滥的美国水手腔,并为此分出不同等级的圈子),姿态优雅,举止讲究。他们戒不了吃西餐、喝红茶、打英文信件的习惯,他们仍然听二三十代的爵士音乐,戴他们从年轻时就喜爱的劳力式、欧米茄,跳那个年代的国标。这些习惯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将此等同于高贵、上流。他们不能忍受时下流行的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甚至同样是国标,他们也严格区分开来。
“以前跳舞和现在完全是两样的。”朱廷嘉说。在他眼中,交际舞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绅士之间的比拼,而舞场就应该像徐元章周末举办的home party一样,弥漫着一股儒雅迷人的气息。与外界、当下的这种格格不入,让老克勒更像一个孤岛,杵在大上海。他们在华山路上的红宝石、国泰电影院、德大西餐社、华侨大厦流连忘返,这些都是今日新生代们忽视的角落。
在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看来,老克勒更像是殖民地上海的中产阶级幽灵。这是殖民化城市所能塑造的最奇特的形象。在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漫长岁月中,来自外界的严锢,又使得他们的童年记忆的力量变得更加顽固和强大。他们对打扮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执着追求,是一种非常古怪的信念,它既非国家信仰,也不是宗教情操,甚至不是对金钱的渴望。它只是一种对西方(主要是英国近代绅士的)品位、格调、情趣和体面生活方式的极度膜拜而已。他们是自己的生活教义的信徒,被幽禁在日常美学的牢笼里,并且为之奉献出了全部生命。
唯一能够打败老克勒的是岁月和潦倒。再过两个月,徐元章就要搬离宝庆路3号,这个他服役了五十年的老宅子。这里弥漫着外人不能渗透的谜。院子里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阳光斜照着书房里徐元章孤单的身影。一门之隔,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前来消遣的老克勒们还在寻找自己的昔日岁月。
五十年的坚守最终还是崩溃。当年的老克勒如今已经死去或者严重地老去。新生的小资和中产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却尚未掌握老克勒的信念。他们在老克勒的外围打转,为殖民地的历史陈迹而激动不已,指望在未来成为接棒人。事实上,这些人谁也成不了老克勒。“因为经历的不可复制性,所以这群老克勒没有继承人,当他们最终相继离开后,一个带有鲜明的上海特殊历史烙印的群体将彻底消失。”朱大可说。
再过两个月,徐元章就要搬离宝庆路3号,这个他服役了五十年的老宅子。这里弥漫着外人不能渗透的谜。院子里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阳光斜照着书房里徐元章孤单的身影。一门之隔,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前来消遣的老克勒们还在寻找自己的昔日岁月。
这份肆无忌惮漫延着的怀旧氛围,催生了老克勒回忆中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昏黄的灯光,浓重的阴影,黑暗中闪烁的眼神,老式的座钟,飘逸的旗袍,也将老克勒固有的形象特征放大开来──熨得笔挺的条纹西服和腿管很细的裤子、领子洁白的衬衫、纤毫不染的□亮的尖头皮鞋,一把永不离手的阳伞(它的柄部拥有一个弯头,可以替代西式手杖的功能),说一点洋泾□的英语(考究的老克勒还讲究发音是典雅的牛津腔还是下三滥的美国水手腔,并为此分出不同等级的圈子),姿态优雅,举止讲究。他们戒不了吃西餐、喝红茶、打英文信件的习惯,他们仍然听二三十代的爵士音乐,戴他们从年轻时就喜爱的劳力式、欧米茄,跳那个年代的国标。这些习惯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将此等同于高贵、上流。他们不能忍受时下流行的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甚至同样是国标,他们也严格区分开来。
“以前跳舞和现在完全是两样的。”朱廷嘉说。在他眼中,交际舞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绅士之间的比拼,而舞场就应该像徐元章周末举办的home party一样,弥漫着一股儒雅迷人的气息。与外界、当下的这种格格不入,让老克勒更像一个孤岛,杵在大上海。他们在华山路上的红宝石、国泰电影院、德大西餐社、华侨大厦流连忘返,这些都是今日新生代们忽视的角落。
在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看来,老克勒更像是殖民地上海的中产阶级幽灵。这是殖民化城市所能塑造的最奇特的形象。在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漫长岁月中,来自外界的严锢,又使得他们的童年记忆的力量变得更加顽固和强大。他们对打扮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执着追求,是一种非常古怪的信念,它既非国家信仰,也不是宗教情操,甚至不是对金钱的渴望。它只是一种对西方(主要是英国近代绅士的)品位、格调、情趣和体面生活方式的极度膜拜而已。他们是自己的生活教义的信徒,被幽禁在日常美学的牢笼里,并且为之奉献出了全部生命。
唯一能够打败老克勒的是岁月和潦倒。再过两个月,徐元章就要搬离宝庆路3号,这个他服役了五十年的老宅子。这里弥漫着外人不能渗透的谜。院子里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阳光斜照着书房里徐元章孤单的身影。一门之隔,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前来消遣的老克勒们还在寻找自己的昔日岁月。
五十年的坚守最终还是崩溃。当年的老克勒如今已经死去或者严重地老去。新生的小资和中产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却尚未掌握老克勒的信念。他们在老克勒的外围打转,为殖民地的历史陈迹而激动不已,指望在未来成为接棒人。事实上,这些人谁也成不了老克勒。“因为经历的不可复制性,所以这群老克勒没有继承人,当他们最终相继离开后,一个带有鲜明的上海特殊历史烙印的群体将彻底消失。”朱大可说。
再过两个月,徐元章就要搬离宝庆路3号,这个他服役了五十年的老宅子。这里弥漫着外人不能渗透的谜。院子里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阳光斜照着书房里徐元章孤单的身影。一门之隔,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前来消遣的老克勒们还在寻找自己的昔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