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穴居山洞28年 生活如“世外桃源”(图)
乡村老教师穴居山洞28年 生活如“世外桃源”(图)
通讯员 黄孝纪 本报记者 陈英明
永兴县城郊乡观前村有一个叫叶子坦的地方,乡村退休教师陈明昆夫妻28年来就一直穴居在这里的一个山洞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乘车来到了这里。这是一个幽静的山谷,丝毫没有人声的嘈杂,只有流泉丁冬作响,山鸟悠闲鸣叫。下车后,沿着一条曲折小径上坡而行,只见前方三面丹崖壁立的谷底洞穴,横着一排房子,两边翠竹掩映。绝壁上桃花似火,梨花如雪。随着几声犬吠,68岁的主人陈明昆老师从小屋里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一阵寒暄过后,记者一行人走进了这个洞穴人家。陈老师的房子是建筑在一个深8米,横、宽各20余米的天然洞穴里。室外的石砌阶沿,由于山洞口的水长年累月地滴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树皮盖的坡屋面上也是苔痕斑驳。
在陈老师简陋得几近原始的起居室里,记者看到,一个大的土灶依洞壁而筑,旁边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烤火的灰坑。木碗柜下面安放着一口大陶瓷水缸,从一根食指般大小的长胶管里流出一股细细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缸里。陈老师笑着说,这股饮用水是从一个崖缝里引来的,是免费的自来水。
这时,陈老师的夫人已摆好了茶点。一行人围桌而坐,品了一口冒着热气的红茶,顿觉一股浓浓的姜味。陈老师解释说,这是姜茶,因长年住在山洞,要靠它来驱去寒气。
山洞里的生活如同“世外桃源”,其乐融融,陈明昆夫妇一住就是28年。黄孝纪/摄
陈老师家依山石建造的“错层”厨房。黄孝纪/摄
据陈老师讲述,他是1959年冬开始当耕读教师的。所谓耕读教师,即身份依然是农民,在耕种之余,又在乡村小学当老师教书,所拿的不是薪金,而是生产队的工分。以后,他又先后当上了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直到1999年退休。
谈起住进山洞的缘由,陈老师回忆说,那是因为贫穷所致。1975年,只有20几户人家的斑竹生产队因为一场大火,所有房屋全部被烧毁。当时,陈老师已经结婚生子,因为没有住所,只得带着家人四处借居。然而,寄人篱下的日子终究不是个办法,可是又没有钱建房,怎么办呢?1980年的一天,陈老师在砍柴时发现了这个山洞,于是,他就把家人带来这里居住。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暂时避难的地方,谁知这一住就是28年。“刚来的那阵子,就只是在洞门口安了一些木板,常常一阵大风,就把木板全吹倒了。”陈老师回忆说,“后来,才慢慢地逐步改善,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老人们现在还住山洞,则完全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热爱了。陈老师育有两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离开了这里。平日里,偌大一个山谷,就只有陈老师夫妇两人,偶有一些老棋友来这里对弈终日,或饮酒,或拉拉二胡,倒也怡然自乐。对陈老师而言,如今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屋前屋后放养野蜜蜂,培育果木了。在陈老师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在陡峭的石山上穿行,很多石壁下,都有他安放好的蜂箱,他养的这些蜜蜂都是自己飞来的野生蜂。对培育果木,陈老师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的果园里,不仅栽有桃、李、橘、石榴、杨梅、琵琶等16个本地品种,更令人惊奇地种活了热带荔枝树、龙眼树和阔叶风景竹。他还准备试种北方的苹果。
看得出来,年近古稀、住了半辈子山洞的陈明昆老师是准备把这里建成别有洞天的花果山,在此安度一生了。
通讯员 黄孝纪 本报记者 陈英明
永兴县城郊乡观前村有一个叫叶子坦的地方,乡村退休教师陈明昆夫妻28年来就一直穴居在这里的一个山洞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乘车来到了这里。这是一个幽静的山谷,丝毫没有人声的嘈杂,只有流泉丁冬作响,山鸟悠闲鸣叫。下车后,沿着一条曲折小径上坡而行,只见前方三面丹崖壁立的谷底洞穴,横着一排房子,两边翠竹掩映。绝壁上桃花似火,梨花如雪。随着几声犬吠,68岁的主人陈明昆老师从小屋里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一阵寒暄过后,记者一行人走进了这个洞穴人家。陈老师的房子是建筑在一个深8米,横、宽各20余米的天然洞穴里。室外的石砌阶沿,由于山洞口的水长年累月地滴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树皮盖的坡屋面上也是苔痕斑驳。
在陈老师简陋得几近原始的起居室里,记者看到,一个大的土灶依洞壁而筑,旁边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烤火的灰坑。木碗柜下面安放着一口大陶瓷水缸,从一根食指般大小的长胶管里流出一股细细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缸里。陈老师笑着说,这股饮用水是从一个崖缝里引来的,是免费的自来水。
这时,陈老师的夫人已摆好了茶点。一行人围桌而坐,品了一口冒着热气的红茶,顿觉一股浓浓的姜味。陈老师解释说,这是姜茶,因长年住在山洞,要靠它来驱去寒气。
陈老师家依山石建造的“错层”厨房。黄孝纪/摄
据陈老师讲述,他是1959年冬开始当耕读教师的。所谓耕读教师,即身份依然是农民,在耕种之余,又在乡村小学当老师教书,所拿的不是薪金,而是生产队的工分。以后,他又先后当上了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直到1999年退休。
谈起住进山洞的缘由,陈老师回忆说,那是因为贫穷所致。1975年,只有20几户人家的斑竹生产队因为一场大火,所有房屋全部被烧毁。当时,陈老师已经结婚生子,因为没有住所,只得带着家人四处借居。然而,寄人篱下的日子终究不是个办法,可是又没有钱建房,怎么办呢?1980年的一天,陈老师在砍柴时发现了这个山洞,于是,他就把家人带来这里居住。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暂时避难的地方,谁知这一住就是28年。“刚来的那阵子,就只是在洞门口安了一些木板,常常一阵大风,就把木板全吹倒了。”陈老师回忆说,“后来,才慢慢地逐步改善,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老人们现在还住山洞,则完全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热爱了。陈老师育有两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离开了这里。平日里,偌大一个山谷,就只有陈老师夫妇两人,偶有一些老棋友来这里对弈终日,或饮酒,或拉拉二胡,倒也怡然自乐。对陈老师而言,如今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屋前屋后放养野蜜蜂,培育果木了。在陈老师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在陡峭的石山上穿行,很多石壁下,都有他安放好的蜂箱,他养的这些蜜蜂都是自己飞来的野生蜂。对培育果木,陈老师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的果园里,不仅栽有桃、李、橘、石榴、杨梅、琵琶等16个本地品种,更令人惊奇地种活了热带荔枝树、龙眼树和阔叶风景竹。他还准备试种北方的苹果。
看得出来,年近古稀、住了半辈子山洞的陈明昆老师是准备把这里建成别有洞天的花果山,在此安度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