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高岗之子高毅俄语比中文好 晚年很少出门很知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综合编辑
热度99票  浏览1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2月08日 10:52
  “4821”(即1948年中央选派21名中央领导人和烈士子女留学苏联的别称)每年欢聚一次,他们一起回忆当年中央的那个英明决定:在解放前,派他们去苏联,并指明不学军事、不学政治,只学经济、工业,为建国做准备。

  学成回国后,“4821”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担当重任,大都成了各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高岗之子高毅就是。

  高毅一直婉拒采访,理由很特别:中文不好。今年是“4821”同学留苏60周年,借这个机会,记者再次将电话打到他家,他说,你来吧。

  在北京海淀一处住宅区,记者见到了高毅。满头银发的他与其说中文不好,倒不如说他不善于与人打交道,问两句,答一句,或者一个字解决问题,要么就用俄语征求老伴儿意见。有一半俄罗斯血统的夫人宋丽达对记者说:我妈妈是苏联人,我们俩从小在苏联长大,虽然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但回到家,门一关,还是苏联的生活方式,加上来往的都是留苏的同学,所以中文倒成了第二语言。

   留学苏联

  高毅在1938年成为“高干子女”之前,与母亲杨芝芳一起给地主家打工好长时间。

  当年高岗和刘志丹在外轰轰烈烈闹革命时,却不知道,妻子和儿子在老家陕西横山差点被地主卖掉,幸亏高毅的舅舅得知,赶紧想法让他们母子逃走。陕甘宁根据地建立以后,高岗才找到他们母子,并把他们接到瓦窑堡。在这里,杨芝芳入了党,担任瓦窑堡被服厂厂长。被服厂经常受到边区政府的表彰奖励,杨芝芳还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高毅也是从那时起,作为一名“高干子弟”进入延安保小读书。

  高毅回忆说,1939年周恩来因马受惊摔伤了胳膊,要去苏联疗伤,他和陈昌浩之子陈祖涛,陈伯达之子陈小达,刘少奇子女刘允斌、刘爱琴以及周恩来的干女儿孙维世等一起跟着去苏联,在第二国际儿童院读书。

  “1947年哈尔滨解放,我回到哈尔滨,在哈工大预科学习。”高毅说。

  但因为中文不好,高毅在哈尔滨生活并不习惯。第二年就和20个中央选派的学生一块儿回到苏联,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土木系学习建筑。因为自己对土木系不感兴趣,高毅想学其他科目,却被拒绝。1951年底,还没有完成学业的高毅提前回国,按父亲意愿,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机械。

  在哈工大,高毅结识了化学系学生宋丽达。宋丽达的父亲祖籍山东,早年闯关东到了东北,后来去苏联参加红军,从事情报工作。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时,他被派到哈尔滨公安局工作,宋丽达也随父亲在哈尔滨工作。

  “因为我爸爸的事,我们没毕业,就被分配到哈尔滨120工厂工作。”因为在苏联养成的习惯,高毅常和朋友开玩笑,有话就说,直来直去,从无顾虑,落了个自由主义的帽子,被定个内部右派。“还来批斗我,说我为什么不揭发。”宋丽达接着说,“当时我是共青团员,因此给我一个团内处分。”

   “高干子女”

  高毅的母亲是1938年与父亲高岗解除婚约的。

  在那一年,杨芝芳担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会长,总会的理事长是当时的“第一夫人”宋美龄。

  陕甘宁边区分会所辖延安儿童保育院,杨芝芳兼任院长。建国后,杨芝芳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西安市第一保育院院长,全国妇联第一届执委,她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以96岁高龄在西安去世。

  宋丽达介绍说,“电影《马背上的摇篮》就是拍杨芝芳妈妈她们保育院的。建国后她也去了哈尔滨,但寒冷的气候,让她待不下去,就回到陕西。为了照顾妈妈,我们全家跟着迁到西安,我和高毅调到430厂做技术员,他搞工艺,我搞设计。”

  “文革”中,高毅被定了个以他为首的“反革命集团”,被送到咸阳纺织器械厂隔离审查。为此波及十几位与他相识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4821”在“文革”中,以“苏联间谍”之名受到迫害,高毅既是“间谍”,又是“反党集团”首脑之子;既“要为老子翻案”,同时自己还是一个“反革命集团”头子,多重身份,势必受到的打击更大、更重。

  但实际上并没有。宋丽达说,“因为我们是在工厂,和工人在一起,工友们对我们特别友善。我们被关起来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傅跑到我的窗子前说,丽达,他们这是欺负人,你不能死啊,告诉高毅,要挺住,记住我的话,我们支持你。”

  “在陕西,大家都明白过去的事是怎么回事,他们对我们特别好。是这种支持才使我活下来。我爸爸后来从哈尔滨调到济南市政府任秘书长。‘文革’中天安门上唯一的大字报就是揭发我父亲的,说他是高岗的亲戚,是苏联的克格勃。还派人来审问我。幸亏我爸爸在苏联搞的是日本情报,所以只被关进秦城监狱,关了三年,1971年放出来,恢复原职。”

  审查人员拿高毅没办法,就逼着宋丽达开口,被审查急了,宋丽达说不干了,我要回家。宋丽达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在苏联,母亲写来信说在苏联都给他们找好工作了。上面答复说你回去可以,但高毅不能走,他是高干子弟,哪儿都不能去。

  由于受父亲问题的牵涉,高毅一生郁郁不得志,同学们一个个官至总理、部长、将军,他只做了个普通技术员。1979年经中央领导批示,才调回北京,在北京市科委电加工研究所从事机床研究。最后,他以一个高级工程师身份离职休养。

   平淡的晚年生活

  高毅的“4821”同学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仍保持着兄弟姐妹一样的友谊,不尊不鄙。

  老同学聚在一起,是高毅最开心的时刻。

  除了老同学聚会,高毅平时很少出门,“电视就是他的命。”宋丽达说,“常跟他说游泳的好处,我们院子里就有游泳池,怎么叫他,他都不去,一看电视什么都忘了。”

  受高岗的影响,与高毅一起留苏的表哥江明也没有施展他的所学,命运也多坎坷。现在,只身一人的江明也80多岁了,常到表弟这儿发发牢骚。高毅也是只听不说,脸上保持着一贯的微笑。

  高毅说:“过去的都过去了,过去就算了。在国内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这一批被送到苏联的孩子,有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童年,也很知足。”

  当年与高毅一同前往苏联的6个孩子有3个没得到善终,陈小达因工作、婚姻受到挫折无人交流,26岁卧轨身亡;刘允斌在“文革”中不堪凌辱,42岁时也卧轨自杀;孙维世则被送进监狱,活活打死,年仅47岁。“比起这些人,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高毅说。

  高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从北京市科委退休;小女儿在外地工作。看电视时,高毅就特别留意那个城市的天气,与女儿通电话时,高毅总会提醒她注意冷暖,给她一份他自己不曾享受的父爱。 
搜索
顶:3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4 (3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8 (25次打分)
【已经有31人表态】
1票
感动
2票
震惊
4票
3票
路过
4票
高兴
10票
同情
2票
难过
2票
无聊
2票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