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了不少密:采访空军装备部魏刚部长后记(组图)
前几日采访了空军装备部的魏刚部长,这也是杂志转型以来的第一次采访。具体内容还在审查,这里就先说说自己的大体印象。
魏部很忙,这点毋庸置疑。这次采访其实早就约下,只不过不是我们领导出差就是魏部出差,反正总是不凑巧。不过联系次数多了也总结出个规律,要是老魏的秘书突然说他出差了,那么不用急,上网看看新闻和论坛,准能找出突发事故来。空军就这点不好,飞机出事就是大事,打不打仗都是如此;然后分析故障又少不了搞装备的人,得看看这是不是普遍性的故障。车辆坏了可以挺路边,船舶坏了可以找人拖带,这飞机你是真没辙,上天就是实战,出事就要人命。
空军大院门口特难进,那条马路是双向2车道,想停车下去办出入证都不方便,估计是30年前的城市规划了。大院里面绿化很好,到处是花坛和树木,空气都比外面要清新。不过这个院子实在是很大,而且里面也没有指示牌,上次去的时候开着车在里面转了2圈才找到地方,这次毫不意外的又走错了,不得不掉头返回去。空军装备部是在一座3层小楼上,整座楼装修水平一般,感觉比肯德基快餐店还要差一些。唯一不错的是办公室大多开门办公,走廊里亮堂很多,不像一般的筒子楼那么阴暗。
魏部长我们不是第一次见到,上次北京航空工业园奠基的时候也见过,当时我们这新来的小编辑感觉他是个很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不过这次一直很和善。大概 175的身高,黑红脸膛,炮弹型头、炮弹型身材,一看就是很强势的人,但这次采访的时候始终和我们轻言细语。一直到最后合影的时候才看出来,板着脸往那一站,确实是不怒自威,工业和商业系统的人就是没这个架势。
这次采访主要是关于空军建军60周年的事情,其次是空军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空军的装备规划,再就是对一些中国航空史上存疑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看得出来,为了准备建军60周年,空军是花了很大力气,一定要办的规模比上半年的海军节还大,好好宣传一下自己的新使命和新战略。魏部长介绍说,这次就为了查当年空军成立那份报告到底有多少个中央委员在场听,他就专门和许其亮司令员跑到中央档案馆去查,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
这次采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部长的一句话,他这么说的:“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我们造不出别的飞机,我们也没有财力去弄别的飞机。但是现在应该说,我们国家有这个财力,我们工业部门有这个能力,近几年,我感到我想要的东西,工业部们好像还没有造不出来的”。为啥这话我印象深呢,因为以前我还采访过当年六机部(即后来的航空工业部)生产调度局的刘局长,当时他负责组织飞机生产并向空军交付,因此和空军管装备的后勤部打交道最多,对飞机的质量问题感触最深。当时刘局是这么说的:从我当调度局处长开始到局长退休,经我手交付的飞机可以说没有几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时空军管采购的和我说,我不要你这堆垃圾。前后一对比,航空工业的进步十分显著,现在虽然还是比不上美国,但起码也达到了望其项背的地步,能跟上美国人一起往前跑了。不过在这里得解释一下,航空系统交付的飞机之所以有问题,大多是因为给空军的装备检查起来十分麻烦,要打报告申请派联合工作组,这就耽误了时间赶不上交付。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出口的歼6、歼7都是完好的,因为这个航空部自己检查通过就可以了,所以发现毛病容易解决。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大的进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此前已经犯了很多错误,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出了毛病怎么去解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经验了。用魏部长话说:各国飞机设计的历史上都出现过这种问题,尤其是新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那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一种新技术你用上去,可能在实验室是好的,但是到了天上情况很复杂,你不可能在地面上都一一模拟到,现在美国也没有这个能力。出了新情况,积累了很多问题,你才知道这个东西他在实际使用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什么环境,哪方面容易出问题,该做哪些改进,这都是很实际的,学校学不到。虽然魏部也说了我们现在进步很大,但比起美国人来对航空的投入还是很少,中航系统的经费恐怕连其十分之一都不到,经验更没法比,所以以后的道路还是会磕磕绊绊的走下去,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要大惊小怪,就向前一阵的传闻一样,很多人跟着瞎喊,偏就不想想,难道F100没有炸过吗,F110没喷过零件吗,对常见的故障大惊小怪,除了作秀之外没什么好形容的。
采访的时候魏部长的警惕性很高,问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不说或者只说一半。比如说我问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问题,魏部长就说:“我们肯定是要进入临近空间。当然,我不能证明它是真的,但是我可以说那照片不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还有关于天基对空预警雷达卫星也是如此,绝不说到底有没有,只说效果很好。关于空天一体化方面说了很多,尤其是对临近空间的管辖权反复强调,这似乎从侧面印证了前一阵的另一个传闻,估计等到17大3中全会之后就会有正式消息。
魏部很忙,这点毋庸置疑。这次采访其实早就约下,只不过不是我们领导出差就是魏部出差,反正总是不凑巧。不过联系次数多了也总结出个规律,要是老魏的秘书突然说他出差了,那么不用急,上网看看新闻和论坛,准能找出突发事故来。空军就这点不好,飞机出事就是大事,打不打仗都是如此;然后分析故障又少不了搞装备的人,得看看这是不是普遍性的故障。车辆坏了可以挺路边,船舶坏了可以找人拖带,这飞机你是真没辙,上天就是实战,出事就要人命。
空军大院门口特难进,那条马路是双向2车道,想停车下去办出入证都不方便,估计是30年前的城市规划了。大院里面绿化很好,到处是花坛和树木,空气都比外面要清新。不过这个院子实在是很大,而且里面也没有指示牌,上次去的时候开着车在里面转了2圈才找到地方,这次毫不意外的又走错了,不得不掉头返回去。空军装备部是在一座3层小楼上,整座楼装修水平一般,感觉比肯德基快餐店还要差一些。唯一不错的是办公室大多开门办公,走廊里亮堂很多,不像一般的筒子楼那么阴暗。
魏部长我们不是第一次见到,上次北京航空工业园奠基的时候也见过,当时我们这新来的小编辑感觉他是个很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不过这次一直很和善。大概 175的身高,黑红脸膛,炮弹型头、炮弹型身材,一看就是很强势的人,但这次采访的时候始终和我们轻言细语。一直到最后合影的时候才看出来,板着脸往那一站,确实是不怒自威,工业和商业系统的人就是没这个架势。
这次采访主要是关于空军建军60周年的事情,其次是空军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空军的装备规划,再就是对一些中国航空史上存疑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看得出来,为了准备建军60周年,空军是花了很大力气,一定要办的规模比上半年的海军节还大,好好宣传一下自己的新使命和新战略。魏部长介绍说,这次就为了查当年空军成立那份报告到底有多少个中央委员在场听,他就专门和许其亮司令员跑到中央档案馆去查,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
这次采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部长的一句话,他这么说的:“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我们造不出别的飞机,我们也没有财力去弄别的飞机。但是现在应该说,我们国家有这个财力,我们工业部门有这个能力,近几年,我感到我想要的东西,工业部们好像还没有造不出来的”。为啥这话我印象深呢,因为以前我还采访过当年六机部(即后来的航空工业部)生产调度局的刘局长,当时他负责组织飞机生产并向空军交付,因此和空军管装备的后勤部打交道最多,对飞机的质量问题感触最深。当时刘局是这么说的:从我当调度局处长开始到局长退休,经我手交付的飞机可以说没有几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时空军管采购的和我说,我不要你这堆垃圾。前后一对比,航空工业的进步十分显著,现在虽然还是比不上美国,但起码也达到了望其项背的地步,能跟上美国人一起往前跑了。不过在这里得解释一下,航空系统交付的飞机之所以有问题,大多是因为给空军的装备检查起来十分麻烦,要打报告申请派联合工作组,这就耽误了时间赶不上交付。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出口的歼6、歼7都是完好的,因为这个航空部自己检查通过就可以了,所以发现毛病容易解决。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大的进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此前已经犯了很多错误,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出了毛病怎么去解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经验了。用魏部长话说:各国飞机设计的历史上都出现过这种问题,尤其是新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那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一种新技术你用上去,可能在实验室是好的,但是到了天上情况很复杂,你不可能在地面上都一一模拟到,现在美国也没有这个能力。出了新情况,积累了很多问题,你才知道这个东西他在实际使用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什么环境,哪方面容易出问题,该做哪些改进,这都是很实际的,学校学不到。虽然魏部也说了我们现在进步很大,但比起美国人来对航空的投入还是很少,中航系统的经费恐怕连其十分之一都不到,经验更没法比,所以以后的道路还是会磕磕绊绊的走下去,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要大惊小怪,就向前一阵的传闻一样,很多人跟着瞎喊,偏就不想想,难道F100没有炸过吗,F110没喷过零件吗,对常见的故障大惊小怪,除了作秀之外没什么好形容的。
采访的时候魏部长的警惕性很高,问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不说或者只说一半。比如说我问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问题,魏部长就说:“我们肯定是要进入临近空间。当然,我不能证明它是真的,但是我可以说那照片不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还有关于天基对空预警雷达卫星也是如此,绝不说到底有没有,只说效果很好。关于空天一体化方面说了很多,尤其是对临近空间的管辖权反复强调,这似乎从侧面印证了前一阵的另一个传闻,估计等到17大3中全会之后就会有正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